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著斌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科技进步助推人的观念现代化及其现实启迪*
储著斌
(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科学技术的力量除了表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外,还体现为推动人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的推动表现为以科技革命培育新的思想观念,以科技进步催生人的发展意识,以科技知识拓展人的世界眼光,以科技发展推动人的观念转换,这属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范畴。这对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中立足科技进步实现城镇新居民的观念现代化大有裨益。现时代,互联网塑造着人们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必然促进城镇新居民思想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进步;人的发展;人的观念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1]P65;同时,科学技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坐标体系下,在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发展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化,表现为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深刻转型[2]P52。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人在学习、运用并创造科学技术的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过程或曰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不仅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出许多新的现实特点与发展趋势。其中,现时代的互联网塑造着人们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助推着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这对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城镇新居民实现观念现代化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一、科技革命培育新的思想观念
科技现代化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现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人在学习、运用并创造科学技术的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过程或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紧密互动,不仅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出许多新的现实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一,科学技术在历史上从来就是推动人的观念更新与变革的强大力量。人的精神面貌,总是直接间接的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列宁在谈到使用大机器对于改造小农的作用时指出,“因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才能象人们所说的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3]P53。愚昧、迷信、狭隘、保守的不健全心理,是同人力加畜力的农业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而开放、创新的心理素质,则是同现代核心技术、同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相适应的。
第二,科学技术革命培育着新的思想观念,推动着人的观念现代化。科学的精神,就是求是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和规律。这种精神气质决定着它总是要创造新方法、开拓新领域、提出新概念,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观念相冲突,孕育着新的观念。西方人的观念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的思想解放的。科学是一种理性,现代化的核心在文化层面也表现为理性,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发生机制。科学革命引发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与进步,自然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并变革的基础上,人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科学技术引发人的观念变革的基本机理。
第三,现代社会正在孕育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然会催生着人的观念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按照何传启先生的理解,我国当前面临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机遇。第一个机遇就是,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尾声机会”;第二个机遇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先声机遇”。他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大约是2020—2050年,虽尚未发生,但其核心争夺已展开,新产业革命的前奏已经响起,这样一个“先声机遇”包括新科学、新技术和新产业的诸多机遇正在向人们招手[4]。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正对人们的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表层观念来看,新科学与新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天经地义的观念动摇了,例如信息技术对人的社会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就是巨大的;从更深层次看,新科学技术革命更是推动忍耐的观念现代化的巨大力量,人们在新技术革命的实践中,本身也将实现改造和升华,锻炼出新的品质和思想观念。
二、科技进步催生人的发展意识
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的战略地位已经确立,重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和实现发展的方式。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和强化,为重视科学技术地位和发挥科学技术作用提供了时代背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这为科技、教育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为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方面,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对人的发展、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和促进是多方位的。一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增进人的知识,增强人的技能;三是扩大了人的交往,丰富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关系;四是激发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这是科技发展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直接促进。另外,科技发展还促进社会民主的实现、法治的发展,推进管理改革与制度创新,改变着生产方式与交换关系,这些发展变化,又会间接地促进着人的观念现代化。应当承认,学习、借鉴和运用科技知识,既是社会传承知识的需要,也是社会实践本身的需要。虽然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知识,在传承、运用中仍然保持着原有水平,但人们在学习、理解、认识并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复制,必定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提升,必定在实践中不同程度的发挥与拓展。人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全部性的创造,但是人人都要学习、运用前人创造的科技知识成果,这既是人提高发展自己、避免曲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提供着人的发展的条件,为人的观念现代化与思想解放准备着基础。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一样,“在人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一个起着非常重大作用的因素,特别是在现代人的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革命性发展和人的活动与生活中的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科学技术在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与生活中的含量越来越丰富了,以至现代的人也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化的人。正是这种科学技术化为现代人提供了积极存在的实践和积极发展的空间”[5]P343。正基于此,在现代人的观念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现代实践的主体支撑力量)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人的科学技术化鲜明的体现在现代人的观念现代化之中。
三、科技知识拓展人的世界眼光
