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康镜像理论解读《贝蕾妮丝》

2016-03-16 10:23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乌斯镜像表妹

罗 玲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 内江:641110)



从拉康镜像理论解读《贝蕾妮丝》

罗玲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641110)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贝蕾妮丝》虽以女主人公表妹的名字命名,但小说讲述了表哥埃加乌斯对表妹贝蕾妮丝狠下毒手,将其活埋的恐怖故事。小说充满了哥特式恐怖色彩的同时,也展现出小说人物许多心理活动,因此该文从精神心理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角度出发,采用文本细读法着重分析表哥埃加乌斯从幼时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发展以及他为何将表妹贝蕾妮丝活活“阉割”在坟墓中。

《贝蕾妮丝》;爱伦·坡;镜像阶段论;阉割;哥特小说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美国作家,生活在十九世纪,是个永远沉迷于思维和幻想的作家,其小说作品主要分为三大类: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哥特小说。哥特小说占了爱伦·坡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部分,并且他创新发展了哥特式小说,加入了许多动人的心理描写,有的惊人地细致入微,有的则进入了超自然的领域,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小说《贝蕾妮丝》就体现出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特点,一方面向读者呈现出极其恐怖的色彩,另一方面小说深刻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发展。小说讲述了一对表兄妹埃加乌斯和贝蕾妮丝在一座古老的家族塔楼里的生活,表哥出生贵族,且富有教养,而贝蕾妮丝没有任何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但却是个年轻漂亮有活力的姑娘。某一年,表妹贝蕾妮丝突然染上了重病,曾经拥有的美貌也渐渐消失,表哥埃加乌斯也突然患上了可怕的偏执狂症,在表兄妹订婚后,埃加乌斯的病情日益加重并出现严重的幻想症,最终他将贝蕾妮丝活活埋葬。小说描写了表妹贝蕾妮丝从年轻漂亮到疾病缠身再到被表哥推向坟墓的故事,因此有评论家以该小说为例分析总结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独特主题—美女之死,认为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也有评论家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对比爱伦·坡短篇小说《椭圆形画像》、《贝蕾妮丝》和《丽姬娅》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出三部小说分别塑造了沉默、反抗和“双性同体”的三位女性并由此探讨其女性观的嬗变。

小说字里行间散发着血腥恐怖气息,同时也刻画出埃加乌斯从小孩到成年人的心理变化特征。从小到大所处的封闭生活环境促使他的幻想症越发严重,最终将表妹贝蕾妮丝推进了坟墓。笔者采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该小说,认为埃加乌斯把表妹贝蕾妮丝看作了镜像中的他者形象,为了争夺主体性,表哥不得不阉割他者以获得主权,而表妹贝蕾妮丝的反抗最终将这场战役推向高潮。在这场争夺主体性的战役中,最终,以表妹这个他者形象被阉割结束。通过分析,可见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仍然处于弱者地位,稍有反抗终究会被男性所“阉割”。

1 映照在他者幻想上的人生

根据拉康的解释,镜像阶段是指个体的自我被结构化,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自己第一次被称为“我”。幼小婴孩面对着镜子,往往会在镜中看到与自己最亲密的人的形象,此时,婴儿把镜中的这个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因为婴儿还没有语言能力,也不能控制自己运动,被本能的欲望支配着。拉康把婴儿在镜中看到的镜像称为他者镜像,幼小的婴孩在他者镜像身上得到一种超越自我的意识,而且对这种镜像的认识不仅影响了幼儿时期的婴儿,他者镜像在婴儿以后的整个人生成长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力。

