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纪行诸诗”述略

2016-03-16 13:59花志红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行省云南

花志红

(西昌学院 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李京“纪行诸诗”述略

花志红

(西昌学院 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615000)

李京大德五年(1301),李京奉命宣慰乌蛮,三年期间游历全滇,依据见闻完成《云南志略》四卷,包括人物、风俗、山川、物产、纪行诸诗,现存《云南总叙》及《诸夷风俗》两篇。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自《永乐大典》、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嘉靖《大理府志》等辑出“纪行诸诗”十六首。本文以《元代滇诗辑注》为文本,参阅《云南志略辑校》,对李京十六首“纪行诸诗”的地域特色、政治情怀、羁旅之情进行梳理。

李京纪行诸诗地域政治情怀羁旅

一、李京及其创作

李京,字景山,生卒年不详,河间(今属河北)人。自号鸠巢,故其诗总题曰《鸠巢漫稿》。其生平事迹略见于虞集《李景山诗集序》,称其“蚤岁即起家,掌故枢府;不数年遂掌其幕。方骤用而遽坐废,盖五年;而后宣慰云南,三年而报使移病归乡里”[1]106。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李京于“大德五年(1301)春,由枢庭宣慰乌蛮,寻升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配虎符,兼管军万户。时其地隶云南行省”[2]38,他在云南的三年,正值缅甸掸族三兄弟废缅王自立,元朝政府应缅王请求,派云南行省平章薛超兀儿率兵围掸族三兄弟于木连城。李京在《云南志略自序》中称其在云南期间,“比到任,值缅事无成”[1]66,在被任命措办军储事期间,他足迹几遍云南各地,“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1]66,依据见闻,李京撰写《云南志略》四卷,进呈朝廷。至大二年(1309),李京以吏部侍郎奉使安南。

李京《云南志略》是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后的第一部云南省志,为明代云南诸方志之所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今所传者仅《说郛》节录的《云南总叙》及《诸夷风俗》二篇,原书大部分内容已经散佚。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自群书中辑出若干佚文。其诗歌创作,据虞集《李景山诗集序》记载:“为诗几数百篇,而云南诸作尤为世所传颂。”[1]106可知其诗歌创作应有一定数量,且宦游云南之作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可惜均已散佚。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自《永乐大典》、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嘉靖《大理府志》等辑出“纪行诸诗”十六首。这十六首诗作虽只片鳞只羽,难窥其诗歌全貌,但与《云南志略》存篇并读,对于了解李京本人和元代云南行省辖境的山川形胜、民族风物有一定的价值。

《云南志略辑校》辑出的“纪行诸诗”十六首诗为:《留别都城诸公》《过安西遇礼部主事郭文卿携歌饯行》《过七星关》《过牂柯江》《初到滇池》《行次乌蒙》(二首)《过金沙江》《越巂元日》《雪山歌》《元日大理》《点苍临眺》《天镜阁》《滇池重九》《翠盆叠崿》《瀑泉丸石》。杨福泉主编的《元代滇诗辑注》[3]对这十六首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注解,本文主要依据《元代滇诗辑注》,对这十六首诗进行梳理。

二、“纪行诸诗”的地域特色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兵从金沙江上游渡江南下,进入云南,灭了大理国,结束了云南长达五百年的南诏、大理地方性、民族性政权的统治。公元1273年,元朝建立云南行省,在云南实行与内地一致的统治政策。云南行省辖境相当今云南、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1301年李京奉使宣慰乌蛮,其足迹遍布云南行省各地,在《云南志略自序》称自己宦滇之时“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1]66,由于是亲身见闻,李京对云南地理风貌、山川形胜、土产风物都熟稔于心。

(一)风景名胜

云贵川一带风景名胜独具特色。尤其是云南地处天南,属高原地形,地貌奇特,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山水风貌或雄伟奇丽,或清幽别致。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为诗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尤其是那些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给内地入滇的李京以强烈震撼,因而留下了大量歌咏云南行省山光水色的作品。

从李京“纪行诸诗”十六首来看,涉及的山川名胜有:昆明双塔、点苍山、天镜阁、洱海、玉龙雪山、金沙江、翠盆水、瀑泉、七星关、牂柯江,等等。其地域跨越如今的云贵川三地。

如《点苍临眺》:“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翡翠罘罳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巍峨伟岸的苍山与旖旎秀美的洱海相辅相成,苍山如绿色玉屛,围绕着洱海西面。这一天然美景即便是妙手丹青也难显其胜景。

天镜阁,在洱海东岸。《天镜阁》诗云:“槛外千峰插海波,芙蓉双塔玉嵯峨。银山殿阁天中见,黑水帆樯镜里过。”

