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左派的工人阶级主体思想探析

2016-03-16 15:44:52陈治国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资本主义英国

陈治国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英国新左派的工人阶级主体思想探析

陈治国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社会主体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英国新左派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主体和主导力量,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体运动的基本目标,而唤醒并培养先进的工人阶级主体文化意识则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工人阶级主体理论对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缺陷则在于忽视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与影响。

社会主体;工人阶级;英国新左派

经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发与论证,工人阶级作为创造现代社会、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主体的理念曾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曾经展现出了自身的主体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淡化与堕落,这种状况源于工人阶级生活条件与感知方式的变化,也受到当时社会主体理论的影响。英国“新左派”立足于当代工人阶级的现实问题,在反对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体理论的前提下,在批判文化精英主义文化观与社会运动发展口号的语境中,在坚持社会追问的立场上,通过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主体思想,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现代性社会主体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社会主体即工人阶级主体的发展方向及其基本途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人阶级主体理论。

一、工人阶级是现代性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实行,逐渐进入富裕社会,工人阶级逐渐接受了商品消费意识形态,其自身的社会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逐渐弱化、模糊甚至于消失。工人阶级为之着迷的商业文化则“充满了腐败堕落,不正当的诱惑和道德沦丧”。[1]190并且从这种流行的文化形式中可以“嗅出精神的干涸”[1]263。工人阶级丧失了改造世界,反抗资本主义的统治的主体意志与动力,逐渐成为现代资本逻辑的附庸,失去争取人类自由解放的信心与勇气,汤普森痛心地指出:“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采取了实用主义和敌视的态度,堕入道德冷漠,……从而对革命前景丧失了信心。”[2]5不仅如此,在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变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于中产阶级的方式,并且主观上否认自身的工人阶级身份,“在决定‘阶级意识’的主观因素彻底改变了的地方,工人阶级能够发展出一种‘无阶级’的虚假观念。”[2]165这种“无阶级”的观念导致工人阶级去逃避与放弃自身的社会主体责任与义务。

工人阶级主体身份与主体意识的堕落也与当时的社会主体理论具有紧密的关联,其中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与后现代主义关于社会主体的理论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人民群众。阿尔都塞否认社会主体的真实性,“历史既没有哲学上的起源, 也没有哲学上的主体。”[3]后现代主义否定社会历史主体的存在事实,认为主体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主体是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塑造的产物,对于社会历史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

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主体的拒绝否认了人类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与功能,否认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动力因素;而工人阶级的“无阶级”的虚幻假象则否认了工人阶级作为反抗资本主义,实现更加美好社会的主体功能与动力源泉。就其本质而言,这二者都发挥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其目的就是为了消解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意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要复兴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唤醒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必须要解决好社会主体的存在问题与工人阶级的社会功能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英国新左派在社会主体问题上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社会主体的现实存在性,并强调工人阶级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主体。

在批判阿尔都塞与后现代主义否认“历史主体”思想的基础上,英国新左派确证了社会主体的实在性。英国新左派指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验与文化是重要的内在动力,外在社会结构尽管重要,但是却不能代替人类主体的地位与功能,更不能否认社会主体的存在性与历史创造性,“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建立在工人阶级的‘经验’的基础上……‘人民’—正在创造历史的人类动力—挑战了邪恶的资本家和地主的权力。”[5]297而“阿尔都塞拒绝承认意识、经验和人类动力对历史结果的贡献”[5]310,将丰富的人类经验从社会发展中抽象出去,从而看不到人类主体的真正功能,因此不能正确的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面对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主体真实性的否认,英国新左派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否认主体性的政治根源,指出后现代主义由于惧怕资本主义的暴力镇压与看不到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途径,从而不敢承认人类主体的伟大力量。他们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体不会因后现代主义的否认而消失,“人类的存在历程无论如何应该是‘主体’完满实现其自然属性的过程。”[6]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体的存在是历史存在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社会主体存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基本的社会主体,其构成了所属时代的基本内容与特质。在现代社会,英国新左派坚持工人阶级的基础作用,赋予工人阶级以社会主体地位与能动角色。按照英国新左派的观点,历史是由“建立在屡败屡战的人类主体创造的”[7],工人阶级不但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历史,而且是当代充满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向更加公正与自由的社会转变的主导者,是完成当代社会历史转变的主要物质力量,这种历史转变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而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性力量.

