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及其现代生长点——以福建永泰三洋鲍氏为例

2016-03-16 10:16陈桂蓉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三洋家训仪式

李 缀,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及其现代生长点——以福建永泰三洋鲍氏为例

李缀,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家训作为普通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圭臬,其“再生产”的需求孕育了“仪式”这一特殊的家训传承载体。福建永泰三洋鲍氏家训传承仪式是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中的鲜活一例。仪式要成为家训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文化、教育功能,需要挖掘其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复原中国传统“礼”文化及培养个体精神信仰和责任担当方面的社会价值,需要结合家庭文化构建、新时代生活方式、新媒体演示平台及视觉文艺要素探讨其现代生长点。

民间家训; 传承; 仪式

福建永泰三洋鲍氏,据族谱记载开基自始祖淑源公,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由浙江宁波府象山县随征入闽,镇守晋安(福州)。病故后,其子淑明公与福华公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同时拔屯永福(永泰旧名),于三洋池狮厝、下梧建家立业,开创始基,谓之“三洋鲍”。因淑明公与福华公均系行伍出生,崇文尚武、急公好义、以德传世成为“三洋鲍”家训族规中的应有之义。“厚德载物,从善如流”的精神要旨代际相传,形成浓厚家风。家训族规作为家族文化,是为族人“集体创造、集体享用、集体保存和集体传承的文化。”[1]欲使族人遵祖训、居仁义、守正道还需借助多样化的传承载体,仪式作为“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2]成为三洋鲍氏家训传承的重要场域。家训与家礼的和谐交融,家族精神、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的交相辉映,共谱一曲家族交响乐,声声入耳、入脑、入心,成为族人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并外化于行。

一、民间家训传承仪式的镜像

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以家族为实践主体,通过一系列模式化言行将祖训族规融贯于传统节日、重要生命周期及特定的时空节庆制度中,使得家训文化内核得以绵延发展。纵观三洋鲍氏自始祖入闽、三洋开基至今六百余年,家族仪式纷繁多样,内涵节庆、祭礼、表彰等。其中,诞庆婚庆、修谱家祭、晚辈入学训导、“旌奖义士”表彰仪式为家训传承较为直观镜像,家族意志、爱亲美德、尊师重道、从善精神在这里徜徉。

(一)诞庆婚庆中继承家族意志

三洋鲍氏,人生“三庆”——“诞庆”、“婚庆”及“寿庆”。人生理路,诞庆意为新生、婚庆意为繁衍、寿庆喻为永续。它们不仅昭示一位鲍氏族人的生命里程,还与鲍氏家族生生不息、安和永续的传承使命感相契合,这种承上启下的家族意志在“三庆”中凸显,爱与责任得以彰显。

鲍氏家族中最重要的诞庆是婴儿满月,父亲需抱孩子(特指男婴)入宗祠行新生礼。行新生礼前,父母需在家中为婴儿剃发。(胎发一部分由父母珍藏以示对父母生养的尊敬和孝意;余下的用彩线缝好挂于床头辟邪,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保护。)诞庆按照叩拜祖先、排辈定名、长辈赐福程序依次展开。仪式中,“吉旦谢天地,良辰酬日月,长福留子孙”是鲍氏长辈最真实的祝福和行动写照,“父母教,须敬听,长幼秩序须谨严”的家训要义得以贯行,承上启下的爱与责任也在仪礼中强化和延续。婚庆则是三洋鲍氏重大且周期较长的仪式。家训言“娶儿媳,择佳婿,品德至上慎攀富。”因而在婚礼的众多程序中“看家道”成为至关重要一环。一般由女方父母带领舍下大小前往男方家“看”。家庭成员、待人接物、性情品德成为重要考察对象。若双方相和,男方便可为女孩“挂豆”(五彩线)结亲。接亲中,母亲在一旁叮嘱女儿持家之道。“敬听父母、敬老怀幼、恩爱互敬、恪守本分、勤俭持家”等家训要言在此传递。

