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雅俗共赏的刘秀研究著作
——读赵正鹏先生的《正说汉光武大帝》

2016-03-16 10:58高新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光武帝刘秀评价

高新伟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一部雅俗共赏的刘秀研究著作
——读赵正鹏先生的《正说汉光武大帝》

高新伟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帝王中十大明君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刘秀这个历史人物的解读,一直存在着两个圈子、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个圈子是学术界的,注重从理性的角度,考证辨析刘秀乃至整个东汉的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外交、用人等等政策,力图还原一个历史的刘秀,另一个圈子是文艺界的,注重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演义史书记载,串联民间传说,夸张虚构,妙笔生花,力图塑造一个鲜活的刘秀。

2015年11月,枣阳市赵正鹏先生的著作《正说汉光武大帝》,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洋洋洒洒24万余字,多方面解读了刘秀的生平行事、功过得失、历史影响。读起来,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的学术观点,但却又感受不到一般学术成果的那种生硬、冰冷,相反的,我们还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那种通俗、热情,个中原因正如王君正先生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赵正鹏同志以史学专家的严谨治学精神研究汉光武帝,却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公允简洁的评述,再现光武帝刘秀之生平,发扬光武文化之精髓,历数光武影响之遗存,梳叙东汉开国将相之故事。”“力求找到一种让读者最易亲近、最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高大上”,但却圈子小,不利于大众接受,文艺创作易于大众接受,但却多虚构臆断,而该书是学术研究成果,却出之以通俗的形式,综合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文艺创作的通俗两方面的优长,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刘秀研究著作。这是笔者读完这部著作之后,首先体会到的总的特色。具体地说,该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的结构体系

该书共分九章,在内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第一章《光武帝其人》和第二章《光武帝的生平》,为第一板块,是在解读刘秀的生平行事;第三章《光武帝留给后世的正能量》、第六章《光武帝留下的历史遗憾》和第九章《有关名家及名典对光武帝的评价》为第二板块,是在评价刘秀的功过得失;第四章《与光武帝有关的成语典故》、第五章《光武帝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第七章《光武帝与家乡襄阳、枣阳》为第三板块,是在探究刘秀的文化影响;第八章《光武帝的文武功臣》为第四板块,带有补叙的味道。

这四个板块有着系统的内在联系。孟子曰知人论世,就是说研究评价一个人必须结合他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所以第一板块解读刘秀的生平行事是评价其功过得失,研究其对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第二板块评价刘秀的功过得失建立在第一板块刘秀生平行事解读的基础上,同时又为第三板块探究刘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做过渡,打基础。而第三板块研究刘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前两个板块的必然延伸,也是本书的落脚点之一。至于第四板块对光武帝文武功臣的述评,可以说是对广大读者普遍关注的与刘秀有关的问题的一种补叙。全书先解读刘秀的生平行事,后评价刘秀的功过得失,再探究刘秀的文化影响,最后对相关问题予以补述,显现出严密系统的逻辑结构。

这种章法结构符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种结构显现了作者知其人,论其事,得其精神,用于当下的研究思路,也显现了作者研究刘秀、撰写此书的目的,那就是继承刘秀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二、认真的写作态度

从书名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与种种“戏说”划清界限的自觉意识,通读全书,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公允地评述刘秀的生平行事

该书第一章,极其简略地介绍了刘秀的籍贯、相貌、出生、性情、家庭成员和驾崩墓葬等情况;第二章,分苦难的少年、好学的青年、奋斗的中年、辉煌的老年四个阶段,高度概括地评述了刘秀的一生。刘秀从乱世中崛起,夺取帝位,统一全国,在位30余年,权谋机变自然不在话下,但作者没有将其权谋机变放大成厚黑学。刘秀与阴丽华的恩爱终身,与郭圣通的功利婚姻,还有帝王专属的后宫佳丽,自然有些风流韵事,但作者没有演绎其风流艳遇和宫廷争斗。刘秀武力夺取天下,金戈铁马,征战无数,但作者没有夸大其军功,没有将其写成武侠高手或传奇英雄。总之,在这两章解读刘秀的生平行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戏说、不猎艳、不作噱头,而是客观、平实、公允的评述,有着《汉书·光武帝纪》一般的真实,而且能够剥去史书给帝王笼罩的光环,因而显得更加平实周正。

