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创新推动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6-03-16 11:45:11李美云邓于君
公共治理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农业

李美云,邓于君

(1.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 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3.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以供给创新推动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李美云1,2,邓于君3

(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510520;3.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制造业的繁荣却并没有带来生产服务业的相应发展,而是呈现出与世界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不一致,被称之为“中国悖论”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跟我国服务业存在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两头在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及高端生产服务要素缺乏等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有关。因此,打破这一“悖论”,推动我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通过供给创新,从创新思维、创新政府管理、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思想理论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通过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和融合化发展。

生产服务业;供给创新;产业分化;产业融合

一、生产服务业及其演化发展

生产服务又被称为生产者服务 (producer service)或生产性服务,顾名思义,生产服务就是为生产者提供的作为中间投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服务,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服务概念就是生活服务或消费者服务(consumer service),即为消费者提供的作为消费资料投入生活消费过程的服务。生产服务业的产出被作为生产要素(资本品)进入生产过程,按其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点不同。李江帆认为“生产服务业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产服务的核心层。这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如研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生产管理等服务;二是生产服务的外围层。这是作用于流通过程的生产服务,如物流、商贸、金融、会展等服务;三是生产服务的相关层。这是作用于生产者和投资环境的生产服务,如为生产者服务的商务旅店、餐饮、娱乐、休闲服务,配套商务服务等。”[1]按生产服务作用对象的三大产业类别来看,既有作用于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也有作用于第二产业的工业生产,还有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生产,这些生产过程的有序高效进行,都需要生产服务的投入。正如美国学者Martinelli所说:“生产者服务业都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不论这些企业是属于农业、制造业抑或服务业,所有产业生产循环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服务业。”[2]15-29生产服务作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进入三大产业的生产过程,与三大产业产生紧密的产业关联关系,不但有利于三大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产出品质的改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整个经济质素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生产服务的需求主体或服务对象来看,生产服务可分为面向第一产业的生产服务(农业生产服务) 、面向第二产业的生产服务(工业生产服务)和面向第三产业的生产服务(服务业生产服务)。[3]从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的演化发展来看,农业经济时代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模式下,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由农户独立的完成,不需要生产服务,也没必要提供生产服务;工业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下,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愈来愈细化为一个一个的专业化生产节点,原来简单直接的车间制造过程已延伸出一系列诸如研发设计、采购、物流、销售、售后等“波特”式的辅助服务活动,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逐步地由企业内部生产服务活动通过外部化和市场化,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化的生产服务业。另一方面,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节点的独立化及其生产出的大量中间产品,最后要生产出提供给消费者的高品质最终产品并满足其需求,这就有赖于生产过程中犹如“粘合剂”的生产服务活动的联结、整合及增值,因而生产服务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而产生的,而随着这种专业化分工和高效率生产模式向农业和服务业的拓展,也带来了农业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业生产服务的发展。事实上,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占比越来越高,带来了面向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大发展。据研究,2005年美、英、法、德、日五个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占生产服务的平均比重已达69.92%,[3]可见,生产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倚重服务业生产服务的发展。

二、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供给侧问题

前面分析表明,生产服务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而产生的,通过企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市场化而逐步发展。发达的产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巨大需求会拉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制造业的繁荣却并没有带来生产服务业的相应发展,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生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远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呈现出与世界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不一致的现象,被称之为“中国悖论”。此外,中国生产服务业构成中以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作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的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显然,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这些问题与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的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等众多难题纠缠在一起。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无疑有助于这些难题的解决。很多学者从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实际上,除了解除需求制约因素,最重要的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举措还在于供给创新。因为从产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供给端的革命性突破是一个产业的产生及持续增长的动力,并不是现有产业经济结构下的需求管理。从本质意义上讲,供给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而需求仅仅是价值实现的条件,因此,供给才是产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为此,必须先理清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长期受传统观念、行政体制影响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组织结构,造成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小和结构层次偏低。

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如设计研发、生产加工、物质采购、产品销售等全部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这种生产服务活动的内部化提供模式,由于只为本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服务,市场范围狭小,缺乏专业化基础,不仅效率、质量、水平低,而且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生产服务活动的规模化发展,难以市场化和外部化,抑制了生产服务业从原有产业中分化出来,不利于独立的生产服务业发展。

