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6-03-16 12:45董建民
河北职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院校

董建民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关于改进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董建民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其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用人单位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人才基础。职业院校要想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着手,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文章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着手,提出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其合理的建设、完善对于企业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课、社会实践课、选修(专题讲座)课五个层次构成。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和公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掌握经济、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社会需求现状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活跃性和能动性的资源,对企业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的优良与否往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因此,在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课程体系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往往决定着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着眼企业发展战略,并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提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法,促进企业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才。但目前很多院校虽然采取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采取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发展要求。

3.专业教学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教育界普遍认为应该强化实践性教学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校外实训基地匮乏;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操作能力不足,师资培养力度不够;③模拟化实践平台缺乏,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④教学的形式单一,实践训练不够;⑤教学形式、手段、观念不能紧跟学科的发展。

三、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学生的培养应根据毕业生未来职业角色来定位,如果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就会给教学体系设定、课程安排、授课形式等环节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和竞争力,难以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相匹配。通过查阅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共同点就是“准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内容,应该教授的知识和能力,但均没有从社会角色的需要出发进行市场定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重合”。

2.教学组织偏重传统教学

虽然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有比例不得少于40%要求,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较晚,招生规模增速又太快,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使得在教学中教师对本专业的实跌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过多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限制条件而有意压缩实践教学环节或减少实践教学比例。最终导致教学过程仍然沿用偏重于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够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培养的学生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职业院校对口专业的师资短缺,尤其在西部职业院校中,引进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更难。从目前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来自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本专业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准备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问题解决策略构建

1.以工作分析作为制定培养目标的起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人才培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为了使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更具有实效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首先进行大量的岗位调研,在对任职角色进行全面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内容,专业教学紧紧围绕实际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开展,使得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的需求和认可。

2.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用人企业的岗位设置要求和工作分析进行课程的设定,人才培养过程尽可能与实际人才需求进行联系,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有差别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全面开展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合作、人才共享等培养策略。各院校还可以根据所处内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教学实际进行特色定位,培养具备较高理论水平,能够与企业需求融合对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3.创新教学方式

作为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与学院合作培养的企事业单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到有关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尽可能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这种实际锻炼可极大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这种将课堂搬进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偏好,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4.强化师资力量

只有通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适应能力、较强能动性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支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和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完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各院校可以利用校内外相结合的多种手段,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通过院校内部政策引导、吸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其次,重视现有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校外进修、参与企业定岗、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与合作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建立长期培养关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考核。第四,院校教师也可以在合作企业进行短期任职,来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与授课能力。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院校在进行自身内外部人才培养环境的充分调研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在制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门课程授课内容、各项技能的培养要求、各种能力的达标标准等进行合理的培养模式设定。首先,制定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加入到专业师资队伍的有效制度;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对授课资料的准备、实践内容的选取、指导过程的设计等环节制定标准,严格考核评价标准,以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建立或强化院校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监督体系,发挥学院一级督导、教务处二级督导、系部三级督导的作用,强化教学监督和过程考核。

五、结 语

随着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扩充和生源的逐年减少,院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必将会越发激烈。要想争取到更多更好的生源,只有以良好的出口(就业)来带动入口(招生)。但好的就业只能依靠培养企业真正实用的人才为前提,因此,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专业教学设计的重点。本文仅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进着手进行思考,希望能与广大教师产生共鸣。

[1] 刘子龙.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016-04-05

董建民(1974-),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院校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