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奇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育人路径探析
王万奇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容实质,合理运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育人;路径
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能否发挥好自己的育人功能,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导向,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与长治久安。借助“原理”课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位“原理”课老师急需加强和提高的一项基本技能。
“原理”课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一、高校加强“原理”课育人功效是时代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一代,是善于思考的一代,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要强烈。然而,就是这些特性,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所利用。尤其以西方敌对势力最为险恶,他们抓住大学生群体尚未成熟的思想体系,悄悄地进行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2014年5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要求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朋友充满期待,从社会大局方面充分阐述了培育青年人的重要性。纵观历史潮流,青年人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把育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原理”课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育人功效,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高校“原理”课的本质就是育人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在于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于它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大学生通过“原理”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科学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高校将“原理”课育人功能发挥到恰到好处,既能达到育人的功效又不被同学们所排斥。要想真正意义上发挥育人功效,就课程教学来说,“原理”课老师在设计教学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时,就必须以“育人”为统领,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将培育工作贯穿始终,切实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大学生学好其他思想理论课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帮助大学生在认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好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切实通过加强“原理”课的教学,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三、“原理”课育人的实现路径
要让“原理”课的教学在“育人”中切实发挥实效,首先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还必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做好教学设计;最后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学生牢牢吸引住,在思想上深深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烙印。
1.做好“原理”课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进行座谈时指出,“好老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积极传播者,用好课堂讲坛,用学识、阅历、经验和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原理”课要想在“育人”中切实发挥实效,前提就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具体表现为:其一,有理想信念。老师们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他们的敬业程度,更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其二,有道德情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榜样,他们的道德品行将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看一个教师不仅要看他的才学有多渊博,而且要看他的品德有多高尚,他的学生是否德才兼备。其三,有扎实学识。扎实的学识,是对每一位“原理”课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们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是其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的关键所在;其四,有仁爱之心。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原理”课老师应与自己的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2.做好“原理”课教学内容设计
“原理”课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否合理,同学们是否喜欢,同学们听了之后是否有感悟、有思索,这是“原理”课老师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独特的社会理想和精神追求对价值思维的引领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价值。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紧密联系思想理论研究实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精心选择影响大学生的理论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生活、就业等问题,积极热心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以增强“原理”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学生通过学、问、思、辨而知理明理[3]。让“原理”课融入大学生的生活,真正深入人心。同时,“原理”课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做好“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
微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常态:一人一部手机、一人一个微博,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要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秀出来。同时微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态势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学生文化活动和高校生活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在微时代,“原理”课的教学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喜欢通过网络尤其是微平台来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理论的实际和特点,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寻求突破、力求创新,逐步形成新的以探索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新方法,营造研究型的学术氛围,培养善学、好问、爱钻研的大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由既定的理论灌输,向研究问题、探索科学结论的研究型教学转变,促使学生首先研读教材相关理论,进行思考,得出问题的初步答案;二是突出互动式教学,由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三是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社会发展成果的熏陶和引导作用;四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加强“微课堂”建设,由固定式教学向自主学习转变;五是在评价标准上改变以往的试卷作答方式,以平时的调研报告、读书心得、学术研讨、课程论文写作等情况为主要参考,给予综合评定。
四、“原理”课育人的实践性环节设计
作为知识青年成长的摇篮,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这就要求“原理”课除了加强课堂教学之外,必须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放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检验。因此,必须对“原理”课的实践性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和认真实施。
1.“原理”课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是实现育人的必然举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课的实践环节则是检验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学生们在“原理”课的实践性环节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及其科学性,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原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原理”课的实践环节还将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念,正确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在“原理” 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
2.“原理”课实践性环节育人设计
通过“读书会”、“实地调研”、“学术沙龙”等形式多样、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从而实现“原理”课实践育人。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引导活动,如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重要爱国纪念日为节点,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运动,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以“教师节”等节日为主线,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3.5学雷锋”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社区义务活动等等。为了让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常态化、自觉化,“原理”课老师可以与学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引导帮助大学生成立诸如:唯理社、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社等学生团体,以更好地鼓励引导大学生群体自发的学习、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原理”课老师和团委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所在地域的历史环境,帮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观研究和实践活动,在全校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原理”课的真实魅力,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理论中寻求思想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只有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与前沿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原理”课程教学就一定会拥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最终实现“原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而培养出属于当今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真正实现“原理”课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做“四有”老师[N].人民日报,2015-01-08007.
[3]傅佩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61-64.
[4]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J].探索,2015,(1):141-144.
[5]孙志海,袁久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77-80.
责任编辑:周小梅
收稿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王万奇(1991-),男,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方向:党团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2-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