此外,这种生产服务活动的内部化组织结构模式,使得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本身不能生产和提供的其他实物中间产品及其引致的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等生产服务活动。如有学者通过对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发现我国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中,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仅占中间总需求的9.7%,而对第一、第二产业实物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达到了84.3%,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为29.5%。另外,我国制造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过大,比重为56%; 而对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计算机和科学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偏小,仅为17%。[4]这种生产服务需求的低层次性,不但导致了我国生产服务业的低层次供给,影响到生产服务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也难以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产业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端生产服务环节,如研发设计、品牌经营、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等,而这种高端生产服务环节的发展,是高端生产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化发展的结果。[5]显然,我国生产服务业的这种低层次供给,必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 简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代工生产和加工环节而形成的制造业“两头在外”外向经济模式割裂了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良性互动,抑制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从生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工业生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并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互动关系。随着制造业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属于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性生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甚至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6]这些外包出去的生产服务业务活动就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从原有的制造业中分化出来,通过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服务,使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并释放出更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从而反过来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更多业务进行外部化,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两头在外”的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模式带来了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中国“国际代工”和“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也将我国制造厂商长期锁定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加工环节,基本不参与属于生产服务业核心业务活动的研发设计、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由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主导者的母公司控制和提供的现代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从而沦为“世界操作工”。如此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进一步粗放化,愈加依赖资源的消耗和数量的扩张,对本土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极为有限,即使产生需求也是低端服务投入,使得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失去了市场需求的支持,同时也使得中国企业难以有机会和动力发展本土生产服务业。因为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服务环节恰恰是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控制“代工”国家的主要工具,一旦中国企业想要发展生产服务业,就会遭到跨国公司包括专利技术、标准体系、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封锁。[6]面对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跨国公司服务业FDI的直接竞争,本土的生产服务业发展必将受阻,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联系也被割裂,并使中国的制造业“被俘获”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产生了“低端锁定”和升级困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低级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不但不能带来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反而有可能阻碍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低,高端要素缺乏影响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如前所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服务不但为第二产业提供生产服务产品,也会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本身提供生产服务产品,即分化出农业生产服务、工业生产服务和服务业生产服务。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生产服务业也由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服务转变为服务业本身提供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在生产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经计算,2007年英美两国近80%的生产服务产品提供给服务部门。而中国只有40%左右的生产服务产品是提供给服务业本身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服务业的增长主要依靠自身的“自我加强机制”,这种“自我加强机制”来源于服务业各环节之间较强的关联效应造成的知识流动或“溢出效应”,因此,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生产服务业的“自我增强”发展。[9]由于中国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既不能从需求规模上拉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也不能发挥生产服务业“自我加强机制”,从而从两方面影响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此外,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的具有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特征的生产服务业核心层,在为客户提供专业性的高端生产服务时,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作为主要投入,作为这些资本载体的生产服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化水平,就决定了这些生产服务供给的有效性。然而,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以及“代工”背景下服务业FDI对制造业FDI的追逐,使得我国生产服务业在专业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获取方面,既面临着供给不足又受到服务业FDI的竞争挤压和阻碍,进而不利于本土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三、推动生产服务业供给创新发展的对策

生产服务业的演进发展过程从供给方面来看一方面通过外部化将生产服务环节不断地从原有的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化的、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融合将生产服务环节融合到原本独立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中,使农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服务业企业都成为生产服务产品的供给者,带来供给主体的创新发展,继而带来生产服务业的大发展。然而,在我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体制、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供给因素的影响,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并没有出现普遍的内部服务活动外部化的现象,产业分化也没有出现将外部独立生产服务活动内部化的产业融合现象,制约了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促进我国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打破制约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供给因素,选择适当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并通过创新的政策和战略举措来推动生产服务活动的外部化、专业化以及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可考虑以下对策思路:

(一)以创新思维全面规划生产服务业发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维,加快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专业化进程。

生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是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其他服务业价值提升的保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生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将其视为产品提质、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构建完善的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服务业体系,并依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条件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推进各类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发展。

