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省后镇迪道农田水利系统的发展

2016-03-16 05:07韩有栋闻永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支渠图志水渠

韩有栋 闻永健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建省后镇迪道农田水利系统的发展

韩有栋 闻永健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建省后,镇迪道对农田水利系统进行了构建,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水利官员的设置、水渠工程的修复和分水制度的完善。这些方面的发展,促进了镇迪道农田水利系统合理的发展,避免了一些水争。同时,水利系统的发展对赋税的征收和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新疆建省;农田水利;分水措施;水争

学界已有许多论文论述了清代新疆水利,如新疆大学硕士王金环著《清代新疆水利开发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张莉著《从环境史角度看清代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清史研究》2010 年第2 期),王培华著《清代新疆解决用水矛盾的多种措施》(《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王培华著《清代新疆的分水措施、类型及其特点》(《中国农史》2012年第3期)等。本文试从新疆建省后对镇迪道农田水利系统的发展进行论述,对镇迪道的农田水利发展过程的新情况进行探讨。

一、镇迪道农田水利的分布概况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里坤道改为镇迪道,其辖境不断变迁。但从光绪八年(1882年)到二十八年(1902年),新疆建省后镇迪道辖境变化不大,其辖属计有迪化府、迪化县、昌吉县、阜康县、奇台县、绥来县、镇西厅、吐鲁番厅、哈密厅、库尔喀喇乌苏厅等。[1]光绪十二年(1886年),迪化直隶州升格为迪化府,并在迪化府下设迪化县。据《西域图志》记载原迪化州属东阜康县,西昌吉绥来县,皆南依天山,山泉北流汇为长河。其最著者曰乌鲁木齐河、特纳格尔河、济木萨河、呼图克拜河、玛纳斯河、昌吉河、罗克伦河,分流浸润,膏泽土田。一州三县地,咸资灌溉。[2]乌鲁木齐河据《新疆图志》载,“源出乌可克达坂,东曰库尔齐勒河,西曰阿勒塔奇河会以北流是为乌鲁木齐河……阿勒塔奇河东会库尔齐勒河,北流至迪化州城南,左引支水配为渠三,曰太平渠,曰永丰渠,曰公盛渠,公盛渠北左引支水配为渠五……”。[3]昌吉河和罗克伦河都流经昌吉,其中罗伦河据《西域图志》载“其源出孟克图达巴北麓,有两源,北流二百余里,又西为格特尔格罗克伦郭勒,北流折而西,入于呼图克拜郭勒”,[4]“罗克伦二源北流经雅玛拉克山,西而会出山口,北流引东西渠各一,西渠曰红水河经独山子,西蘆草沟东而北流,东渠曰三屯河”。[5]玛纳斯河据《西域图志》载“有五源,分出哈屯博克鄂拉北麓,合而北流七十里,循绥来县治之西,折而北三十里,会乌兰乌苏,又北流一百里,入额彬格逊淖尔”,[6]在绥来境名龙骨河,据《新疆图志》载“龙骨河之源,一名乌隆古河和玛纳斯河上流也,河北流至绥来城南,右出一支水绕县城之东引为五渠”“其西西渠并入于地,左出一支水,西北流经城之西曰大泉沟……经县治西又左出支渠”。[7]库尔喀喇乌苏厅境内大河有奎屯河和喇乌苏河等河,河修有水渠。可见位于天山北麓镇迪道县厅水多来源于天山北麓的雪水融化的河流,其河流周围修建水渠,农田多分布在水渠周围。

除了河流外,湖泊作为天然的蓄水池,其周围也修建水渠,并且周围多农田。如镇西厅境的巴尔库勒淖尔,据《西域图志》载“周一百二十余里,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百余里,江为巨浸……绕海多良田”。[8]据《新疆图志》载“新会典淖尔,东受水磨河水,河出庙东南,北流折西,右出三大渠,一渠流经天时庄东,人和庄北,一渠流经地利庄东,一渠流经大有庄东,正流流经镇厅治西北而流瀦于淖尔”。[9]又如靠近哈密的入赛巴什湖 “湖分三渠,曰大榆树沟,曰小榆树沟,庙儿沟。雍正十二年开浚渠成,西流入于南湖”[10]可见湖泊作为天然的蓄水池,在镇迪道水利设施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镇迪道农田水利系统的构建

建省后,镇迪道在继承原有农田水利系统的基础上,对农田水利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农田水利系统应主要包括水利设施的维护者水官、水资源输送的工具水渠、水资源分配措施等方面。水利官员,对水利设施的维护,对水资源的分配,维护水渠高效、合理的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水渠的建设决定了农田灌溉的面积和水资源的分配,所以水资源工程构建的是否合理,关系到农田是否有水可溉,水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由于长期战乱和长时间失修,加之建省后镇迪道辖区范围的变更,使原有水渠得重新规划。分水措施对保证每亩农田都有可溉之水,预防用水主体的水利纠纷非常重要。所以新疆建省后,镇迪道对农田水利系统进行了构建。