(二)一分为二地评价刘秀的功过得失

该书对刘秀的评价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第三章《光武帝留给后世的正能量》,主要内容是评论刘秀的功劳长处,第六章《光武帝留下的历史遗憾》,主要内容是评论刘秀的缺点短处,功是功,过是过,一分为二,既不神化刘秀,也不为刘秀遮丑。正如作者在第六章引言中所说的“笔者作为光武帝的家乡人,试图在肯定光武帝历史贡献的同时,客观公正地分析他的历史过失,以更准确地还原他的历史形象,使之更加立体和正常。”

该书对刘秀功过得失的评价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比如第三章第一节为了证明刘秀采用宽刑轻法,以柔治国的观点,作者列举出了建武二年至建武十四年的十二年间,刘秀先后9次下诏解放奴婢的历史事实。再如第三章第二节为了佐证刘秀“每逢大的战事,必身先士卒,御驾亲征”的观点,作者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摘取出建武二年至十一年刘秀6次御驾亲征的事实。通览全书,我们发现在评价刘秀功过得失的这三章中引文最多,可见作者是在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

该书第九章《有关名家及名典对光武帝的评价》是作者匠心独具之作。撰写这一章的目的,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的,“在前面叙述其历史贡献影响及历史遗憾的基础上,本章将专门对后世‘比较行'的名家和‘比较行'的名典评价光武帝的名人名言进行介绍,以进一步强化读者对光武帝的认知。”言外之意,作者已经对刘秀的功过得失做了评价,如果读者觉得不公正的话,那就看看历代第三者是如何评价的,由此可见作者的一片公心和客观公允的评价态度。

(三)深入浅出地辨析刘秀的民间传说

对于历史疑案,民间往往会给出一定的解说,虽然不能说全盘否定,但虚妄成分相对较多。一个严肃的学者就应该洞幽烛微,正本清源,而不应以讹传讹,错上加错。该书的作者就秉承了这种原则,对传说加以辩驳,以正视听。

比如第二章第六节,刘秀的陵墓为什么不在邙山上,而在黄河故道里呢?作者首先反驳了民间传说,然后又提出了自家观点,对刘秀陵墓的选址给出了三点较为科学的解释:一是黄河多次改道,刘秀陵墓所在的地势现在不好,不说明当时就不好;二是从更加宏大的空间来看,刘秀陵墓所在地背山临水,是个风水宝地;三是刘秀提倡节俭,爱惜民力,不愿在邙山劳民伤财,修建陵墓。

三、严谨的思想观点

作为长期研究东汉文化的学者,作者对刘秀的文治武功和东汉的历史文化自然有自己的见解,该书就不乏新颖的观点。比如,作者认为“刘秀租驴求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勤工俭学”,对“最爱家乡的黄帝”这个称号,光武帝应该当之无愧,等等。

(一)新颖独到的观点结论

在全书中,第三章《光武帝留给后世的正能量》、第六章《光武帝留下的历史遗憾》和第九章《有关名家及名典对光武帝的评价》,学理性最强,也最能显现作者的真知灼见。

第三章将刘秀的功劳优点,概括为十个方面:“柔治天下,以人为贵”“勤于政事,乐此不疲”“厉行节约,克勤克俭”“百折不饶,有志竟成”“得陇望蜀,统一中华”“推心置腹,诚信待人”“手不释卷,尊师重教”“尊崇法律,不徇私情”“勇于纳谏,从善如流”“忠贞爱情,始终如一”。概括得系统全面,客观公允,而且又简洁晓畅,易于传诵。

第六章指出了刘秀三个方面的缺点:“迷信谶纬”“埋下体制隐患”“对部分功臣不公”,虽然有商榷的地方,但大体不错。或许是出于浓浓的桑梓之情,作者用“遗憾”一词替代“过失”的真实内容,有点淡化刘秀缺点、笔下留情的倾向,但并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也并不影响本章总结刘秀过失的中心内容。

第九章梳理历代名家名典对刘秀的评价,但并不仅仅是资料汇编,人云亦云,而是在罗列前人观点的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体现在每个名人评价的后面都有一段“评价意义”的论述,例如在摘录范晔对刘秀的评价之后,该书写了一段“范晔评价的意义”,首先指出范晔第一个以史书形式对光武帝作出评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接着指出范晔对刘秀评价的核心在于肯定刘秀的勤政、善政、仁政,这段评价意义的文字不仅增进了读者对范晔观点的认识,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四章《与光武帝有关的成语典故》,在每个典故后面都有一段“简评”,第八章《光武帝的文武功臣》在每个人物的后面也有一段“简评”,这些简评也很能看出作者的独到见解。这些简评揭示了成语典故的要义,评价了历史人物的贡献,也联系当下实际,表现出作者的理论观点与思想情感,其在文中的作用就好比《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的“异人氏曰”。

