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为学不作媚时语
——评《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
张吉兵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话,是说著书立说要为有益于现实社会民生;“为学不作媚时语”是我读王元化所得,王元化认为学者、思想家最可贵的品格是坚持理性,发表独立的见解。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标杆。鲍宏礼教授著《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是一部研究地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著作,注定不会产生广大范围的影响,但我认为,这是一部当得起这个标杆的著作。
《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是著者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13JHQ054)的成果。书名中“鄂东大别山”即黄冈市,乃承项目名而如此称谓。按传统产业类型划分,农业是第一产业,这里的“(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是狭义上的产业,“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农民自组织为纽带,通过将农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引自该书,P150-151)这部著作的内容正如书名所表明的,研究的是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态治理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农业生态治理关系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全书共五章,分别是《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概述》、《鄂东大别山农业资源分布与农业产业布局》、《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鄂东大别山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战略》,以及《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实践》。全书以迄于十二五期间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态治理的状况为聚焦点,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在具体分析本区域农业资源分布与农业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对区域内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农业生态治理战略、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实践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与国内外分析对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黄冈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的若干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生态治理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不是黄冈市的特殊矛盾。但黄冈市有本区域的实际状况,所以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虽然学习、借鉴、移植其他地方乃至国外的经验,但更主要的是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可行性发展道路。《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所做的正是这项不可替代的工作。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地区在探索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促进市场农业发展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据鲍著,我国“农业产业化”思想发端于山东省潍坊市自觉的探索,1993年首次提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引自该书,P160)迄于2013年,经过20年的发展,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鲍宏礼教授认为,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发展不足”。黄冈农业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同全国乃至湖北省相比,发展不足。表现为,一、经济欠发达,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较大;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消除,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后一个问题尤其是主要的,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培育。
农业生态治理方面,“‘十一五’以来,鄂东大别山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环保目标和任务,而且农业生态治理得到加强,污染减排卓有成效,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黄冈区域、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环保自身能力明显增强。但总体情况与当前对农业生态治理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引自该书,P257)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黄冈如何发展农业产业,治理农业生态?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主要是个实践问题。鲍宏礼教授的建言是,从黄冈的实际出发,根据十八大精神,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进行合理、可行的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
如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首先是进行合理、可行的布局。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传统农业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组织化的基础之上的。黄冈市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是整体发展,任何单个的生产或经营主体,或局部不可能完成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会受制于区域整体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布局犹如弈棋之序盘,上战伐谋、运筹帷幄之中,是特定区域乃至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合理的布局,将保证农业产业良性运行,各类、各种资源、要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治理有切实的保障。
根据对黄冈市农业资源的考察,依据相关产业布局理论和我国产业布局实践,鲍宏礼教授提出黄冈市农业产业布局合理、可行的模式是“斜三”字形模式。该模式将鄂东大别山区(即黄冈市)分成三个部分,北部和东北部为大别山山脉带,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农业产业布局;中部为大别山山脉延伸带,地势以丘陵岗地为主,局部有面积比较大的平原带,按照农产品主生产区进行布局;南部、东南部为大别山南麓沿江(长江)带,地形以长江冲积平原为主,局部有大面积的水面,按照粮食生产与水产养殖为主进行布局。(引自该书,P141)
