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665)
“智慧城市”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徐月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510665)
摘要:“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和高校图书馆共同的目标理念,文章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潮流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信息优势,补足智慧城市公共文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缺失的链条,在为高知人群提供精细信息服务、服务智慧科技发展、融入公共文化和构建信息服务体系等路径取向上主动寻求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拓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方兴未艾,国内已有上百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计划和发展战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旨在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促进城市核心要素融合互动和转型升级[1]。智慧城市的运行需要有全面、及时、便捷、高效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服务的提供关系到智慧城市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化服务的重要且高端的供给者,主动适应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提升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水平,最大化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和文化价值,遂行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平等理念追求,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1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
“智慧城市”是集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信息资源得到高度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并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智慧城市”意味着在部门之间共享协同作业,意味着改变等待服务请求为主动的连续的服务,意味着精简业务流程和降低服务成本,以达到城市发展的最佳和谐状态[2]。王世伟认为在智慧城市,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3]。他还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囊括多种行业和领域,其中包括智慧教育(如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公众(如知识阶层)。智能图书馆为智慧公众提供智慧服务,必然是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的重要环节。
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理念也在发生着悄然变革,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其拥有的优势,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早在2005年由50位大学图书馆馆长签署的《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中就明确了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4]。这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顺应城市发展潮流,主动置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找准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信息优势,融入到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建设和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去。
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三个取向
高校图书馆嵌入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资源,补足智慧城市公共文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缺失的链条,主动在高端精细信息服务、服务智慧科技发展、融入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路径上实现服务模式深度创新和拓展。
2.1拓展校友服务——聚焦服务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知智慧人群
校友是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城市中智慧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的共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富有创造力,思想开放和乐于参与公共生活[5]。智慧城市的智慧人群主体是高知阶层,这些人曾经属于各高校图书馆的普通读者,对母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与馆藏一般都很了解。他们从母校毕业后,多数成为一个城市的行业专才和管理者,毕业以后能继续享受到母校图书馆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支持其科研与实践工作的开展,将会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外高校图书馆对校友开放已经形成了一种理念,很多大学已经将校友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为校友提供在线使用资源和服务平台,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要[6]。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校友服务工作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但是总体上重视和普及程度都不够,笔者就广州市高校图书馆调研发现,21所公办大学中仅有3所图书馆明确有针对校友服务的项目,其他图书馆都将校友视为一般社会读者对待。由此可窥见我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向校友提供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于本地校友而言,可以向其开展传统的馆藏资源借阅服务,对校友设置相应的借阅权限与借阅范围。校友在工作和科研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一般都是学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资源,这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信息资源的特点有很高的匹配性[7]。图书馆向其提供文献资源服务,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率持续下滑的状态下,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社会效益的一个有效策略。
其次,定向开放数字资源与文献管理工具。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和做法,联合学校校友会等机构共同开发数字资源校友版服务。或者通过VPN技术向校友开通账号,有需求的校友可以通过校友会,向学校网络中心申请开通VPN账号,远程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图书馆文献管理工具,用以支持科研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再次,利用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开放移动资源,为校友提供服务。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应用[1]。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推广,用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移动阅读和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如都能将这些海量的移动资源,提供给有需求的校友,必将能承担起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和文化服务提供者的核心角色。
2.2探索产学研深度服务——打造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主体的信息“智慧源”
智慧城市源于科技创新,也最终服务于科技创新。加强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信息服务机制建设,更加合理调整信息资源的配置并使其高效整合,以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新技术,推进新应用。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学校的产学研平台,深度融入到产、学、研合作战略中来,使文献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充分实现能量转换,与经济之间互为因果,在互动与渗透中共同发展,获得双赢。目前,国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跨出了一步,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跨国企业合作,利用跨国企业自身的仪器、设备、资金在图书馆建立企业资料中心。同时,图书馆还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办信息中心, 为企业的各种信息需求服务,强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与企业的技术进步[8]。
高校图书馆为产学研深度服务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出发,逐渐探索出适合各自特点的信息服务模式、服务内容:
