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成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依托常态化实践基地的科技翻译实践教学研究
靳成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科技翻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科技翻译教学既要关注理论教学,更应关注实践教学。以常态化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科技翻译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尽快形成科技翻译职业能力。常态化基地的选择应以能为学生营造翻译工作真实环境为基本条件,坚持有计划、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指导,规范教学管理。
常态化; 实践基地; 科技翻译; 实践教学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该《意见》体现了国家对于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是我国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
科技翻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科技翻译工作者通过提供翻译产品和服务,协助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1]。因此,科技翻译教学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日语专业毕业生,只要从事日语相关工作,无论在生产制造型企业还是在贸易服务型企业,无论是否担任专职翻译,几乎都要承担一定的技术资料翻译任务。但另一方面,高校日语专业的科技翻译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却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科技翻译能力的要求。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目前共有23所公办本科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笔者以科技翻译实践教学为重点,对各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逐一梳理,并通过走访、电邮、日语教师QQ群、学术会议交流等方式,对其中17所高校的日语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虽然调查涉及的样本较小,但涵盖了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本二、本一以及“211”“985”等各类型、各层次院校,因此调查数据对于描述科技翻译实践教学现状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3所高校中,仅南京农业大学日语专业单独开设了科技翻译课程(选修,2学分)。在其他各高校,科技翻译仅是综合翻译课程(具体课程名称各有不同)的一个模块,一般设置1个教学单元,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还需占用1/3~1/2的课时量。扬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单独开设了科技日语课程(均为选修,2学分)。科技日语课程中虽包含科技翻译的内容,但主要作为课堂练习或作业出现,几乎不涉及对科技翻译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此外,各校人才培养方案虽均专门安排了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模块,但仅有2所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块包含翻译实践内容。
针对科技翻译实践教学的质与量, 88%的受访者反映由于自身缺乏理工科背景,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翻译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均以教材内容为主,缺乏前沿性;71%的受访者认为科技翻译课时量偏少,实践训练量则更少,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技翻译职业能力的目标,但考虑到总体教学计划、专业方向设定、学生语言基础、自身背景等制约因素,58%的受访者表示上述问题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善;94%的受访者表示科技翻译作业的布置次数不超过3次,总作业量在3000字以内,29%的受访者表示会抽样或部分进行细改,其余受访者均表示不进行细改,仅做全班统一讲评;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所在高校日语专业建有学生实践基地,但仅有2所高校建有翻译实践基地;82%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大多数学生自行、分散开展校外实践,因而无法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形式、效果等做有效监控和科学评价。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科技翻译实践教学的质与量均差强人意。在质的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改革困难重重、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监控和科学评价;在量的方面,总课时偏少、实践训练不足、教师反馈不充分、缺乏实践基地。
受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科技翻译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靠教师个人或专业系部在校内循常规途径加以解决。如在现行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下,考虑到对学历、薪酬、授课时间等的限制,从校外常态化引进具有一定科技翻译实务经验的人才几乎不可能。又如考虑到多数高校日语专业方向为商贸方向,在公共课、语言专业课、商贸专业课已占用大量课时的情况下,单独安排或增加科技翻译实践课时,似乎既无可能又无必要。随着高校扩招,近年来日语专业每一教学班学生数基本在20~30人左右,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同时为两、三个平行班授课,要面对40~90个学生[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很难通过多收多改作业来增加实践训练量和反馈率。此外,考虑到校外实践单位的多元属性,不可能要求各实践单位均安排翻译实践,即使部分单位安排了一定的翻译实践,教师往往也难以做到有效监控和科学评估。
当然,教师也可进一步降低理论教学比重,并通过大型作业、翻译工作坊等形式增加实践训练量。但这些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翻译训练。模拟训练虽具有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等优点,能够实现“在虚拟和建构环境下的功能真实”[3]。但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翻译活动,其与真实的翻译工作环境、工作目标、工作流程之间仍存在不少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效果有限。
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弥补高校软硬件条件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也指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或专业在实践基地的利用效率与利用方式上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如由于无力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教学,而要求学生各自联系单位、分散完成实践学习环节,同时又疏于监督管理,事实上形成一种“放羊”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不仅应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实践基地,更应注重实践基地的利用效率与利用方式。笔者主张通过构建常态化科技翻译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常态化基地或基地),开展常态化实践教学活动,提升科技翻译实践教学效果。
所谓常态化指高校与实践基地在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方面实现常态化,即:高校与基地间的合作是长期的,高校依托基地开展常态化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具有相对固定性和针对性。常态化基地应经过必要的筛选,确保合作单位在行业视野、专业资质、实务经验、指导师资和硬件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实践教学内容应以科技翻译为主,并最大限度地确保专业性和前沿性。实践教学时间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阶段有计划地加以安排,保持与理论教学的必要衔接,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实训见习、毕业实习等时段。实践教学应规范开展,安排带队教师,集中组织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践学习,以便实现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
