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长龙,梁庭望,黄 勤
(1.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1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壮泰民族民间稻作农耕祭祀礼俗比较研究
蓝长龙1,梁庭望2,黄勤1
(1.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1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古越人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作为后裔的壮族和泰族在稻作生产活动中烙下了农耕民俗特有的深深印迹。通过对壮族和泰族的农耕祭祀礼俗的比较研究,还可发现其印迹有如下4点:1.择吉日举行稻作农耕仪式;2.祭祀地点以农业生产场地和寺庙为主;3.古越人原始宗教信仰和由越巫发展而来的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还遗存在稻作农耕仪式中;4.稻米为最高的祭品。
壮泰民族;农耕祭礼;比较研究
民间稻作农耕祭祀礼俗是窥视壮泰两族古代农业信仰的窗口,也是远古壮泰两族先民原始信仰在当代农耕民俗中的遗存。对壮族和泰族的农耕祭祀礼俗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两族稻作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尽量把人们遗忘了的文化重新恢复过来,继续还原我们祖先过去创造出的灿烂辉煌且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面貌并宣扬之。再者,壮族与泰族在习俗、语言和生活方式上关系紧密,同属“那”文化圈,若加强稻作文化研究,也有利于壮泰两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合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试从壮泰两族的备耕、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归仓和庆祝丰收这五个阶段的祭祀礼俗进行研究。
(一)备耕阶段
各地壮族在大年初一会祭祀天地和祖先。隆林壮族在这一天要翻一小块土地,并供棕焚香土地神,以求丰年。正月初一至三十,要举行蚂拐节,祭祀娃婆,祈祷风调雨顺。二月初二,隆安壮族地区要进行祭祀土地神。届时,壮族群众要带上糯米团、煮鸡、米酒等到土地庙去祭拜土地公,祈求土地公保佑一年稻禾旺盛、收成好[1]。大新县壮族在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婆祝寿,各村群众捐钱杀猪请道公到土地庙念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
(二)播种插秧阶段
播种之前,德保、马山一带的壮族先由农妇拿酒肉和五色饭去祭田,再让老人平息静气绕田一周撒种,后在田间插上树枝和稻草人。东兰县壮族地区先在田坎上插青,用红糖米饭和彩蛋祭谷种,念诵《播秧谣》,再将谷种撒下田去[2]。到了农历四月八这一天,隆安壮族民众要拿着自家农具到街上参加祭祀天、地、水三界神活动,以祈求三界神赐予丰收,然后把自家生产的农具集中展销[1]。
(三)田间管理阶段
种完田之后,各地壮族就开始择期举行牛魂节,北部壮族地区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南部壮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即在牛栏外摆供品,点香焚烧纸钱祭祀。为了让禾苗生长顺利,隆安壮族在农历五月初四或初五的时候祭祀秧神,届时,家家户户备米酒、熟鸡等到社庙和田边祭祀。农历六月六日则是祭祀稻神的节日,各家各户都杀鸡到田边祭奠稻神,并且广邀亲朋好友到其家做客,共同欢度节日[1]。而武鸣一带的壮族则要祭祀田公地母,各家各户都要到田边杀鸡、烧纸钱,并插上小白旗[2]。到了农历七月十四,壮族要把熟鸭子、米酒、饭团等到祠庙、田头、水边祭拜祖灵和孤魂野鬼,并焚烧纸钱纸衣等,希冀野鬼们不掳走稻穗。桂西壮族民间在农历七月择日举行祭青苗节。届时,以猪肉、米饭作为贡品祭于田边,表示让禾苗神享用,并实行路禁,全村老少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唱农事歌,预祝丰收[2]。
(四)收获归仓阶段
农历八月,晚稻收割在即,壮族农家要蒸米粉、杀鸡,再一次到庙祠祭祀,感谢土地神保佑水稻生长之功德。农历九月是隆安县壮族开镰收割的日子。壮族会把收割来的新谷制成米粉、糍粑等美食,点香燃烛祭奠祖灵、土地神和稻神,祈求神灵保佑丰收[1]。农历九月初九,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带一些米回家给老人添粮增寿,俗称“补粮”。九月二十三日,各地壮族举行叫谷魂节,杀红公鸡祭祀,妇女拾取几穗再生稻放入谷仓。十月初二或初十,大新、昭平等地举行洗小铁节,并请道公做法事赶鬼,各户洗净并收起农具,准备过冬。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收镰节,各家祭土地神,收藏镰刀[3]。
(五)庆祝丰收阶段
稻谷收割完之后,大新县壮族民间会举行新谷节,人们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杀鸡宰鸭祭奉神祖。德保、靖西等桂西壮族于农历十月举行糍粑节,各家拿出新糯米来制作糍粑,连同鸡鸭以供拜土地神和祖宗神位,放鞭炮向它们报告年成,祈其多加保佑,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2]。冬至,广西贺县南乡举行完工节,各家用糯米粉、薏米粉和高粱粉做“大肚糍粑”,寓意丰收[3]。
