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鹏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文化与教育】
新一代“有灵魂”革命军人的积极心态培育探析
邵天鹏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灵魂是前提和基础。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要认清当前消极心态的负面影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理解积极心态对培育有灵魂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大意义,注重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立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自觉培育抵制错误思想的政治辨别力,进而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积极心态;有灵魂;“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1]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回答了强军兴军的进程中官兵应当具备的政治信仰,从政治素质这一层面塑造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应有的形象,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提出了强军目标新要求。其中“有灵魂”是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根本和前提,强调有灵魂就是要信念坚定、听党指挥,注重铸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立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自觉培育抵制错误思想的政治辨别力。
一支没有政治统领的军队只会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武装机器,关键时刻不但可能失灵,还可能被敌对势力掌控,颠覆国家政权。[2]当前,我国随着网络等科技手段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平和,一些无形的消极因子正在日益侵蚀我们,社会的不良因素助长了消极心态的传播,对新一代革命军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多元价值观混杂导致军人产生质疑心态
军队作为一个党领导下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决定了它突出强调听党指挥的一元价值观,时时刻刻都面对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多元价值观的混杂,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使部分官兵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进而对军人职业产生质疑和困惑,特别是网络信息冗杂,使得混杂的多元价值观面目一新,形式内容的诱惑性增强,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部分官兵的质疑心态,这对“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社会不良态度导致军人产生自贬心态
军人因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而存在。在战争年代,军人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而和平年代,军人的捍卫作用和意义比较隐性,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军人的地位会有较大下降。[3]社会上对军人的态度,主要跟军人的收入和军人日常的作用挂钩。和平年代,军人收入中等,日常作用隐性化,加之媒体不良的关注点较多,导致社会对军人职业的评价总体不高,甚至部分群众对军人意见较多,对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作用产生质疑,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军人产生自贬心态。
(三)传统教育乏力导致军人的受挫心态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混乱,给人的心理和思想带来较大的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不了网络观就过不了时代观。[4]传统教育已难以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多数官兵入伍前对军队抱有很高的期待和希望,传统教育的乏力,无法有效调节官兵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致使部分官兵心理受挫,对“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培育大为不利。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林格曼。它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挖掘人的潜能。在军队中,应使军人塑造积极的心态,积极认知,保持积极的行为方式。[5]
(一)积极认知能祛除社会杂音对军人政治立场的质疑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和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杂音,这是多元价值观混杂的外在表现,加之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得社会杂音对军人服从党的领导的政治立场产生干扰和质疑。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认知就是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和未来保持积极预期和态度,是一种合理的、习惯化的乐观归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乐观、自我效能和希望是三种典型的积极认知。在军队,树立积极的认知,就是坚定军人听党指挥的认知,就是军人牢固树立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军队的性质宗旨出发的思维方式,就是军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当前的困难和挫折,以军人的政治立场看待当前社会杂音对军人的批评,就是军人树立起一面认知的防火墙,隔绝错误消极的信息,合理看待不利现实信息,以积极认知祛除社会杂音对军人政治立场的质疑。
(二)积极情绪能提升社会系统对军人政治信仰的认同
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外的文化信仰会进一步涌入,对社会的文化信仰产生强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军人单一、纯洁、坚定的政治信仰会出现批评、误解和怀疑,不利于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是指个体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也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一些事件特有的反应,它会瞬间产生愉悦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促使个体交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军队,积极情绪就是军人对军队团体和军人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是军人对自我政治信仰坚定不动摇和信心,是军人对执行任务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使军人在日常训练、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他人,快乐他人,提升社会系统对军人政治信仰的认同。
(三)积极行为方式能纠正社会思潮对军人政治辨别力的影响
