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英语口语研究*

2016-03-16 07:29田文革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英语口语差异

田文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



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英语口语研究*

田文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文化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应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对于英语口语的影响。

语言;文化;差异;英语口语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世界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却忽视语言的社会环境,致使学生在英语交流中,语用错误频繁出现,无法把握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尽管已掌握大量英语词汇,大学生们仍无法使用地道的英语口语,难以完成交流任务,因此对西方文化导入的缺失造成了学生英语口语的严重障碍。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由很多因素组成如历史、道德、法律、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等等,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语言作为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流和交际工具,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环境,同文化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不同的语言从不同层面反映着各自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经济、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语言既记录、传播文化,又影响文化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汉语和英语,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

(一)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还是社交文化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各尽其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保证家庭和社会和谐有序。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和团队和谐,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基于这样的文化观,在使用英语时我们更喜欢用第一人称复数we,而不是I;涉及到年龄、家庭、婚姻、健康和财产等个人问题时,会表示关心的询问,但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较大,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认为这是对隐私的侵犯。

中英文化背景差异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尤其是英语口语过程中阻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想要学好英语口语、正确使用英语口语,必须注意到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从而避免一些中式英语的产生。

(二)中西方思维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思维的差异有关,思维的差异又会使文化差异扩大,文化、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中文的思维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主观思想,而西方人更加倾向于客观事实。中国人较感性,重视辩证思维和内容,因此常使用平行的逻辑关系;西方人较理性,更加重视形式逻辑,因此偏爱关系复杂的主从句。如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中的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个太太,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此外,中国人习惯用整体观念来看待事物,所以在中文的表达中,最重要的信息一般在句子的最后。与此相反,地道的英语使用者常常采用局部的思维模式,即表现为重要部分放在句子开头。在语篇层次的安排上,中国的思维模式习惯从个别到一般,即先给出材料、讨论原因,然后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但是西方思维模式是从一般到个别。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影响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语言文化,分别反映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意义。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形态的文化反映到语言上,形成了语言差异,尤其是口语。

(一)社交文化习俗差异和历史文化对口语的影响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交文化习俗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国人见面常用“去哪里” “你吃过了吗”,以示关心。这句话的意义并不在于文字的表面意思,不是“吃饭”本身,或者真要打听别人的去向,而是成为一种招呼用语,表现的是 “你好”问候语义,相当于“hello”。但是,西方的文化是直接的,如果听到 “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自然就会理解为:你在邀请他吃饭,会高兴地做出回应“ 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甚至如果你的谈话对象是单身异性的话,这句话会被看作是希望与对方交友、约会的暗示。听到“where do you go”,会面露不悦,觉得你有侵犯他人隐私之嫌。西方人喜欢以谈论天气和球赛开始友好的交流。再如,中国文化以谦虚为美德,因此,当听到赞美时,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但西方人会说“Thank you”直接感谢对方。

中国人往往利用宴会、聚会等来加深亲情、友情,有时也会用来展示经济实力。主人一般会备好丰盛佳肴,美酒饮料齐全,宴会结束往往还要对客人们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英美人不理解,他们觉得:既然你知道自己做得不周,就应该做好。在英美国家,宴会是人们相聚聊天和获得轻松的机会,很多学生的宴会还得自备饮料,英语称之为“BYOB”——Bring your own beverage,如果宴会说明是“BYOB”,你就应该自备饮料,否则会遭白眼的,参加宴会自备饮料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2]。

历史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英语中“潘朵拉盒子”(Pandora’s box),了解希腊神话,才能领悟它的涵义;知道拿破仑在 Waterloo 这个地方打了败仗,才能理解英语词组“to meet one’s Waterloo”,指遭到决定性的失败[3]。生活中很多常用语都和历史典故密切相联。

(二)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不同对英语口的影响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事物,由于中西方审美和价值观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内涵。比如,“龙”在中国古代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谈到“龙”,人们总联想到一些美好的词汇,如“龙腾虎跃”“龙风呈祥”等等。但是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一种可怕、凶猛的动物,常喻为“狡诈、虚伪的人”,这与东方文化中龙的含义大相径庭。“dog(狗)”这个词,在中国的语境中常表示贬义,如“落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但在英语中,“dog”用来指人很普通,并无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lucky dog(幸运儿)”等。英美人甚至把“dog” 喻作具有忠实勇敢品质的人,英谚语有“The more I see of men, the more I love dogs.”(我愈观察人,我愈爱慕狗) ,这虽是一句戏谑的话,却反映了西方人对狗的喜欢。再譬如在中国文化里,“马(horse)”被视为人类的朋友,属于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正能量代表,像 “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马首是瞻”等词语,而英美文化里的“马”常用来做普通的喻体而已,和马毫无关系,如“white horse(泡沫翻腾的浪峰)”,“horse of another color(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salt horse(咸腌牛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若不了解这些差异,会出现很多尴尬局面。

