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洲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继锦堂刻本《阳明先生道学钞》校勘札记
张菁洲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现存继锦堂刻本《阳明先生道学钞》为李贽所辑,其自成一派的编撰体例和篇卷取次,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考辨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可以窥探到李贽的思想。《道学钞》对阳明文献的校勘无疑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以在广搜众本的基础上推知阳明书信、文字的真实内容,确定其本来样貌。
李贽;《阳明先生道学钞》;校勘
继锦堂刻本《道学钞》竖行繁体影印本,七册,半叶六行,行十四字,题目及新条目定格,其余低一格。无鱼尾,书口处有“道学钞”及页码文字,有句读及重音符号。字体方正,横细竖粗。首页有《阳明先生道学钞序》一篇,前为“温陵李贽曰”,末题“万历己酉春月武林继锦堂梓”。卷一为《论学书》凡十六篇、卷二为《杂著书》凡二十二篇、卷三为《龙场书》凡六篇、卷四为《庐陵书》仅一篇、卷五为《南赣书》凡二十八篇、卷六为《平濠书》凡二十八篇、卷七为《思田书》凡十五篇、卷八为《年谱》分上、下两篇,末附《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一篇。在工部尚书晋川刘公、黄与参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后来由武林继锦堂付梓刊刻,存于两浙学政书院寺宇内。据李贽《阳明先生道学钞序》,《阳明先生道学钞》乃据吴明贡书屋所藏《王先生全书》删略而成,为李贽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手自编选于刘晋川公署的一部阳明文选集。汪本钶校录《全书》,李贽手钞《年谱》,最后题名《阳明先生道学钞》刊行。李贽《阳明先生年谱后语》曰:“不幸年逋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1]明万历三十七年继锦堂刊刻。《澹生堂藏书目》:“王文成道学录七卷六册,附年谱一册,李贽编。”《传是楼书目》载《阳明先生道学书》七卷。由于种种原因,《道学钞》的刊刻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因此有校勘的必要。现以继锦堂本《阳明先生道学钞》为底本,并参1572年谢廷杰刻本《王文成全书》,四库全书本《王文成全书》,嘉靖十四年(1535) 由闻人诠初刻于苏州之《阳明先生文录》(即姑苏版),嘉靖二十六(1547)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文录》,万历年间赵友琴刻本《阳明先生文选》,以及日本学者村濑诲辅所作,日本市立札幌图书馆藏,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
(一) 《阳明先生道学钞·谏迎佛疏》:“臣自七月以来窃见道路流传之言,群臣纷纷进谏,皆斥而不纳。”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作“切见”。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切”,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别录》作“切”,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别录》作“切”,日本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作“切”,上海古籍本《王阳明全集》作“切”[1]293,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切”[2]341。
按:“窃”则有“私下”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云:“凡云窃者,谦辞,不敢径直以为何如,故云窃也。”[5]李斯《谏逐客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迎佛疏》的语境、意义与之相似,其预设读者是皇帝,作为一个臣子,王阳明在奏章中表现出谦虚、谨慎,故当以“窃”为是,“窃”与“切”声音相近,且“切”字笔画更加简便,因此在刊刻时容易出现讹误。
“窃”被用作“切”的例子还出现在其他地方。《阳明先生道学钞·谏迎佛疏》:“臣亦初尝学佛。”四库本《王文成全书》作“窃尝学佛”,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窃”[2]343,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切”,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别录》作“切”,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文录》作“切”,日本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作“切”,上海古籍本 《王阳明全集》作“切”[1]295。“窃”与“切”因声音相通而发生讹误,“初”与“切”因字形相近而发生讹误,“初”本当作“切”,“切”本为“窃”,仍当以“窃”为准。
(二) 《阳明先生道学钞·答徐成之》:“其亟所称述以诲人者。”
