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英译本的文化抉择与意境再现

2016-03-16 06:06张清清彭石玉
关键词:王生崂山仙人

张清清,彭石玉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崂山道士》英译本的文化抉择与意境再现

张清清,彭石玉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依据文化分层理论,分析《聊斋志异》的一个英译本《崂山道士》一文的译文特点及其传达的原文意境和情感。通过比较原文文化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所对应的译文,可知译者传达了原文文化的内涵;再现了原文的意境、表达了原作的情感,以上均体现在译者选取了恰当的词汇。对于体现在表层文化与中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词汇翻译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笔者拟用释意和加注的方式来改进原文的不足之处,再现原文的文化意义。

《聊斋志异》;《崂山道士》;译文;文化;意境;情感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浪漫主义文言短篇小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腐败和黑暗进行有力的批判。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寓意,但是都发人深省。《崂山道士》出自该著作,讲述了一个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基于笔者在CNKI网站的检索结果,近年来,很多学者进行了该著作的不同译本比较,但少有单独对某一个故事的译本进行赏析的文章。

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说,如果把文化看作立体的系统,看作是人类活动方式及其活动所创造的、并经社会认知的全部产物的系统,那么可以从表层——物质层次、中层——风俗制度层次和里层——心理层次进行探讨[1]109。《崂山道士》英译文中包含了这三个层次的文化,同时,作者创造了许多具有魔幻色彩的场景,这些意境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人得道成仙之后,可以自在地使用法术。原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作者对其只想投机取巧的心理的讽刺。笔者拟从文化层次的三个方面分析其英译本,剖析译者对原文意境和情感的传达。

一、原作及译本介绍

(一)原作的主要内容和文体特征

《崂山道士》出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浪漫主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卷二的第一篇。《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崂山道士》写的是一个姓王的读书人,从小爱慕学习道术,他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于是慕名去拜访。他遇见一位仙人,想拜他为师以学习法术。这位仙人考验他,不教他法术,而是让他随其弟子上山砍柴,一个月下来,王生吃不了苦,萌生了回家的想法。但目睹了仙人呼来嫦娥等魔幻场景,决定留下来。最后他还是吃不了苦,打算回家。临走前,在他的要求下,仙人教他一招穿墙术,交代他回去后要洁身自好。但是他忽视了仙人的忠告,回家之后卖弄穿墙术,以失败告终。《崂山道士》中所体现的“道”,王生和仙人的理解不同。王生的理解就是道术,文章开篇说到他“少慕道”,崇拜的是仙人的法术:譬如仙人在墙上贴一张纸,像月亮一样亮的光就照进来等,而仙人理解的“道”就是修身养性,要在耐住寂寞的苦苦修行中,最后才能“得道成仙”,展示了求道修炼过程的艰辛和求道成功之后运用仙术的美妙。原文语言平实简朴,主要内容在于叙述这个故事,句式简洁,用词凝练。

(二)译本及其译者

《崂山道士》出自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本文所选的英译本译文出自1989年外文出版社责任有限公司出版,其英文书名为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译者为Denis C.Mair 和Victor H.Mair,美国汉学家[2]。基于笔者在CNKI网站上的检索结果,目前译界对《崂山道士》译本研究的文章只有一篇,即:从认知环境角度评析《崂山道士》两个英译本,所选译文出自Rose Quong 和Xu Gonli。笔者将依据文化层次的分类理论分析译者对原文不同层次的文化的处理,试图求证译文是否再现了原文的不同层次文化内涵并分析译者如何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二、原文的文化层次与译者抉择

(一)从文化的表层看译者的翻译

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化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文化物质层次具有获取功能与创造功能,在文化系统内部与其他文化层次的关系中,它发挥着能量输出的作用。因此,文化物质层次又是文化系统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1]109。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过程中,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需要和兴趣将现实物理世界加以分类,并赋予意义,给以名称,以便超越现实的物理世界,摆脱现实的时空限制,交流经验,积累经验,认识和把握新的事物,进而建构起比现实物理世界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1]110。在《崂山道士》的原文中,表层物质文化涉及器物、饮食、服饰、官规等,下面将以七个例子说明译者的译文处理再现了原作的文化内涵,前三个例子是译者在处理表层文化中做的好的地方,后四个例子的译文没有再现原文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商榷,笔者根据理解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1.惟恐樽尽。

译文:Their only fear was that the pitcher was empty.

这句话出自仙人拿了一壶酒,让徒弟们喝的场景,刻画的是徒弟们的心理状态。樽:1.盛酒器。《吕氏春秋·壅塞》:“戎王醉而卧于樽下。”(注:《古代汉语词典》,以下例子中对古汉字的解释均出自该词典)。译者选择“pitcher”与之对应,该词指 (有柄有嘴的)壶,罐;(尤指旧时的)带柄的陶罐(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例子中对英文单词的解释均出自该词典)。由此可见,译者使用“pitcher”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2.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

译文:Her slender waist and graceful neck moved through the fluttering gyrations of the dance of the rainbow skirt and feathered blouse.