(一)备耕阶段
对稻田进行整土之前,泰族人先聚集在村子里举行积德行善活动。这种活动属于佛教活动范畴,于农历五月至七月之间择期举行,届时泰族人会准备好饭菜以斋僧行善,以积德行善的方式回报土地神,祈求今年五谷丰登。由于南部泰族在收割完稻谷之后会把自家的牛放养于野外,所以在开犁耕田之前,要把牛赶回牛棚举行为牛棚求魂仪式,仪式举办的时间一般选择星期二、星期三或者开始犁田的时候,供品主要有糕点、熟鸡和酒等。在备耕阶段,泰族还要举行的仪式有求雨仪式和祭祀管理水源的鬼、祖神和村柱等[12]。
(二)播种插秧阶段
泰国民间举办春耕仪式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六、七月份中的星期四或星期天,所祭祀的神灵有佛教四天王、谷物女神和托拉尼女神。选好吉日之后,泰族将带着稻米、竹竿和多角形竹牌等祭品及用具到自家水田里举行,以祈求今年开耕大吉、五谷丰登。有些地方举行完春耕仪式后就接着举行春播仪式,即拿出一部分稻谷堆成三堆,一堆给鸟吃,一堆给虫吃,第三堆给鱼和蟹吃,同时还要祈求诸位神灵保佑今年稻作生产能顺利进行。仪式结束后开始播种[12]。除了春耕春播仪式,泰族还需祭祀达贺鬼,届时泰族人会把糯米饭及零杂贡品、泰式米粽拌椰子丝、烤鱼、酒和熟鸡等祭品拿到达贺庙边举行活动,旨在希望达贺鬼能够保护自家禾苗,不让牛来吃和不发生各种虫害。
(三)田间管理阶段
在种完田之后,泰族就要举行招牛魂仪式。虽然每个地方在仪式的细节上有差异,但举行仪式的目的都是为了感恩水牛在犁田耕地时给予人们无私的帮助。牛的主人需要准备嫩草,好让水牛在仪式举行期间可以吃到草。当仪式主持者念到“解下轭”这句祷告词时,就把牛身上的轭拿下来,接着把鲜花系到牛角上,每只牛角各系一捆,另一捆则系在牛头后面。念完祷告词之后,就开始给牛喂饭喂水[12]。为了让水稻顺利生长,泰族会在农历十月底或者十一月举行为谷物女神求魂仪式。由于所祭祀的神灵为谷物女神,所以主祭一般以妇女为主。祭祀的时候,主祭及活动参与者将带着酸性食物、米饭、鱼、香粉等祭品到自家的田边或临时架起的小庙边祭拜女神,以期禾苗长势良好[12]。如果田里出现了虫害,村民们还要集资举办驱虫仪式。
(四)收获归仓阶段
为了祈求谷物女神能够保佑今年收割稻谷顺利并能够获得巨大的丰收,泰族人还会选择吉日举行开镰收割稻谷仪式。选好吉日之后,中部的泰族人先摆好所有的镰刀,并祈求谷物女神能够宽恕自己在收割时未尽的事宜,然后才动手收割稻谷,口中还要默念:“我一定拿第一捆稻秧去行善,第二捆稻秧拿来吃,百捆千捆稻秧拿来储藏。”割好三大捆稻秧后就挑回家,一部分挂起来,一部分拿来脱粒做成薄青米去献佛,一部分拿去喂鸟喂鸡。收割完之后还要整出一块地并洒上2-3把谷子,目的是为了让土地神或其他神灵也能够分享稻谷。收割完稻谷之后,泰族还要为稻谷求魂,目的是为了把打谷之时跑掉的谷魂召唤回来。
(五)庆祝丰收阶段
庆祝丰收阶段的祭仪主要是到寺庙施舍用新米做成的食物,以此感谢谷物女神、祖神、达贺鬼和土地神等神灵保佑自己能够获得丰收,并恭请僧侣诵经预祝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南部泰族人则举行“拉桑”仪式(phi45thi33la33sang33),目的是为了感恩神灵的护佑,并祈求神灵能够继续保佑自己来年获得好的收成。需准备的祭品有糯米饭、鱼和鸡汤鸭汤等。仪式开始的时候,麽公先把村民拿来的稻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拿来做成男性模样的稻草人,另一部分则做成女性模样的稻草人。制作完稻草人之后,村民们需建起临时小庙,铺好席子,摆上槟榔盘、香烛和饭菜,再把稻草人移到席子上,按男左女右摆放以为稻草人举行婚礼和招魂,众人需围坐在稻草人周围,点上香烛祭拜[12]。
(一)祭祀活动的时间
壮泰两族从整土、播种、选秧、育秧、栽秧、除虫到收割、归仓等稻作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只是由于两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别,所以他们各个环节的祭祀活动之月份就不一样。壮族一般是立春过后至农历三月为备耕阶段,农历四月主要从事施肥、耙田、浸种、撒谷、栽秧等工作,农历五月至七月是秧苗的成长阶段,需要进行耕耘松土、施肥灌溉、防治病疫虫害等工作,农历八月至十月为收获归仓阶段,稻米归仓之后就进入庆祝丰收阶段。而泰族一般从六月至七月开始种田,从播种到收割需要五个月的时间,年底至次年年初为收获归仓阶段,之后便会举行相应的庆丰收祭祀活动。
除了约定俗成的祭祀节日有固定的时间之外,其他的祭祀仪式则没有固定的时间,所以需要避开凶日而选择吉日进行。如龙州县金龙壮族逢火、申、亥日不下种;那坡县壮族巳日不插秧,申日不种谷,戌日不耙田,否则会歉收或失收[4]。巳在五行上属火,所以不宜选巳日来插秧;申日是万物之体皆成,亥日则是万物收藏之时,于这两日种谷则显得不合时宜;戌,灭也,万物灭尽,所以更不适合耙田了。泰族在祭祀日期的选择上也会避凶择吉。泰族所使用的纪日法有阴历白分黑分纪日法、七曜星期周和干支等三种,而这个七曜星期周源于柬埔寨,柬埔寨的又源于印度[7]。有些地方的泰族用七曜星期周纪日法把一年十二个月的吉日和凶日都确定下来了,如泰历一月的星期三为吉日,星期天为凶日;二月的星期四为吉日,星期一为凶日;三月的星期五为吉日,星期二为凶日等[10]。虽然在选择吉日的方式上稍微有别,但民以食为天,壮泰两族选好日子以举行祭祀仪式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诸事顺利,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二)祭祀活动的地点
