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国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述评

2016-03-16 14:21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民族职业

李 攀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三十年来国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述评

李攀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三十年来国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研究指向由宏观解释向微观解释迈进,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民族教育的本质功能描述不够清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地区特色的教育教学评价维度单一。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发展定位; 述评

一、三十年来国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研究概况

三十年来,不断有学者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理论领域拓展研究范围,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在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教育功能分类、师资队伍建设、学制衔接共通等方面。所谓的发展定位包括教育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定位三方面。三者体现的是功能、目标以及手段的关系,功能体现为存在价值,目标反映在方向价值,手段体现工具价值。只有充分肯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有用性,才能进一步探索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要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社会需要,就必须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三者是因果关系,教育功能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教育教学方法定位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定向反映社会对职业教育潜在功能的外在期望,是教育教学方法定位的基石;教育教学方法是功能与目标的客观表现。[1]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分类

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与地区稳定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发达职业教育能够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智力支撑作用。可以说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陈时见认为职业教育“使先进的农业、工业科技通过劳动者的内化和应用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2]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且族群地域互有交叉重叠,因而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数量更多,人口比重相较沿海和中部地区更大。要实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民族地区广大的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进而促进边疆经济发展与地区稳定。所以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3]

其次,基于文化传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所处地域的封闭性以及社会形态的滞后性导致其在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以及民族认同感方面都存在千差万别。因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改造落后文化思想成分的重任”。[4]卢德生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前提、着力点以及实现途径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指出“必须实现从民族生存积淀、现实生活基础、‘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认识民族的文化”。[5]并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传统的先决条件与具体对策进行全面解析。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仅具有“民族性”和“职业性”特点,还具有“教育性”特点。“教育性”特点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全人格与品质的“人”作为首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宏观的社会服务功能之外还需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科技素质”。[6]顾美玲指出“职业教育可以广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的就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7]

第三,基于机会均等与教育均衡的教育学分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自身优化,并尽可能地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李怀宇认为“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8]还有学者指出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能够“改变民族地区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的完善的教育体系”。[9]另外还可以“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1.普适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首先,按照受教育对象的教育层次划分。有学者将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以及中小学中渗透的职业教育五种层次进行分类,分别是培养“科研和设计人才”、[10]“民族山区发展商品经济和输出劳务需要的各类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当地脱贫致富服务的人才以及将文盲农民和中小学毕业的待业与从业人员培养成熟练劳动者、中小学毕业的双证人才。其次,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学者将培养目标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熊宜勤指出:“在近期就是培养出成千上万能与经济开发项目相适应的初级人才,这种人才具有一定的生计能力,掌握一般科技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长远规划,培养一大批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经济开发人才。”[11]再次,按照区域经济特征划分。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切合区域的经济特征。哈经雄等人认为世界民族经济文化分为四个类型,即采集渔猎经济文化、游牧经济文化、农业经济文化、现代化工农牧业。[12]李瑾瑜则有认为有以下四种类型:“以狩猎—采集经济向驯养—种植经济过渡的区域经济类型、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区域经济类型、以农业和种植业经济为主的区域经济类型、以商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区域经济类型”。[13]并以此提出以下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农业种植加工和手工艺人才、 培养掌握畜牧业初级技术人才、培养能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种人才以及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从事乡镇企业建设的人才以及培养餐饮、服装、栽培、建筑等实用人才。

单独将知识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观点还不多,散见于一些研究成果之中。乔联蓉指出民族地区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职业教育应培养既有扎实的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行业具体操作技能技巧的从业人员。[14]王凌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应“培养大批具有较坚实基础,宽专业口径,较强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中初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15]这种观点侧重于初级人才的培养上,而文化科学素质只是提高能力的附带品。应坚持“文化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为辅”的原则,但是持该观点的学者较少。有学者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认为“不能忽视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可以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想品德、敬业精神等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16]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型人才应该包含科研人才、创业人才和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劳动者三类人。首先是科研人才,即在丰富的职业经验基础上,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改进现有生产力水平的“双高”人才。有学者强调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要培养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技人才和设计队伍。[17]常永才指出:“培养科技人才对民族地区经济腾飞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创业人才,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地区差别的基础上,有思路新、视野宽、眼光长远的带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如韩珍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18]再次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劳动者。信息时代的来临导致已有的知识难以跟上就业的需要,需要掌握学习的技能技巧以便应对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应有超前意识,应适当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19]王凌等学者呼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方面人才的重要性。[20]