(三)语言表达方式对口语的影响

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有些话虽然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样一句话,中、西方人们听起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道谢时,中国人一般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That is what I ought to do ”,但是西方人听后会很不舒服,他们想:原来你的帮助只是你的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出于友好之意。英文得体的表达方式是“You are welcome” “It’s my pleasure” “Not at all”。汉语多从正面表达,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譬如:汉语说“少了一只手”,强调的是“无”,而英语则说“with only one hand”,从对立的概念“有”来表达这一信息。在征求对方意见时,不用“Do you think so?”(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而要说“Don’t you think so?”(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语言表达的差异使得原本在相同语言文化下的得体表达方式,反而让人产生了误解,甚至伤害到双方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时“入乡随俗”,尊重母语地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四)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对口语的影响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均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也会对语言有所影响。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气候四季温暖。海洋性气候下的英国,随时都有可能下雨,因此英国人常随身带雨伞。在这种气候背景下,日常生活中,跟英国人开关于天气的玩笑显然是不合适的。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当“west wind(西风)”吹来时,大地回春,“west wind”预示着生机和活力,所以《西风颂)》(Ode to west wind) 中著名诗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现的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而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东风预示春暖花开,像脍炙人口的宋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而汉语里“西风”代表严寒,寓意伤感别离,例如古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三、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英语口语的对策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交际用语,即口语能力的培养;重视交际语言与文化背景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重视不同文化的探索、比较与分析。语言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词汇和句子等单纯的掌握,更应该是对于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等文化上的理解。

(一)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想要学习好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背景。老师应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文化背景,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例如“The lady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了回来”。很多学生理解为新娘换了新郎,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礼坛交给新郎。在讲解《Naming Customs》一文时,除了讲解英美姓名外,还可以扩充讲解英文化的礼仪文化等等。教师应结合文化和价值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换角度换身份理解文章内容。

(二)积极创建语言文化意境

成功的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创造贴近生活又符合西方人习惯的情景环境。其中,“角色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设置打电话、看医生、举办宴会等情景模式,让学生展开练习。在学生表演完成后可增设提问环节,针对表演的内容继续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关于此场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语言文化意境的创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口语表达,还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三)利用词汇文化内涵差异,强化文化意识

词汇解释时,进行两种文化对比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4]。譬如颜色的内涵,汉、英差别不容小觑。在中国红色(red)代表吉祥,好运,可英语里却常指暴力和危险;“黄色”的涵义两种文化理解更是迥异,汉语“黄色”指低级下流,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等,而英文里,“黄色”表示胆小、卑怯或者某特定事物的颜色象征,“a yellow dog(卑鄙人)”“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yellow pages(电话号码簿)”“yellow boy(俗金币)”,蓝色、绿色等表示的意义和汉语都有所不同。利用词汇文化内涵进行教学,学生对文化的摄入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师生了解地道的英美风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吸收知识,原版电影、英语专题等内容本身就是文化某一个侧面的缩影,反映了文化的生活及社会场景[5],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逐渐了解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地道正确的英语口语。

外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才。学好英语、合理使用英语,就要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对于语言形成的影响。只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掌握英汉表达的不同,才能练就娴熟地道的英语口语,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郑树堂,周国强.新视野英语教程3: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王丛丛.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英语文化导入的缺失[J].学园,2014(14):94-95.

[4]鲁玉庄.英语语言实践中的文化移入及其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74-76.

[5]姜桂莲.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思维、文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78-179.

(责任编辑:王佩)

A Study of Oral English Based on Cultural Difference

TIAN Wen-ge

(English Department, Heze Medical College,Heze Shangdong 274000, China)

In English teaching, there still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more language forms and less culture trainings.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study the influence on oral English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inking.

language; culture; difference; oral English

1673-2103(2016)03-0132-03

2016-01-13

田文革(1967-),女,山东菏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H319

A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英语口语差异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相似与差异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找句子差异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