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股权合作、无形资源优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基于无形资源理论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剖析

2016-03-16 13:53
关键词:中资银行国际化股权

魏 涛

(贵州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外股权合作、无形资源优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基于无形资源理论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剖析

魏 涛

(贵州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是一项以股权合作为纽带、以获取境外优势无形资源为目的、以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导向的战略举措;战略引资这种股权合作形式是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中资银行促进自身无形资源优化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鉴于无形资源存在形式隐默性、发挥作用适配性和积淀长期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获得境外优势无形资源,宏观层面银行监管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应鼓励中外双方适度加深融合,微观层面中资银行应着眼于无形资源整体,并注重对优势无形资源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中资银行;境外股权合作;无形资源优化;国际化发展

一、引言

1996年1月,中国光大银行通过引入亚洲开发银行3.29%的股份,开启了我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先河,但中资银行大规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却发生在2003-2008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资股权锁定期的结束,虽然部分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了所持的中资银行股份[1],但截至2014年年底,仍有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的3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与我国33家中资银行保持着股权合作关系[2]。

伴随着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革步伐的推进,国内外学者对中资银行战略引资的研究也陆续展开,从引资之初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必要性的讨论,到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是否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从中资银行股权出售是否存在着“贱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再到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提升了中资银行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研究,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举措引起了业界与学术界的极大兴趣[3]。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与境外合格的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解决中资银行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所导致的投资主体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改善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并规范其运作机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中外双方的合作,学习与借鉴境外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经营理念,引进领先的技术与创新产品,不断提升中资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与国际化水平。

可以说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合作是桥梁与纽带,“引资”是手段与途径,而“引智”与“引制”才是真正的目的。“引智”关注的重点是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领先的技术等智力资本,而“引制”的着眼点则在于通过借鉴战略合作伙伴的良好运作模式,对中资银行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与设计,以打造出良好运作机制。不管是智力资本还是运营机制,这些都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技术、知识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然而目前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研究,很少有学者从无形资源的视角来进行剖析。本文则沿着中外股权合作促进无形资源优化,进而提升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逻辑脉络,基于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扩散的理论,来剖析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中资银行尽快地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二、基于无形资源视角对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剖析

(一)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源概念的辨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一些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源,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价值的提升,并且与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相比其价值创造功能日益突出,这类资源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源。在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源中有一些无形资源,比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商标权、著作权等,可以单独确认、计量与报告,这类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源,在财务会计上便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4];另外一些无形资源比如人脉资源、先进的经营理念、良好的运作机制和营销渠道等,这类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源不可单独确认且无法准确计量和报告,但对企业来说它们也同样具有价值创造功能,能使企业获得其他企业所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无形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来说要比无形资产更为宽泛,无形资产只是无形资源中能够单独予以确认并且可靠计量的部分。除此之外无形资源还包括很多元素,比如企业文化资源、企业能力资源、企际关系资源等[5]。

(二)商业银行经营对无形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作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构成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充当的是金融中介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资金融通服务。然而与其他服务类型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无形资源的支撑。

首先,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活动更多地借助于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支持。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而目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大多采用开办银行卡的形式,通过银行卡存款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办理款项汇划与转账结算等业务,而这些在操作上都是借助于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的;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商业银行不仅每发放一笔贷款要录入银行信贷登记与咨询系统,而且对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审查也要借助于银行信贷登记与咨询系统。

其次,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形式上具有无形性的特征。目前商业银行开办的代收代付、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以及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业务,主要借助于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等无形资源作为实现的手段,所推出的金融产品一般也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无形金融产品,在设计理念上主要是向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再次,金融创新发展更多地依托优势无形资源作为平台。与其他行业相比,各家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与服务同质性较强,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更多地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来赢得客户,而金融创新在设计理念和借用的手段上,基本上都要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如2015年6月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等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浙江网商银行,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理念与信用,旨在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打造全流程网络化的经营模式。

最后,风险文化元素在商业银行的无形资源中极为重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类型的金融企业,与其他类型的服务业相比,其在处理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思想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巨额的资金损失[5]。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切实防范与化解风险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与实现盈利的基础。