《王阳明全集·答徐成之》“诲”作“晦”[1]808,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诲”,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外集》作“诲”,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文录》作“诲”,赵友琴刻本《阳明先生文选》作“诲”,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答徐成之书》作“诲”[2]263,四库全书本《王文成全书》作“诲”,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文录》作“诲”。四库本《明儒学案》 《明文海》均引作“其亟所称述以诲人者”。《道学钞·答储柴墟》有“未尝无诲焉”。
按:《说文》曰,“诲”乃“晓教也”[3],《玉篇·言部》:“诲,教示也。”《广韵·队韵》:“诲,教训也。”《论语》有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李轨注《扬子法言》曰:“大匠之诲人也,必以规矩。”[[汉]杨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M],四部丛刊影宋本.(]24)“晦”意为月尽、月朔,幽昧不明。《庄子》就有“晦朔”的说法。二者意义相反,字形相近,故易讹误,从文意看,阳明辩驳舆庵是象山之非,谓舆庵称述教人,当以“诲”为是。
(三) 《阳明先生道学钞·谏迎佛疏》:“夫佛者夷狄之圣人。”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作“西方之圣人”。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夷狄”,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别录》作“夷狄”,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文录》作“夷狄”,日本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作“夷狄”,上海古籍本《王阳明全集》作“夷狄”[1]295,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夷狄”[2]343。《阳明先生道学钞·谏迎佛疏》:“毋求诸夷狄而求诸中国者。”四库本《王文成全书》作“勿求诸外域”。
按:原文当为“夷狄”无误,编撰官将“夷狄”改为“西方”,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虑:首先,满清虽取得中国的统治权利,却是文化较低征服文化较高的形式,骨子里有着民族自卑而敏感的情绪;其次,清代入关岁有不短的时日,但乾隆时期政局尚不算完全稳定,就在《四库》开始编修的前一年,即1772年,河南罗山县在籍知县查世柱因藏匿《明史辑要》而被处死,政治气氛的紧张可见一斑,因此“夷狄”这样的敏感字眼易被改动。
(四)《阳明先生道学钞·寄杨邃庵阁老》:“悯其所不逮。”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其”作“具”。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其”,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外集》作“其”,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文录》作“其”,赵友琴刻本《阳明先生文选》作“其”,上海古籍本《王阳明全集》作“其”[1]821,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其”[2]799。
按:这里的“其”作代词,明崇祯平露堂刻本《明经世文编》、明万历刻本《王门宗旨》均引作“其”,“其”与“具”因字形相近而误,当以“其”为是。
(五)《阳明先生道学钞·送黄敬夫先生佥宪广西序》:“擢员外郎。”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擢”作“翟”。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擢”,日本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作“擢”,上海古籍本《王阳明全集》作“擢”[1]1045,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擢”[2]846。
按:据《汉语大字典》,“翟”有“野鸡”、“乐吏”、姓氏等意义,而“擢”有提拔、升官之意,与文意合,“翟”与“擢”字形相近而讹误,应作“擢”。
(六)《阳明先生道学钞·送黄敬夫先生佥宪广西序》:“吾即不贤,使或贤也。”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即”作“则”。谢廷杰原刻本《王文成全书》作“则”,日本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作“则”,上海古籍本《王阳明全集》作“则”[1]1045,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则”[2]846。明万历《王门宗旨》、四库本《粤西诗文载》、清乾隆刻本《元明八大家古文》均引为“则”。按:“即”作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则”,然其他底本均作“则”,只有《道学钞》作“即”,可知当以“则”较为接近原本。