三洋鲍寿庆仪式同样隆重,慈孝伦常得以彰显。鲍氏子女于父母虚岁五十起每隔十年做一次寿,又称祝九(久)。待司仪宣布寿庆开始,寿星需领全家大小敬天地,敬本门堂上公婆后方可入座。其间,子孙按长幼秩序逐一跪拜,侄子(孙)辈按辈分大小集体跪拜,兄弟一揖,朋友来宾集体一揖。“长幼秩序须谨严”的祖辈叮咛生动再现。寿宴中盛放的“百家饭”是子孙向亲朋讨要的百家米制成。百家饭寓意深厚:一为百家所讨,艰辛心诚;二是百家支持,情深吉祥;三是吃百家协力得来的饭,知恩图报。百家饭于寿宴上与百家一同分享,族人一心,同甘共苦情谊在,家族永续万万年。

(二)修谱家祭中传诵爱亲美德

族谱历朝以来都是氏族大家肃清血脉亲疏,整顿家门纲常的重要制度表现。主要作用在于“防止血缘关系发生混乱而导致家族瓦解”,“提倡尊亲,向族人灌输血亲相爱,亲族团聚的观念,从思想意识上防止家族溃散,达到收族的目的。”[3]宋明以来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家族制度文化逐渐从达官显贵下移至平头百姓,民间家族纷纷效仿造谱、修谱。三洋鲍氏祖先淑源公于明朝入闽,正值家族制度民间化的时期。“宗谱修成传世宝,炳列史册集佳篇”,三洋鲍氏对修谱重视可见一斑。相隔一定年份之后,鲍氏族人便会于该年正月初八在祠堂举行续修族谱仪式。续谱、造谱是整个家族的集体性仪式,在众宗亲见证下,族长亲启上代族谱,事先选定的家族文化精英则有条不紊地进行散谱、续谱工作。族训诗、认本家诗一一在族人面前重焕曙光,口耳相传。

祖训诗中“子孙一样亲,敬老尊贤宗祖训”是三洋鲍氏爱亲守则。“一回见面一回老,莫因微小便相争”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角度提醒族人相处不易,无需因小事而争执。认本家诗中“早晚时常宗族念,三餐茶饭便来尝”描绘了在外子孙心系家族,常念宗亲的情怀;“但愿皇天相庇佑,俾我儿孙永炽昌”则刻画了宗族长辈牵挂晚辈为子孙祈福的画面。宗谱告成赋中“世德同宗源一本,兄弟难得应相亲”反复提及兄弟相亲,族人相爱的家族理念。从康熙癸亥年(1683年)三洋鲍氏首修族谱至今九次修订族谱,亲族之间互敬互爱,长辈与晚辈之间关心牵挂之情在修谱仪式中传诵,爱亲美德得以延续。

每年八月初八是三洋鲍氏约定成俗的公祭仪式,仪式由家族族长主持,全族男子参加。仪式分为请祖、祭拜、祈福三项。仪式中,祭司翻念族谱、唱请祖先名录,长辈宣读颂祖祭文,族人向祖宗行叩拜礼献上祭品,使族人铭记祖先恩德;族长携族中长辈跪天叩地为族人祈福,象征氏族家长承担福佑亲族的重担。祭礼完毕,祭祖者在祠堂聚餐。此时,晚辈会给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送面,祝长辈福寿绵延。家祭仪式展现了族人对祖先的敬爱,家长对宗亲的爱护与责任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三洋鲍氏以实际行动贯彻“行仁积善须牢记,敬祖孝亲切莫忘”的祖训。

