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在现代精益企业中的运用

2016-03-16 18:06田娇艳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田娇艳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在现代精益企业中的运用

田娇艳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动态平衡论是布哈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其国民经济平衡论要求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即工农业、积累和消费、国家政治领导和经济建设、计划和市场之间都要平衡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缩小版的“国家”,在由传统批量生产逐渐转向现代精益生产的态势下,急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带动企业创新与转型,而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思想为现代精益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所以企业在运行中要提倡均衡化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付出成本最小化;企业人员要以一专多能为前提注重政治领导下的积极参与;企业生产要以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计划安排,借此为企业永续性发展增添活力。

关键词: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精益企业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联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曾是布尔什维克党派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富盛名,尤以因与斯大林之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而被铭记于史册。列宁在世时,曾称他为“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曾被列宁赞为“党的最宝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却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污蔑为叛敌,以致迫害而死。虽然在世时间仅50年,他却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宝贵建议,尤其是其动态平衡论中的国民经济平衡论部分对当下中国企业经济的发展新模式——精益生产模式,具有极大借鉴价值。

一、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的内容与作用

1.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协调工农业的平衡发展。布哈林提出工农业之间需要协调发展的理论是针对苏联当时的另两种理论主张的强力反驳:一种是以托洛茨基为首的超工业化理论,主张全力发展工业,抛弃并牺牲农业,将农业资金最大限度的抽取出来发展工业,认为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商品荒,而这一现象表明农业发展落后,必须靠工业的快速发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另一种是保护农业和农民经济,主张必须免除农业用于工业的一切赋税,突出代表是普列奥普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观。而这两种观点都是一点论,是两种极端,一种是忽视工业的发展源于农业的强力支持这个强大的后盾力量;另一种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的强大后背支持。布哈林指出工业和农业之间必须互相帮助,“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农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愈大,则我们的工业就发展得愈快。同样,没有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设想的。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获得它自己不生产的,要由我国的各工业部门提供的种种产品。由此可见,工业要得到发展,需要农业取得成就;反之,农业要取得成就,也需要工业得到发展。”[2]工农业之间需协调发展,农业要发展,因为不仅关乎农业经济问题,而且关乎农民阶层与工人阶层之间的政治问题,而工业也必须发展,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支柱,也影响着国营经济与小私有者之间的关系。

协调工业内部的平衡发展,对重工业与轻工业按比例进行投资。布哈林指出工农业要平衡发展就必须保证工业和农业都持续稳定增长,而工业内部要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保证重农业和轻工业都稳定的按比例协调进行发展和投资。重工业是关乎生产资料的生产,见效慢,投资大,却是工业之基;轻工业是关乎生活资料的生产,见效快,投资小,是工业化发展的必要的填补,为重工业提供着强有力的资金来源,所以二者之间必须按比例投资与发展。

协调农业内部的平衡发展。有关农业内部的平衡发展问题,布哈林指出主要是保持农业内部农业性收入和非农业性收入、谷物和技术作物以及同畜产品之间的平衡。

新中国成立60 年来,我国的城乡关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生了三次主题转换,即: 城市领导农村、城乡分治和城乡统筹[3],布哈林有关工农业之间平衡发展的理论对当下城乡政治关系与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而一个国家城乡关系放在一个企业生产部门里则犹如生产的主体与客体,对企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延伸与移植创新的作用。而工农业之间平衡发展则是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的重心所在,对于一个工农业发展比较健全的国家而言,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2)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平衡比例。布哈林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价值规律失衡造成的,而是积累和消费的平衡失调造成的,商品荒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供不应求,是比例未掌握到位造成的。所以,必须保持积累和消费的平衡比例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布哈林曾在谈论生产和消费观点的时候指出需求的变化决定于生产的变化,所以要有“以生产领域平衡为前提而提供的产品量,还要求有消费领域的平衡,即全部经济生活从而也包括其他任何生活的平衡。”[4]

布哈林的积累和消费比例平衡的发展思想用于揭示当时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这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是其生产和消费平衡的思想就其理论价值而言不无道理,对于当下企业产品生产量与顾客需求量之间的拉动效应与平衡共存有着借鉴价值。