从全年的稻作农耕祭祀活动中,可看出壮族举行仪式的地点有田间地头,村中,土地神庙,河边,泉眼边和供奉祖先神位的神龛前等。而泰族的祭祀地点主要有举行开耕仪式、播种仪式和收割仪式等活动的田间地头,祭拜泉眼、山鬼等神灵的山林中,供奉祖神的村中,自家房子里,祭牛魂的牛棚,佛寺和供奉土地神或其他神灵小庙旁等。但壮泰两族的祭祀地点以农业生产场地和寺庙为主,这是共性,只不过壮族以村中的土地庙为中心,而信仰佛教的泰族则以佛寺为主。
在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庙址一般选在村旁路边或让地理先生在村中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后兴建,建庙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均由全村各户摊派。以前资金比较短缺,村民就把土地庙建成一开间的瓦房,用土砖或石头筑墙,内设神台,台上供奉披红挂彩的石头,或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贴于庙墙上供奉。逢年过节,壮族都会到庙里祭祀土地神。如果是集体性的稻作农耕祭祀活动,受空间限制,壮族则会在庙前或周围空旷的地方举行,并邀请麽公、师公或道公来主持法事。而反观泰族,如果是集体性的农耕祭祀仪式,特别是庆祝丰收阶段的祭仪,笃信佛教的他们大多会选择到佛寺里面进行,因为佛寺的空间比土地庙大,除了可以举行娱乐活动或村民会议之外,还可以举行大型的宗教活动并直接邀请庙里的僧侣来参加。总的来说,其功能比土地庙多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三)宗教信仰
由于原始时代生产力比较落后,壮泰两族先民的认知能力有限以及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所以在面对那些使他们惊慑的自然现象时,人们就常把这些超自然的力量和自身所产生的恐惧感、敬畏感等幻觉联系在一块加以解释,认为自身以外的自然物皆有灵魂,有事则祭而拜之,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这些相应的崇拜活动和祭祀活动便出现了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从这里可以看出,原始宗教信仰与壮泰两族先民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对于宗教演化的论述,梁庭望教授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也在发生嬗变,由原始宗教演化为原生型民间宗教,并在阶级社会中经过人为的重塑,再次演化为创生宗教,这是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6]。从壮泰两族稻作农耕鬼神谱系、信仰体系和参与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这三个阶段的宗教均渗透在祭祀礼俗里,呈现出多元性宗教形态。壮泰两族祭祀的祖神、娃婆、稻神、仓神、野外孤魂野鬼、三界神、达贺鬼、土地神和家鬼等鬼神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神灵,说明原始宗教在文明社会里依然对壮泰两族产生长期而又深刻的影响。
再从神职人员这一方面来看,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壮族会邀请麽公(pou4mo1)来参与,如祭泉时要请麽公来唱念一夜。壮族麽公是由古越巫发展而来的,据《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记载“巫里,勾践所徙巫为一里,去县二十五里,其亭祠今为和公群社稷墟”。巫里是越王勾践将巫师迁聚到一起的地方,亭祠为这些巫师活动的地方,现在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和公群社稷墟。在壮族进入文明门槛以后,越巫逐步向准宗教程度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为的影响。壮族麽公通过拜师受戒而成,有统一的至上神布洛陀和有系统完备的、原为以口传授、后用古壮字抄录的文字经籍,能问卜占卦、驱鬼禳灾和解难赐福[9]。泰族在把稻米搬进粮仓之前也邀请从事招魂活动的麽公(Mo14Tham33Khuan14)来打谷场做法事,泰族招魂的麽公大部分为男性且曾出家为僧,其经籍以口传授,用泰语和巴利语抄录。如果对唱词比较熟练,在做法事时可不看经籍。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苏威·健素万的论文《研究北柳府泰族、泰潘族和高棉族的招魂仪式与招魂经词》中可知,以前举行的招魂仪式主要与生活、农业生产及住宅有关,而现今只剩下前两类了,其经词中所表现出的神礻氏有佛祖和其他神灵。泰族这些麽公的职责除了招魂之外,还有解厄禳灾、问卜占卦和求雨等[11]。综上所述,在壮泰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麽(Mo)作为本民族人与鬼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起着通阴通阳的作用,并掌握驾驭鬼魂、驱鬼、除灾祛病和占卜等巫术。参加农耕祭祀活动的壮泰两族麽公都是分散从事宗教活动的半脱产神职人员,其所信仰的宗教属于原生型民间宗教,即介于原始宗教与创生宗教之间的过渡性宗教。