(三)入学训导中传承尊师重道品德

三洋鲍氏重视子孙教育,常以家中有读书人为荣。这与家训“勤耕苦读立壮志,改天换地树雄心”的祖训不无关系,即使是贫困家庭也践行“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家训理念。孩童入学训导被家长视为极其神圣的仪式。入学第一天,家长必带孩子到祖宗牌位前祷告,祈求祖宗开智,保佑孩子学有所成;延请家族有名望的长辈以堂柱上记载的祖宗之言对孩子进行训诫:“知书识礼一程雨露一程恩先贤传家宝”将知书达理与祖宗庇佑相关联,阐述读书重要性;“读可荣身耕得栗思其艰而图其易”传递耕读传家思想,明白艰辛付出是为日后生活的顺遂;“诗书万卷圣贤心志雄则雄才”阐明读书、养徳、成才之间的关系。按照祖宗规矩,煮太平面和太平蛋给孩子吃,以示对孩子入学之事的重视。之后,携孩童入私塾拜先生,三叩首恳请先生倾囊相授。家贫者以松枝及一块腊肉送先生,借喻先生高风亮节;富裕者则抽出一些田亩或田租作为延师课子之用。今日,每逢教师节,老人会和村民代表敲锣打鼓到学校慰问老师。入学仪式的庄重感沁入孩童心中,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家训诫言,在家长尊师情感和行为表现中效仿,逐渐养成尊师重道品行。

(四)“旌奖义士”中彰显从善精神

“积财物,济天下,傲慢自傲不可取。”三洋鲍氏历来奉行厚德载物,以德立世的祖训。涌现出许多急公好义之士。如:“进主义士”文澄公,好善乐施帮助十甲贫民解决重赋,被誉为“小孟尝”;其子元楚公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为赈灾捐助一万二千石粮食被封为“旌奖义士”;肇溥公设“乞丐田”救济八方百姓。长辈义举代代传承演绎“视人事为己事,终日服勤无有或息”,“好施不胜记”等家训美德,“旌奖义士”仪式也得以传承。古时若有宗亲因善举受帝王贵胄赐匾必挂于宗祠堂前受族人供奉瞻仰,由族长记入宗族大事记以供后人传诵;今日则每年八月一,三洋鲍氏宗亲会在宗祠对本年度在本村道路、桥梁、教育等基础设施和事业中有杰出贡献的青年进行表彰。2012年,三洋鲍氏还协力乡镇领导成立“三洋乡土文教理事会”,开设了“迎春花话教育”等活动。他们深入了解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设立专项基金对三洋各小学及中学进行捐赠、修缮,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与学生,发动乡村俊杰“回母校看看”、做义务课外辅导员,还时常邀请村中“文化名人”返乡做讲座,做教研。这种举全村之力奉行善举的精神以朴实的感召力传递三洋鲍氏祖先从善品德,鼓励鲍氏子孙行善不必有待。

二、家训仪式对于民间家训传承的价值

三洋鲍氏家训在仪式中得以传承。仪式依照严谨程序展开,以此赋予庄重和神圣感,家族秩序与家族精神在仪礼中得以深化。这些仪式充分发挥了民间家训中为人处世、立徳修身等合理内核的承载力,对民间家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家训传承仪式是集体记忆延续和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民间家训仪式充盈着历史韵味,形式上说民间仪式是对历史经验的形式化与凝固化,形成一套约定成俗,公开性、公共性、集成性兼具的仪礼程序;就内容而言,民间家训是普通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生产经验,涵盖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立徳立志等内容,兼具教育性、规范性。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民间家训仪式都凝聚了家族集体智慧、集体意志、集体记忆,是其承继和延续的重要载体。家族成员代际血脉相承的同时也复写着家族文化历史,实现家族的精神传递。对民间家族来说,家庭成员通过参加民间家训仪式建立与过去的联系,与前人分享共同的经验,建立对家训文化的认同。这种突破时空界限的思想对接有助于防止家族文化断层,达到家族固本、聚力、维稳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民间家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复写、摄影和反映,民间家训仪式亦然。作为家训表征形式,它一方面将世俗化的社会道义及家族理念庄重化、神圣化,增强个体认知的感受性助力培养社会化人才;另一方面又将社会普适性、共同性道德原则从一般下降到个别,输入性地丰富家训传承形式。家族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二者相互运动中达到高度契合,民间家训仪式成为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二)民间家训传承仪式能直观朴素地复原中国传统“礼”文化

