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国家观研究

2016-03-16 19:41王磊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专政黑格尔市民

王磊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马克思的国家观研究

王磊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摘要: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著书来介绍他的国家理论,但他在不同时期的著作、笔记及书信中所表达的观点实际上已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国家理论体系。通过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基本内容的梳理阐述,力求全面中肯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国家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基本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继承前人国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趋于完善。今天,对马克思国家理念进行重新梳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正确认识、把握、运用马克思的国家思想。

一、马克思国家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1.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在众说纷纭的国家思想中,黑格尔认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精神力量的三种形式。其中,国家是第一位的,是高于市民社会的。这种思想对马克思完成国家观的唯物主义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马克思坚决反对黑格尔用伦理精神阐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别,认为其的叙述是“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马克思认为,事物本身的逻辑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都是“人的存在”、“社会形式”和“人的本质的客观化”[1]P99。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黑格尔所说的伦理精神在本质上仅仅属于人的理性化的认识。至此,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露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真实关系,奠定了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基础。

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空前繁荣。工人在创造巨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却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大力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未来理想社会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设想,并认为未来社会可成为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这都为马克思在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方面提供了积极素材。此外,马克思非常欣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精神,认为他们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2]。

3.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而是抓住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对市民社会进行剖析[1]P9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其独特的经济学视角解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诸多矛盾,揭穿了资产阶级对市民社会抱有的种种幻象,直接动摇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根基——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相对于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口号式”的国家理念,革命导致的不仅仅是政治解放,它的终极目标将是消灭资产阶级,使国家逐渐失去其政治性、阶级性,直到最后消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国家观的初步认识——《莱茵报》时期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国家观与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密切相关,处于黑格尔的影响之下。黑格尔认为,国家应超越不同等级的利益,是一种伦理理念的现实,相对于市民社会来说,它是第一位的,它独立于市民社会并挽救市民社会。马克思此时同样认为国家的支柱是理性,并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实现理性自由列为评判国家好坏的标准。但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马克思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因此,马克思在进行社会考察后写下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并不是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已异化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脱离黑格尔理性国家的思想,认为自己得出的结论只是普遍理性的异化与背离。

2.马克思国家观的再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要正确地理解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就不能从思维出发,而应当从存在出发”[3]。马克思在研究欧洲社会历史材料的同时,又大量接触社会现实,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开始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思想进行全面清算。马克思认为,国家和法都产生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这种物质关系的综合就是我们常说的“市民社会”。此外,马克思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得出了“国家的决定因素在于市民社会”的著名论断。但是,马克思此时将市民社会仅仅理解为犹太人尔虞我诈的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与动物相似,并没有体现人为之人的特征。在物质利益面前,竞争是最好的解决方式[4]。尽管如此,此时的马克思国家观萌芽已经产生。

3.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摒弃了自己先前的哲学信仰,认为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基础是物质生产。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能和“利益”完全脱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达到维护自身特殊利益(并非全体利益)的目的。此外,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上,科学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对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及职能都做了详细的揭示。至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国家理论走向成熟。

此后,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国家理论日渐完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哥达纲领批判》一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及共产主义需经过社会主义过渡才能实现的理论。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整理成册,并于1884年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至此,马克思的国家观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千百年来,“国家”一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界定了“国家”的内涵,将国家的本质根植于市民社会之中,从而正确地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一直都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是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5]同时,国家的起源也与阶级对立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6]这直接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7],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概言之,国家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市民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2.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国家观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和国家政权。所谓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政”,“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规模地扩大,使他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之外,无产阶级专政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8]。因此,专政者是占整个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被统治阶级是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是多数人对少数人专政。但是,马克思总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无产阶级专政,始终将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解放无产阶级乃至人类的一种手段。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才没有重蹈前人覆辙,摆脱历史的局限性。

3.国家消亡理论

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国家并不能被废除,只能自行消亡。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灭为前提的,只要不存在阶级,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级不复存在,权力掌握在全体成员手中并得到自觉运用,到那时,国家将没有存在的意义;二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国家消亡的过渡阶段。人类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会暂时进入一段“中间”时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差别逐渐消失,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做好充实的准备;三是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掌握国家政权,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共产主义,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格局已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政治多极化也日益显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持续加强。但是,马克思的国家观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国家观的认识,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国家理念,用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来发现新问题、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努力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社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J].文教资料,2011(28):98-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甘侠芳.浅谈马克思的国家观[J].金田,2014(07):20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专政黑格尔市民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