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慧,于 莎
(1.河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宁波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工匠精神:我国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行动纲要
王慧慧1,于莎2
(1.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工匠精神自提出以来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关于其内涵与本质的界定一时众说纷纭。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探析工匠精神的意蕴,并通过分析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困境,探讨工匠精神在技能型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是提出基于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培育行动纲要的重要基础。
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行动纲要
中国古代技术文明发达,各类工匠层出不穷。古人对“工匠”的理解莫衷一是,但确切地讲“工”与“匠”有着不同含义,“工”包含“匠”的意思。正如战国《周礼·考工记》中“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所言一样,[1]工匠追求心会于道游于艺的技艺境界,工匠精神也在其追求浑然天成的工巧性时悄然而生。换句话说,中华文化视域下那些创造型工匠被视为“济世圣人”,正如“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美誉一般,工匠在巧心劳手制器之时,因其职业特殊性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精神特质,称之为工匠精神。辉煌的古代技术文明令世界敬畏仰止,伴随历史流变,其孕育的精神意蕴也在不断改变,显示出更强的现代性,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一)敢于超越的创造精神
从古至今,工匠秉承创新超越精神,日新又新、超越不止,这才有万象森罗的新事物,几近完美的新器物层出不穷,而又因“创造”精神蕴含的内在张力能持续激发工匠的造物潜力,遂将个人技艺推向更加高级的境界,于此循环往复之时,也是其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之势。《说文解字》中把工匠界定为“工,巧饰也”。[2]在某种意义上讲,“巧”是工匠的基本内涵,后人常用“神圣工巧”、“良工巧匠”来表达对工匠的溢美之辞,所以,对“巧”字本质的理解就不能只停留在浮于表面的工艺模仿。工匠所谓的追求“完美”,是他们持续创造继而不断超越的行为体现;工匠追求的超群拔世,就是要求自身戛戛独造,别故致新,充分宣畅其内在创造力。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先有“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之娴熟,后有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之美妙,[3]其解牛过程自成节奏韵律,熟参默念,俨然已经超越技艺本身而称之为“道”,化为庖丁的内在认知。时至今日,工匠的创造性则更多表现为累积式的渐进和改良,工匠精神声名鹊起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所蕴含的“创造”意蕴是当今社会缺乏的精神实质,各类富有创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至善尽美的工作态度
谈及中国工匠的文化形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得最为经典,其中所呈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历经时间考验经久不衰,传颂至今且影响深远。秉承优良传统,兴业制器的工匠用至善尽美的工作态度打造近乎完美的产品,修炼精湛细腻的技艺。西方国家在惊叹中国古代技艺博大精深时,殊不知唯有中国工匠的精心打磨才有轻若烟雾的素纱蝉衣、布局精妙的都江堰等“经典”问世。值得一提的是,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到唐宋时期的陶瓷、漆器与木器,中国技艺以其精妙的工巧性享誉世界。今时今日,机器大生产时代下中国工匠却缺失制器造物时的严谨与专注,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摒弃,中国制造业因此淡出世界前列,工匠也因失去“匠心”而成为工人。因此,现代工匠理应继承中国传统技艺精华,崇尚高雅又不碍于追求精益求精,致力于创新工艺,用至善尽美的态度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
(三)求真务实的专业道德
“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4]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要求工匠以“德艺双馨”、“经世致用”、“以民为先”为原则,将其工作提升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义务,合乎理又利于人。把工匠精神上升到道德层面并不是高谈阔论,工匠的至高境界是能把形而下的技术劳动与形而上的专业道德完美融合,因此,专业道德不是对工匠妄加的要求,而是其精神内涵的逻辑起点。反观当今社会,在质与量的取舍中,人们受到利益驱使选择后者,质量低下产品屡禁不止,求真务实便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赋予工匠的道德追求。“求真”既有工匠对技术的钻研,又有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保证,“务实”则力求实事求是,改变急功近利的作风。长久来看,作为机器大生产时期的大国工匠,理应依靠自身觉悟提高个人修养,把求真务实的专业道德由认识转化为意识,进而形成更为自觉的行为,塑造一身德性仁明的傲骨,更好地为社会、为实用服务。
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中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解决工作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专门人才。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中供不应求,其总量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5%;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在1.5:1以上。[5]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根本之道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然而,我国技能型人才培育却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也成为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学生发展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活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关乎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培养出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程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课程比例失衡,学科课程多,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课程少;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关联,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课程设置缺少前瞻性、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这直接导致很多技能型人才毕业到岗后不能“即插即用”,造成技能型人才短时间紧缺。
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优秀教师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短时间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日渐庞大,但专任教师数量增幅较小,2003年-2014年,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从71.29万增加到86.30万,增幅仅为21%,生师比超过21.3:1。[6]由此可见,虽然职业教育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专职教师数量增长缓慢,成为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障碍。此外,师资结构不合理也是师资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专业技术课教师由文化基础课教师转行而来,导致专业技术课教师少,师资队伍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据2014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拥有所教专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仅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25.2%,这与教育部不少于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另外,实行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任需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得到广大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认可。但现实的困境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虽然积极践行“双元制”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但是由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传统根深蒂固,导致广大企业角色形同虚设,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育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使职业院校与企业间不能以互利共赢作为发展动力,企业参与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育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这也成为技能型人才培育较为明显的障碍因素。