这句话描写的是仙人将嫦娥呼来,她表演霓裳舞的场景。霓裳:以虹霓制作的衣裳。古人认为仙人着此裳,因以“霓裳”比喻仙人。“霓裳舞“即是穿着“霓裳”跳舞,译者将其处理为dance of the rainbow skirt and feathered blouse,很好地体现了嫦娥的服饰,再现了一位穿着虹霓衣裳和如羽毛飘动的衣裳的仙女的形象。这是对嫦娥的服饰的描写,用词简洁传神,其形象明白可感,跃然纸上。

例3.而幽我于广寒乎!

译文:Will you leave me all alone in this icy crystal dome?

这是嫦娥在表演霓裳舞时所唱的歌。体现文化内涵的是“广寒”,即是广寒宫,是嫦娥居住的月球。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自古以来有玉兔和嫦娥的传说故事。根据网上的检索结果,其翻译多为“moon palace ”(月亮上的宫殿)。月亮是一个借太阳发光的星球,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它的联想不同。在中国文化里,月色皎洁、清冷,明月代表思念等。西方文化中认为月亮是纯洁的象征,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联想,比如与狼人和吸血鬼有关的传说,狼人和吸血鬼总在月满时出现,无比疯狂。另一方面西方人认为月亮阴晴圆缺变化不定,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主角要对月发誓时,女主角阻止他让他不要对着月亮起誓,否则他的爱情也会像月亮一样无常。这里没有在译文中出现“moon”,而是用icy体现广寒宫的寒冷,用“crystal”体现其像水晶般的透明、纯洁。“dome”外形,从地球上看就是一个圆屋顶。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同时避免西方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通过分析,以上的三个例子,译者再现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以下的四个例子中也蕴含了表层文化,但是译者在处理时,译文仅呈现了字面意思,没有体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笔者拟用释意与加注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4.几上肴核尚存。

译文:The delicacies on the table were just as before.

这是仙人和两个客人、徒弟们喝完酒和吃了“肴核”后,量没减少的描述。“肴核”:肉类果类食物,译文采用“delicacy”,该词作名词的意思是:美味,鲜美;佳肴,精美的食物;令人愉快的事物。联系上下文,这里勾勒的是一幅愉悦的画面,译者所选的词从语境上看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未能体现“肴核”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不妨把黑体部分译为:delicious meat and fruits.

例5.遂各觅盎盂。

译文:Each of them hunted up a drinking vessel.

这是仙人拿了一壶酒,倒给徒弟们喝,他们各自拿着酒器来盛酒。关于“盎盂”,盎:作名词指一种口小腹大的容器。盂:作名词时指盛汤浆或事物的器皿。译者使用“vessel”与之对应,该词指“盛液体的容器,器皿”,未能再现原文的“盎盂”的准确形象。不妨在原句的后面加注:an ancient Chinese container with small mouth and big body.

例6.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译文:In our district lived scholar Wang, the seventh son of an old family. From youth onward he was attracted to Taoist arts. Hearing that immortals abounded on Lao Mountain, he packed his books on his back and set out there on an adventure.

这是文章开篇的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笈:竹制书箱。对于“笈”的翻译,译者用 “packed his books on his back”(把书装进箱子,背在背上),但是这里译者没有译出“笈”的文化内涵。在原句其他地方不变的情况下,不妨将加粗部分译为:he put his book in the bamboo-made bookcase, carry it.

例7.何不呼嫦娥来?

译文:Why don’t you call the goddess of the moon to come?

与仙人喝酒的两位客人提议让仙人将嫦娥邀请来助兴,体现中国文化的是“嫦娥”一词的翻译。有关嫦娥的传说,在《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娥:嫦娥。此传说是嫦娥偷吃西王母赐给她的丈夫后羿的不死药后奔月成仙,独守广寒宫,整日与玉兔为伴。嫦娥的翻译是一个中文特有的文化人物。谭载喜认为,翻译文化个性强的文化人物,如 “盘古”“嫦娥”“牛郎”“织女”应该采用解释或加注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原意[3]。这里,嫦娥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将其视为仙女,在翻译中更多会联想到使用 “fairy”,或者更常见的是音译+加注。在西方,也有月亮女神的传说,但是故事内涵与中国的“嫦娥奔月”大相径庭。笔者维基百科中查到,西方世界中的月亮女神的翻译为god +名字或者godness+名字,译者在这里的处理是文化归化的方法,没能很好地再现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可将原文加粗部分改译为:Chang’e, the Chinese goddess of the moon.