(一)水利官员的设置

建省后,新疆设四道,每道设道员一名,其主要职责督饬道属各地区水利屯田钱粮刑名等事宜,[11]可见,道员对道属各地区的水利有直接管辖权,为民政事务的重要内容。镇迪道历任道员也不例外,对整个道属的水利具有管辖权。乾隆时,回屯有伯克执行,军屯有各守备负责,民屯有渠总(长)、农管、乡约等管理水务。建省后由于民屯比例的增加,渠长、农管、乡约在基层水官中的作用突出。其户屯民屯的组织形式,仍采用内地乡村通用的里(保)甲乡里编制,十甲为一里,每一里选里长、渠长、约保等管理人员,负责基层的行政、赋税、生产、水利、治安等事务,渠长管理水利。[12]建省后,清政府在人口密集,屯田集中的地区设农管,这些农管由农户推举而县官任命,将农管纳入政府管辖内。如在哈密、吐鲁番一带,每村都有农管“若村堡辽阔则便置水利一人为之副官,其有通流壅利相讼争者,皆赴农管平其曲直”,[13]可见,农管对解决水利纠纷有相当的威望,对维护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约也负责农户的水利纠纷,对水利有管辖权,巴里坤“农处东西北三乡,各乡户口多寡不均,概立头目,俾想联络东乡148户乡约13名;西乡82户乡约3名;北乡392户乡约17名。藉资催科,互相劝诫。一切水利种植,必取责焉,遇有口角细故,钱斋琐务,必关白乡约,量为调处。若有别项大故,禀官究办”。[14]由此可见,渠长、农管、乡约等基层水官都被纳入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官府根据情况给予这些水官一定的民事权利管理本地区的水务。水官有疏通渠道、解决纠纷、传递状纸的责任,他们与农户接触最多,是联系农民与政府纽带,是发展农业、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清政府统治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水渠工程的修复

光绪十三年(1887),刘锦棠重新制定屯垦章程后,大量的民众迁居新疆,进行垦田。但新疆地区处亚欧内陆,降水稀少,农田专赖积雪融化和泉水,雪水和泉水又必须依靠水渠,所以有“治西北者,首先水利,兴水利者,首先沟洫”。[15]建省后,又由于恢复农业的急迫性,使得新疆水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天山以北尤以镇迪道显著。由于兵燹和长时间的失修,镇迪道内的许多水渠失灵,各区域都对水渠进行了修复。迪化县长胜渠、安宁渠,由于兵燹被废,在光绪十一年被修复。六十户渠渠首堤岸久塌,光绪十二年被疏通。水西沟,在光绪十二年知州潘效苏用木枧节节引导,其流始畅。孚远县双岔河,经沙漠戈壁,下流可溉之水特少,光绪十一年,县丞旷琦用毛毡、树枝铺渠,使渠流畅。[16]奇台、阜康、绥来、库尔喀喇等地皆大修沟渠,对镇迪道水利进行了全面修复。除了常规的修复、疏通外,镇迪道更加注重水渠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水渠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条高效的水渠,要看干渠于支渠分布是否合理,干渠能否提供和承载充足的水源,支渠是否合理的把水分配到农田。因此,在水渠建坝口、分水闸来控制水资源的流量十分关键。坝口、分水闸、坝口至分水闸的渠首,是整个水渠工程水患发生的高危段。这两点一线来水量较大、水势较猛,并长时间受河水的浸泡和冲刷,使这一段水渠经常会出现自然松垮和被河水冲毁的情况。镇迪道水渠密集,一旦一条水渠出现问题,会使多条水渠受殃,对农田的灌溉极为不利,所以镇迪道尤其注重这一段水渠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加巩坝口和分水闸,拓展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往坝口至分水闸口的水渠填塞沙石以固渠基,修建泄洪工程。如迪化县太平渠,光绪十二年,知县李庆棠修坝口五十丈宽五尺高,又筑斜坝四道,长三十八丈,以卫堤身。[17]光绪十二年太平渠与永丰、公胜渠同时湮没,巡抚陶模令营勇,在坝口处壤填木石以卫堤身,自坝口至分水闸,沙石填塞,对坝口和坝口至分水闸的水渠进行了修复。[18]夏季山雪融化和雨季的到来,往往水径流量加大,大水会漫过坝口和水闸,这时也正是农田需水的季节,所以夏季是坝口至分水闸水患的高危时段,这一段时间内的对坝口和分水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胜三渠与永丰三渠同源异流,在光绪八年夏,山雪融化和连绵大雨,使“中下两渠分水闸口决堤三十余丈,其年秋提督金公,督勇堵筑,到光绪二十年复决”,[19]可见,光靠加巩固措施防止水患还不够,必须修建泄洪的工程措施。如太平渠刘锦棠饬署知州潘效苏在坝口增修新渠,导向长胜渠,不但解决了太平渠坝口承水的压力,还使兵燹不能使用的长胜渠重新使用。安宁渠除加固加宽坝口外,也在坝口处,开小渠来泄洪。[20]由此可见,镇迪道对坝口、分水闸、渠首采取的工程措施,对整个水渠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了积极地作用。