诚然,传统学徒制在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中发展已久,工匠精神始终存在于中国匠人文化之中,师傅言传身教传递技能所呈现出的职业作为是工匠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推进下,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在3 900万左右,其中包含技师1 000万。值得一提的是,工匠精神作为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行动纲要,对个人、职业院校及企业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一)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动力
落实到个人层面,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技艺至善尽美的态度,对职业敬业奉献的专业道德。当今社会,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工人,他们的价值通过产品来自由表达、通过工匠精神来实现。以工匠态度工作,技能型人才的劳动是完全自由与忘我的,在其内心深处有一种乐生要素,这种要素使其产生更多积极的探索,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探索的过程总是充斥着困难,但因其内心的乐生愿景,使得对工作的热爱程度不减,推动着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努力。正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寓意一般,那些对工作充满兴趣的人自然会有动力向着近乎完美的愿景努力。事实上,技能型工人要靠技艺生存,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技艺展现的过程,以“乐之者”的态度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本身已然成为其生命的外在表达,实现自我价值也无需外力驱使,产品就是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保障
当下,分工日趋精细、生产链更趋模块化的制造业发展态势也需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职业院校肩负着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国家使命,以工匠精神作为其行动纲领,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校企合作的催化剂。显然,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撑动力,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制高点,能提高院校自身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知名度,实现稳定发展。可以说,工匠精神能够成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构成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神资源,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成为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关乎职业院校的品质和口碑。如果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支撑,那么各大企业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在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贯彻工匠精神,创新工艺、注重细节,从而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周期。对职业院校而言,把工匠精神作为校企合作的精神纽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中重视岗位要求,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开展精细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匠人精神,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质量,实现稳步向前发展。
(三)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培育技能型人才仅靠职业院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企业肩负着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现如今,企业应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入到研发、生产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际上,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使工匠文化得以传承,在企业中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以工匠精神引领企业研发与创新,创新工艺、创造新技术,使企业基业长青,推动企业前进与发展。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产品质量管理中,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在员工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风气,有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工匠精神还能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发员工工作创造性与积极性,成为企业潜在生产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不难发现,在企业中,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句简单口号,而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企业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发挥出更为强劲、更卓有成效的作用。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舆论宣传
两会期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名声大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不难发现,工匠精神能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与政府舆论宣传密切相关。因此,为进一步传承工匠精神,政府应在最高层次上寻求解决之道,加强顶层设计与组织领导,运用其权威性进行有效宣传。首先,明确职业院校与企业职能。为培育工匠精神,政府应重新审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职能,肯定其在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共育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合力传承工匠文化。其次,改革就业体制,提高工匠地位。中国传统就业体制内,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使技术类工人不受重视,致使很多技师社会地位较低。因此,政府应致力于提高工匠的职业威望,提高社会地位。再次,强化舆论宣传,树立工匠榜样。政府应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并通过纪录片、人物志等方式树立新时期大国工匠形象,让那些催人上进的工匠事迹感召更多技能型人才勤奋工作。最后,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工匠合法权益。加强对传统手工工匠的工艺保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他们进行专利申请和注册,保护知识产权。此外,对濒临失传的技艺,应提高其知名度,并鼓励更多技能型人才学习和传承,以此来保护工匠的独特技艺。
(二)实施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