(二)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

该书的思想内容始终贯穿着一种指导思想,那就是联系实际,古为今用。从全书来说,作者研究刘秀,撰写此书,就是为了借古鉴今,古为今用,发掘传统文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从具体的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与做法。

(三)实事求是的论证方式

该书在阐释观点的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用事实说话,这既是作者认真写作态度的体现,也是作者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在书中,有时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史事来佐证观点。如第三章第一节为了证明刘秀采用宽刑轻法,以柔治国的观点,作者列举出了建武二年至建武十四年的十二年间,刘秀先后九次下诏解放奴婢的历史事实。有时先列举史事,然后归纳出观点。比如,同样的第三章第一节,作者引用了建武二十二年地震后,刘秀制诏救灾的史事,然后从诏书中归纳出刘秀五点救灾赈民的措施。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在用事实说话,做到有理有据。

四、创新的注释方式

通读全书,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该书引用文献,并不晦涩难懂,论证观点,并不生硬古板,叙述史事,并不枯燥无味,这是因为作者“力求找到一种让读者最易亲近、最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序文王君正先生语)。这种“最易亲近、最易接受的表达方式”首先表现在文中大量的注释和翻译。

(一)注释文化知识

通读该书,不难发现书中有大量的注释,或者在文中以括弧的形式注释,或者在页下注释,或者在正文中直接予以解说,方式灵活。这些注释大致有以下情况:

一是,注释古代年号,在所有的帝王纪年后面都注释了公元纪年,这一点很好理解,此不赘述。

二是,注释古代地名,对文中所涉及的古地名进行注释,解释其现今位置和管辖范围。古地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些地名不注释,读者根本不理解,甚至不知道那是地名,如“射犬”,是汉代邑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博爱县东南,“当成里”,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蓝乡”听起来像个人名,却是一个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如此等等,该书都做了注释。

三是注释古代官名。与古地名一样,古代官职同样有着很深的学问。《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刘秀曾经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一句还好理解,前一句对广大读者来说可就难了,执金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作者急读者之所想,在文中夹注“汉代官名,官轶中二千石,主要职责为管理京城巡行治安,逮捕犯官。皇帝出行,在车队前负责清理障碍,引导车驾,处理突发事件。金吾,为两头镀金的铜棒,执掌此棒以示威武和权力,故称执金吾。”读了这段注释,读者就可以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官职。

四是注释古代人名。该书涉及人物众多,对那些影响读者认识理解的人物,该书或在夹注中,或在页下注中给予了必要的注释。比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刘秀的哥哥刘縯常常取笑刘秀喜好种地,像刘邦的哥哥刘喜一样,但刘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作者就在页下注对刘喜做了简要介绍。

五是注释历史典故。有些历史典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有些典故却比较生僻,不易被理解,比如第三章第二节在评价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修治陂池,广拓田地”,被百姓赞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时,作者随文夹注“召父是指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在位期间,为民兴修水利,深得人民拥护”。这样读者就可以明白召父是谁,为什么杜诗和他并称。

六是注释文化知识。广大读者在阅读古籍时,除了人名、地名、官职、典故,难以理解之外,还有许多古代文化知识也是种阅读障碍。例如,坚谭曾经随刘秀在卢奴打败大枪,这里有两个词让读者不解,卢奴是什么,大枪是什么,该书在文中夹注“卢奴,汉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在页下注释“大枪:新莽末年,河北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公元24年被刘秀陆续击败,收编。”如此种种,这些解释清除了广大读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刘秀是历史人物,研究解读刘秀,难免遇到大量的古代纪年、地名、人名、官职,这些历史信息,现在大都不用了,有的虽然在用,但与现今的实际情况已经大相径庭,所以,不论是从读者阅读方便的角度,还是从传播文化知识的角度,对其进行注释是必要的。

(二)翻译所引文献

该书是在研究历史人物,作者又秉承一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故而文中大量引用《后汉书》《东观汉记》《资治通鉴》等等历史文献来作为论据,这些文献资料用古文撰写,难免古奥难懂,作者采取翻译的方式使其通俗易懂。

一是以括弧的形式翻译。比如第二章,在评述刘秀新野贩粮,得到樊晔帮助时,引用了《东观汉记》原文“馈饵一笥”,作者在括弧中夹注到“馈赠刘秀饼子一筒”。经过这一翻译,难懂的文言文就明了了。