(七)《阳明先生道学钞·瘗旅文》:“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三”作“二”。清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贵州通志》作“三”,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外集》作“二”,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外集》作“二”,《王阳明全集》作“二”[1]952,《阳明先生集要》作“二”[2]944。
按: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即“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据钱德洪撰《王阳明年谱》所载,正德“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1]正德元年,王阳明三十五岁,在京师,是年十二月,上疏救戴铣、薄彦徽等,谪龙场驿驿丞,年底启程,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到达越地,《王学编年》言:“是夏,王阳明沿运河南下,经临清、徐州、淮安、镇江、苏州,赴谪至钱塘,欲回余姚探望祖母岑氏。”[6]41正德三年,王阳明到达贵阳,与仆从三人,经绍兴进入江西,“经玉屏、镇远、黄平、清平、贵定、龙里,于正德三年春末,到达贵州龙场。”[6]46正德四年是王阳明来到贵州的第二年,也是他离开家乡余姚的第三年,文章说“去父母国而来此”,当指离开余姚的时间,固应以“三年”为准。
(八)《阳明先生道学钞·与安宣慰》:“使君不以为过,使廪人馈粟,庖人馈肉,圉人代薪水之劳。”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圉”作“園”。谢廷杰隆庆六年刻本《王文成公全书》作“園”,《王阳明全集》作“園”[1]802,闻人诠所刻《阳明先生外集》作“圉”,嘉靖二十六年重校本《外集》作“圉”,日本浪华群玉堂所刻《王阳明文粹》作“圉”。《阳明先生集要》作“圉”[2]782。
按:《说文》云:“圉,囹圄,所以拘罪人。”“圉”有牢狱、养马之意,代指仆役。“园”表种植植物的地方,也有游玩之地的意思。四库本《吴文正集》有言:“今得役人以代汝薪水之劳,可善御之。”《昭明文选》也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可知古时常以仆役代“薪水之劳”,故以“圉”为是。
(九)《阳明先生道学钞·与安宣慰》:“今播州有杨爱,恺黎有杨友,酉阳保靖有彭世麒等诸人。”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杨”作“扬”。谢廷杰隆庆六年刻本《王文成公全书》作“扬”,闻人诠所刻《阳明先生外集》作“杨”,嘉靖二十六年重校本《外集》作“杨”,日本浪华群玉堂所刻《王阳明文粹》作“杨”。《王阳明全集》作“杨”[1]804,《阳明先生集要》作“杨”[2]786。
按:据《汉语大字典》,“杨”为周国名,姬姓。阮元认为,石经初刻为“杨”,后改为“扬”。《通氏·氏族略三》:“扬氏,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六》云:“自张参五经文字,以从木者为非,而唐石经遂定从手旁。”[7]56唐以后相沿袭而误,“杨”为本字,“扬”只是训释之字,且《道学钞》下文为“朝廷下片纸于杨爱诸人,使各自为战,共分安氏之所有。”故应以“杨”为是。
(十)《阳明先生道学钞·谏迎佛疏》:“縦心于游观之乐。”
四库本《王文成全书》作“縦观于游心之乐”。谢廷杰隆庆六年刻本《王文成全书》作“縦观于游心之乐”,嘉靖二十六年重校刊本《阳明先生别录》作“縦心于游观之乐”,闻人诠刻本《阳明先生文录》作“縦心于游观之乐”,日本浪华群玉堂刊本《王阳明文粹》作“縦心于游观之乐”,上海古籍本《王阳明全集》作“縦观于游心之乐”[1]294,中华书局本《阳明先生集要》作“縦心于游观之乐”[2]343。明嘉靖十六年薛侃刻本《阳明先生则言》以及明万历刻本《王学宗旨》皆引作“縦心于游观之乐”,清涵芬楼抄本《明文海》及清乾隆刻本《元明八大家古文》引作“縦观于游心之乐”。明代的刻本大多引作“縦心于游观之乐”,四库本以谢廷杰刻本为底本,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也是以四库本为重要参照,因此三者均作“縦观于游心之乐”,可见是谢廷杰隆庆六年刻本之一出现问题,当以“縦心于游观之乐”为是。
李贽所刻《道学钞》的史料价值在于提供文献材料和历史征引。首先,作为《道学钞》附录部分的《年谱》能与钱德洪本《年谱》相互勘正,澄清有关王阳明生平事迹的一些疑问。例如,钱德洪、王汝中所辑《年谱》谓:“(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1]李贽《年谱》云:“(成化)十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王阳明生于宪宗成化八年,他十五岁时当为成化二十二年。其次,李贽辑录之《年谱》与钱德洪本《年谱》可以相互补充,有利于还原历史事实。例如,在阳明二十六岁时边务甚急,他在这一时期对兵法兴趣浓厚,对朝廷的任人方式也有所不满,常以果核列阵演习。对于此事,李贽有更加深入的分析,他说:“武科亦有初场、二场、三场。初、二场试骑射矣,三场试策论、考古典、说时务,独不可以见雄才乎。堂下一言即堪拔时,况长篇巨制哉特恨无识货之人,故先生伤之。”自科举开科开始以来,国家教育、私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考试的牵制,为了应付考试,类书、诗文评、策论集等相继出现,为考试提供参考数据,这就导致了考生正常水平的隐蔽,长篇空言频频出现,人才难以真正脱颖。与钱德洪相比,李贽讲出了阳明对武科不满的深层原因,接近历史事实。再次,《道学钞》本《年谱》保存了李贽的评点内容以及相关论述,不仅利于深入理解王阳明,还为研究李贽生平及其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数据。例如,李贽在《年谱》中说道:“果能知着力,静坐亦可,纷纷酬酢亦可,说知行无先后亦可,说知行有先后亦可,但能着力,则便知先生苦心。但知先生苦心,则便是能着力者。”[9]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李贽的“童心”思想,“童心”要求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现实生活中的践行与体认,都需要与“本心”相合,事实上这“本心”便是阳明所说的“良知”。
