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鑫
(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河南濮阳457001)
探析微电影与校园文化的互动
袁鑫
(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河南濮阳45700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影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校园文化也扩展了微电影的创作题材。二者以学生群体为桥梁互助互利。基于微电影发布平台的开放性及其制作的虚拟性,为促进微电影与校园文化更好地互动,应完善监管体系,丰富学生阅历,设立微电影专项基金。
微电影;校园文化;互动
2014年9月,长春国际青年微电影文化节举行颁奖仪式。2015年11月,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举行,《爱接力》、《谁的青春不热血》等微电影获奖。微电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当代校园,导致微电影与校园文化越来越密切。但由于微电影发布平台的开放性及其制作的虚拟性,导致它在与校园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介融合的产物,其本质仍然是电影。微电影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播放,适合在移动和短时休闲状态下随时随地观看,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微电影与传统电影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具有微时长、微投资、微周期的特点。也正是这些“微”特点,使得微电影创作成为人人都可参与的艺术。观众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也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制作者、参与者。[1]
微电影可以集中表现素材中所传达的正面教育意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微电影得到迅速反映,与传统教育相比,它更能使学生觉得亲切,并且欣然接受。
(一)微电影易于在校园传播
首先,微电影制作时间短、周期短,收看方式便捷,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新型通讯设备观看。其次,微电影成本低,学生也可以自己出钱拍摄属于自己的微电影,参与到微电影的制作之中,不再是旁观者。再次,微电影的题材可以非常广泛,青春励志、亲情、爱情、公益等题材都是学生愿意关注的,极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
(二)微电影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
在目前的校园文化中,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外,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并且大部分课余时间在玩游戏、看影视剧、网购等。微电影时间短正好契合了学生快餐式、碎片化的消费诉求,学生只需要花费短短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享受一部微电影带给他们的心灵震撼,这也是微电影成为当代学生新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微电影弥补了学校传统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说教的传统方式进行,在学生的印象中,传统的教育是单一的理论灌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教育缺乏感染力。微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贴合当今学生的需要。一部演绎亲情的微电影,能触动平时几乎不关心父母的学生的内心;而一部青春励志类微电影,可以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收获是学生由内而外主动接收的,是传统枯燥的理论教育由内而外的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之中,不仅感受着校园物质环境的变化,还受到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在微电影的创作中,老师起到的仅仅是引导和辅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微电影制作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制作,可以积极主动地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借此展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一)微电影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012年,百度微电影吧的投票数据显示:微电影受众从学生群体来看,中学生占16.7%,大学生占62%;从年龄结构看,80后占4.7%,90后占94%。可见微电影的受众大部分是90后的学生群体。微电影开拓了校园文化传播的渠道和空间,改变了原有校园文化单一的传播形式,充分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
1.传递校园文化
传统的校园文化主要依赖于举办校园活动来潜移默化地传递校园精神,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在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创新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内容上,微电影把学校里的青春人物、典型事迹以纪录片、故事片等形式进行传播,既传递了校园里的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又不觉得呆板,也达到了推广和宣传的目的。形式上,微电影在传递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如在各种视频网站的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对微电影的发布者进行回复,也可以对回复者进行回复,形成互动讨论,为传播校园文化提供强大推力。
2.扩大学校影响力
传统的校园媒体不同于社会媒体,传播空间局限在学校内部,传播对象也固定在校内人员,传播内容主要是新闻资讯和学习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很难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微电影恰好为学校宣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校园宣传片、校园微电影都是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的凝练和展现,通过几分钟的片段,普通受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例如,聊城大学的宣传片融合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和气质,以逸夫图书馆、南大门、国防生训练场、龙舟队等具有聊大特色的镜头,向社会展示了聊大特有的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和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接收者和观赏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作者和生产者。微电影以其新颖和年轻化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创作和拍摄。学生多以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为背景,创作内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如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开花的黑石头》,讲述了矿大毕业生毕业后拒绝安逸的生活,选择下基层艰苦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最终得到了社会和女友的认可。影片扎根于矿业大学的真实现状,展现了矿大学子肯吃苦有毅力的精神,以校园故事的形式推广了校园文化。[2]
(二)校园文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1.为微电影提供题材
学校在以微电影的形式传播校园文化的同时,必然要融入学校的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专业,这一过程不自觉地就为微电影提供了题材。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群体单纯天真、充满活力,在使用影像展示自我、记录青春生活的同时,将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或敢想而不能做的事情,用他们独特的叙事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为微电影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拓展微电影的创作主体
