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6届年会综述

2016-03-16 17:57:46刘晔
管理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结构性供给

刘晔

(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政治经济学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6届年会综述

刘晔

(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6届年会暨“政治经济学创新与供给侧改革”理论研讨会,于2016年5月21日至22日在辽宁大学召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圣明名誉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南开大学何自力教授等著名经济学家以及全国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致辞,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副会长主持了本次会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研究

习近平2015年1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创新发展?对此,与会专家学者从学理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

(一)建立基础

杨圣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中国道路的探索为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是要站在历史唯物史观的高度来理解发展,从认识论、发展论和价值论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发展。

程恩富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阐述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个重大原则:科技领先型的持续原则,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公有主体型的产权原则,劳动主体型的分配原则,国家主导型的市场原则,绩效优先型的速度原则,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自力主导型的开放原则。

辽宁大学于金富教授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一方面脱离了本国国情、照搬了经典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模式,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当根据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构建一种既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又适应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

(二)方法创新

白暴力教授首先从马克思企业和工资市场定位理论出发,构建社会消费需求模型。然后,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平衡理论基础上,构建消费对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模型,建立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和投资的周期性与增长统一模型,建立社会投资需求模型。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价值、价格和货币理论出发,构建价格总水平上涨(Inflation)模型。所有这些模型,构成一个系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研究和决策的数理分析基础,同时,解决了许多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无法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太原科技大学赵丽华教授认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理论逻辑结构构建有几大要素:有一个适宜的逻辑起点范畴,有一个理论主题或主线,有体现理论主线的中心范畴。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抽象出反映中国现实经济关系的各方面经济范畴来,抽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起点范畴、主题主线和中心范畴,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曾尔曼教授以马克思《资本论》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范畴替代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资本K与劳动力L,结合斯密-杨格之分工理论并运用新古典分析技术,构建了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经济学的数理分析体系框架。认为通过深化可变资本与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性,促使经济从高速增长向均衡增长转变,保证生产力的最优发展。他所提出的关于两部类生产动态均衡的马克思定理为可行的社会主义一般均衡分析提供了模型框架。

(三)内容创新

陶为群教授对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加以拓展,建立起包括对外贸易的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公式。根据这个社会再生产公式,推导出了有对外贸易的社会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给出了求解方法和解的表达式。

山西财经大学杨彦红认为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应重新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探讨由时代变迁而引起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对一些经典概念,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个别价值和社会必要价值、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等,应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做出哲学和经济学的解释,并在此过程中重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说。

郭飞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2)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3)提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观点;(4)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关系的观点。

马艳教授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虚拟价值理论和环境“负价值”理论,并将二者纳入广义虚拟价值范畴,进而将具有虚拟价值性质的资源因素和具有“负价值”的环境因素纳入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尝试在新价值理论微观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理论框架。

余斌教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受到了一些挑战,需要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互联网+”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正在把一切国家的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转换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生成和流动,更加速了生产的变革和新形成的关系的变化。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对此,学者们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积极献言献策。

(一)理论基础

文魁教授认为,结构性改革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是供给结构如何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形成供求关系一一对应的整体经济结构。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完成资源配置,而结构平衡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为了更清晰表述这种状态,他借用化学的配平概念,把这种理想的资源配置叫做资源配平。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源配平。

南开大学刘凤义教授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存在分歧,尤其是一些人试图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错误的解读。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重大原则问题、理论基础问题和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错误解读进行了批判。

曲阜师范大学刘刚副教授认为,经济运行的供给侧逻辑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视角。他借助于马克思再生产图式模型,拓展克罗蒂和布伦纳的“破坏性竞争”理论,引入了供给侧逻辑的宏观视角;借鉴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引入了部门间生产周期的异质性,把市场波动的常态化纳入“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模型,将“破坏性竞争”的理论拓展至部门之间与生产周期之外。

吉林大学魏益华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寻求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支持,利用马克思关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他分析了一味地通过需求侧调控方式刺激经济的弊端,并将当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供给侧改革进行对比。

南京财经大学崔向阳副教授主要运用《资本论》中的供给思想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运用《资本论》中的商品二重性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价值规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等理论,深度分析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导致库存及产能过剩、杠杆及成本高的原因。

(二)政策解读

简新华教授认为,在分析中国经济走势的三种方法中,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各有利弊,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尽量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合理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正确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供求两侧都存在总量、结构、长短期的问题,不仅供给侧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需求侧也存在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不能混淆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革的区别。

周文教授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政府推动供给侧的改革,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达到引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的目的。要通过推动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重构和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盛毅教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归结于寻求新增长动力、全面改善质量效益、摆脱人口红利依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服务当前改革需要等。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站在供给端,瞄准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靶,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有需求潜力的行业。其特定内涵决定了我们除了借鉴供给学派等理论的有益成分外,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寻依据。

郑志国教授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要矛盾两侧表现变化和主次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生产侧。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可以把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概括为:促进生产力功能升级,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江西省委党校冯志峰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采取供给结构调整,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各生产领域,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恢复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徐则荣教授认为,在重视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政府的供给管理,对供给进行直接调控,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过剩产能的海外转移战略,加强创新、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赵瑾璐教授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出发,为我国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核心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关联产业互通合作等。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只有不断提升支柱产业的自身竞争力,才能逐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钟卫华教授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化和私有化过度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持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和公有主体型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才能纠正市场机制的失灵,化解产能过剩;只有发展公有主体型的混合所有制,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了从源头上化解产能力过剩,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周志太教授认为,要建立供给侧为主、需求侧为辅,这两“侧”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动力体系;在供给侧中,只有建立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结构优化的运行体系,才能破解目前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短缺的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和武汉大学龙斧教授也就供给侧改革理论和政策作了阐述,科学地批判了新自由主义供给理论和政策主张。

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增补名单

一、副会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侯为民研究员

二、常务理事

辽宁省社科院姜晓秋研究员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周文教授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赵德起教授

淮北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研究所张作云教授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铮教授

三、理事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魏益华教授

华南师大经管学院胡靖教授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周绍东副教授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曹永栋教授

中国民航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王勇教授

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徐敏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白瑞雪副教授

江西省社科院卢根源副研究员

中国经济出版社毛增余博士

【责任编辑王建增】

F121

A

1674-6511(2016)04-0060-03

2016-05-30

刘晔(1978-),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结构性供给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湖湘论坛(2016年6期)2016-02-27 15:24:01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