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剑
(河南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南 新乡 453003)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王文剑
(河南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南 新乡 453003)
做好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对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获得可持续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专业和学科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推动地方高校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的路径。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
高等学校通过专业和学科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学科是按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不同于专业建设的内涵,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平台。专业建设主要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科学构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存在相互支持的内在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受师资、经费、生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地方高校办学客观上存在“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和缓解,这一问题对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如何实现学科和专业协调发展,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获得可持续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建设专业和学科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推动地方高校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构想。
在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由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按照一定的学科相关性组成,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凝练方向,实现在某一点上的研究突破,评价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专业是大学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建立的学业门类,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按照社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培养模式。与专科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培养人才既要重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人才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理论功底和具有一定深度的理性思维。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既要具备教授实践技能的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前者需要教师掌握成熟的知识体系,后者需要教师队伍在某一或某几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能力。因此,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学科建设以及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交叉点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学科建设应用科学知识是为了推动科学发展,专业建设应用科学知识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增长知识、锻炼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者看待科学知识的角度不同,但均以科学知识的应用为交叉点,从而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同时,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在基层教学和科研团队组织中完成,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可以说合二为一。因此,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地的高校之所以重视学科建设是因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能否不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水平,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离不开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可以说,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学科建设能为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教学与研究基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丰富的数据资料等等, 这些要素与教学过程以及专业建设实现全方位融合, 能够有效促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快速凝聚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迅速提高。在人才培养上,学科建设基地可以直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平台。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特色,而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也是专业特色的基础。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比较完善的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内涵可以被专业建设吸纳,成为专业特色最具说服力的支撑,客观上扩大了专业特色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目的,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也会随之变化,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以对知识创新改造为目的的,学科建设产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对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具有引领作用,甚至研究成果转化成应用型成果后,可以创造出新的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这些创新性成果可以通过专业建设被吸纳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而培养出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才,逐步扭转“专业建设被动适应社会需求,而走出校门的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却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不利局面,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提高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反之,没有实力雄厚、积淀深厚的学科建设,则很难形成发展后劲大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上也很难掌握主动权,从而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性人才。
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能够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是高水平的课程和教材是重要的科研成果,教师把自身的研究成果和了解、掌握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吸收到课程和教材中,或者开设学科前沿的专题讲座,为此,教师则必须具备长期而系统化的科学研究经历,而讲授最新的科研成果的过程,以及和学生讨论最新的研究课题,也能促进教师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二是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研读大量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一过程能够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学术研究。三是教师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用于专业建设,将最新的思维方法用于人才培养,也是训练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拓展学科建设平台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吸引更多的发展学科的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深入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不能仅限于专业建设本身,而应树立起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一体化的思维,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和融合,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进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发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对专业建设反哺作用很难发挥。
2.1学科建设客观上受制于既有的专业建设水平,发展后劲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是在高职高专的基础上建设而成,而高职高专学校往往缺乏学科建设的传统和积累,这就决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在办学早期不可能完全脱离专业建设的基础。但是有些传统高校的院系为扩大生源,在缺乏师资积累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与本院系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关联不紧密的专业,而这种情况在以招生、就业为办学导向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更为普遍。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不是在学科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下开展的,导致院系内部的不同专业间的耦合度过低。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不利于形成具备申请重大课题实力的学术团队,更难以实现跨院系的学术交流和组建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以及产生跨学科、专业的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学科建设缺乏支撑和基础。