《雪山歌》写出了集险奇秀美于一身的玉龙雪山的绝妙:“丽江雪山天下绝,积雪堆琼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摩天,横华真成两丘垤。平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安得乘风凌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万历《云南通志》卷四《地理志·丽江府·山川》“雪山”条曰:“在府西北二十余里,一名玉龙山,条冈百里,岿巍千峰,上插云霄,下临丽水(金沙江)山巅积雪,经夏不消,岩崖涧谷,清泉飞流,蒙氏异牟寻封为北岳。”[4]17《元代滇诗辑注》称:“此诗为流传至今的第一首咏颂丽江玉龙雪山的汉诗,李京因此被称为古今玉龙雪山第一知音。”[3]70

《翠盆叠崿》《瀑泉丸石》二诗写景细致入微,形象鲜明,颇具特色。《翠盆叠崿》写道:“谷响人言溪路长,溪源未到觉泉香。三盆叠落净于拭,崖根泻玉迸成浆。潭心丽石明翠羽,精英仿佛碧钗股。即非玉女洗头盆,且饮仙人石钟乳。”《瀑泉丸石》写道:“翠壁千寻挂玉泉,盆涡激石几千年。当时跃浪如龙马,砥砺磨砻变却圆。疋练卷将高五尺,须臾坠落潭花白。如今任远自推移,等闲占断蛟龙宅。”嘉靖《大理府志》卷二《胜览》“翠盆叠崿”条:“一名清碧溪,在马龙峰南,峪有三盆,涧水三叠,盆中水清石丽,翠碧交加。”“瀑泉丸石”条:“在帝释山之南,涧曰梅溪,夏秋瀑布下有盆涡,盆中有一激石,其大如马,水激石跳,铿鍧如雷。”[5]

七星关,位于今贵州省毕节县西南37公里七星关河东岸。相传诸葛亮征南中班师,途经此地,连夜渡河,燃篝火七堆,如七星照耀,故名。经七星关下的道路是元代由四川省永宁路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之一,称“蜀滇要冲”。李京《过七星关》“两岸斩壁连天起,一水漂花出洞流”勾画了伏流穿山而出,水急流湍,激起水沫如花的壮观景象。

(二)民风民俗

云南行省不仅具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多彩纷呈,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民风民俗。民俗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李京宦游云南期间,对西南地区的人情风物知之甚悉。

《行次乌蒙》写道:“巴塞逾荒服,穷愁寄不毛。云生岚气重,月白瘴烟高。风土人情异,关山马足劳。”《初到滇池》写道:“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李京初到云南,宣慰乌蛮,寻升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乌撒乌蒙宣慰司治所今贵州省咸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李京写出了乌蒙一带的“岚气重”“瘴烟高”,突出这一地区的荒凉、贫穷,是不毛之地,感叹这里的“风土人情异”。《初到滇池》也写了自己的“未谙习俗”,初听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感到吃惊的状态。人们常言“风情他乡别”,对于异乡人而言,多民族地区的风土民情带给诗人颇多触动。虽说“纪行诸诗”并未展现具体的民族风情,但其《云南志略》存篇《诸夷风俗》记载了当时云南土著民族白人、罗罗(乌蛮)、金齿百夷、末些蛮、土獠蛮、野蛮、蒲蛮的居住区域分布、历史渊源,对这些民族的生活状况、风俗、服饰等有比较详尽的叙述。从这些记录亦能看出对民族地区奇异风物和各民族融合交流的描写。

三、“纪行诸诗”的政治情怀

作为朝廷大臣,在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还是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政治情怀。在“纪行诸诗”中,《过金沙江》一首尤为突出,诗云:

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两崖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三月头,九月尾,烟瘴拍天如雾起。我行适当六月末,王事役人安敢避?来从滇池至越巂,畏途一千三百里。干戈浩荡豺虎穴,昼不遑宁夜无寐。忆昔先帝征南日,箪食壶浆竟臣妾。抚之以宽来以德,五十馀年为乐国。一朝贼臣肆胸臆,生事邀功作边隙。可怜三十七部民,鱼肉岂能分玉石。君不见,南召安危在一人,莫道今无赛典赤。

这首诗是李京从昆明到西昌,途经金沙江所作。一路行来,诗人不仅经历了山水之险,还感受到了人为祸患。越巂,指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所今四川省西昌市),其地西汉为越巂郡,唐代为剑南道巂州。《云南志略》佚文有记载:“从滇池至越巂,道经金沙江,计程一千三百里。”[1]98虽然道路险阻,烟瘴重重,一路劳顿辛苦,但诗人并未更多抒写身世感慨,却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诗的后半部写出了诗人的感触:一是先帝征南,以仁义之师实现国家的统一,朝廷对云南采取以宽安抚,以德为治的政策,全境安定和乐;二是近期有地方官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制造边隙,结果伤了国家,也害了这里的“三十七部民”,此处指云南行省左丞相刘,于大德四年出兵征讨西南夷之“八百媳妇国”,征募兵饷,引起边境动荡,导致有些地方发生骚乱。三是希望朝廷能派遣像赛典赤赡思丁这样的良臣来治理这归附不久的边地。诗中彰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三十七部民,指云南全境。《元史·地理四》云:“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馀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6]1457赛典赤,赛典赤赡思丁。《元史》记载:“帝谓赛典赤曰:‘云南朕尝亲临,比因委任失宜,使远人不安,欲选谨厚者抚治之,无如卿者。’赛典赤受命,还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6]3064赛典赤居云南六年,治政有方,政绩颇显,得民拥戴。元世祖忽必烈思其治滇政德兼备,“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6]3066。