(三)战略引资:中资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中资银行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努力走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是一种理性而明智的选择。而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优势无形资源匮乏等问题。在目前海外机构网点与业务量占比不高、国际化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中资银行通过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借助境外战略投资者来改善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的经营理念,借鉴国际上优良的运营模式,引进一流的技术与创新产品,通过不断增加无形资源的数量与提升无形资源的质量,以实现无形资源的优化与升级,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7],是尽快缩短与国际上先进银行之间的差距,促进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中资银行战略引资获取优势无形资源的改革实践

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举措,尽管业界与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是在监管层的鼓励与推动下,改革的实践已经启动,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改善中资银行效率的作用,大多数研究成果均持肯定的态度。纵观中资银行战略引资的实践,无论是宏观层面银监会的制度设计,还是微观层面中资银行与外资股权合作的具体操作,都折射出中资银行对获取优势无形资源的渴望与促进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意图。

(一)背景:监管层制度设计的良苦用心

2003年12月银监会发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既对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也向业界传递出了国家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2005年11月,时任银监会副主席的唐双宁在中国论坛上明确提出,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对象为具有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的大型金融机构,并指出中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引资”,而是为了引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2006年6月在第二届城市商业银行开放年会上,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又表示,中资银行之所以选择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不选择国内民营企业进行股权合作,是因为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专业技术和人才,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战略引资,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8]。

从监管层的制度设计我们不难看出,银监会促进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用意在于,通过外资入股来改善中资银行公司的治理结构,以股权合作为纽带,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进而达到提升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目的。而公司治理机制、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从其本质上来讲都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监管层促进中资银行改革的路径很明晰,那就是要以股权换机制、以合作换技术,以此来促进中资银行无形资源的优化与提升,培育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中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

中资银行大规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时间集中在2003年至2007年,在此期间先后有23家中资银行与境外的35家投资者进行了股权合作。在引资的中资银行中,既有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有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行列。中资银行在引资时所选择的境外战略投资也多是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丰富的银行运作经验和领先技术的知名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与高盛集团等。中外双方的业务合作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员工培训、信用卡等业务领域。从中外双方的合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资银行的意图旨在以境外战略投资者为师,以期获得更多的优势无形资源,不断提升自身无形资源的质量与档次,进而尽快促进自身国际化经营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9]。

四、优势无形资源的跨国转移扩散与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优势无形资源转移扩散的相关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专利技术、品牌商誉、客户资源以及企业能力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技术创新、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重塑企业文化、创造品牌等途径促进无形资源不断优化升级,已成为企业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一般来说,企业获取无形资源、充分发挥无形资源的优势有四种方式:内部新建、市场交易、战略联盟和兼并收购。很多能够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无形资源,其形成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如驰名商标和良好的商誉、客户关系网络等,通过内部新建的方式获得无形资源往往比较缓慢,很可能与有利的商机失之交臂;同时无形资源还具有外部性、隐默性与适配性的特点,因此对于有些无形资源来说,市场机制很可能失灵,通过市场交易很难有效地实现转移与扩散;在企业的无形资源中,企业文化对其他无形资源具有统驭作用,是其他无形资源优势发挥的土壤,在战略联盟中可能会因联盟各方企业文化的差异,在一个企业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无形资源,却与另外一个企业的其他类型的无形资源不相兼容;企业并购是主并企业通过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主并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权这一有效的行政手段,对并购双方的无形资源加以有效整合,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方式,在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实行双方的转移与扩散[10]。