新时期,为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合理实施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以工匠精神为导向,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式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就不能仅注重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学习与实践活动,应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作为合作企业,应为技能型人才制定具有企业特色与文化的实训课程,让他们参与到精细化生产实训中,获得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健全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制定符合“工匠精神”要义的评价标准,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评价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评估常态化。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内部建立专项督导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内容、周期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长期评估和检查,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开展。此外,应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兼具学生与员工身份,校企双主体培养”为核心特征,是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有效措施,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新阶段。由于学生身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因此更有利于以工匠精神作为行动纲要获得进步与提高。
(三)推动课程改革,塑造“双师”队伍
课程与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两大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工匠精神的独特精神实质恰与“立德树人”具有内在耦合性,因此,把工匠精神作为课程与教师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必然会带来革命性变革。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各个环节,重视具有人文性的专业教材建设,重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习实训课程,领悟行业企业中精益求精、超越创新的工艺要求;重新编著教材,将工匠精神内涵贯穿于通识教材、实训操作教材中。另一方面,塑造“双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一般表征是兼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传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职业院校教师进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或是聘请企业技师作为专业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推行双岗双职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双师”队伍建设。通过搭建专业技术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革新,提升实践能力。由此,以教师为“媒介”,把企业匠人文化体现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宣传与培育,培养有匠人风骨的技能型人才。
(四)践行精益求精,追求工艺创新
对工匠自身来说,工匠精神蕴含着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因此才会执着于践行精益求精,尤为重视产品细节。作为技能型人才,秉承工匠精神,理应专注于产品质量和工艺创新。首先,开展工匠精神专题讲座,营造工匠精神学习氛围。企业与职业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不能仅局限于榜样学习,更要让工匠精神走入生活。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从而使技能型人才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精髓。其次,积极参与生产实践,追求工艺创新。工艺是将设计图样物化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工艺创新是指创造新的工艺方法,提高制造能力。工匠十分重视创造新工艺,技能型人才应弘扬工匠文化,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精湛技艺,创造新的工艺原理。再次,增加经费,开展技术攻关。面对创新工艺、精益求精等科研要求,政府和企业应增加科研经费,突破技术瓶颈,打破核心技术国外垄断的局面,保证生产质量。最后,以工匠精神创新理念为先导,构建工艺创新体系。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产任务及技术特色,形成布局合理、运作长久的工艺开发体系。
(五)强化技能培训,形成专业道德
技能培训是技能型人才进行系统学习的重要途径,形成专业道德是学习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行动纲要必须把无形的专业道德通过有形的职业行为显现出来,以此获得工匠精神的长久传承。为培育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应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提高个人技艺水平,展现专业道德。首先,通过制定详密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质量。在技能培训开展前,应设计好培训方案,选择最优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的实用性。其次,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技能培训。精湛技艺是成为工匠的前提,广大技能型人才应该转变技艺享用终生的观念,珍惜参与技能培训的机会,逐步提高技能水平。再次,树立合理专业道德观。求真务实是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业道德,为继承此道德,技能型人才应摒弃功利主义,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提高专业道德认识,形成求真务实的道德理念,踏实而又严谨地对待工作。最后,双向互动,培养专业道德行为。技能型人才专业道德形成的最根本途径是生产实践,没有实践,道德理念不可能外化为道德行为。技能型人才也要经历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通过与工匠的双向互动和影响逐步完善自身的道德面貌,最终形成专业道德。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3]陈赟.论“庖丁解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7-133.
[4]过常宝.论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8.
[5]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一批高水平学校快速成长[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628/160628_sfcl/201606/t20160628_269903.html.
[6]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03).
(责任编辑:王释云)
Craftsman Spirit: Action Outlin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in Our Country
WANG Hui-hui1, YU Sha2
(1.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2.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The craftsman spiri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since proposed.There are a lot of definitions about its connotation and essence.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ve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meaning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throught analysising the plight of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to explore the craftsman spirit’s valu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action Outlin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based on craftsman spirit.
craftsman spirit; skilled talents; action outline
G710
A
1008-6471 (2016) 03-0053-05
10.13983/j.cnki.jaechu.2016.03.012
2016-06-20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形势下旅游专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研究”(编号:Y201432626)
王慧慧(1992-),女,山东济南人,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