元世祖亲征云南,建立了不世之功,对于李京这样的朝廷大员,在诗中歌颂国家统一,彰显功业意识,赞美功臣名将,表达自己的忠心与厚望也在情理之中。在《越巂元日》有“三岛楼台龙虎气,五云丝竹凤鸾音。普天率土皆臣妾,航海梯山总临照。”歌颂天子威仪,赞美天子有如日月,恩光普照,天下之民无不是圣天子臣仆的表白。

读李京《云南志略》存篇《云南总序》可看出李京对人物和史事的评价较公允,其“国朝平云南”一节,简略地记叙了元世祖忽必烈及大将兀良吉歹平定云南的过程,高度赞颂了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的善政:“甲寅春,大驾东还,命大将兀良吉歹专行征伐,三十七部及金齿、交趾举皆内附,云南悉平。……迨至至元甲戌,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役;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汙滥;明赏罚,恤孤贫。秉政六年,民情丕变,旧政一新,而民不知扰。”[1]83李京认为云南的安宁和动乱,都与治理云南的官员有关“所任得人,则乞怜效顺;任所非人,则相率以叛。”[1]84其见解与认识独到,很有政治眼界光。

四、“纪行诸诗”的羁旅之情

李京宣慰乌蛮,对于朝廷官员的责任,能勉力为之,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意志。但不可否认,元代的云南地处偏远,发展水平不及内地,加之仕宦必多感慨,因而在宦游云南期间,李京既能感受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

声色之美、好奇于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同时远离家乡,来到蛮荒之地的忧心也时时相伴。因此有羁旅流离之感,去国怀乡之情也在所难免。在其“纪行诸诗”十六首中,流露出离乡之悲,思归之叹的数量过半。

《留别都城诸公》:“长林丰草空相忆,瘴雨蛮烟苦见招。”李京离京之时已露出离别的伤感及对边地瘴蛮的隐忧。

《行次乌蒙》其一:“羁怀类惊鹊,远树不成栖。”其二:“故园何日到?三叹首频搔。”羁旅之情一唱三叹。

《过七星关》:“七星关上一回头,遥望乡关路阻修。”思乡之情难以自已。

《过牂柯江》:“归欤何日是真归?惭愧山林与愿违。垂老八千馀里谪,回头四十九年非。”虽是到云南做官但心理上有遭贬谪之感,隐隐露出归老田园之意。

《滇池重九》:“终老柴桑聊自使,三年瘴海未全贫。不须更上高城望,野树寒鸦恨更新。”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思乡思亲尤为浓烈。《越巂元日》:“鸡人唱罢晓沉沉,仙仗遥分翠殿深。三岛楼台龙虎气,五云丝竹凤鸾音。普天率土皆臣妾,航海梯山总临照。今日南荒瞻北阙,不胜惆怅泪沾襟。”李京身在西昌心怀北阙,时逢年节,感叹自己在遥远的南方边陲,仰望大都,不能亲睹圣颜,感伤落泪。

《元日大理》:“马华国里逢冬至,点苍山下见新年。饮水嚼蘖将谁诉?断梗飞蓬自可怜。洱水北来明似镜,神州东望远如天。明年此日知何处?醉捻寒梅一泫然。”元日只能独在异乡,有“断梗飞蓬”的自叹,手捻寒梅不禁徒生伤感。

李京同时代著名文士袁桷评其诗:“质而不倨,绮而不逾,袭众芳之英,融寄于穷厓绝域之地。”(《李景山〈鸠巢篇〉后序》[7]242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评李京诗:“虽能悲宕动人,察其意则能深省顺处,无怨尤忿厉之气,……有以见其所存者,庶几不谬于古人矣。”(《李景山诗序》)[1]106-107又说:“至读其纪行诸诗,必有悲其立志者矣。”(《云南志略序》)[1]62由此可见李京诗歌是得到同时代文人认可的。十六首 “纪行诸诗”,对于了解李京,了解元代诗歌,了解元代云南行省的山川形貌、风物景观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1]郭松年撰,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2]陈文,李春龙,刘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杨福泉,主编.2012中国西南文化研究·元代滇诗辑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4]李元阳,刘景毛等点校.万历云南通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5]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M].上海图书馆藏影印本.

[6]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李修生,主编.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1999-200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凉山州古诗文研究”(13SA014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行省云南
知识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罗马帝国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探析
云南邀您来“吸氧”
罗马共和国后期行省治理的弊端与规范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