(3)协调国家的政治领导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发展。布哈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政治与经济的合力,指出“如果工人阶级的经济领导权有了保证,那么,毫无疑问,它的政治领导权,即它在苏维埃社会中的专政,也将会得到保证。”[5]可见经济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布哈林还指出经济和政治管理方式方法要随着发展形势的改变而改变,不可一成不变而陈腐过时,指出“我们的经济在成长,在复杂化,在发展,一句话,在前进,这一点看来是任何人都没有异议的。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政治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既然在它下面‘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它是不可能停留在原地不动的。”[6]可见,布哈林认为经济建设和政治领导二者之间不仅要平衡,还要发展,不可静止不变。“经济管理和党的生活之间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经济不能被看作是离开由党所领导的国家的经济政策而独立存在的。”[7]所以,二者必须平衡发展。

布哈林在政治领导与经济建设问题上坚持动的平衡发展,对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和发展理念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企业领导者在关注生产本身的同时要关注进行生产的生产者,企业经济的产出与该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是不可分离的。

(4)协调计划和市场的平衡发展。布哈林指出计划和经济的关系具有相对的计划性和相对的无计划性的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经济的发展具有无计划性,靠市场经济自发作用和经济危机强制性实现发展,在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国民经济带有了计划性,无产阶级经济的发展是计划与市场相融合的发展态势,所以要平衡二者的发展。

布哈林在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关于过渡时期经济调节者的著名论战中指出过渡时期是不完全的计划机制与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并存的阶段,计划机制在这一阶段还含有半模拟市场机制的功能[8]。在布哈林看来,“市场关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确定新经济政策实质的最重要标准。”[9]可见市场在苏联领导者眼中对于促进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布哈林想借市场之力走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其本质上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思想,尽管如此其协调计划和市场平衡发展的思想在当时仍然富有前瞻性,对现在生产型企业计划生产量与平衡市场需求量具有辅助性指导与借鉴的作用。

2.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的地位与作用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理论是符合苏联当时实际情况的一种长期发展策略,而在当下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时代主题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即动态平衡的理念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必须重视、借鉴与创新布哈林的国民经济平衡论,使其以经济发展过来人的名义给予我们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而企业作为缩小版的“国家”,在当下社会尤须平衡和谐的发展理念来带动企业创新与转型,尤其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思路由传统批量生产逐渐转向精益生产的态势更是需要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思想借以思考与运用,故布哈林的国民经济平衡论对现代精益企业的生产有着极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二、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1.现代精益企业的运行理念

精益企业是专指那些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采用精益生产模式进行发展的企业,是区别于传统企业大批量臃肿制造的企业。传统企业是以生产带动消费,而精益企业是以消费拉动生产,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进行及时制造,并采取一切技术与非技术手段消除浪费并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现代精益企业生产运行的精髓即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以追寻低成本、高质量、超时效;重视人的自主、创新作用,尤其重视团队精神,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度自动化,重视先进技术但又不拘泥于先进技术,更加提倡柔性制度;重视持续渐变的改进,提倡均衡化发展,以追求“完美”为最终目标。

2.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在现代精益企业中的运用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是以社会为范围对国民经济结构所做的规定,而国民经济又包含了不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基本的构成形式,而布哈林的动态平衡思想被运用与渗透在现代精益企业生产模式中,将为现代企业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指导。

精益生产线采取的是一个流的生产方式,依靠一种称为生产看板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看板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以便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之间需求量化与信息量化。

一个流的生产方式是用当天所需完成的产量与可利用的生产时间制定节拍时间,据此编排生产线,每个岗位只接受零缺陷的产品,遇到不良品时需及时到线外返修,做好替换新的不良品的准备,这样就不会扰乱整个流程。而推行拉动系统有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指上工序无论如何要满足下工序(客户)的拉动,进而做到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指上工序按照下工序的拉动只生产同等数量的零部件。而生产看板发挥的就是高级阶段拉动系统的功能,尽管它在初级阶段亦充当拉动的信息传递者,但它在高级阶段的作用显然更加显著。一个企业生产层面的各工序能够顺利进行与企业行政管理层、销售层、技术层、资金管理层都密不可分,正如国民经济中工业与农业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一样,一个企业也是由行政管理部、生产部、市场销售部、技术部、财务部等组成,并要求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彼此之间维持平衡、稳定的状态。