小说里,表哥埃加乌斯出生在一座历史悠久的阴暗的塔楼里,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个封闭的大厦里,“在书本里消磨童年时代,在白日梦里挥霍青春时代……即使到了全盛中年时代,仍然流连在祖宗的大厦里”[1],这样封闭的生活方式使他变的病病殃殃,忧郁寡欢。但表妹贝蕾妮丝的成长方式却完全不同,她在山间漫游,在清泉中嬉戏,因此表妹活泼温雅,精力充沛。表哥封闭的生活方式使他活在自己心里,身体和灵魂都迷醉于最紧张、最痛苦的沉思默想,而表妹则“不停地作生命的漫游,从不曾想到路上的阴影或时间的默默飞逝”[1]。如上文所述,镜像阶段是幼儿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的镜中形象误认为是自己本身的一个阶段,很显然,这个镜像不是婴儿自己的形象,是他者的镜像。小说里,表哥和表妹一起长大,其他人物都没有出场,可以说,表兄妹是彼此最亲密的人。而出生在被称作幻想家族额表哥患有严重的妄想症,他非常羡慕贝蕾妮丝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成长过程中,他受到表妹的影响,幻想着自己可以成为表妹那样的人,他不自觉地把与自己最亲密的人—表妹的形象当成了自己镜中的形象。他呼唤着贝蕾妮丝的名字,他觉得表妹的形象是那么灵动、快活轻捷、超凡脱俗,是“阿恩海姆丛莽的风灵,清泉之间的水妖”[1]。镜中之像用迷人的衣装把埃加乌斯装扮起来,同时也把他不稳定的存在扩展到未来并给予他完整而永恒的形象,他被这个和谐的形象迷惑了,欣然地痴迷于其中并与之认同。因此,由于埃加乌斯完全认同了镜像中的他者形象,他开始在表妹贝蕾妮丝的镜像中认识并体验自己,从此埃加乌斯开启了映射在他者幻想上的人生

2 幻想中的觉醒

根据拉康理论,在镜像阶段中,他者镜像与主体很容易陷入矛盾状态中。如果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和镜像形象混淆了,并把自己封闭他者镜像中,主体就陷入一种自己与他者的不可思议的关系中,也就是说,“我”在逐渐认识自己本质的过程中,真正的对手是容易误导主体自我的镜像他者,而非自己。因此在镜像阶段中,主体往往容易陷入“我是他者”的状态中——在他者中生存,在他者中体验自我。这个乍看起来似乎被描绘在和谐之中的图式会逐渐呈现出矛盾。所以,自我和主体就始终处于夺取主导权的争斗中。小说中,埃加乌斯欣喜若狂认同的贝蕾妮丝镜像形象虽然给予他的主体肯定和认同,但终究是他者的形象,由于与之认同,他受缚于贝蕾妮丝他者的形象,反而受这个他者形象的支配。也就是说,给予埃加乌斯肯定和统一性的他者剥夺了他想要成为自身主人的权利。在埃加乌斯看来,就是这个他曾经急切投靠的他者形象掠夺了掌控自身的主体性,因此,表哥埃加乌斯的主体开始觉醒,开始申诉自身的权利被不正当侵犯,他将攻击的矛头指向剥夺自己主人性的他者—贝蕾妮丝。当贝蕾妮丝患上致命疾病时,埃加乌斯没有感到悲伤和同情,反而他为表妹的病痛狂欢,他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爱过贝蕾妮丝,他从来没有把她当作“呼吸着的活着的贝蕾妮丝,而是作为梦里的贝蕾妮丝,不是作为人世的生灵,属于人世,而是作为这样的生灵的抽象物;不是崇拜的对象,而是分析的对象;不是爱的对象,而是最沉闷的推理主题”[1]。可见,埃加乌斯的主体已经在他者的幻想人生中觉醒,已经意识到曾给予他理想化统一形象的表妹贝蕾妮丝是剥夺他主体权利的掠夺者,最终,埃加乌斯的主体把憎恶和攻击的魔掌伸向了贝蕾妮丝。主体和他者镜像夺取主导权的争斗拉开了序幕。