传统电影主要由专业的编剧和导演进行制作,虽说微电影本身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爱好者参与,但在这些爱好者中学生仍占少数。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且本身没有大量收入来源,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但在学校倡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的背景下,这种局势得到改变,学生作为时尚文化的引领者,参与微电影的制作成为理所当然,从而成为微电影创作的新力量。
(一)微电影与校园文化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取材局限
虽然校园文化为微电影创作提供了题材,但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的局限,其拍摄的微电影大多以校园生活为内容,体现出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局限性——题材单一。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往往限于爱情故事、励志故事、搞笑题材,单一的题材不仅限制了学生自制微电影的发展,而且故事套路和叙事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使得微电影很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得到受众认可,同时也限制了校园文化内涵在社会上的推广。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电影创作课程,但由于专业师资缺乏、闭门造车、盲目实践等原因,校园微电影在拍摄时往往打上了“习作”的烙印。[3]从取材立意,到叙事拍摄,再到语言表达,校园微电影都呈现出对专业化微电影的临摹与效仿,无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突破,略显稚嫩不成熟。
2.资金受限
虽然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但在制作微电影的实际过程中,租用机器、道具、场地仍是一笔较大的支出。这笔支出对于还是消费者的普通学生而言,是较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学生可以得到赞助,这股经济压力无形中会减少许多。同时,一些企业看中了其中的商机,赞助解决经费问题,但植入广告过多可能会导致微电影商业化太浓,忽视了微电影本身要传播的内容,同时可能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在微电影越来越热时,人们发现这些微电影好像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你传达着某个产品或者品牌的信息。[4]究竟是坚持草根创作,还是商业操盘,矛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3.信息失真
微电影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新渠道,由于它的制作基于非线性编辑技术和三维动画技术,因此在后期制作或调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学校本来面貌稍有差距的现象,从而使受众对学校景观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例如宿舍并不如影片中那么整洁,校园环境没有那么美观,从而给受众造成心理落差。
4.存在恶搞媚俗
校园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它通过各类文体艺术活动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性,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微电影是大学生一种自娱自乐的表达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然而,当“恶搞”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一种元素,“雅俗杂陈”的内容特征容易造成“恶搞风”充斥校园。
(二)微电影与校园文化互动的对策
1.完善监管体系
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任何人任何时间在没有审核的情况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拍摄的微电影,这导致网络平台上的微电影鱼龙混杂。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创立可行的行业标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进行有效规范,任何人都不能仅仅为了引起关注、谋取利益而哗众取宠、急功近利,要严厉打击微电影作品涉及虚假信息、暴力、色情等镜头,做好审核工作,把好微电影发行关,让微电影在一个良好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下健康发展。
2.丰富学生阅历
学生在创作微电影时应该勇于突破,选择多种类型的题材进行拍摄,对社会现象进行揭露,以人文关怀为主,拍摄积极、有意义的题材,丰富作品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制微电影走出校园,得到社会认可。一部成功的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创新能力,创新是微电影的灵魂,具有创意的微电影才能为校园文化锦上添花。
3.设立微电影专项基金
学生自制微电影的经费确实是一大难题。一方面,学校可以从运行资金里抽取一定的金额,设立专项基金,这也是鼓励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个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举办微电影大赛,对获奖作品给予一定奖励。总而言之,解决经费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应该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赞助方的数量,避免植入过多的广告,避免微电影过于商业化,导致其成为广告的附庸。学生自制微电影在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的同时,要衡量好艺术与宣传、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使微电影与校园文化更好地互动,双方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胡奕颢.微电影传播特征刍议 [J].传媒,2012(10):77-79.
[2]张茜,韩燕鸽.“微视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青年作家,2014(20):160.
[3]杨晓林.微电影研究的热点及问题[EB/OL].[2015-10-12].http://group.mtime.com/12119/discussion/3469420/
[4]陈新焱,周冯灿.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N].南方周末,2012-04-02.
Probing into Interactions between Micro-film and Campus Culture
YUAN Xin
(Department of Broadcasting and News,Puyang Broadcast and TV Station,Puyang 45700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micro-film promotes the spread of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extends the creative theme of micro-film.Both of them benefit each other with students as a bridge.With the openness of the micro-films distribution platform and their virtual production,it's suggested that monitor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students'experiences should be enriched and special funds for micro-films should be set up to promote their better interactions.
micro-film;campus culture;interaction
G206.3
A
1671-5454(2016)02-0046-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12
2016-03-21
袁鑫(1983-),女,河南清丰人,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