学习科学知识,能够培养主体的世界眼光,促进现代人的世界性的生成与发展。当前,科学技术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有学者说过:从大学毕业10年以上的人,要么紧紧跟上科学的革命,要么他们就已经不能再与他们周围的世界保持一致[6]P123。这是因为,有关物质、太空、医学、物理、化学和数学的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发展。要使自己的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致落伍,使自己能够紧跟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每个人就必须花费他的部分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技术新知识,紧紧跟上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形式。
其一,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是培养世界眼光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历史上,自近代以来“睁眼看世界”的人,就一直被国人视为最先觉醒的、代表先进思想观念的先知而备受尊崇。马克思在鸦片战争期间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下旧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思想观念保守时曾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7]P632。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决议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世界眼光”[8]P10,以让党员干部具备战略高度和宽广胸怀。
其二,培养世界眼光,主要是学会并善于在世界空间内考量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要历史地看待时代的发展,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以世界历史进程为参照,以世界进步潮流为坐标,把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培养世界眼光,就要在当前判断时代发展的基本方向,必须敏锐地关注正在发生的最具影响的现象,我们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就孕育在这些关键性的因素里面。其中,首当其冲最具影响的,就是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包括信息技术革命、生物工程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等,这些都是引领未来一个时期潮流性的东西,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科技发展推动人的观念转换
在看到人在使用科学技术过程中人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科学技术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改造、变革与更新作用。科技对人的观念的改变和更新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的物质消费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等。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继续促进人的思想解放。而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树立现代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精神。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继续认真领会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与人及其思想观念的理解,其实质就是要树立科学观念,核心就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追求。这种科学精神包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与独立精神等。
二是在掌握现代知识结构体系中学习现代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科学规律的揭示,把握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使自己从自然必然性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条件。就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来说,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在实践中较好地运用;另一方面对科技革命的最新知识要有较好认识、了解、理解与把握,获得信息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
三是要拥有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在一般意义上说,科学方法比一般的知识更为重要。正如培根所说,“学问的本身并不是教人们如何运用他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之上的智能”[9]P180;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以人的思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包括未来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认识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人的思维、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各种著作的理论叙述之中[10]。普列汉诺夫认为,方法是理论体系的精华,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视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我们“在分析任何理论著作时”,“只考虑其中包含的思想和叙述这些思想的方式是不够的。在这里,还绝对必需考虑某个第三种东西,这就是研究的方法”[11]P204。总之,科学方法是有效、正确运用知识的钥匙,往往取得事半功倍效果,成为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捷径。
四是掌握现代工具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外语与计算机等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与迅猛推进,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掌握外语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们不仅要掌握一种外语,而且还必须熟悉两到三门或者更多的外语;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新媒体、微媒体、自媒体等新技术的普及,人们必须熟练掌握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知识。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就必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2]P27,这是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这一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路径之一就在于提升城镇新居民的观念现代化水平。城镇新居民,就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家庭范围上已突破传统的非农业户口概念形成的新居民群体。城镇新居民在实现市民化过程中,必须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上实现变革,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这些都属于前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范畴。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代的科技发展与进步,突出表现为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就农民而言,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9%,达1.86亿;新增网民1894万人,其中农村网民占48.0%,比整体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高出20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69.2%;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农村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13]。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继续上升,达到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14]。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对城镇新居民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努力提高新居民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这一任务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催生人的发展意识,拓展人的世界眼光,推动人的观念转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储著斌.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怎样抓住科技革命机遇[N].科技日报,2013-03-01(8).
[5]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张荣臣.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储著斌.列宁社会科学研究的抽象方法刍议[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1]普列汉诺夫.让·雅克·卢梭和他的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M].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07-22.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2016-01-22.
责任编辑:周小梅
*基金项目: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观念现代化研究”(批准文号:鄂建文[2014]54号)。
收稿日期:2016-04-08
作者简介:储著斌(1975-),男,安徽岳西人,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2-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