二是直接在正文中以“释义”“译文”“说的是”“意思是说”“是说”的等等方式予以翻译。例如,对收录的30条与光武帝有关的成语典故,作者逐一“释义”“译文”,使读者不仅知道有哪些与刘秀有关的成语,而且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再如,第三章第七节、第八节在论述刘秀尊师重教、尊崇法律时,第六章在评述刘秀迷信谶纬的历史遗憾的时候,引用了《后汉书》《资治通鉴》的数条引文,在每条引文之后,作者都以“说的是”一词领起,对引文进行了翻译。

总之,文中多处引用历史文献来作为论据,作者都能随文对所引用的文献给予翻译,学者可以看原文,一般读者可以跳过原文,只看翻译,也不影响对全书的理解。而且这种注释和翻译包含众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所以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认识了刘秀,还学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通俗的语言风格

读过该书的读者,就会有种感觉,该书的语言既没有小说戏曲的那种艳丽煽情的色彩,也没有史书论文那种生硬古板的特点,而是有着一种平实通俗的特色,这同样是作者“力求找到一种让读者最易亲近、最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序文王君正先生语)的具体体现。作者之所以能够形成平实通俗的语言风格,除了上文所说的对历史文化知识和引用文献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翻译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论述生动

论证方法多样,可以用归纳、演绎等等方法,举例子也可以举史事、举名人典故,但相比之下,用小故事来佐证观点,就显得通俗易懂了。例如该书第三章第二节提出了刘秀“每逢大的战事,必身先士卒‘御驾亲征'”的观点,作者用史事说话,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摘取出建武二年至十一年刘秀六次御驾亲征的事实来佐证这一观点,按说,已经做到了有根有据,但作者不满足于此,还引用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郭宪砍断马车皮带阻止刘秀亲征的小故事来印证刘秀身先士卒的勤政精神,与列举史事的方式相比,引用小故事更显得通俗生动。

(二)词汇多样

作者在评述刘秀进攻睢阳刘永时,写道“于建武三年三月就开始‘解放'豫东、皖西的战役”,在论述刘秀历史贡献时,运用“正能量”词语,在贾复评传后面的简评中,一开头引用俗话“庄家佬儿爱的是勤谨人”,在陈俊评传后面的简评中,开头写道“人生的最高境界怎么定位?人们经常说,就是要做个政治上靠得住的人,工作上离不了的人。”如此等等,这些话语读起来没有学术语言的生硬古奥,有的只是通俗灵动。

(三)语言平实

评述刘秀生平,论述刘秀得失,多论述性话语。该书在论述观点时,不用生硬的断语、烧脑的推论,故而显得平实。而第五章《光武帝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第七章《光武帝与家乡襄阳、枣阳》,多叙述性话语,在叙述事件时,该书不用华丽的辞藻、繁复的修辞,故而显现出一种通俗晓畅的风格特点。

(四)感情丰富

该书不论是论述性话语,还是描述性话语,都感情丰富,充斥着一种浩然之气。比如,在成语“乐此不疲”后的简评中:“光武帝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性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有志者事竟成”后的简评中:“光武帝用自己的成功,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伟大结论,又用这一结论引导和激励无数的后来人。光武真名君也!”这些话语,内容精辟,饱含激情,颇具文采。

综上所述,该书从写作态度,到文本本身,从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到外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都贯注着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传播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得该书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特色。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讨论商榷的地方,对于作者的一家之言,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至于书中少许的校对不精的地方,也只是瑕不掩瑜。

近年来,襄阳提出了“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城市宣传口号,但是对“千古帝乡”的提法,议论颇多,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刘秀研究的不够,宣传的不够。而该书的出版,诚如郭忠先生在《跋》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可以弥补我市‘帝乡文化'研究的短板,为‘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城市品牌口号的推介,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从全国的刘秀研究,乃至东汉文化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襄阳市的刘秀研究是极其落后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都很匮乏,也没有专门的研究所,没有举办过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相反,河南南阳和河北的高邑、柏乡,在刘秀研究方面走到了前面。襄阳的宋玉研究、孟浩然研究和诸葛亮研究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而刘秀研究却很薄弱,在这种形势下,赵正鹏先生《正说汉光武大帝》的出版,意义尤显重大。

(责任编辑:倪向阳)

I207.425

A

2095-4476(2016)09-0084-05

2016-05-04

高新伟(1973—),男,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和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光武帝刘秀评价
“糟糠之妻”的由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刘秀苦寻同窗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刘秀苦寻同窗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