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

2016-03-16 12:24:57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字

温 可 佳

(河北大学 研究生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

温 可 佳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同文化圈的交际活动便形成了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文化教学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参与汉字教学的方式:字形文化结合,培养兴趣;汉字结构讲解,文化引导;讲述汉字故事,寓教于乐;多种方式练习,预防枯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汉字教学;文化

中华民族的无限魅力,引起了不少外国人对汉语学习的渴求,对外汉语便成为了新世纪的热门学科.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跨文化交际日益普遍的外部环境,还是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内部动因,都决定了对外汉语不但要提高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而且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1 汉字与汉文化的理论概述

汉字,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至今为止,汉字不仅仅是持续使用最久的文字,更是上古时期各个文字系统中唯一传承到今的文字.“文化”这个词,最先出现在《周易·贲》中,书中说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应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唐代的孔颖达却另有见地,他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实际上就是指文化是文学艺术和礼节风尚等归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曾说:“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体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过程的同时获得整个文化.”[1]由此看来,作为汉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不但具有工具性,也具备传承思想文化的功用.它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观念、人文心理等的动态文化符号,它本身就能够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将中华文化运用到汉字教学当中可谓是一箭双雕,既能高效地完成学习者会认、会读、会写汉字的学习目的,又将中华文化加以传播,何乐而不为.

2 文化参与汉字教学的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可以分3个阶段,即初级、中级、高级.各阶段对教学任务和识字数量的要求都应有所侧重,因而教学方式应该也有所变化.

2.1字形文化结合,培养兴趣

在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汉字教学并不只是关注学习者识字量的问题,同时还是培养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的关键时期,是否喜欢学习汉字,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汉字,这将对学习者今后各个阶段的学习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汉语教师可以在讲课当中用到“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的造字法,简单举例并在讲解过程中使用基础的文化知识辅助教学.学习者初学汉字,应当从独体字入手,由象形字开始.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作为文字使用,它临摹事物的外形或显著的特征,能够直接让学习者了解字义并对汉字字形产生兴趣、深化记忆.虽然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分量不大,但是它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很多的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象形字构成的.所以,掌握好象形字是掌握汉字基本构件所必需的.如:“日”的甲骨文“”,“月”的甲骨文“”和“口”的甲骨文“”,都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描绘得来的.而象形字“大”其象形字“”,虽为人形,但是却表示抽象的大小概念,这时候可以告诉学习者“天大,地大,人亦大焉,依韵會訂,象人形.”从汉字来源入手,让学生印象深刻.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会意字有两种取象方式,一种是“以形会意”,比如:“休”字,甲骨文就像是一个人倚在树下休息.“益”字,取水从器皿中溢出之态.此类会意字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例如指示字“本”,在“木”下加一短横“-”,特指“木”之根,引申为根本;“上”字甲骨文“”,“下”字甲骨文“”,两个字是由横线“一”和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位置而组成,之后演变成现在的汉字“上”“下”.另一种是“以义会意”,就像“从”“”,两个人在一起,表示二人一起行走,树木较少为“林”“”,树木很多为“森”“”.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习者学习起来非常感兴趣.再比如“王”的古文“”,世人多认为是一个斧头的形状,因古代统治者多用暴力来统治人民,此为象形,而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2]孔子说:“一贯三为王.”[3]他们则认为“王”字是会意产生的汉字,由于学习者处于初级阶段,当这类汉字造字法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最好只用一种便于理解的方法进行讲解,可以降低学习者汉字学习的难度,不至于磨灭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