(1)生产部门下采取的精益生产方式以维持各工序之间的平衡拉动与需求正是生产平衡协调发展的体现,这与布哈林提出的协调工农业平衡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生产部与其它各部之间、生产部内部之间等都是按一种平衡发展的态势进展,正如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及各自身内部都要保持协调发展。可见企业正是一个缩小版的国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是值得企业借鉴与创新机制的良策。

(2)精益生产是以能够一次一件地制造多种产品的生产线为运作方式的生产,只利用制造产品实际所需长短的时间[10],它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以消费拉动生产,摆脱传统生产一次性大批量制造同种产品的生产线的弊端,降低了库存,减少了成本并提高了产出量且缩短了产出时间。这同布哈林倡导的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平衡比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以需求带动供给量,保证生产积累与消费的供需平衡,是把握住了顾客需求与生产产量、生产方式之间的平衡比例。

(3)精益生产线上的工人至少拥有三工位及以上进行工作的能力,以便在任何一天都可以被分配到其它需要的地方去,这样一方面增加工人的工作满意度,使操作工人能够进行其它的工作而干劲十足,变得更加柔性,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生产培育了“多面手”,必然带来企业成本的降低与效益的提升。操作人员越柔性,精益生产线就会越柔性。所以精益管理人员在团队协助层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生产的管理阶层与工人阶层的平衡协作与共同生产在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同等重要。所以精益企业重视人的自主、创新作用,尤其重视团队精神,提倡柔性制度。精益企业将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员管制协调发展正是布哈林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将政治与经济合力的体现,企业发展也仍需政治领导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发展。

(4)精益生产采取的以顾客需求为前提的拉动式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调整,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平衡发展的典范。精益企业中生产计划的制定或调度是按顾客实际订单和预测需求量相结合经调整后来确定总的需求量。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计划生产避免了盲目的无计划性并因此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正是布哈林提出协调计划和市场的平衡发展的实际运用。

三、如何在企业运行机制中发展与创新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

1.现代精益企业在运行中要重视持续渐进的改进,提倡均衡化发展,力求精益求精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提倡平衡发展,目标是和谐,它的平衡不是均衡,而现代企业需要均衡化方式的引进,因为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和谐而是借和谐式的平衡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成本付出的最小化。

2.现代精益企业的人员要以一专多能为前提注重政治领导下的积极参与,行政管理被业务明确分工所代替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强调的是协调国家的政治领导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发展,政治领导主要指党的领导下的经济建设,而现代精益企业更加强调的是管理层与一线工人在平等基础上的责任分工,弱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弱化行政与生产领导关系,这是突破传统行政管制的创新协作之路,有助于企业一线人员增强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有助于激发工人生产与学习的动力,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可谓是一箭双雕的方法。

3.现代精益企业要创新技术手段,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追逐高质量、低成本的多类型产品生产,形成价值平衡增长趋势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论强调一种由稳定到破坏再到恢复的动态平衡,平衡的总量是不变的,只是结构在改变,而现代精益企业是一种由不稳定趋向稳定进而带来价值增值的平衡增长过程,精益生产采取的各类技术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设法把增值的等候、调度和排队时间减少到零,所以必须创新技术手段,以期达到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M].中文版第3卷.

[2]布哈林文选(上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3]赵洋.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J].科学社会主义,2011,(6).

[4]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M].郭连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布哈林文选(上册)[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6]布哈林文选(中册)[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7]胡健.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思想研究[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布哈林文选(下册)[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9](美)丹尼斯 P.霍布斯(著),周海鹏柴邦衡(译).精益生产实践——任何规模企业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周小梅

收稿日期:2016-03-13

作者简介:田娇艳(1987-),女,山东省枣庄市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2-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