4.1常态化基地的选择
社会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观认为情景学习,即在真实完整语境下的翻译职业技能训练比在课堂讨论节选的脱离语境的文本更有效[4]。因此,常态化基地的选择应以能为学生营造翻译实践真实语境为基本条件,注重职业相关性。根据科技翻译自身特点,常态化基地宜选择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对日加工出口企业、科技翻译公司、专利事务所、相关科研院所等。
4.2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
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应坚持阶段性原则,各阶段实践教学应与该阶段理论教学相配合,安排学生分批、分阶段参加实践学习。以江苏理工学院日语专业为例,为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技翻译职业能力,自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即分批安排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践学习。除寒暑假时间外,也利用了专业见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短期实践教学时段。因此,学生在大三、大四两个学年,每年至少可参加1次依托常态化基地进行的科技翻译实践学习。每次实践周期一般不少于10天或80小时,翻译实践量不少于2万字。
大三学年,主要安排学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对日加工出口企业等进行实践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刚刚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在上述类型的基地中,学生所接触的科技文本一般较为简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产品研发、生产的基本过程和技术原理,获得对科技翻译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的感性认识,并协助完成较为简单的科技翻译任务。
大四学年,主要安排学生进入科技翻译公司、专利事务所、相关科研院所等进行实践学习。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完成翻译课程的系统学习,并经过大三学年的实践训练,已对科技翻译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本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完成专业性较强、翻译质量要求较高的科技资料(专利文献、大型技术文件)翻译工作。具体目标包括学习和掌握术语处理、初译、编译、审校、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软件使用等专业技能。
4.3师资组成
常态化基地的师资配备可由高校教师带队统管,合作单位选派企业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这种合作教学模式能够解决高校翻译师资缺乏理工科背景或翻译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并保证学生在“语言+专业”两方面均有收获。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每个企业导师负责的学生一般不宜超过5人。此外,由于学生在实践基地所完成的翻译文档都要用于实际生产经营,因此合作单位一般均会安排专人(如企业导师)负责审阅,从而保证了翻译实践的高反馈率。
4.4教学管理
学生实践学习期间必须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首先,应进行必要的筛选。通过笔试、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摸清学生的专业水平,合理安排他们分批进入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其次,应使学生充分了解实践学习的目标、实践基地情况、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可举办实践说明会、实践基地宣讲、岗前培训等。第三,企业导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实践情况。带队教师应保证与学生及基地方面的经常联系,配合企业导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应每天撰写实践日志,由企业导师审阅,高校带队教师进行抽查。实践学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实践报告或实践成果,并由企业导师和高校带队教师共同对实践表现做出评价。实践期满后,带队教师应通过整理实践日志、实践报告、实践成果,以及问卷和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收集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提炼,融入以后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未来必将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为包括科技翻译实践教学在内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江苏理工学院日语专业依托常态化基地开展科技翻译实践教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它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实现由课堂知识学习向职业能力形成的转变,也将为高校翻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1]李欣.加强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1(2):37-39.
[2]赵子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翻译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为例[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S1):54-56.
[3]王爱琴.“实习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83-88.
[4]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10):98-102.
责任编辑俞林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echnical translation supported by normalized practice-base
JIN Ch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s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zhou213001,China)
Technical translation is highly practical, and its theoretical teaching should be focused more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technical translation supported by normalized practice-base will soon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chnical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ch base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it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real working environment for translation. Furthermore, practical teaching must be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as planne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struction must be enhanced,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ust be regulated.
normalization; practical-base; technical transl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2016-05-26
项目来源:江苏理工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11610811432)
靳成(1984—),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职业教育。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5.007
H 059
A
1671-7880(2016)05-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