其次是培育、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曾几何时,黄冈传统农耕文明达到非常成熟、完善的水平,经典黄梅戏目《牛郎织女》描述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样式、“架上累累悬瓜果,田畈稻麦翻金浪”的景象,充满迷人的风情,所表现的便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宗法社会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向往。然而在新的历史时代,农业产业发展所要求的基础性的前提、条件,黄冈在诸多方面还是薄弱的、欠缺的,需要培养、完善。对此鲍宏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黄冈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包括,健全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组建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等。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态治理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来支撑,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倚重尤其突出。一直以来,鄂东大别山农业发展走的是一体破坏生态、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道路。今天,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鄂东大别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了。农业生态治理措施包括组织保障、政策机制保障、监管能力保障、科技保障、资金保障,等等。从农业产业化自身来说,最主要的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
三是建设以粮棉油等传统农业为基础,以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为带动的现代农业体系。著作者认为,加强黄冈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要按照黄冈区域特色及农业产业的功能分工,北部和东北部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中部面积比较大的平原及南部、东南部的长江冲积平原带重点发展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及特色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要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
黄冈市正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鲍宏礼教授著《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是一部全面地研究这项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是一项令人称道的工作。对于黄冈农业产业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十分及时的;对于著者来说,作为一个黄冈人,一个黄冈师范学院人,一个理论家,是践行其本分;就研究成果而言,是杰出的。
鲍宏礼教授以他的研究参与黄冈农业产业发展的当下现实。鲍教授所治的是传统所谓经世济用的学问。他的学术选题,面向时代,面向现实,不凌空蹈虚,而是抓住主旋律、大课题,做扎实的研究,显示了不同寻常的学术魄力。
从事本项研究,是需要足够的学术自信和学术勇气的。这里所讨论的,都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差之毫厘,逃不过人们的眉睫之间。正如鲁迅所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鬼谁也没见过,而画人则很轻易就被看出破绽。而如果他只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歌德派”,满足于诠释式、宣传式的“研究”,这种觍着颜面的“专家”就该准备着承受人们的不屑。鲍宏礼教授关于黄冈农业产业布局的设计,对黄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农业生态治理现状的判断,对培育黄冈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的论述,对黄冈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认证,等等,都是一些宏观的大论题,论证这些问题,也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表现出非常纯正的学术风格。保持了学术的独立品格,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坦率地说,这样的一个选题,是很容易写成一部对当地政府有关施政方针和行政措施的解读的。这样的著作并不少见,所谓思路、观点、方法措施其实大多是来自各级政府领导的讲话、报告,或者会议精神、文件,研究者的所谓研究不过把有关方针、政策、措施拿过来,进行一番理论阐释。这就是所谓“歌德派”的研究。这不是说研究工作要疏离于实际,而是说专家学者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现实。据本书的《后记》,鲍宏礼教授的研究得到了黄冈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但这种必不可少的支持、帮助不能替代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鲍教授以学术研究者的方式关注黄冈的现实,研究黄冈的现实。从而他是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创业的人们的诤友、益友,而不是做着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出自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实践,不是理论家提出来的,但不能想象农业产业化发展没有理论家参与。黄冈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正在进行的事业,而且将是一项长期进行的事业,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它是一个富矿,而且汩汩不竭地流出源头活水,因为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谁来研究?行政领导或职能部门公务员主要从事实际工作,又或者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不乏声望卓著的专家学者,也不会是他们,本地区的理论家责无旁贷。
关于黄冈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的研究,鲍宏礼教授这部著作不是终结,而是开端。而且鲍教授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问题,提出了观点,但验证理论观点是否正确,进而鲍宏礼的工作对于黄冈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发挥一份作用,都还有待于实践。
我是搞文史研究的,对我们黄冈的历史、文化有所认知,倒对生活的当下无所用心。我曾专程到英山泡温泉,吃黑山羊肉,听原生态民歌,访问茶叶合作社,到天堂寨旅游,看麻城杜鹃,暑期到大山中朋友的别墅小住,我很惬意地享受过黄冈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的成果。读鲍教授著作频频地唤起我经验的时刻。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了解黄冈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的情形。我的意绪中浮现各级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创业者、理论家们,正在合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黄冈的姿态。我并不是给这本书写评论的最合适的人选,有声望的专家,或正力行这项事业的人们,谁都比我更合适,我的文字,就权当献给他们的一份致敬!
2015年10月18日
责任编辑黄学保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122-03
作者简介:张吉兵(1964-),男,湖北蕲春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收稿日期:2015-10-20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