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无锡智能制造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薄弱环节分析
孙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智能制造工程。本文分析了无锡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具有区位优势,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抢得先机,军民融合蕴藏巨大机会。同时指出近几年大批制造企业搬离导致工业增长乏力的事实,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智能制造; 智能化; 物联网; 无锡经济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该战略提出了建设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
智能制造工程的内涵是指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1]。无锡制造业面临推进应用智能制造的新技术以及为智能制造提供相关技术、装备、配套产品和软件的新机遇。本文将探讨无锡制造业在智能化发展中的优势和机会,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
1.1有区位优势,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
无锡毗邻金融和经济中心——上海,地处中国经济繁荣的长三角中心,高速公路密集,拥有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兼得水运之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崇启大桥的通车,崇海大桥即将建成,无锡的区位优势虽然会有所削弱,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无锡定会从中受益。同时,无锡乃依山傍水鱼米之乡,自然环境优美,城市交通通畅;与周边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相比,房价便宜,生活成本较低;中小学基础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宜居的生活环境对高端人才颇具吸引力。另外,无锡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学生达到21万人[2],可以满足智能制造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
无锡作为近代工商业和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源地,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扎实,工业生产总值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8.26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4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人口650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0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97.4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53.34亿元[3]。虽然制造业增长放缓,但总量依然可观。
无锡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实力雄厚的国有和外资制造企业,使无锡在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电缆、纺织等行业保持优势。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无锡上市公司(沪深)排行指标》显示,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无锡企业共47家,其中有15家公司的总市值超100亿元,这些企业大多来自制造业。2015年,无锡有15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占江苏省入围数的34.1%;21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占江苏省入围数的48.8%。以上两项入围数均连续第9年居江苏省首位。海澜集团、三房巷集团、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澄星实业集团、新长江实业集团、西城三联控股集团、阳光集团、金辉铜业集团、法尔胜泓昇集团、远东控股集团共11家企业年年上榜并牢牢占据着中国企业营收的前列。另外,无锡还有一大批大型外资制造企业。世界500强的制造企业通用电器、丰田汽车、西门子、松下电器、索尼、博世、阿斯利康等都已在无锡投资建厂。
这些大型国有和外资制造企业有望率先成为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化工厂的领头羊。企业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进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需要引进高端技术、装备和人才,需要巨大的资金,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企及。
1.2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抢得先机
无锡的企业不能满足于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更要抓住智能化的发展机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为智能制造工程提供相关技术、装备、配套产品和软件,抢占市场先机,打造高新产业。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软件、自动化控制、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智能技术研发、重大装备创新、数字化制造示范应用相关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都面临着新的机遇。
智能化与物联网(又称传感网)技术密切相关,幸运的是无锡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已先人一步,夺得先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园区)与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下于2009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园区总规划用地3.6平方公里,传感中心一期规划建设载体150万平方米,二期规划建设载体500万平方米[4]。2015年无锡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658亿元,全市物联网企业已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16年的目标是实现营收增长20%左右,新增物联网企业280家,申请或授权物联网领域专利2000项[5]。
园区已经引进了一批物联网创新企业和科研院所,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无锡市物联网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园区共引进了19家部、省属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大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重大研发机构[6]。这些创新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研成果陆续孵化,建成了一批示范应用基地,如西泾变电站物联网应用示范、无锡机场防入侵工程、智慧环保等项目等。有的企业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有的企业快速成长,如位于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美新半导体自主研发的AMR磁传感芯片实现量产,打破了国际大公司对磁传感器芯片的技术垄断;位于无锡堰桥的贝孚德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从2010年成立时的195万元快速增至2013年的1亿元[7]。
1.3军民融合蕴藏巨大机会
今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鼓励国防、军事领域的先进技术转化成民用技术。无锡现有江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总参56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607所)、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614所)、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58所)、中国电子中船重工第703所研究所无锡分部等多家部属研究所,这些有军工背景的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研究领域涉及高端装备、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完全可以为无锡当地的智能化发展做出贡献。鼓励军民融合的政策对于无锡无疑是个大利好。