3 阉割之战

拉康认为,如果主体的自我被他者镜像迷惑了,镜像会逐渐被主体的自我内化,成为一个镜像

自我。因此,主体不能将指代“我”的镜像等同于“我”,如果人们混淆了自己的主体自我和他者镜像,人们就会陷入自我矛盾和自我质疑的痛苦中。埃加乌斯在外部他者中发现了自己理想的统一形象,但他也被贝蕾妮丝这个他者形象掠夺了主体性。因此主体与外部的他者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主体权利的战斗。埃加乌斯被他者剥夺了自我形象,他毅然奋起要夺回它并要掌控主权,在相互激烈的争夺中,埃加乌斯主体和外部他者的矛盾达到了混乱的顶点。埃加乌斯主体与镜像他者的阉割战役吹响了血腥的号角。当贝蕾妮丝感受到表哥的压迫时,这个他者形象也做出了反抗,她在薄雾朦胧的黄昏时分,悄无声息的来到埃加乌斯面前,沉默地看着他,慢慢地张开苍白的嘴唇,微笑着,漏出两排雪白的牙齿。这样诡异的行为使埃加乌斯全身阴寒,并被难以忍受的焦虑感折磨,他觉得贝蕾妮丝的微笑含有特别意义,甚至每颗牙都意蕴深沉。确实,贝蕾妮丝这个他者镜像在无声地抗争并试图夺得主体性,获得主导权。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作为他者形象的贝蕾妮丝奋力反抗,抓伤了埃加乌斯的手,即使身上的尸衣被弄得变了形,她还在呼吸,还有心跳,但表哥埃加乌斯强大的主体最终还是将表妹贝蕾妮丝活活地阉割在坟墓中,他将象征着贝蕾妮丝夺权的三十二颗牙齿拔来了下来,并将她活活地埋在坟墓中。这场阉割战役终究以主体战胜他者告终。

4 结语

拉康认为,人为了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个体,他者镜像的介入是有必要的。在成长过程中,人们需要效法、模仿并认同他者。但是如果人们将自己委身于外部他者形象并过度疏离主体自我,自己的主体与他者就会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一场战役。在小说中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埃加乌斯和贝蕾妮丝是共生的关系,他们相互将对方置于镜子的位置,通过从对方身上映照出自己,给自己以根据并发现自己。表哥埃加乌斯看起来有独立的人格,实际上,他把自身的形象映照在贝蕾妮丝身上,并将贝蕾妮丝的他者形象作为自己的形象来接纳,因而他在对方身上演出了自己的人生。埃加乌斯在这种自己成为自己的最初场面中陷入了自我混淆的矛盾中—在表妹这个他者镜像中生存,并在他者镜像中体验自己的人生。当埃加乌斯觉醒并发现自己的主体性正在受他者侵犯时,这个他者竟是代表女性形象的表妹贝蕾妮丝,因此,他会不顾一切地夺回自己的主体权利,夺回自己作为男性的权威。而在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注定会成为这场阉割战役的牺牲品。

[1]埃德加·爱伦·坡著,孙法理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永怀.从沉默、反抗到双性同体—兼及爱伦·坡的三篇“美女之死”短篇小说[J].河套大学学报,2012,(1):45-48.

[4]聂方冲.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5):72-75.

[5]邓虹.对拉康“镜像阶段”的一次梳理[J].中国水运.2007,(8):225-227.

(责任编辑:李文英)

The Castration Battle in the Tomb——An Analysis ofBerenicefrom Lacan’s Mirror Theory

Luo L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ei 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 Jiang 641110, Sichuan)

The gothic short story Berenice created by Edgar Allan· Poe is named after the heroine Berenice who was buried alive by her cousin Egaeus. Colored with gothic horror, the short story also reveals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Lacan’s Mirror Theory, the paper applies textual close reading to put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Egaeus’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nd the reasons why he “castrates” Berenice alive in the tomb.

Berenice; Allan·Poe; Mirror Theory; castrate

2016-06-20

罗玲(1986~),女,硕士,讲师.E-mail:839191266@qq.com

I106.4

A

1671-3524(2016)03-0046-03

猜你喜欢
乌斯镜像表妹
镜像
莫比乌斯摄影基地
表妹
镜像
小仔悠表妹
“表妹”的由来
镜像
表妹姐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