据张克伟先生考证,李贽《道学钞》至少有三个刻本,即:“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刊《王阳明先生道学钞》本、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重刊《王阳明先生道学钞》本、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重刻《王阳明先生全集》本。”(张克伟,《王文成公全书》成书始末考:兼论阳明文集之相关版本) 《道学钞》现存之版本主要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武林继锦堂刻本。李贽所刻《阳明先生道学钞》乃阳明后学李贽所辑,其编次体例及收录诗文的独特之处,能够极大地突显阳明思想。《论学书》将记、序、书卷、杂着等篇目合编,在选择上,取《答徐成之》、《别三子序》、《别湛甘泉序》、《答储柴墟》等最能体现阳明学术思想与认知的文章;《杂着》选取《谏迎佛疏》、《寄杨邃庵阁老》、《罗履素诗集序》、《祭徐日仁文》等著述,体现阳明在功业和人情上的良知本心;《龙场书》、《南赣书》、《平濠书》、《思田书》体现阳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功绩;《年谱》则提供了许多阳明生平事迹的新线索,是别于钱德洪所编年谱的可靠珍贵的材料。李贽的选材方式和编排体例新颖别致,既不同于钱德洪、谢廷杰等《文录》、《别录》、《外集》等形式的分类,也区别于施邦曜等《文章》、《经济》、《理学》的编撰体例。李贽《论学书》所录《答徐成之》,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入《理学编》;《别湛甘泉序》、《别三子序》则入《文章编》;《谏迎佛疏》入《经济编》。李贽独特编撰方式的好处在于:便于研究阳明与地域文化,及阳明在不同地域的活动情况,讲学部分与事功部分线索清晰,便于利用。《阳明先生道学钞》在文献形态上提供了考证文字内容与历史事实的可贵材料,在文本内容上揭示了王阳明和李贽二者的思想实际,兼具文献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道学钞》的价值还需要深入挖掘。
[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等.校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明]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M].施邦曜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清]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二十四史·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清]刘淇着.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俞樟华.王学编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7][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8]钱明着.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明]李贽.阳明先生道学钞[M].继锦堂刻本.
The Collation of Yang Ming Xian Sheng Dao Xue Chao
ZHANG Jing-zhou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0)
Mr.Wang Yang-ming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ind Studies in Ming Dynasty and his Yang Ming Xian Sheng Dao Xue Chao compiled by Li Zh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Wang Yang Ming's life story and the cognition of Li Zhi's thought.Dao Xue Chao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value in the collation of Yangming literature.It also helpe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Wang Yang Ming's works.
Li Zhi;Yang Ming Xian Sheng Dao Xue Chao;collation
G256
A
1671-9743(2016)12-0107-03
2016-12-09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阳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6GZGX08)。
张菁洲,1991年生,女,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