中国传统“礼”文化受儒学阐发地位上升至规制人类本质的地位:“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崇尚仪礼与国泰、民安、家和相关联。古有学者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社会对礼文化的推崇自唐朝起在开放的文化大格局下风靡民间,得到民间家族纷纷效仿。上流阶层文化垄断特权被打破,民间家族获取对“礼”文化的解释权并在特定的家族场合中演绎。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可以说是直观朴素复原中国传统“礼”文化的重要场域,分别从“礼仪”与“礼义”两方面强化家族秩序和家训要义[4]1-3。事实上,家族秩序与家训要义均是社会秩序与社会道义的迁移和缩影。以三洋鲍氏为例,人生三庆、续谱家祭、延师启蒙、旌奖义士等仪式通过一系列模式化的言行表现,勾勒出长幼、夫妇、父子、师徒、宗亲等伦理关系,直观反映出长幼有序、尊老敬贤等社会秩序;同时,蕴藏着义、敬、善、孝等社会道义。中国传统“礼”文化以家族为单位在民间仪式中得以再现,族人之间克己复礼、明理达道,共同维系家族秩序,发展家族事业。

但在中国古代,“礼”是依照划分等级来构建社会秩序的。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作为民间家庭教育载体具有公共性与共享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家庭成员的仪式参与能实现家训传承的受益最大化。民间仪式对“礼”的等差原则的复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公平的现象[4]4-5:男尊女卑造成女性家庭地位低下和权益的侵损;血缘本位、权力本位使得宗室、族长享有特权;宗法本位有助于氏族文化精英垄断宗法的解释权,产生执行偏向,普通宗亲的合理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繁琐的仪礼程序也增加民间家族人力物力上的耗费。

(三)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具有塑造个体精神信仰和责任担当的意义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仪式是承载社会精神力的实践过程,被称为“行动中的信仰”。信仰在仪式中构建、强化和释放。因此,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塑造个体精神信仰的意义。根据社会功能结构学派阐述,仪式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念认同之下的集群性活动——“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知识与经验范畴的潜意识运作,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舒缓和解决社会争端,巩固群体的团结;对支撑社区生活的社会和观念结构进行周期性的复兴或改革。”[5]个体在家训传承仪式中接收为人处世的家训要言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家族和谐、生活顺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由此逐渐演化为个体人生信条。另一方面,从学习理论上说,信仰的构建是学习——强化的过程。家训传承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通过礼仪与礼义发挥刺激条件作用与个体反应相关联,促使个体在仪式中形成惯性,随着家训传承仪式再现,惯性得以强化。家训要义自然而然作为精神信仰被奉为行动准则。同时,家训传承仪式还承载着个体对家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个体在仪式感召和家训道德教化下凝结出呵护家族的正义感,这种积极的情感反馈以正强化物的姿态纳入个体认知体系。

三、民间家训传承仪式的现代生长点探究

仪式是民间家训传承的重要场域和教育模式,在道德教化、礼学复原、凝神聚力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对民间家训传承仪式的现代生长点探究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一)民间家训传承仪式需为现代家庭文化构建服务

构建现代家庭文化实质是保有家庭文化精神力,“家教与家风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6]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国际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大国标配国民性”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6]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角度说,家庭文化需要多元素参与构建。其中,家训传承仪式作为家庭教育模式有助于完善个体人格,引导社会风气;从社会和谐、家庭和美的角度说,加速度的生活方式和多元价值观冲击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情感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世界的和谐需要家庭作为精神休憩的港湾补充正能量,需要优秀家训家风涵养个人精神世界。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以其固有的特质能恰如其分地满足现代家庭文化构建的需要:家训传承仪式通过“礼”与“义”表现出对家庭秩序的敏感与依赖,对家族精神的承继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吸纳。家族成员通过家训传承仪式“实际上是在获得一种‘秩序感’,秩序感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是人类自然——生物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从感情层面说,仪式承载丰富的感情,对个体获得情感体验十分重要。”[7]