英国新左派肯定了社会主体的存在,认为工人阶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体,以突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下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理论的影响,英国新左派发明了“从上到下”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方法,注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即工人阶级。在英国新左派看来,尽管现代性社会也包含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等其他社会主体,但是,他们具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大众“能够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8], 广大工人阶级才是现代性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性社会进步的根本性主导力量,是现代社会的创造者与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二、工人阶级的价值诉求即社会主义是现代性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向

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体追求的基本目标与运动方向,社会基本主体的价值诉求则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根本趋向。英国新左派指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对各种社会阶级、阶层诉求的泛滥,工人阶级的价值诉求更是现代性社会获得进步的坐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由于种族、环境、性别、民权等问题的突出,各种形式的新社会运动纷纷兴起,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诉求,包括“都市的、生态主义的、反权力主义的、反制度化的、女性主义的、反种族歧视的、少数民族权力的”价值追求,却没有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诉求。这些新的社会运动形式的“共同点就是它们与被当成‘阶级’斗争的工人斗争有所区别”。[9]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及其表达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挑战,也对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已经不能完全应对这种压力,工人阶级对于其他社会运动群体也失去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优势,“传统社会主义的动力即工业的工人阶级正遭受质疑。”[5]5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信念也产生了怀疑。可以看出,繁多的社会运动脱离了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轨道,以自身多样化的需求和目标冲击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性,这对于现代性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消极影响。面对复杂多变、五花八门的社会运动及其口号,人们不禁会问:“工人阶级和它的主要政治体制即工党,是否是社会激进变革的潜在动力。”[5]172如果是,它与各种新社会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不是,当今问题丛生的社会将走向何处?这两个问题摆在英国新左派面前,成为他们不得不回答的难题。

面对以上紧迫的问题,英国新左派认为,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现代性社会主体,必须要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本质,反抗资本主义对于人类自由的压迫,同其他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社会主体一道,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引导现代性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解决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英国新左派认为,现代社会运动价值诉求的多元化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当今各种社会运动的“所有其它目标都附属于这个目的”[10],即社会主义的目的。他们坚信工人阶级社会主体的先进性,将实现社会主义作为现代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与价值诉求,并将其他社会运动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人类思想史中,社会主义是一种最具说服力,最具成果的关于思想和行动的理论。”[11] ii在英国新左派的视野中,社会主义是理性、科学和进步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幸福保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英国新左派指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进程,而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就是对抗和超越资本主义的逻辑,“我们今天正在创造的是明天的社会主义:它隐藏在普通人民的生活之中,他们在理智上和经验上都抵抗和拒绝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2]169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来反抗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而这种抵抗就隐含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社会大众的各种价值诉求都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得到满足。英国新左派坚持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运动的根本方向,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目标,其他社会运动的目标,如性别、生态、和平等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想人民之所想,关心他们的感受、痛苦、需要……社会主义在新型社会中,是或者仍然是一种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理念,作为一种思考人生存在的意识。”[12]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包含了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基础思考,关注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能够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而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总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理论遭到种种质疑和危机的时刻,英国新左派没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运动中迷失方向,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与进步性,始终坚持工人阶级价值诉求相对于其他价值诉求的基础性地位,进而将各种形式的新兴社会运动归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系统之下,有力地借助了各种社会力量来复兴社会主义运动,这对于当前处于低潮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无疑能起到新的启蒙作用。

三、工人阶级先进文化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非常重视阶级文化尤其是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列宁也指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与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强化,唤起劳动人民的文化意识,加强工人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的社会主体即无产阶级历史主体思想,认为主体是作为阶级的主体,确切地说是“被赋予”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葛兰西坚持领导权尤其是文化霸权的阶级主体性,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重新实现世界经济的统一与社会的进步;马尔库塞指出革命有赖于一个新的主体的出现,而这个新主体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分子,他们会使传统工人阶级的意识活跃化,激起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上世纪中叶以来,文化维度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甚至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因素之一,“文化看作理解社会形成中支配、再生产与变迁的核心。”[13]在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关于文化意识形态功能论证的条件下,英国新左派结合文化意识的新变化与新功能,在坚持社会主义运动的立场上,提出建立工人阶级先进文化的主张,以作为复兴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方式。

文化因素在新左派的社会主体理论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文化分析与文化政治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14]英国新左派认为,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不仅需要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更需要实行一场文化意识上的革命,以对抗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意识,去创造新型的社会形式。在他们的理论视野中,“改变人民的价值观和态度……对于社会主义者来说,依然是与工人阶级力量的胜利与维持同样的重要的任务。”[2]216因此,英国新左派通过建构进步的文化意识形态,来反对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从而推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他们提出了多种构想,汤普森提倡建构先进的“工人阶级文化”,以强化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威廉斯提出发展“共同文化”的社会共同体模式,“一个好的共同体,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仅会容纳而且会积极鼓励所有的、任何能够对人们共同需要的意识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人。”[15]并以此去塑造一种宽容性的大众主体文化,以保证世界的和平与幸福;伊格尔顿则提出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参与并帮助指导大众的文化解放。”[16]以此塑造社会主义文化新主体;安德森则认为我们需要发展一种道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的就是道德现实主义。”[17]在实现文化认同和解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这些设想无不围绕着建立工人阶级的先进文化意识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揭露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欺骗与麻醉,从而深刻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本质及其伎俩;另一方面是为了唤起工人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认识自身的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人们的文化平等与文化解放。