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的实践技能、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学者指出要“造就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大军”。[21]有学者根据学科特点指出要培养“创新型职业经理人”,[22]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超前性决定了培养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挑战。王凌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坚实的文化教育基础;掌握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具备广泛的社会适应性。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定位

在教学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职业性能力与社会性能力并举的原则”。[23]还有学者提出“应适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创设科学的教育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之有效学习与生活”。[24]周媛祚认为应该实行“一体化教学”,即任课教师负责专业技术理论课、多媒体或实验课与课程实习的教学组织方法,具体来讲,包括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和校企协作教学法。[25]杨捷等学者就项目教学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教学手段上,要发展远程教育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远距离教育,这是一条适合发展牧区各种层次和类型民族教育的新路子,是推动牧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26]实行送教上门打破地理位置的束缚,对边远山区采取送教下乡。

在学习方式上,学界首倡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开发,而且更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众智力开发,重视协作、团结精神的教育,培养学习的团队性”。[27]另外还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我发展和获得知识的能力”。[28]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29]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首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教育教学内容要偏重能力提升,“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及时跟踪职业技术发展动态”。[30]“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识自我和调整自我。[31]有学者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指出应该“加强语言表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32]也有学者更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3]并且就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出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除了广泛认为要加强民族地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之外,双语或者多语教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指出“三语教学”是贯彻“三个面向”发展教育战略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突破草原教育封闭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文化教育的需要。再次,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学生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其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而要加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34]

在教学质量上,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提高引发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首先,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高慧臣认为“尚未建立完善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汉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5]也有学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观点,如曾丹认为要有评价标准,且评价方法多样,如“过程性评价”和“全员参与式评价”。[36]也有学者认为“就业是评价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37]其次,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分为优化教学、教研结合以及产学研结合。它们层层递进,先从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密切联系,最后实现产业、教学以及科研的良性互动。詹先友认为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原因主要在于师资和生源质量。有学者指出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因而提出“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应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积极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寻求对策,把工作重心置于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改的良性循环圈内”。[38]还有学者提出“产学研一体化是边疆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效益和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制衔接上,学者见仁见智,大致有三大类观点。其一,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无缝式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可谓“全面开花论”。“逐步实行‘两个并轨’、‘三个沟通’,即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轨,成人中专、职业中专、技校、普通中专并轨;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沟通”。[39]

其二,有学者认为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双生共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初职重点论”、“中职重点论”、“高职重点论”。 “初职重点论”提倡“初步形成以发展初级职业教育为重点,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龙头带动各类职业学校全方位发展的格局”。[40]范世林也认为:“多数地区目前应以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41]“中职重点论”的代表观点是“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42]“高职重点论”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高中后教育’及终身教育中,高职教育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43]

其三,栾锦红提出更为创新的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机制,即将接受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就读职业教育的三个学年中,分别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实践工作的实习,以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率。

二、三十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评价

在要求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当长时间以来,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难以呈现民族与区域特色。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内容冗繁且研究视域偏窄。尽管三十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多,理论深度不断加深,但是缺乏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体把握与细致分析有利于找到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盲点,有利于提升理论研究的实践适应性。罗利群等学者对71篇期刊文献进行综述。于春江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定位进行研究,“根据检索,最早研究民族职业教育的一篇文献载于《中国民族》1987 年第2 期,是由闵健、龚尚廉撰写的《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1989 年和1990 年,各有1篇研究文献。1995 年,有4 篇研究文献。从1995 年至今,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整体增长态势,但波动很大,绝对数量较小”。[44]上述两位学者采取的研究样本容量偏少,样本收集时间偏早,并且缺少对新的时代背景的创新解读。

一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其一,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理性思考不断深入。有学者已经开始由最初的实践经验总结向哲学理论思考转向,从教育哲学的价值取向角度指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 “有助于民族社会现代化;有助于经济崛起;有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发扬光大”。[45]其二,研究由宏观解释转向微观解释。针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区域构成,学界对某个民族聚居区进行专门研究,取得显著成绩。赵翔宇的《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将两大民族文化圈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另外,周谊专门就西南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

另一方面,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对民族教育的本质功能厘定不够清晰。认为民族教育的本质功能应着力体现在服务本民族的延续发展上。从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划分来看,民族教育学这一分支应该充分兼顾民族的教育,即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教育,教育对象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因而在赋予民族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时,应该兼顾民族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以及顾及该民族的永续发展性的原则。其二,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缺乏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明确辨识。中职的培养目标应该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初级技能技术的劳动者,而高职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所急需的创新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其三,对地区特色的教育教学评价维度单一。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规模以及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相关性来量化指标。对于经济发达、职业学校与普通院校比例相当且人均受教育水平普遍偏高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经济落后、学校规模整体偏小、人均受教育水平又不高的偏远地区可以有重点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中级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学校规模以及受教育水平的确定维度应该是多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学校规模不仅包括学校数量和硬件数量指标,还应该包括师生比、人均图书量等软件设施。受教育水平不仅包括全民受教育年限、升学率等,还包括人均教育经费等一系列详细的评价指标。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维度十分单一。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的建议