第三个阶段的宗教信仰,即创生宗教,也可在壮泰两族的农耕祭祀仪式中看到其神职人员。如道公在洗小铁节上为壮族做驱鬼法事,泰族则有上座部佛教的僧侣和婆罗门教的神职人员来主持宗教活动,其所供奉的神灵也是自己教派的神灵。汉族道教于南朝时在壮族地区已有影响,不过壮人真正信道,并创立壮化了的道教,当在唐宋以后[5]。据泰国考古资料显示,婆罗门教传入现泰国境内早于佛教。佛历前三百年,婆罗门教进入泰国[4]。大约佛历300年(公元前243年),佛教开始进入泰国[4]。但是在今泰国境内最早信奉这两种宗教的族群还不能说是泰族,现在对东南亚大陆泰国、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的研究表明,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泰族文字约创建于公元1283年——引者),原住民是孟-高棉人[8]。也就是说泰国的原住居民是孟-高棉人,是他们最先接受来自印度的宗教,而泰族是在迁移到今泰国境内之后才信奉这些外来宗教的。
由此可知,壮泰两族是同根生的民族,文化同根,所以第一个阶段的宗教信仰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共同之处,第二个阶段的宗教信仰既遗留了一些越巫的原始巫信仰,又吸收了外来宗教的某些内容和形式,进而使本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涵化现象,但不管迁徙到何处,社会地位特殊的神职人员麽公也会如影随形,帮助人们主持原始宗教仪式,解决人类与神灵之间的沟通问题,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最后一个阶段出现了差异性,这是由于壮泰两族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不同所造成的。这些宗教信仰与稻作农耕生产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年长日久,代代相袭,逐渐演化成了一种被民众所广泛接受的农耕民俗。
(四)祭品方面
祭品,顾名思义就是祀神供祖所用的物品。在壮族人的观念中,祭祀神灵所用的祭品以米为最高的祭品,玉米粥、豆类及块根类不得上供[5]。对壮泰两族稻作农耕祭祀中的祭品进行比较之后,也会发现所摆放的供品均以稻米为主,此外还有以大米制作的米酒及其他糕点,鸡鸭乃稻米转化物。这说明了两族先民在分化之前曾共同进行过稻作农业生产,祭品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则从民俗学方面表明他们是同根生的民族。但就祭品的规模来说,两族就出现了一些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壮族群众在农耕祭祀中所摆放的祭品开始趋向奢侈,甚至出现了攀比之心,而泰族的祭品还保持着俭朴的风格。勤俭节约本是壮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世世代代理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祭祀时壮族有焚烧纸钱,而泰族则没有此习俗,这也可大概看出壮泰两族先民分化的时间段。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従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祭祀祖先或鬼神,古人一般使用玉币之类的玉器、布帛等物品,自汉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钱币殉葬,以纸制作来寓意实钱的纸币约在承汉启唐的六朝(公元229年至589年)时期出现,并在唐宋以后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汉族祭祀烧纸钱的习俗起于六朝,兴于唐宋。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中原汉族及其他民族陆续南下,使壮族先民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得到接触、交流和融合,所以中原汉文化中烧纸钱的习俗传入壮族先民居住地岭南也可能在唐宋时期。据笔者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读研时的导师向阿伦·卡努通猜教授讲述,泰族在祭祀鬼神时没有烧纸钱的习俗,这个习俗只见于近代旅泰华人华侨的祭祀仪式中,见到华人烧纸钱的时候,泰国人不解其意,生怕会引起火灾,进而烧了自家干栏式木屋。从烧纸钱这个习俗来看,壮泰族群先民的居住地位于地貌独特的山区,中原汉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部分壮族先民在唐宋之前或者在烧纸钱习俗传进壮族地区之前就向中南半岛方向迁徙,再慢慢地与孟-高棉族等当地土著融合成当今泰族。
壮泰两族稻作农耕祭祀仪式不仅充分体现出了人们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活动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反映出有关崇敬自然、感恩自然和勤劳的价值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泰族群稻作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剧烈的冲击,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只有继续深入研究传统稻作文化,才能使之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并给予壮泰两族稻作文化现代定位,最终实现稻作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