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体理论是文化研究理论的重要内容,文化研究“试图处理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工人阶级文化的崩裂,它着手记录富裕与消费社会的新形式对英国社会这种等级、金字塔结构的影响。”[18]以便解决工人阶级主体面临的问题,重新树立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地位。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没有带来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提升与进步,反而导致了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堕落,并对自身的社会主体力量失去了信心,这对复兴社会主义运动极其不利,英国新左派对于这种状况是非常失望的;同时,他们又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与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他们在反思这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不树立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不发挥他们的主体创造力,就不会认识到自由解放的真谛,就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首先突出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工人阶级的文化主体意识,塑造社会主义新主体,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只能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人都拥有的健全活泼的心灵,也借此在知识与政治上表现出一代人的激愤感情。”[11]ii如果工人阶级文化意识上仍然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思想上接受并认同了资本的文化逻辑,沉迷于消费主义和低俗的享乐之中,那么,这种工人阶级将不会争取自身的解放。鉴于这一点,英国新左派将建构工人阶级先进文化作为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的重要途径,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结语

社会历史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某种“深层结构”决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9]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承认社会主体的存在性的,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将这种社会历史主体性赋予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英国新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社会主体思想,论证了工人阶级主体的现实性与创造性。他们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否定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主体虚无”观重新确证了社会主体的存在性,通过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了人类主体的经验意识与道德因素的重要作用,通过批评“文化精英主义”的文化观,重新树立了社会大众主体的创造性与进步性,通过揭露民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他们重新论证了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地位及其社会主义理想的先进性,并指出文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性,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这种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工人阶级主体意识低落与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时刻,英国新左派将人类经验、文化意识与道德情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试图纠正经济决定论对工人阶级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漠视态度,力图揭露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遮蔽,重新发现潜藏于当代工人阶级身上的巨大创造力,唤醒这种力量从而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是英国新左派在阐述工人阶级主体文化意识时,过分重视精神意识层面的功能,而轻视了经济层面的分析,这就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批判性。为了反对“经济决定论”,英国新左派在分析工人阶级的主体性时,过分强调了人生经历、经验意识以及道德意识的重要作用,而没有深入分析这些主观性因素背后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在论述工人阶级的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时,突出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在道德情感与设计理念上的优先性与进步性,而没有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去强调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英国新左派将进步的工人阶级文化视为推动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但是他们没有将塑造社会主义文化主体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结合起来,片面强调文化因素对于工人阶级主体的塑造作用,而忽视了政治经济因素也是工人阶级主体形成的必要因素。关于英国新左派的这种学术倾向,麦克盖根曾经指出:“与政治经济学的分离,是文化研究领域内最无能的特性之一。”这种弱化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方式,导致了英国新左派工人阶级主体理论的“批判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20]

[1]Richard Hoggart,The Use of Litewracy[M].New Brunswick:Transation Publishers,1998.

[2]张亮,熊婴.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3](法)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M] .杜章智,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0:146.

[4]Seyla Benhabib,Judith Butler,Drucilla Cornell and Nancy Fraser.Feminist Contentions:A Philosophical Exchange[M].New York: Routledge,1999:66.

[5](美)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M].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24.

[7]E.P.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M].Merlin Press,London.1978:88.

[8]Alan Dawley.E.P.Thompson and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Americans [J].Radical History Review,1978(19):39.

[9](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77-178。

[10]Eric Hobsbawm. The History of marxism: Marxism in Marx's day,Vol.1[M].London:Harvester Press ,1982:254.

[11]Editorial,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1957(1).

[12]Editorial, New Left Review,1960(1):2.

[13] John Clarke,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and Brian Roberts.Subcultures,Cultures and Class[A]. Stuart Hall and Tony Jefferson.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C].London: Hutchinson,1976:6.

[14] Stuart Hall. Left and times of the first New Left [J].New Left Review2010(61):187.

[15](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吴松江,张文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12.

[16]Terry Eagleton.Walter Benjamin,or Toward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M].London:Verso,1981:97.

[17]E.P.Thompson.William morris[M].London:Merlin,1976:717.

[18]Stuart Hall.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Crisis of the Humanities[J].October,1990(53):1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8-119.

[20]Jim McGuigan.CulturalPopulism[M].London:RoutLedge.1992:245.

[责任编辑:黄旭东]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13CZX020)。

陈治国,哲学博士,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B5

A

1002-6924(2016)02-070-074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资本主义英国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英国的环保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14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国圣诞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走谁的路,去往何处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