合理吸收传统家训中的精华,借鉴传统家训传承仪式的表现形式,能通俗直观地影响家族成员对家庭的归属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对家庭、社会责任感并规范个体行为以符合家庭、社会秩序要求,满足现代家庭文化构建需要。如三洋鲍氏的“迎春花话教育”和“志愿者行动”就是传统“旌奖义士”仪式的现代版,体现了三洋鲍氏积德累善,乐善好施的家训要义。“迎春花话教育”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对贫困子弟的资助项目,还结合时代的要求添加了学术性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等为师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的内容。“志愿者行动”更是鼓励家庭老少参与、族人相互帮扶,无论年龄大小、关系远近、生活贫达均可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活动对构建和谐、友善家庭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二)保留家训传承仪式精华,删繁就简,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仪式感充盈。家族仪式所带来的庄重使命感能凝聚集体情感,规范个体行为,形成“孝、善、信、诚、义”等伦理价值观,能够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调味剂。家族意志和精神在家训仪式中演绎和输出增进了个体对家庭、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成为人们积极努力工作、生活的动力源之一。人们同样可以在家训仪式中反思日常,获得情绪宣泄的途径。但民间家训仪式传承的“往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那些部分,将传统落实在具体的生存时空,是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7]好比三洋鲍氏延续至今的家祭修谱仪式体现了人们日常亲族、爱族的思想,是对“我从哪来,家自哪里”这种溯源问题的追思,更是对中国传统孝伦理的承继;其家训启蒙的入学训导仪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对传统耕读传家、重德修身思想的传承。这些都是经过时间积淀人们选择的家训仪式记忆。可见,要实现传统家训传承仪式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贴合现代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区别与传统社会的表现之一就是时间之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使家训传承仪式实现“俭简”转型。这源于大数据、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强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这要求人们高效整合信息程序以完成工作,所以人们在心理上对快速、俭约、简单事物认可和接受度高。基于此,家训传承仪式的现代发展一是需要汲取家训传承仪式精华,保留真、善、美的伦理道德主干;二要整合、删除繁琐的程序和象征性的礼仪,消除仪式中不必要的物资浪费。如三叩九拜、大张旗鼓的明烛放炮和对家祭供品数量和规格上的过分要求;三是要转变家训传承仪式中落后迂腐的观念。如男女不平等、“权力本位”、“宗法本位”等,主张向“能力本位”、“素质本位”观念转变。

(三)运用新媒体挖掘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家训传承仪式

家训传承仪式是集体享有、集体创造、集体参与的家族活动,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是家训族规传递及接收的重要条件。但随着现代交通便利、个人发展机遇等主客观因素变化,现代家庭成员离散性极大增强,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举行所需要的集群性在场条件被打破,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发挥的集体教育功能也逐渐式微。因此,现代家训传承仪式一方面要保证仪式举行时,广大家族成员的时空在场;另一方面要以家训传承仪式合理内核为基点,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和完善仪式。新媒体交互式运作能够保证每位家庭成员突破时空界限广泛参与家训传承仪式中,其3D模拟、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既能通过视频、音频、图像保存复原家训传承仪式,又能组织在线仪式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家训传承仪式的对接和互动。

当前我国新媒体中“在线仪式的网络实践表现出在线仪式行为、在线仪式事件、在线仪式场景三方面的发展路向”[8]。这种传统仪式的现代转向对民间家训仪式传承具有借鉴意义。如:永泰三洋鲍氏的电子家谱,鼓励族人在线制作、补充和完善族谱;通过3D祭祀平台完成献花、祭酒、上香等网络祭扫活动;利用网络空间对祖先的资料、家训族规进行存储和播放。这些虚拟网络行为同样获得了庄重的仪式意味。家训传承仪式还可以以在线仪式事件来补充。如三洋鲍氏人生三庆等仪式可以通过现场与网络传播相结合的方式,以“电子贺卡”、“祈福墙”、“祝福视频”等集群性网络活动实现对传统节庆仪式的完善和超越。在线仪式场景复写同样是家训传承仪式的现代新生长点,空间仪式场景的构建能使家庭成员置身其中体会仪式的庄重感,学习家族精神,感受民俗文化。例如家族公祭仪式,人们通过点击网址链接就可以置身于一个庄严的宗祠场景中,在线观看传统祭祀过程、聆听祖训家规等。