[1]雷英章.稻作文化与隆安壮族节庆习俗[J].创新,2009,3(8):95-96.
[2]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23-335.
[3]刘文俊.壮族农事祭祀节日系统的文化属性和功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6.
[4]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70-2069.
[5]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32-464.
[6]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结构及其特点[J].广西民族研究,2009,1(1):66.
[7]谢远章.从素可泰碑使用干支看泰族族源[J].东南亚,1983,1(1):23.
[8]范宏贵.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23.
[9]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22.
[10][泰]伊亚·通迪.稻作文化:研究稻米与种田仪式[M].曼谷:萨哈坛密有限公司,1994:69.
[11][泰]苏威·健素万.研究北柳府泰族、泰潘族和高棉族的招魂仪式与招魂经词[D].曼谷:朱拉隆功大学,2003:1.
[12]泰国民间百科全书(泰国稻作知识)[EB/OL].http://app1.bedo.or.th/ rice/Culture.aspx,2010-06-10/2014-03-12.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Folk Rice Farming Sacrificial Ceremony of Zhuang and Thai Ethnic Group
LAN Chang-long1,LIANG Ting-wang2,HUANG Qin1
(1.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 535011;2.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i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e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ancient Yue people's society,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folk-custom were deeply imprinted in the Zhuang and Thai descendants' rice production activities.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Zhuang and Thai farming sacrificial rites,we can find the hallmark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1.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for rice farming ceremony;2.Worship sites are main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tes and temples;3.The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ancient Yue people and the original folk religion-Mo religion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Yue wizard still remain in the rice farming ceremony.4.Rice is the highest sacrifice gift.
Zhuang and Tai ethnic group;farming ceremony;comparative research
G04;K892
A
1671-9743(2016)08-0001-04
2016-08-17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东盟跨境民族传统稻作文化比较研究”(KY2015YB319);2014年钦州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壮泰族群稻作农耕祭祀仪礼比较研究”(2014XJKY-08A)。
蓝长龙,1985年生,男,壮族,广西马山人,讲师,泰国东方大学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东盟跨境民族研究;
梁庭望,男,壮族,广西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勤,1982年生,女,广西宾阳人,泰国东方大学2016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