(二)从文化的中层看译者的翻译

文化的中层——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以及相关的理论、规范等等,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文化制度层次的主要功能是对文化系统内部各部分进行协调。因此,它是文化系统不断发展的关键要素。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在交际之中。交际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社会关系得以构成的必要条件,是形成人的社会性即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前提。正是在逐步发展的交际活动中,人类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实行各种社会分工,扮演各自的社会角色,并进而组织起最复杂的共同体——社会,建立起一套具有规范性或强制性的较为稳定的社会文化惯例——风俗和制度[1]122。对译者对中层文化的处理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有的地方也有提升的空间。以下将以两个例子呈现译者对中层文化处理得当的点,一个例子说明译者还有提升空间的点。

例1.叩而与语。

译文:Wang made obeisance to him and struck up a conversation.

王生到了崂山,见到了一位仙人,他向仙人行屈膝礼,与之交谈。这里的“叩”:就是“磕”,理解为行屈膝礼的意思,译者采用了“obeisance”,该词属于正式的词汇,在词组的意思是:敬礼(指鞠躬,屈膝礼等),生动地传达了原意。

例2.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译文:In our district lived scholar Wang, the seventh son of an old family.

“生”做名词是“读书人”的通称,这就是官规的体现。对于这个读书人究竟是“秀才”“进士”还是“举人”,原文没有说明,也无法考证,“scholar”是读书人的意思,笼统地译出主人公的身份。

以上两个例子中都蕴含了中层文化,均出现在故事的开头部分,译者在处理时采用与原文意义接近的的英文词汇,生动地传达了原意,但后面的一个例子未能准确传达中国文化,译文若能用释意的方式解释原文的原意,能更生动地传达中国文化中的“稽首”的礼节。

例3王俱与稽首。

译文: Having saluted each of them,

这是王生与仙人的弟子们一起给仙人行礼的描写,稽首:古代一种礼节。双膝下跪,拱手至地,头下低手或地。译者仅用了“salute”,该词作动词时,表示行礼致敬,该词的内涵不能准确地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对应,没有准确地传达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可将原文加粗部分改译为:knelted down and kotowed with hand over ceremony.

(三)从文化的里层看译者的翻译

文化里层——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等。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心理层次维持着系统内外信息能量的输入和转换,具有认知和价值定向的功能。因此,它对文化系统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136。翻译是译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与融通。译者透过文字体察作者的内心活动,用另一种文字再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4]。在原文中,体现文化里层的点在于主人公的情感,其心理的情感变化引人入胜。作者在描述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了这一点,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情感,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以下将以三个例子说明。

例1.负笈往游。

译文:He packed his books on his back and set out there on an adventure.

这出现在文章开篇,王生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于是背上书箱去拜访。粗体的部分是原文没有的内容。这里,主人公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冒险行为,他怀着一种去试试的心态。译者很好地揣摩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让读者怀着好奇心往下看。

例2.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译文:Unable to bear the toil, he nursed secret intentions of returning home.

仙人让主人公与其弟子每天上山砍柴,一个月下来,他的手脚的皮都磨破了,而仙人未教他任何法术,他萌生了回家的想法。这里是对王生的心理描写,“nurse”,动词,表示“怀抱,怀有,心藏”,准确地体现了王生萌生回家念头的心理活动。

例3.王窃忻慕,归念遂息。

译文:Wang’s intention of leaving subsided out of heartfelt admiration.

王生目睹了仙人与客人喝酒,仙人利用法术呼来嫦娥等一系列的魔幻场景,很羡慕仙人的法术,从而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就算要继续和仙人的徒弟上山砍柴,他也不怕这样的苦,决定留下来说服仙人教他法术。对于他的这一心理活动,原文表达简洁,译文使用了“subside”这个词,该词是动词,的意思是(心理)趋于平静;平息;减弱;消退。及其短语“out of sth”,表示不在原状态,脱离,离开。把王生心里的想法慢慢没有的心理过程表现得生动传神。

三、从意境再现看译者对原文的情感传达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原文的意境创造形象传神,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来传达意境。翻译家林语堂也指出,翻译要讲究“美”。这说明,意境的创造和重现在文学作品的生成和重构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6]。该文的译者在翻译中通过斟酌词汇的选择,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以下将以七个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例1.登一顶,有观宇,甚幽。

译文:Climbing to the top of a peak, Wang came to a Taoist temple set in a wild, secluded spot.

王生到了崂山,登上山顶,看到的一座庙宇所处的环境。其中,“幽”:做形容词表示“僻静”、“清幽”的。原文一个“幽”字,描述了这座庙宇所处的环境,简洁而准确,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译者使用两个形容词与之对应,“wild”:(风景,土地)天然的,荒凉的,荒芜的。“secluded”: (地方)僻静的,清静的,不受打扰的;译者的选词很好地再现了庙宇处于一个人迹罕至的清幽之处,营造了僻静、清幽的氛围。

例2.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译文:Suddenly a light as bright as the moon’s flooded the room, making the tiniest hairs visible.