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无锡)于2015年7月揭牌,该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管理委员会、无锡市人民政府、北科建集团共建共管。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在3年内吸引100家左右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入驻,将园区建设成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平台[8]。无锡市政府目光敏锐,抓住了军民融合的政策机遇,利用无锡优越的地理、经济和人才优势吸引军队先进的科技资源,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搭建了一个优质平台,也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添加了新动力。
近几年,大批制造企业陆续被迫搬离无锡。在杨卫泽担任无锡市委书记期间,无锡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被贴上“落后产能”的标签,被迫迁出无锡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加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加上环太湖治理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建设,使得很多企业被动搬迁。仅滨湖区华庄街道在太湖新城的建设过程中就有300多家企业遭拆迁[9]。据说无锡搬迁到安徽郎溪工业园的企业已达千余家。还有许多企业搬迁到泰州市的靖江开发区、南通市的锡通开发区和其他地区,搬迁企业包括无锡的一些知名大型企业如江苏华润制钢有限公司、无锡焦化有限公司、无锡化工集团等。
制造企业搬离导致无锡经济增长乏力。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新兴产业没有及时补上;在淘汰低端制造业的同时,高端制造业没有及时跟上;高端制造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另外,搬迁的许多企业并非是落后产能,而是因为厂区恰好在政府的新兴产业规划区内,或者是房地产开发区域内。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不少都开发成房地产楼盘,房地产过热导致无锡市大量写字楼空置,商品房去库存压力明显。资金被沉淀到钢筋水泥中,不再产生新的GDP。政府不尊重市场,粗暴地把城市的一切推倒重新规划蓝图的做法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智能制造并不排斥传统制造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完全可以共存,而不是把传统制造企业当抹布一样扔掉!重污染企业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变成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比如,世界最大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的一个生产基地距离居民区仅20米。更何况一些所谓的高新企业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只是靠企业包装;一些传统制造企业仍具有不错的赢利能力,而且这些传统行业还将长期存在,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走上智能化道路。
在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基础上,建议无锡地方政府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无锡市政府主办了多届中国无锡国际物联网大会和2015太湖论道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组建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无锡),积极招商引资,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市政府应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创投资金和民间资本,拓展A股、新三板等融资渠道,打造产业孵化集聚、关键技术突破、人才设备支撑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引领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
政府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应考虑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回报和经济效益,减少直接投资,大力发展风险创投和民间资本投资,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能成功。2013年,尚德太阳能在高达170多亿的巨额债务中轰然倒闭,政府、银行和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1]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A].
[2]丁锐,杨亦婧.致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J].职业,2015,18(6):10-11.
[3]无锡市统计局. 2015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6-02-23)[2016-03-10].www.wxtj.gov.cn.
[4]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简介. 无锡太湖城管理委员会网站[EB/OL].(2012-09-12)[2016-03-10]. www.wxthc.gov.cn
[5]刘纯.今年物联网产业营收力争增20%[N].无锡日报, 2016-02-26(02).
[6]滨湖构筑“高校院所科研创新发展带”[EB/OL].(2016-02-22)[2016-03-10]. www.wxthc.gov.cn.
[7]刘纯.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渐入佳境[N].无锡日报,2014-09-25(T02).
[8]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落户无锡[N].无锡新周刊,2015-07-17(02).
[9]“700余家无锡企业出走安徽郎溪”的调查报告[N]. 无锡商报,2011-08-10(02).
责任编辑俞林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Wuxi
SUNYan
(School of Management,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214121, China)
“China manufacturing 2025 Strateg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gra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engths of the 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Wuxi: geographical advantage, some prominent manufacturers, the lead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and the opportunity growing out of the policy of Civil-Military inosculation.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its weaknesses: a large number of companies have moved out of Wuxi in recent years and thereby have impaired the growth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author makes relative propositions on dealing with this problem.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of things; Wuxi’s economy
2016-04-26
项目来源: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题(16-C-04);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社科课题(SK201504)
孙燕(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4.016
F 276
A
1671-7880(2016)04-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