当然,这种“互联网+”的思维并不是提倡用在线仪式取代现实家训传承仪式,而是将新媒体运用到家训传承仪式中,使其更加简便易行,为其提供更加广泛的参与平台,更为现代人喜闻乐见。

(四)发掘视觉文艺要素在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中的作用

民间家训传承仪式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的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在仪式程序、服饰、器物等视觉语言结构、族人之间互动感知的触觉语言结构和家训族规等信息语言结构作用下吸引人的注意力、丰富人的体验性从而达到教化目的。视觉文艺要素如特定的仪式礼服、特色建筑、堂联匾额,它们以美感攫取人们眼球的同时将特殊的表征意义倾注人心。其他文艺要素如“音乐活动能作为精神祭品动员与激活群体意识,调动人群内心的情感冲动”[9]。舞蹈能用夸张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与自身精神沟通。民间家训传承仪式对舞蹈元素的运用能增强仪式的感染力,渲染家族情感。如福建特有的伬唱文化在永泰地区以方言形式流传,吹拉弹唱中传递社会礼俗和伦理道德,甚至在曲艺中融入三洋地区的祖先故事。家祭中族人齐聚一堂共享伬唱文化也是对家族文化、家族精神的接收。不仅如此,家族中流传的诗歌、对联、俚语等都值得被挖掘。类似三洋鲍氏的族训诗、认本家诗,这些音韵和谐的文字给人以审美体验,朴实无华地传达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精神需求。因此,视觉文艺要素作为文化财产值得被深入开发以丰富民间家训传承仪式。

总之,民间家训传承仪式为人生仪礼与家族信仰搭建了天然桥梁,实现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个性化、具体化和生活化,引导个体承担相应的家庭、社会角色责任。它在为家庭生活带去一抹亮色的同时也呼唤新时代精神和仪礼形式。传统仪式精华、视觉文艺元素、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带来了传统家训传承仪式的新生长点,赋予当代家训传承仪式以更全面、成熟、有特色的内容和神韵。

[1]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6):275-276.

[2]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1-2.

[3]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11):26-27.

[4]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9):3-5.

[5]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J].民族学刊,2010,01(2):13-18.

[6]习近平.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02-17)[2016-04-0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 htm.

[7]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34-236.

[8]徐翔.在线仪式:传统文化的网络新构建[J].国际新闻界,2011(4):68-73.

[9]邹允.少数民族仪式音乐中的文化、权利和秩序[J].贵州民族研究,2016(1):95-98.

Folk Family Precepts Inheriting Ritual and Modern Growing Point:A Case Study of Fujian Yongtai Sanyang Bao’s Parental Instruction

LI Zhui,CHEN Gui-rong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Folk family precepts as doctrines are used by average family members to cultivate the moral character,regulate the family and conduct themselves in society.Folk family admonitions gestate the ritual to inherit spiritual context.The paper takes Fujian Yongtai Sanyang Bao’s parental instruction as an example,exploring the social value of folk family precepts inheriting ritual,which is in socializing individual morals,recovering 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 culture,cultivating personal spiritual belief and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Meanwhile,it combines family culture conduction,modern life styles,new media demo platform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visual and artistic literature to discuss folk family precepts’modern growing point.

folk family precepts; inheritance; ritual

G78

A

1671-9743(2016)09-0001-05

2016-09-12

2015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传统家训家风的德育功能及其现代传承研究”(FJ2015B057)。

李缀,1991年生,女,福建邵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陈桂蓉,1957年生,女,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三洋家训仪式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十岁成长仪式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仪式感重要吗?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三洋瘦身谋壮
三洋缘何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