2.2汉字结构讲解,文化引导

中级阶段的汉字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字形辨析上,要将汉字书写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点贯穿其中,并进入词语拓展阶段.当识字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别异同、辨析字形,促进学生书写汉字和认读汉字准确性的提升.所谓“汉字书写能力”包括笔画的形状、笔画的组合关系、结构、部件、笔顺、基础的造字规律等汉字书写的基础知识.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具有归类的作用[4].偏旁分为形旁和声旁.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它的形旁自然而然就担当了表意的角色,拥有相同形旁的汉字,往往具有相同的义类属性.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偏旁分类总结,是学习者对字义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字形,加强结构观念.例如:当我们讲到“江”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习者,它左边的“氵”旁是由汉字“水”演变而来,是一个形旁,一般具有这个偏旁的汉字大多与“水”有关.然后给学生总结出“海、河、湖、泊”等,并利用中国有关的景色照片让学生对这四个字加以区分.在讲“打”的时候,可以先从“扌”讲起,说明“扌”实为“手”的变形,带此偏旁的多与手有关,等.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准确了解汉字构成与演变,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讲解“股”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当“月”字旁在汉字左边时,为“肉”的变写,这样的汉字多与“肉”有关,如“胖、肺、肚”等.而“月”字在右时多和天文有关,如“明、朗、朝”等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学生会主动地对“月”字旁的汉字含义进行猜测与学习.如果遇到易混淆的偏旁,比如学习者经常分不清“礻”字旁和“衤”字旁,这个时候教师在进行区分时,可以讲到“礻”旁是“示”作偏旁的变形.从“示”的字,一般与神灵有关,像“神”“祈”“祥”.而“衤”旁则是“衣”的变形,带“衤”字偏旁的字都与衣服相关,像“袄”“裤”“袜”等,运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而非死记硬背频繁抄写,可以从文化层面减少学习者汉字书写的错误率,并且不至于让学生对汉字书写产生恐惧心理.

2.3讲述汉字故事,寓教于乐

最后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阶段,可以着重讲解基础的汉字学,虽然前几个阶段的过程中都需要文化知识做辅助作用,但是该阶段讲解了系统的汉字文化知识、汉字形声字复杂的表音系统、字理知识以及汉字的文化底蕴等等,由分到总重点分析汉字当中的文化信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目的.如关于“年”的文化故事:“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这样在讲解汉字“年”的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中国人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等文化习俗,这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中国文化得到了传播.再比如这样一个故事:在历史课堂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这样有趣的故事既能让学习者知道“大”这个多音字,也能引起学生对屈原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解的欲望.还可以使用对联,如: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东西都有;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横竖俱全.这是个拆字联,对冻、洒、切、分等字进行拆分,这样在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汉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4多种方式练习,预防枯燥

书法是汉字的形态之美,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提到汉字解构文化,必不可少的是书法,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之间存在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通过练习书法的方式进行书写练习,会让枯燥的写字变得富有乐趣,有助于学习者对汉字笔画和结构的记忆.由初级阶段的临摹,到一点点自主书写,在学习者快乐的学习汉字的同时又传播了中国的书法文化,一箭双雕.还可以让学生从学到的汉字小故事当中进行发展想象,编写汉字小品在课堂进行展示,这样主动的记忆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猜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这又是一种练习汉字的好方法,例如:二月(打一字)——朋,七人草下躲(打一字)——花,又小又大是什么?(打一字)——尖,这种谜语的编写或是利用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或是利用了汉字形、音、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显得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内涵,学习者在猜谜的过程中又一次对汉字结构进行记忆,印象深刻.

3 结语

汉字教学,并非以符号识记为主要目的,以强化语言符号为基础表征,其实,归根到底依然是一种文化选择.因此,汉字教学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把握汉文化的内涵,进行文化的传播,文化教学应该在汉字教学过程当中贯穿始终,并逐渐增强、逐步深入.从而使学习者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深意,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并在获得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完成由汉语言文化的仰慕者到传播者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古德诺夫.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1985:85.

[2]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

[3] 孙星衍.孔子集语[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56.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8.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Cul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N Kejia
(Graduate School of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focusing on language skill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situation. The ai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circles lea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cultur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The ways of culture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are: combining font and culture to cultivate interest; interpreting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e to lead in culture;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teach through entertainment and practicing in different ways to prevent boredom.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aracter;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作者简介:温可佳(1992-),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

收稿日期:2015-03-27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091-03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5:53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0:54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3期)2016-06-18 08:47:08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大学教育(2016年2期)2016-03-08 0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