首先,功能探索转向实现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应该是多元的、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的。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除了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外,还有更深的意蕴——促使传播者的主动吸收与被动接受。文明传承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这就促成职业教育的功能由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向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转变。

其次,目标选择定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学界争论的焦点。单一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不同人才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有技能经验。所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多元化和全球化。

再次,研究方法的使用注重理性思考与现实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往往囿于普通教育的研究范式,简单的移植和照搬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僵化保守地沿袭基础教育理论思维方式,必将使富有鲜明文化传承特色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向庸俗化和形式化。唯有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的区域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本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才能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总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应该立足于本土,放眼世界。在充分尊重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和独有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

[2]陈时见.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论析[J].广西民族研究,1995(4):19-22.

[3]和根合.对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1994(4):82-84.

[4]孙文杰,赵联凤.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障碍因素及应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23-26.

[5]卢德生.论民族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J].当代职业教育,2010(5):31-34.

[6]刘薇琳,吕婷.浅析职业教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使命及特色[J].中国成人教育,2010(8):84-86.

[7]顾美玲.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设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8.

[8]李怀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13-16.

[9]徐敏.西部民族职业教育论[J].贵州民族教育,2001(2):151-155.

[10]周裘绒.民族山区职业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J].教育与职业,1995(6): 8-10.

[11]熊宜勤.广西区域经济特征与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广西高教研究,1996(4):61-64.

[1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5.

[13]李瑾瑜.论区域经济特征与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J].开发研究,1996(5): 34-36.

[14]乔联蓉.民族地区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0-112.

[15]王凌,曹能秀.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创新体系的建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43-47.

[16]常永才.试析中国民族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举措[J].民族教育研究,1999(3):36-42.

[17]周裘绒.论民族山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出路[J].中国民族教育,1996(3):10-13.

[18]韩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加快民族职业教育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1):10-12.

[19]李怀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13-16.

[20]王凌,曹能秀.边疆民族地区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65-69.

[21]夏铸.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 推动当地经济建设步伐[J].中国民族教育,1996(1):5-6.

[22]王兆峰.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型职业经理人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0(8):64-66.

[23]陈孟云.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教育, 2006(11):28-30.

[24]王国超.武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教育“三要素”视角[J].教育文化论坛, 2012(3):55-59.

[25]周媛祚.关于民族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信息,2008(24):38-39.

[26]双龙,李凤山.草原牧区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1995(1):23-25.

[27]李亚.民族地区函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12):261-262.

[28]游俊.发展湖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0(6):70-72.

[29]于波,张利民,宋晓平.谈民族地区卫生职业教育的地域特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8(2):127-128.

[30]杨秀军.21世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论坛, 2004(11):59-60.

[31]刘侠.少数民族地区中职生职业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基于湘西地区中职生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56-170.

[32]乔联蓉.民族地区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10-112.

[33]魏义婕,张冉冉.探析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59-62.

[34]李黎炜.浅谈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的方法——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25-129.

[35]高慧臣.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 2009(3):8-10.

[36]曾丹.浅析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以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11):63-64.

[37]杨捷,何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教学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275-277.

[38]王群.贵州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3-84.

[39]赵秋娥,吴文雄.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3(6):43-45.

[40]唐志君,覃小林.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74-77.

[41]范世林.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104-105.

[42]王守华.应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0(5):58-59.[43]李尔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 2000(4):75-80.

[44]于春江.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略要[J].教育学术月刊, 2011(6):96-99.

[45]逯长春.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价值、课程与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90-92.

(责任编辑:王释云)

Review on the National Ethnic Reg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for Recent Thirty Years

LI P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In recent thirty years, the national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resear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th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method.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enrich the study, the orientation from macro to micro,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 to solve: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s not clear enough, to describe the training targets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not accurate enough, teaching evaluation on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mension is few.

ethnic region; occupation education;development orientation; review

G710

A

1008-6471 (2016) 03-0058-06

10.13983/j.cnki.jaechu.2016.03.013

2016-05-2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编号:DYWH1525)

李攀(1986-),男,四川攀枝花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民族职业
我们的民族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职业写作
多元民族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我爱的职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