1. 以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改变“小而全”的小农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农户自己完成,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农村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发展难题。从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推动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发展,是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根本手段和必然要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收割、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服务公司为其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农户不必全部亲力亲为,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无论是农业产前的良种服务、农资购买服务、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技服务,还是农业产中的农机服务、植保服务,以及农业产后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服务等,全部由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业提供。因而,美国农业能创造美国200万农民养活3亿多美国人,还能向世界出口大量农产品的农业生产“神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农业生产人员只有200万,但是农业配套服务和提供支持的相关人员却超过1500万人,平均1个农民身边围绕着8~9个人为他服务。同时,全美还有4000多个机场从事农业生产操作服务,还有数量巨大的农业补贴和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其提供保障,美国农业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12.7%。[7]可见,独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服务业体系才是美国农业“神话”背后支撑其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突破原来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便于土地集中在农业大户手里,带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这就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服务的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农业生产服务业还具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属性,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为建设区域特色的离土不离乡的、根植于特定区域的城镇化提供了高质量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的城镇化。[8]因此,创新思维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生产服务业带来的好处和作用,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是改变小农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服务业外部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2. 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突破口,转变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理念,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制造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占我国国有企业主体的制造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从根本上摆脱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短缺经济状态的困扰。但是,受制于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建设,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总体上供过于求、结构上供不应求的供需错位局面,一方面低层次的的劣质的产品大量过剩,另一方面适应现代消费趋势的高质量、有特色的产品仍然短缺,从而出现中国人“爆买”全球,庞大的购物需求都贡献给了境外,不能产生“供给创造需求”的市场导向作用,形成制造产品供给相对过剩或者说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并存,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在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制造类企业打破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大规模的专业化改组和改造,推进企业流程再造,促使其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与强势环节,将非核心的生产服务环节分离出来,使其市场化和社会化,才可有效地推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制造企业还可抓住其生产活动中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节约化生产和行业资源共享等如产品研发和设计、行业的新材料研发、新材料应用和新工艺研发环节,加以专业化、外部化培育,以创新新业态的生产服务业。对于制造企业的共性业务如会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训、运输等,则可由行业协会牵头,或成立外包式制造服务公司,专于财会服务、培训服务等制造业非核心业务生产服务活动,促使其外部化发展,以广泛拓展创新型的生产服务业。

3. 以扩大市场开放为抓手,打破行政垄断,破除“大而全”的系统内经营模式,推动垄断性服务业生产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医疗、金融、电信、航空、铁路和广播电视等国有垄断服务业,一直都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而且许多企业的生产服务活动基本上选择在行业系统内部自我完成,虽然系统内部的生产服务市场容量很大,但是由于广大的专业化分工局限在狭隘的行业系统内部,大容量的内部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市场被人为地切割成无数利益独立的碎片,难以独立于行业系统外,通过市场联系实现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长期的垄断经营,也使得这些服务业的效率普遍低下,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发展不充分、层次难以提高。因此,以扩大市场开放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进入壁垒,通过引进竞争者和竞争机制来破除行业垄断,是推进这些垄断性服务业中生产服务活动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解决生产服务业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原有垄断服务业快速优质发展的保障。

此外,由于这些垄断性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通常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份额非常之大。这些行业通过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政垄断的市场化改革,势必会激活市场,促使这些垄断性服务企业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专注于核心和优势环节,而将一些原来隶属于系统内部的生产服务活动独立化或与相关企业共同组建生产服务企业,从而推进这些垄断服务业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推进了相关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我国正在实施的混合制改革,通过非国有经济的引入,建立起激励约束相容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将国有垄断的所有制,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从而有利于推动各类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创新,通过主辅业务的分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将企业内置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活动外部化,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企业效率。

(二)以创新的管理和服务扶持中小型生产服务企业发展,以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

除了以上通过创新思维全面规划生产服务业发展,推进三大产业中相关的生产服务活动外部化发展外,还应该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引导和扶持独立的第三方生产服务企业发展,为三大产业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以推动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1. 创新农村财政补贴和金融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的投入,引导和扶持中小型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农业作为一个“靠天吃饭”的弱质产业,具有时空多变、资源分散和人工可控程度低等天然的弱势,使得农业生产一直处于成本高、收益低的不利局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投入品的农业生产服务业自然也不可能有高盈利率,甚至还会面临一系列农业生产过程中转嫁而来的自然风险,因而阻止了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的进入,即使进入了也难以盈利,很难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得以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业的企业给予支持帮助。如设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化技术推广等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大户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组建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采取贷款贴息、税费优惠等方式,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不同需求主体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的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引导和扶持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的专业化发展。[9]

2. 简化中小生产服务企业的行政管理手续,创新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使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原则,促进各类制造业生产服务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制造大国”的崛起,我国诞生了一大批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这些制造企业没有国有制造企业的资源、人才和资金优势,也没有外资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但是经营灵活,日趋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这些制造业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产前的研发设计、产中的会计、法律、融资、工程、咨询和产后的物流、营销等生产服务活动的强劲需求,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由企业内部来提供,这就需要外部相应的生产服务组织来提供这些生产服务产品。因此,政府应通过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为中小生产服务企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通过创新服务业引导基金管理,引导和扶持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如可在证照登记注册、税收办理等行政管理手续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以减轻中小服务企业的行政负担;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生产服务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动生产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使用,严格区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将引导资金投入到中小制造业企业集群区或专业镇的研发设计、培训、信息等公共生产服务平台建设,并带动民间资本投入,促进这些生产服务领域的快速专业化发展;对于市场化的服务领域,要坚持推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政府主要依据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明确政策导向,营造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围绕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研发设计、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培训、物流以及品牌营销等各类生产服务企业发展,以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专业化发展。