2.2满足专业建设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投入的实验室设备主要用于专业建设,以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的需求,而用于学科建设的硬件设施则用于科学创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应用领域和方向不同,用于专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很难在短期内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费远少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巩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维持或继续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客观上限制了大幅度改善学科建设硬件设施的能力。
2.3缺乏学科带头人和成熟的研究团队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建校晚或者所在地域的限制,学科平台的建设缺乏历史积淀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使原本已经较为分散的学术研究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学科发展方向缺乏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清晰的研究领域,学术团队建设水平不高,难以取得在地区和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成果。因缺乏学科建设的特色,很难取得纵向或者横向的经费支持,进一步弱化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2.4支持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校外学术资源相对匮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专业建设为办学核心,对外交流主要集中在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培养上,交流的内容则集中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和实践平台建设等专业建设领域。对如何推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发现方面的交流较少,缺乏学科建设必备的外部学术资源的积累。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很难借助外部学科建设资源,推动本校的学科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
2.5既有的制度体系难以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制度体系以及在制度环境下建立的组织体系和形成的人才结构,主要服务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长期以来,缺乏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互交融的制度体系。既有的制度结构和组织体系弱化了学科建设,导致科学研究的人才积累不足,客观上无法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受到既有制度、体系和人才结构的路径依赖影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很难形成促进学科建设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制度环境。
总之,学科建设发展缓慢是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原因。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的关键是如何在既有的条件下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因开展学科建设,而走上传统研究型高校已出现的“重学科、轻专业”的老路,要防止因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相互脱节而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弱化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学科建设,要坚持实现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走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在制度设计层面上促进专业、学科协调发展。
目前, 尽快建设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制度体系的建立以及真正取得成效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这期间,需要克服两个倾向:一是脱离专业建设基础、师资条件和盲目开展学科建设,导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严重脱离,割裂了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的路径;二是只抓专业建设,忽视学科建设,寄希望于对专业建设的投入自然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混淆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容、模式,以至于专业建设因缺乏学科建设的引领和反哺,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得到显著改善。这两种倾向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长期和短期发展均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杜绝上述两种倾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认识上,关键在于组织平台和制度体系建设,促进观念的转变,最终形成对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共识。
3.1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专业建设基础、师资结构,确立明确的学科建设方向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应与专业基础和师资结构紧密结合,要在对专业建设现状认真总结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各院系的学科建设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在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的主导思想下,把专业建设主动纳入到学科建设规划中,确保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内涵上保持一致。在学科建设的引领下,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实验基地建设不断发展。
3.2构建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首先构建教师教学和科研平衡的激励评价机制。落实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工作业绩激励机制,在制度层面上避免形成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对立和矛盾。从长期看,评价专业建设的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很难用一个社会公认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周期与维度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对各类教学成果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或奖励。比如课程建设成果方面,鼓励打造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专业建设方面,鼓励建设校级、省级或以上重点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示范专业等;师资方面设立教学名师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材建设方面设立优秀教材奖等。除了加强奖励力度,同时使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增加,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并重。另外教师岗位聘任中可以突显教学成果的分量, 对那些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双冒尖的教师,聘为高级别岗位,并给予高数额的津贴。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教师激励机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专业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型格局。
其次是形成学科支撑专业建设的机制。可以形成学术带头人承担专业建设任务的机制,学科、专业共享实验基地的机制,学术研究成果开发为新课程的机制或根据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科研成果支撑大型教改课题申报的机制等。
另外通过建立资源保障机制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科研工作、教学工作都能得到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工作或教学工作也就称不上一体化发展。我们说的一体化发展是首先承认两个工作领域的独立存在,然后相互促进并一体化发展的方式。善于并乐于做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安心做教学,做出的教学成果能够得到认可和相应的奖励;善于做科研的可以多做科研。关键是能让做教学的和做学术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比如在申报教改成果时可以借助科研方面的师资和科研成果,推动教改成果不断形成。教改成果的积累促进专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也促进学科的发展。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将一线教师编制按专业课程所属学科归到学科所在学院,打破按学院、系、专业独立配备教师的壁垒。
最后在学科与专业平台建设方面,要根据学校主干学科情况加强通用平台建设。比如建设若干个面向全校开放的校级实验实训中心或研究中心,从而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同时考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学生专业实习项目、学校科技服务项目等融合到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之中。
(责任编辑 杨文忠)
[1] 刘琳,雍海龙.新兴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3).
[2] 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5).
[3] 曾冬梅,陈江波.基于协同学视角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7(5)
[4] 王长全,邢帮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24):68-69.
G642
A
1008–2093(2016)04–0020–04
2016-06-21
王文剑(1974―),男,河南原阳人,博士,主要从事财政金融、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