首先,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已有的参考咨询服务平台,为合作企业提供服务,如为企业提供文献传递、查收查引、定题检索、科技查新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嵌入到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中去。如今,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在历年的实践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科服务经验,如果进一步嵌入到企业科技研发团队中去,成为研发团队的核心支持力量和重要的合作伙伴,将会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资源保障,进而为智慧城市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同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企业专业信息资源中心和行业特色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现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资源,同时提供固定的场地、设备和专业信息人员来储存和管理文献资源。各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向高校图书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所需的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企业的文献资源中心,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提供信息保障和“智慧源”。
再次,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在培训、信息挖掘方面的服务经验,为合作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标准专利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等特色馆企合作的创新服务。目前,竞争情报服务、标准专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已经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新的亮点和增长点。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培训、提升合作参与者的信息素养;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定期向产学研合作项目推送专题分析报告,将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和问题等隐性需求分解、转化和表达为实际的情报和知识需求,实现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2.3打造面向公众的开放空间——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在馆舍与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逐步向公众开放,以更高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空间和文献资源,使其在支撑和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惠及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惠及到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中,让高校图书馆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首先,逐步融入城市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与城市公共图书馆间的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互融互通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各文献信息机构、各类型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9]。广州市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2015年出台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通过组建图书馆联盟或者其他方式,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开放数字资源库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10]。北京市更是先行一步,2012年3月由位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推出十大惠民措施,包括:全市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使北京地区的图书文献无障碍流转;北大、清华等34所高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开通“首都图书馆联盟”网站,集中发布联盟资讯,加大对北京地区图书馆的统一宣传推介力度,让市民广泛深入了解图书馆服务信息;联盟成员之间开展网络互联,实现馆际授权数字资源的共享等。
其次,开放馆舍打造社会公众信息共享空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提供的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平均已达到2.3万平方米,部分图书馆馆舍面积甚至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11],纸质文献累积量达到了6.09亿册[12],在馆舍面积和馆藏量上已逐渐可以支撑更大的服务容量。如今,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现有的馆舍中专门打造了一个信息共享空间区域,这些信息共享空间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于一体,有先进的软硬件配置、舒适的学习环境、严谨的咨询引导、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校图书馆可以积极探索向社会开放这部分信息共享空间,支持社会公众和企业团队来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开展各类合作,或者租借信息共享空间进行创作、科研、文艺、科普等公共文化活动。
第三,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重要标志的公共文化设施匮乏是国内城市建设的一大历史欠账,由工业城市向信息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兴建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相当庞大的建设任务。广州市近年就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规划至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体系。在这类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信息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高校图书馆完全能有效参与其中。一则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富余资源,承担起部分公共图书馆职能或者参与设立公共图书馆(室),提供公益性服务。二则可以调用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支援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三则可以主动组织图书馆员工、相关专业学生和志愿者利用各种假期以志愿服务或实习的形式为公共图书馆特别是街道和社区一级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
3结语
在信息服务产业智慧化转型和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努力将服务融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和项目中去,打破藩篱,主动作为,才能在变革的大潮中紧跟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而爱上图书馆、依靠图书馆,让高校图书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整合共享服务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努力使信息资源全民均等共享的终极目标离现实近一些,再近一些。
参考文献
[1]林佩玲.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6):51-54.
[2]沈健,唐建荣.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6-17.
[3]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5-9.
[4]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6):2-4.
[5]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32(1):4-7.
[6]李金芳.美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4):85-89.
[7]余侠.论最小努力原则在高校图书馆开展校友服务的具体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19-23.
[8]王善林.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9,增刊(2):108-111.
[9]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10]百度百科.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EB/OL].[2015-12-1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4rYk8
zhn4Age1Sh7jjWEXUCOB7dY5Adr4KXzMo6kl0ZPO
YcL8MtweJl8XN8qHxTATqtaSeyV5rMW4pqxQKfD9
yNQelvTeuF-UcSvnkhudzNEaGQ1L0zdT47hXpqoTj
KzZGcp1jucIwruIg9RNsmrS8LsixMTHRe1vg3WOeizx
YvXntbT7E7SGEyWqnry6uY.
[11]王波,刘静,庞琳,等.2013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EB/OL].(2015-03-09)[2015-12-14].http://www.scal.edu.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2013
ALgaikuang.pdf.
[12]教育部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状况报告(2005-2013) [EB/OL].(2015-04-28) [ 2015-12-14]. http://www.tgw.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20150428.pdf.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度科研项目“‘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拓展研究”(13SKY25)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1责任编辑: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