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
教师研修:创建学习与实践社区
——我读《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
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
没有优秀老师,何谈优质教育?在不同国家为实现这一共识而挠头之时,联合国提出“10项最为重要的教学改革建议”。其中第三项就是:培训教师,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所有教师都应该接受培训,以便能够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必须学习高质量的任职前师范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兼顾教师将要教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持续培训对于每一名教师掌握和增强教学技能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培训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路,以支持落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落后学生,并且协助教师适应新课程等各项变化。(《教学与学习:实现高质量全民教育——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聚焦教师专业素养、加强专题培训、开展现场教研日益成为热点、重点乃至难点问题。然而,照搬“正规化、学历式、学院派”的方式搞教师培训,盯着考试指挥棒“齐步走”的功利性搞教研,能否有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强烈诉求,呼唤着培训与教研的专业整合及其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恰逢其时,《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悄然问世。该书直面上述“绕不开、躲不过”的现实命题,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策略、新方法。一经问世,便引发了教师教育领域的良好反响,预示出引领不同地区的培训者与教研员合作创新教师研修的新方向,昭示着基层学校校本教研的新策略。
教师研修,属于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衔接融通,现代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体系中高阶段深层次的范畴,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犹如“高原攀登”,着实“高难”。在当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论著中,聚焦“教师研修”者寥寥,而能将其讲清、说明、论透并附上大量成功案例与操作策略者,更属罕见。
作为填补“教师研修”学术空白的作者,张铁道先生集“教师研修”的设计者与践行者、组织者与研究者等诸多角色于一身,二十余年持之以恒,坚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一线阵地,“真真沉下心来追求教师研修实践探索”;二十余年锲而不舍,依循学生发展需求,提炼教育方法和教学技能,为“教师研修”探索出得心应手的“十八般兵器”;他博采众长,二十余年躬亲耕耘,在教师研修的田野沃壤,与广大教师一起播种、共同收获。
品读厚重专著,收获心得颇丰:其一,全书为教师研修的理念与实践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注入了活的灵魂——确立以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研修观”。既将教师研修放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视角下与视界中,又将教师作为实践经验的个体与实践创造的主体、自我反思的个体与自我超越的主体、参与研修的个体与专业发展的主体、分享研修资源的个体与生成研修资源承载研修价值的主体。他的实践表明,只有通过教师研修,引导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并由此形成专业自觉,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与发展的主体地位。
其二,全书将教师研修置于教育一体化进程背景下,置于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中,为教师研修注入了创新动力,激活智慧灵动。以教师的现实问题和实践经验为源泉,更有益于将教师个体经验融合为专业群体资源,让教师、学生和教研员、培训者之间多维互动,并借助“互联网+”构建教师专题研修共同体,合作共创,共享效能,不断开创教师执教能力发展的新境界。
其三,教师研修一定是有效帮助老师们在专业实践与发展过程中探寻规律,创新方法,形成教学艺术与风格的。作者善于发现并总结研修经验,在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发展并完善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全书坚持实践导向,围绕教师研修提供了有效的策略与多样的方法,揭示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内化与转化、生成与升华的过程,为广大培训者、教研员和一线校长、教师打开了研修的新思路和新空间。
其四,全书的叙述风格与当下多数论著迥然不同,作者将缜密而深刻的理论蕴含在夹叙夹议中娓娓道来,用实践经历揭示内在精神,由生动故事体现学理价值,以操作案例连缀理论体系,特别是丰富鲜活的案例,犹如颗颗珍珠相穿成链。
其五,作者构建了完整的操作系统“五步骤”:理解研修、设计实施、评价成效、后续跟进、研修(组织者管理者)能力。同时,针对“忽视教师已有经验”“淡化教师发展内驱力”“剥夺教师表达、缺失倾听分享”“理论与实践脱节”“工作与学习割裂”“需求多样与方法单一不适应”“预期目标与实际收效不匹配”“资源紧缺与导师缺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实践困惑,给出了基于普通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两大基础理论相互支撑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总之,作者将“教师研修”这看似枯燥的话题,阐述得有理念、有事实、有故事、有智慧、有情怀,尤其融入了他本人和诸多同志执著的追求、不息的探索、成功的启示与愿景的期盼,进而使全书带给志同道合的同仁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如何让教师研修生根、生长、生效,让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研修相伴随、更精彩、获成功。
读这部专著,让我联想到《论语》开篇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置身适切融洽的教师研修活动中,不正时时体验到学习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乐趣,处处感受着众多合作伙伴互助共赢的幸福,始终领悟到坚守与追求的专业境界与人生价值吗?掩卷沉思,又让我重温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难能可贵的是,著作付梓出版而作者没有停顿,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互联网+教师研修”的新探索。数月前,我有幸登陆他和团队创办的“幼儿园新入职教师专业研修网”,自此,每天收到百条左右微信资源,下拉几个栏目,大家自能从中体验虚拟却不失深刻的研修情境:“聚焦保育、教育实践能力”“破解入职困惑难题”“开展混合式网络研修”“微课例、微主题、微创新、微点评”“视频微课、情景研修”“资源链接、合作分享”“新教师成长故事”“主体研修工作坊”“网络移动一体化研修”“基地园(组)区域分享”“手机现场专题直播”……该网络研修项目现已辐射北京市多个区数十所幼儿园的六百多名幼儿教师,构建起“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研修新模式。一条条暖心给力的微信、一帧帧鲜活生动的图片、一次次切合教师需求开播的微信课堂、一期期在研修基础上不断更新的公众微信专题资源,链接起移动终端,构建起数字化资源库,营造起超越时空的教师研修课堂,学员互动,幼儿与家长交流,导学教师反馈……彰显出“互联网+教师研修”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亦教亦学亦研亦著”与“e合作e创新e分享”已经悄然融为一体,形成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在本土教育新生态中茁壮生长。而这一切,也正是本书揭示的“教师研修”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