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探究

2016-10-19 09:36梅潇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工作坊媒介教学模式

梅潇

(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7)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探究

梅潇

(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210017)

如何通过工作坊的方式顺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创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文章借鉴了香港办学经验,认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展开是以下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新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新媒体实验室的场域支持、多元复合型教学团队的配备、以能力为导向的过关体系与操作流程建设。此外,制度层面的瓶颈突破与改造创新必不可少。

网络与新媒体工作坊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网络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重要特征,这种崭新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及营销方式在逼迫传统媒体转型的同时亦给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的媒介组织愈发呈现出产业公司的特性,这种以产品为龙头的组织模式表征了“媒介融合对媒体的影响正由外而内,引发内部生产关系的结构性转变”。这一变化折射到人才需求方面,便有了以下要求:“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能力”,尤其“既懂技术,又能把握市场动态,捕捉用户心态,引导用户潜在需求”的产品经理乃市场稀缺[1]。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我们长久以来以媒介区分专业的惯例产生明显冲突。而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出现因其强调实践能力而“异化”为技术力培训的危险。为解决上述难题,我们认为,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也许是一条有效应对之策。

国内,工作坊教学模式在翻译学、建筑工程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教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与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实践或实验证明了这一模式的独特魅力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包括:营造轻松教学氛围,改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态度因素,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构建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度,激发创造力,提升人际管理、自我意识、心理动力等心理素质[2-6]。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国外则颇为流行,例如,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绝大多数的基础课、专业课都是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7]。

尽管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不少课程均以工作坊的名义出现,但专门针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究的文献所见不多。在此,我们有必要将工作坊教学模式放置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情境中,以期拓宽办学思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二、概念解析

工作坊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人才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作为一种校内模拟仿真的综合实践教学方式,工作坊“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活动”[8],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参与者为小群体;(2)活动领域为专业某一项目、话题;(3)活动内容为调查研究、讨论商议、规划创作等;(4)活动目的为通过去中心化的交流,群策群力解决问题[6]。

其中,参与者角色分“参与者”、“专业者”和“促成者”三种。其中,“专业者”指“具有专业技能并对所讨论的专业主题能够直接助力者”;“促成者”即指“主持并协助工作坊中各项活动得以展开的人”,其肩负着“协助参与者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不以强势姿态为参与者做决定”的使命[9]。

从上述概念出发,我们认为“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是空间概念(新媒体实验室或相应活动场所)、组织机构 (一整套工作坊制度流程与人员配备)和教学过程(新媒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设计、准备、实施与作品验收)的综合体。

除了具备工作坊的一般特点,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的特质还在于,它以多元传播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为实践领域,以数字作品(如数据可视化专题、互联网舆情报告、融合新闻报道等)为实践内容,以新媒体实验室为活动开展的物理基础 (工作坊所有课程都与这个实验室联结并在其中完成其教学和训练),以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为驱动,以过程评价为教学效果基本评测方式,通过这一系统工程,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打破传统专业办学弊端,化解课堂枯燥理论讲授,针对行业及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施要点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的顺利展开离不开以下要素的精心设计与相互配合:

(一)课程体系设置:因地制宜,完成实质性转型。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正确处理前期理论课程与后期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设定与内容衔接,能否完成既有的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升级与改造……最终都会影响后期综合实践工作坊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国内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在结合业界发展态势与自身资源累积努力为自己量身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对此,张芹等总结为三种模式:讲求新闻主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模式、崇尚技术主义的武汉大学模式,以及推崇传播学的复旦大学模式[10]。在此基础上,余红等追加了网络编辑、数字媒体艺术两种人才培养模式[11]。

无论何种模式,都不能是对传统新闻传播学的简单改造,都要体现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应用性与复合型等特点,否则不仅专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且难以为综合教学工作坊提供坚实的知识群支持。

(二)场域支持:以新媒体实验室推动工作坊良性运转。

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实现真正创新的关键点在于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如前所述,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介融合生态的形成,这就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备跨平台的传播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行业、市场对专业人士能力的要求落地?如何将人才培养方案的美好设计落到实处?如何将实践教学与能力要求做到匹配?新媒体实验室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空间、场地与条件的设计与安排亦能成为打破原有专业结构框架、顺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一个突破口。

对此,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指出,实验室首先要能满足各种媒介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如平面媒体采访报道编辑课、电视媒体采访报道编辑课、广播类实务课、网络媒体技能课,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在此基础上,筹建融媒介实验平台,实现印刷、平面、视觉和网络媒体各种媒介资源的一体化共享,让学生在仿真媒体环境中进行媒介融合的学习与实践,力争做到与业界主流媒介形式的无缝对接[12]。