这出自原文中的第二个部分,仙人剪了像镜子般的纸贴在墙上之后,如同明亮的月亮照进屋子,体现了仙人的法术。“flood”:(光,颜色)照进,覆盖;该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再现了亮光照到房里的情景,再现了原文魔幻般的意境。

例3.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

译文:Each of them hunted up a drinking vessel. They vied to see who would be first to drain his cup.

这句话描述了仙人的徒弟们争着用盛酒的容器来盛酒喝的场景,“竞”:此处指“竞争”,对应“vie”,该词常用于正式的表达,激烈竞争,争夺。选词准确传神,“釂”,干杯,“drain”排空,使流光,放干。这里的两个动词使用很恰当,生动地再现了原作中大家相互敬酒的热闹场面。

例4.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

译文:At this the Taoist tossed a chopstick into the moon and a beautiful woman appeared out of the circle of light.

这里最能体现仙人的法术,与仙人喝酒的客人让他邀请嫦娥来助兴,仙人将筷子掷向月亮,嫦娥就从月光中走出来,原文的描写颇具魔幻色彩。一幅美女从月亮上轻盈飘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appear这个词,动词,意为:进入视野;出现;显现;呈现;该词的发音[’pi],中元音“?”为该词的重音,后面的双元音“i”(元音的滑动),读音有延伸感,元音响亮饱满,营造了嫦娥慢慢进入人们视野的场景,给人一种视觉化的美感。

例5.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译文:Her silvery voice was as piercing as a flute.

原文是对嫦娥在表演霓裳舞时唱歌的声音的描写,对于她的嗓音,原文用“清越”来形容,“清越”:清亮高越。译文选用“silver”,该词在形容声音时用于文学作品中,尤指嗓音清脆。译文选词准确,能够传达出作者的原意,让西方读者准确理解。

例6.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

译文:At the end of the song she arose with a sweeping motion, jumped up on the table and, in the space of an astonished glance, was already a chopstick again.

这是嫦娥表演完舞蹈之后,变为筷子的场景。这一魔幻的场景主要通过嫦娥的动作来体现。“sweeping”为形容词,指弧线的、弯曲的,修饰其动作,原文加粗部分的动词用词准确,再现了原文意境。

例7.三人移席,渐入月中。

译文:The three men moved their mats and slowly floated into the moon.

分析:原文是嫦娥表演完节目之后,两个客人与仙人移动席位,渐渐进入月中。这里“float”对应原文的“入”,其原意为(在水里或空气中)浮动,漂流,飘动,飘移。原文在视觉上为读者营造了仙人与两位客人飘入月中的场景,float的使用恰好再现这个场景。

以上七个例子如七个电影镜头,生动形象,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原文的意境、魔幻场景。通过分析可知,译者的处理能够准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原文的原意。

结 语

《崂山道士》这篇文言文,体现了许多中国的特色文化。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7]。总体而言,译者的选词传达了原文的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里层文化的内涵,生动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和主人公的情感。但对于原文体现的表层文化与中层文化,译者的部分翻译仍有改进的空间。

[1]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DENIS C. MAIR,VICTOR H. MAIR.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89:19-24.

[3]谭载喜. 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6(5):7-9.

[4]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49.

[5]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38-239.

[6]杨柳,黄劲.历史视界与翻译阐释:以王维的《鹿柴》为例[J].中国翻译,2010(6):54-57.

[7]NIDA, EUGENE 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10.

(责任编辑:刘 燕)

Cultural Choi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n TranslatingTheTaoistofLaoMountain

Zhang Qingqing, Peng Shi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205, China)

Based on one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StrangeTalesFromMake-DoStudio,the author chose one of its tales—TheTaoistofLaoMountain,this paper will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from levels of cultur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emotion. By comparing the original work with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culture,namely material level, system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 it is safely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reflected the above mentioned three aspects of culture. The translators cre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emo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All of them are done by choosing exact words .As for some of the mis-translation of certain cultural items of material level and system level,the author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The author reflected the Chinese culture of the original text by presenting the exact meaning of them and adding annotations.

StrangeTalesFromMake-DoStudio;TheTaoistofLaoMountain;translation version;culture;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3.022

收稿日期:2016-07-06;修回日期:2016-08-29

张清清(199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彭石玉(1967-),男,湖南省永州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研究。

D422.6

A

1672-7991(2016)03-0113-06

猜你喜欢
王生崂山仙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一 “仙人抚琴”导引法
唐诗赏读——仙人
抉择
崂山茶事
登崂山
给仙人的信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理论设想有局限 探寻真相须实证——再与王生老师商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