3. 充分利用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会,积极营造有利的投资环境,着力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品牌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等高端生产服务业载体,以便在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以此提升国内生产服务业整体水平,打造出一大批为服务业提供生产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

(三)以创新理念打破传统产业边界观,抢抓产业融合新机遇,促进生产服务业的提速发展。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原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而广泛分化出来的具有明确边界的产业体系,边界开始模糊,产业融合无处不在,成为产业创新、演化发展的主要范式。生产服务业作为为各大产业提供中间生产服务产品的重要功能产业和过程产业,在产业发展升级过程中,通过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地引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软性生产资料,借助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将相关产业的生产、服务流程和经营流程优化整合为紧密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升级网络,从而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得以优化,产业的生产函数得到改变,促进了各产业创新发展。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过程,实际是在产业分工深化基础上,原产业价值链分解并重新与生产服务融合,形成效率更高的新型产业价值链网,获取产业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打破产业分割界限,实现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应抢抓产业融合新机遇,从政府层面克服僵化的产业边界观,破除阻碍产业融合发展的壁垒,从企业层面把握产业融合发展大势,因应生产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自身的融合规律,以更广阔的视野纵观产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寻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节点,延伸、拓展或整合价值链上的生产服务活动环节,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生产服务业提速的发展。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三大发展导向: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这三大发展导向的实施,都有赖于生产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因此,应抢抓产业融合新机遇,推动农业生产服务业、工业生产服务业和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服务业提速发展。

1. 创新产业理论,突破传统的农业观,促进农村地区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在传统的产业分界思维下,农业和服务业被多数人认为是毫不相干的。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追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已难以通过产业内部自身的提升得以完成,而必须依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需要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农业之外的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需要服务业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在对农民、农业进行各种财政补贴的同时,突破传统的农业观,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充分有效利用农村地区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为中心,向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农产品直销等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展,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型农技服务、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拓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并通过服务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联合体,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现代农业和生产服务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界限的打破,推动农业与服务业实现相互融合,发展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物流、科技、金融和信息等方面服务的企业。

2. 遵循规律,理顺思路,创新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机制,推动工业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再到融合的历程。研发设计服务的渗透才使现代制造业具备鲜活的灵魂,现代物流的渗透才能打通制造业的血脉,而市场营销的注入才可能使制造业身强体壮。要使制造业真正成为健康、有活力的先进制造业,就需要生产服务业的融合,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必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因此,必须打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分割界限,实现产业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创新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引导和支持能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物流、营销和品牌推广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企业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10]从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发展集聚等方面修订更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制造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国务院发展生产服务业的主要关注点是工业生产服务。主要思路是通过工业生产要素软化,引领工业提质增效升级。基本方法是通过生产服务供给的增大和创新,刺激工业服务需求的增大和升级。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对工业生产服务投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国内生产服务业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生产服务业的部分领域有序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并以简化审批、投资便利化等手段鼓励中国企业境外投资。[1]加紧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可大大加速工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3. 创新思路,推动生产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提速高质发展。随着经济的服务化发展,第三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占有主导地位。按国务院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型。这意味着,全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超过50%。这同时也意味着,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生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第三产业的优质高速发展同样离不开生产服务业的投入,第三产业的产出中将有相当大的比重被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服务业生产过程。因此,必须创新思路,不能只盯着农业生产服务业和工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应从更广阔的视野,为生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创造政策条件,打破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分割,鼓励有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行跨界发展,为更广大的第三产业企业提供生产服务,推动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快速发展。

[1]李江帆.推进广东生产服务业的发展[N].羊城晚报,2008-08-17(A16).

[2] MARTINELLI,F.“A Demand-orient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roducer Services”in Daniels[A]. P. W.,Moulaert F.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C].London and New York:Belhaven Press,1991.

[3]李江帆,蓝文妍,朱胜勇.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概念与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2014,(1).

[4]肖文,樊文静. 产业关联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5]李美云.广东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岭南学刊,2011,(5).

[6]段国蕊,方慧. 制造业“国际代工”模式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7]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

[8]侯凯.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改革试验区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3-10-29.

[9]李一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湖湘三农论坛,2012.

[10]李美云.基于价值链重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5).

责任编辑:明加

2016—05—1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编号:11JZD0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编号:11YJA790075);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4〕29号)资助。

李美云(1968—),女,湖南汨罗人,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服务业产业融合、旅游经济管理;邓于君(1974—),女,江西南昌人,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服务经济。

F264.1

A

1008—4533(2016)05—0074—08

10.13975/j.cnki.gdxz.2016.05.012

猜你喜欢
服务业制造业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