(三)师资安排:多元角色扮演,复合团队组合。

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团队)有着更高的要求,他/她(们)需要扮演好以下多种角色:

1.工作坊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指导教师(团队)要确定工作坊主题和项目,设计流程与值得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点,这些工作涉关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基本方向,所以一定是基于对行业发展态势的充分了解、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及对学生自身情况的全面掌握的科学论证。

2.工作坊主题活动的组织者、协调人

指导教师(团队)在硬件、软件及制度设计上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在内部打造合理的活动流程、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推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共同决策;在外部要引入传媒业界、学界各项资源,将最新资讯、市场需求、前沿技术与观念输入工作坊。同时,可与专业传媒公司/机构合作,引导学生在新媒体产业中扮演各种工作角色,创作结束后由目标客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3.工作坊学习活动的监管者

指导教师(团队)要深谙网络与新媒体运作机制,并对工作坊所做项目了然于心,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仿真训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并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同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全过程评价工具,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

综上所述,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功扮演“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角色。这种教学模式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研究能力的真正考验,而此种情境恰恰是教师价值的最佳体现之所在。所以,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的实施在教师配备方面绝不是一两位老师的事情,需要一个兼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将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实践、业界与学界紧密结合。

(四)操作流程:以能力为导向。

有研究将学生工作坊教学可以概括为:成团队,分专题;学生导,教师析;同成长,共进步。但这仅仅是工作坊的外在组织方式,这种浅层的描述无法涵盖工作坊更为重要的内容设计及操作安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培养新型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及数字营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尤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专业内在逻辑,又是社会市场的强烈呼声。因此,以能力为导向、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便成为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坊运作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在这个领域,我们特别注意到香港工料测量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具特色的测量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13]。该模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其细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若干能力要素及需要完成的任务,每项任务都对应有若干知识单元。且其实践工作坊贯穿三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且按照能力水平由低到高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同时,该模式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根据 “能力—任务—过关问题—知识单元”的设计理念在每一个晋级过程中设置了相对应的过关问题,这些问题能很好地衔接能力要素与知识单元。此外,工作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过关成绩及最终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工作坊也强调与考核学生对于学习日志的记录,该任务要求学生在攻关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困惑、经验和贡献,以此方便师生交流、帮助教师掌控局面。

我们以上述理念、经验为参照,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质,以融合新闻工作坊为例,构建了下列教学工作坊能力标准体系(参看表1)与过关问题设计(参看图1),由此大致勾勒出该工作坊的基本操作流程:

表1 融合新闻工作坊实践教学内容对能力标准体系的响应分析[14]

图1 融合新闻工作坊实践教学中过关问题设置

四、结语

网络与新媒体综合实践工作坊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顺应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是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不匹配、传统考试模式与实践教学不配套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复杂过程,它的良好运转需要打破以媒介为标准区别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惯例,更需要以融媒体实验室为平台及突破口,以打造新型教师为关键,以科学设计工作坊实践教学内容及流程为基本内容,各方要素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工作坊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形式,若要增强其教学效果,达到设计初衷,不仅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硬件环境上予以保证,更要在教学制度设计层面进行改造。以师资为例:我国一般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职人员主体构成为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他们理论功底扎实,但往往缺乏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甚至存在业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15]。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国内高等教育重学历、重科研、轻实践、轻教学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实验室建设方面,融媒体实验室投入巨大,且需要与技术发展基本保持同步,这对学校的财力支持与建设效率提出了挑战。

[1]金梦玉.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教育的走向与创新——第九届全国传播学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联席会综述及传媒教育思考[J].传媒与教育,2014.

[2]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No.61(01):93-96.

[3]岑秀文,张尚莲.对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No.(23):65-66.

[4]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No.159(16):13-14.

[5]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1(06):56-60.

[6]肖琼,魏晓言,董建红,等.学生工作坊促进大班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06):68-70.

[7]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44-49.

[8]严玲,霍双双,邓娇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06):113-121.

[9]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04):32-36.

[10]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3):185-189.

[1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2):134-138.

[12]刘昊.面向媒介融合的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新闻知识,2011,No.326(08):76-78.

[13]严玲等.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研究——基于英国及亚太地区工料测量高等教育极其专业认证的样本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4]谭世平.“融合新闻”背景下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路径[J].传播与版权,2014,No.010(03):18-20.

[15]邵鹏.中国融合新闻教育的挑战及改革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No.329(16):36-38.

猜你喜欢
工作坊媒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