任惠文 韩爱侠
(1徐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系;2徐州医科大学 医学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新时期医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任惠文1韩爱侠2
(1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徐州医科大学 医学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面对当前医学生德育现状问题,思考德育工作新理念,探索新时期医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德育培养途径
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学生培养提出明确目标。笔者作为一名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通过自身经历、收获与感悟,以医学生视角,基于医学生德育现状认真思索,为改善医学生德育建设探寻有效实施路径。
当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虽然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新建专业逐步增多,一些大学生还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劲头不足等现象。
《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目前医学生面临社会高期待、学业高强度、就业高竞争的“三高”压力,医患矛盾的突出,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医学院校应培养业务水平精、职业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其中做好医学生德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医学生德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德育内容单调。现在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培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相对缺失,德育内容相对单调,从课程设置看,涉及德育课程比较匮乏,从整体看,德育不易有效融入医学生的主要学习与生活中。
(2)德育手段单一。德育手段仅仅局限于少量的课程教学,呈现形式单一,未能和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形成有效联动。
(3)德育实践缺失。德育应关注学生个体与外部存在的各种互动关系,高校德育的重点应该是如何督促学生“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知”[1]。德育不是唱高调,而应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维护道德准则,激发道德认同,实践道德价值,在德育过程中应注重丰富道德实践。
面对医患形势与医学生德育现状,应创新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手段,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现实要求。
(1)多元化。德育要改变陈旧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结合社会环境、专业前景、学生特点等,不断革新德育体系,使得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手段多元化,同时丰富道德评价,重视道德价值,将其纳入奖惩体系。
(2)针对性。德育目标和重点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德育“一刀切”,根据地域、家庭、专业差异性及个体差异,明确德育具体目标与重点。
(3)互动性。德育工作应注重德育过程互动性,结合新媒体特点,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课堂、活动、生活中积极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道德互动,宣传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避免呆板说教,潜移默化,避免道德过程封闭化。
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的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十大方面内容。由此可见,道德体系复杂,内容丰富,对于高校来说也是责任重大。应着力搭建德育平台,拓展德育载体,改进德育手段,强化德育效果。笔者探索“十大教育”,通过团学组织齐发力,多措并举,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学生会、社团工作、社会实践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中等融入德育,使德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互渗透,在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过程中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组织、教育、导向、评价、实践的作用。
(1)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学是他们人格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失去了理想信念,犹如航船失去了方向,人的精神没有了支柱,也将失去奋斗的动力。通过团员意识教育、党的启蒙教育、青马工程等党、团培训、讲座、报告等形式,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深入持久地内化到学生思想深处,引导大学生以“中国梦”构筑“个人梦”,把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和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接班人。
(2)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五千多年来,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得到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而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大学生这个精英群体。应结合国庆、七一、五四、清明等一些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以祭扫烈士陵园、手抄报比赛、朗诵演讲比赛、PPT制作比赛、爱国电影展播等各种形式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使热爱党和国家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神舟载人飞船上天、听取形势报告、阅读报纸杂志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精心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课,使得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提升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通过进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看清主流与支流,保持正确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4)道德文明教育。大部分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长期教育一直重智轻德,削弱了学生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因此,应从基础文明、日常礼仪着手,通过礼仪讲座、经典电影展播、各种校内媒介宣传、公益活动等,在校园内营造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的优良氛围,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吃苦耐劳和互助奉献精神。
(5)新生入校教育。入学教育是学生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适应性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与规章制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通过专家讲座、观看安全警示视频、参观校史馆、祭扫烈士陵园、学生手册学习、测试、学科专家及高年级学生座谈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新生从了解大学到热爱学校,从而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从熟悉专业到明确目标,从而早做规划,付诸行动,这是全面开启“人生导航计划”的重要步骤。针对医学特点,可以结合医学前辈访谈、医学生宣誓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教育活动,激发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
(6)感恩教育。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这是增强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具体体现。结合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开学或毕业等特殊日子,发起不同形式的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等活动号召,通过关爱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向父母真情告白、情留母校等活动载体,引导医学生从点滴做起,回归生活本真,体验感恩,使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提升对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的认知,激发进取心和拼搏精神。
(7)学习品格教育。医学生将来从事的都是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工作,自主、专注的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理念,严谨求实学术道德无不决定他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一生发展的潜力。学校应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学习品质方面的教育。通过各种制度宣讲、专家讲座、学生倡议、校友交流、网络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优化学风考风,优培育医学生终身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和扎实做学问的优良品质。
(8)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常识,搭建班-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开展心理普查,发现特殊关注对象,通过个别访谈、疏导,及时解决心理疾病带来的隐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学习生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9)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医务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洋溢着对生命的激情,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因此,对于未来守卫人类生命健康的医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教育不可或缺。一方面通过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营造丰厚的人文气息。另一方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将社科部教学与学生各项社团活动相结合,扩大医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努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0)社会实践教育。医学生应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服务社会。通过学雷锋、暑期送医送药下乡、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深入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医院等开展活动,鼓励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院校必须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得德育不断向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转变,努力形成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的,以课余和假期为主要领域、以实践为基本途径,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德育工作格局。
[1]韩建磊,孙传浩.大学生道德生态与高校德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4(4):40-44.
[2]张南,魏福生,邱爽.大学生人文素养[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1-3.
韩爱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