(二)中资银行通过战略引资促进无形资源优化升级的理论剖析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资银行普遍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信贷风险积聚、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借助于外力来克服自身运营机制存在的弊病,促进无形资源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在银行业的运作经营与专业技术等无形资源方面显然并不具备优势,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境外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运作机制以及操作技术等方面,则能够弥补中资银行在无形资源方面的某项缺陷,因此,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股权合作为纽带来提升自身无形资源的数量与档次,自然就成为中资银行改革的一种战略选择。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外资进行股权合作,由于外资并没有取得对中资银行的控制权,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种股权合作形式不属于并购;同时,由于以股权这一纽带作为各方合作的基础,战略引资股权合作双方的稳定性又比战略联盟更为稳定和牢固。可以说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所形成的股权合作,是一种介于战略联盟与并购之间的促进优势无形资源转移与扩散的方式。尽管战略引资形式中股权合作双方彼此对另一方所拥有的无形资源控制力较弱,在资源的统一配置方面没有并购那么有效,但是对于一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配的优势无形资源来说,如先进经营理念、国际化的成熟经验等,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合作却有利于其进行跨国转移与扩散。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国家在防止我国金融资本受到外资操控、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促进中资银行借鉴吸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优势无形资源,尽快缩短中资银行在无形资源方面与国际上先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中资银行战略引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鉴于无形资源创建的长期性、存在形式的隐默性以及功能发挥的适配性等特点,本文认为,中资银行应把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一方面监管层应从宏观层面做好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微观层面则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除了认真遴选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外,还应合理设计中外合作的具体条款,切实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互动与沟通,为优势无形资源向中资银行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提升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中资银行引进外资的比例如果过高,则可能会使我国商业银行为外资所掌控,进而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1];但如果外资入股比例过低,那么境外战略投资者帮助中资银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的动力就会不足,双方在某些合作领域也难以深度融合,通过引资促进无形资源优化和竞争力提升的意图也可能难以实现。因此监管层应从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进行筹划,合理安排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数量与外资持股的比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在引资的主体确定方面,考虑到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可以先以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试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战略引资工作。

其次,不断积累引资经验,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走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与国际上先进的大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经验还比较欠缺。因此,在与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合作的过程中,中资银行一方面应积极选择那些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的投资者进行股权合作,以便更好地借鉴与吸收境外投资者国际化运作的经验[12],另一方面,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先进经营理念、良好运作机制以及创新技术的同时,还应结合中资银行实际经营状况注重引进消化与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缩短与国际上先进银行在技术、管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

再次,基于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扩散的特点,着力促进整个无形资源系统的优化升级。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优势无形资源的支撑,优势无形资源存在形式的隐默性和价值创造功能发挥的适配性,则要求中资银行在与境外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合作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单项优势无形资源获取,还应结合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扩散的特点,从整个无形资源体系着眼,通过股权合作努力重塑对其他无形资源具有统驭性的企业文化,努力营造优势无形资源发挥作用的适配土壤,促进优势无形资源从境外战略投资者向中资银行进行转移与扩散,为其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与之进行股权合作,是中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一种联盟形式,这种“引进来”的股权合作方式是中资银行内向国际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内向国际化的形式只是一种初级形式,中资银行要想真正融入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中去,仅仅停留于此种状态是远远不够的。中资银行应在加强与境外资本合作不断促进无形资源优化的基础上,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在国际大舞台上与外资银行同台竞技,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真正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就近阶段而言,中资银行可与外资金融机构通过交叉持股等方式加强融合,进一步搭建促进自身无形资源优化升级的平台,为下一步走出国门到海外更广阔的市场进行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中资银行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优势无形资源价值创造功能的日益突显,则要求中资银行必须借助于无形资源的优化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当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促进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运营效率的提升,则是中资银行获取优势无形资源、促进无形资源优化升级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中资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优势无形资源价值创造功能发挥的特点,努力走出一条以股权合作为载体、以优势无形资源的获取为路径、以国际化水平提升与综合竞争力增强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1]项卫星,李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权的原因、影响与对策[J].经济评论,2010(1):124-132.

[2]林资钧.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影响——基于风控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分析[D].北京:外交学院,2015.

[3]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J].管理世界,2008(1).:22-37+56.

[4]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5]魏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基于无形资源的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6]李金培,吕德宏,黄亦炫.货币政策、风险承担与银行超效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6):48-56.

[7]朱盈盈,李平,曾勇,何佳.境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创新能力——基于中国73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1(7):55-66.

[8]唐昆.中小银行改革需借助外资力量[N].上海证券报,2006-06-05.

[9]吴勇民,纪玉山,吕永刚.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研究——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4):82-90.

[10]刘文纲,汪林生,孙永波.跨国并购中的无形资源优势转移分析——以TCL集团与万向跨国并购实践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3):120-128.

[11]陈利锋.金融冲击、企业生存状况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考察[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5):1-13.

[12]刘志彪,姜付秀.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2):71-77.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2.016

2015-09-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4XGJ012);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GH008)

F832.1

A

1000-2359(2016)02-0077-05

魏涛(1970—),男,河南滑县人,博士,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并购重组和中资银行国际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国际化股权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