网络时代,信息冗杂,真假交杂,特别是各种社会思潮,内容引人注意,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易感染人,但也易误导人,对人的消极影响不可估量,对军人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有灵魂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行为是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行为,是个体在积极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影响下的一种获得意义感的行动,它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一般性的积极联接,有明显的利他性。其中,亲社会行为就是典型的一种,是指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军人奉献牺牲的价值追求与日常要求和积极行为的利他性不谋而合。在军队,积极行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青春、时间、精力,甚至是生命,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积极行为方式纠正社会思潮对军人政治辨别力的影响。
积极心态包含积极的认知、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的行为方式三个层次,它对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思想品质都有较大积极影响。结合当前军人职业特点和当前消极心态对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负面影响,培育“有灵魂”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积极心态。
(一)树立正向的政治认知
行动始于认知,认知的形成始于主客观环境。当前,对军人认知影响最大的就是客观环境,既包括军营的内部环境,也包括社会的外部环境。军营由于高度的纪律性和集中统一,环境较为单一稳定,和军队的政治功能息息相关,如营区内的标语口号,都可以感染军人,传播正取向认知。而社会外部环境相对发杂,对军人政治认知有负面影响,偏激片面的舆论环境对军人政治认知也存在误导。这些负面干扰客观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这就需要把塑造积极的政治认知作为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四有军人的前提。
第一,要发出中国军队好声音,讲好中国军队好故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不是克服或消灭消极,而是壮大积极的部分,当积极的部分足够大,原来的消极部分就会显得渺小。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短时间无法消除,就要在军队多传播正能量的故事和实例,用官兵身边人身边事去感染,从而平衡军人心态。第二,正视负面信息,澄清消极认知的错误。消极不能消除,但可以转变对它的态度,从中看到积极部分。社会对军队存在负面评价,说明社会对军人团体关注日益增多,军队更要及时利用时机和各种舆论平台,澄清消极错误的信息,树立良好的军队形象。第三,坚定正确的政治认知。职业决定立场,军队的职业性要求军队必须为党为国为民发声,要旗帜鲜明地表明军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讲明事实和依据,系统讲解政治理论,发挥理论武装军人思想的作用,做到行为和立场一致,行为和认知统一。
(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源于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始于积极情绪的体验。军人的性质宗旨要求必须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注重培养对政治信仰的积极情绪,对军人职业的积极体验。信仰的形成过程经历理解阶段、同化阶段、认同阶段,这三个阶段和积极情绪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把培育积极情绪和坚定军人的政治信仰结合起来,作为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基础。
第一,引导不良情绪,增进对军人政治信仰的理解。当前,由于部分媒体的不良引导,社会对军人存在着一些消极认识,也会影响军人自身。军队要及时发现问题,借助两个经常性工作,纠正社会对军人的偏见和消极情绪,引导不良情绪,将大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增进对政治信仰的理解。第二,环境熏陶积极情绪,促进军人政治信仰同化。环境对人积极情绪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向上军队环境是陶冶情操、凝神聚气、促进政治信仰同化的良好平台。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打造听党指挥,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文化氛围,利用仪式化活动、演讲交流、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等方式,强化官兵对政治信仰的积极情绪和热情,从而促进政治信仰同化。第三,利用团队积极情绪,实现政治信仰认同。团队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团队集体对军人的影响巨大。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教育者首先对政治信仰充满积极情绪和热情激情,从而带动团队发展。以老带新,老军人要将对政治信仰的热情和积极情绪根植与新兵心中,以身作则,利用团队的力量,最终坚定政治信仰。
(三)培育积极坚定的军魂
行为既是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结果检验,也是新的起点,任何教育强化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强调有灵魂就是要信念坚定、听党指挥,注重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立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自觉树立抵制错误思想的政治辨别力,这些都离不开积极行为的作用。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强化积极行为,塑造军人品质,铸牢听党指挥的军魂是目标和根本。
第一,在日常训练生活中强化积极行为,培育军人品质。积极行为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长期造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点滴积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上行动上相一致,将平时的要求作为自身的习惯和准则,将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的军魂融入血脉中。第二,用任务考验和磨练积极行为,铸牢军魂。任务是磨刀石,也是试金石,对党绝对忠诚,要靠任务的考验和磨练来见证。要在任务中强化听党指挥的意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把日常的积极行为放到重大任务面前考核,进一步强化铸牢军魂的意识。第三,立足自身岗位,强化积极行为。岗位是积极行为实践的平台,也是铸牢军魂的舞台。要在自身的岗位和具体工作中,从基本要求和规范做起,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作为,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行为,用严格的管理培养作风,使官兵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高度自觉,铸牢军魂,培育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1]胡文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官兵良好心态的培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12):72-73.
[2]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6-137.
[3]舒国亮.对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几点思考[J].政工学刊,2015,(1):18-19.
[4]罗益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102-108.
[5]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83-85.
【责任编辑:王 崇】
2015-10-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东海方向部队‘全面作战适应’(COF)项目构建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GJ:14GJ003-088)的研究成果。
邵天鹏(1991-),男,河南三门峡人,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
221
A
1673-7725(2016)02-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