坝口至分水闸渠首承水量大,常会出现水患,而分水闸口以下各支渠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了。由于支渠多位于下游、且长、多流经沙石之地,到渠尾来水绝少,往往是水利纠纷多发地,所以对支渠水资源的分配尤为重要。镇迪道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慎建分水闸和对支渠的修复。分水闸口,是分水的地方,每到灌溉时间,县长、渠长、农管、乡约,就会聚集到分水闸口,协商分水,所以修建分水闸必须慎重。在干渠处修建分水闸,如迪化县大地窝堡渠、小地窝堡渠和九家湾渠,“三渠同出一口”,三渠之间长期有争水矛盾,为解决矛盾,光绪十一年增修渠道,“并与渠口建分水闸”,实行“计田多寡,一定水量”,[21]在干渠处修建分水闸,解决了三渠的争水矛盾。同时,在干渠与支渠处修建分水闸,将干渠水分到各支渠,此种分水闸比较普遍,其作用也比较大。在次支渠修建分水闸,如昌吉的小三畦等十渠,均有大西渠分水,大西渠为迪化县玉堂河支渠,[22]可见,在次支渠处修建了分水闸,为水资源的进一步分配提供了依据。除了修建分水闸分水外,支渠的修建对水资源的分配也起了重要作用。支渠修建的长宽深决定了渠水的径流量,所以对不同的农田,就得通过控制支渠的长宽等尺寸,决定灌溉面积。对于灌溉面积相等,有距干渠距离差不多的,就修建相同长度的支渠。如迪化县十三户渠有四道支渠,其中西工渠和北太平渠,渠长均为十五里,渠宽均为二尺四寸,灌溉面积均为2550亩,太平渠的太平二渠和三渠灌溉面积都是1700亩,其渠长一样,还有三个泉的四道支渠,昌吉县的东渠和西渠,有相同长宽度的支渠,灌溉着相同面积的田亩数。[23]同时,农田面积一样,但距干渠的距离不一样,就必须调整支渠的长宽,如呼图壁县,宁州户渠的东渠长2里,宽2尺,西渠长1里,宽3尺,但它们的灌溉面积均为872亩,桑家庄中渠的东渠长3里,宽2尺5寸,西渠长3里,宽2尺,但灌溉面积均为348亩,还有柳墩渠的支渠、红莲山的支渠等,[24]多通过控制支渠的长宽,灌溉相同的田亩数。因此分水闸和支渠的合理修建,对下游水资源的分配起了很大作用。

(三)分水制度的完善

新疆农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水利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左宗棠在奏稿写道“西北地多高仰,土性善渗,需水尤殷,水足则地价倍昂,以产粮多,水歉少收,价亦随减”,[25]土地的肥沃程度取决于水资源的多少。在用水季节,各用水主体之间存在着水资源的争夺,为了调节各用水主体的纠纷,清代地方建立了分水制度。建省后镇迪道除了严格执行分水制度外,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完善分水制度。

增修渠道,控制田亩面积。建省后,大量的内地人迁向新疆,扩大屯田,使得水资源的分配更加紧张。镇迪道为使开垦的田亩,都有相应的水利设施,采取了增修渠道,控制田亩的措施。如迪化县大地窝堡、小地窝堡、九家湾三渠同出一口,收复全疆后,在旧满城安户二十,为解决用水问题,光绪十一年约民潘福寿禀请“作自福寿山北麓至大地窝堡,疏渠十余里,广四尺,深三尺”解决了用水问题。[26]同时,在增修渠道时对耕地面积进行了控制,如光绪二十八年,阜康县令易绍倡修建黄土梁渠时,招民六十户,灌溉田亩三千四百一十五亩,[27]平均每户田亩限制在六十亩之内,从内部解决了用水矛盾。镇迪道每增一垦区,对水利承载的田亩进行了控制。

调整水渠的隶属,改善用水关系。建省后镇迪道内各行政单位隶属镇迪道,这为解决各行政单位间的用水提供了条件。头屯河位于迪化县与昌吉县的交界处,有上四工渠、东三工渠和中沟渠,前两渠旧属昌吉,中沟渠属于迪化,三渠水的流向均与两县经界不符,给两县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利,光绪三十一年,根据“正经界,利水源”的原则,将下头屯渠的中沟渠划归昌吉,上四工渠和东三工渠划归迪化,[28]使水渠流向大体与行政区划一致,从而调整了昌吉与迪化两县的用水关系。

协调各类屯户之间和农业与游牧之间的用水关系。建省后北疆的民屯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兵屯和其它各类屯田出现了相对萎缩的现象,这就使得民屯不断挤压其它屯户的用水。为了解决此矛盾,镇迪道间接地调整了各类屯户之间的用水,而不是直接的夺取。如在解决兵屯和民屯之间的用水,通过减少兵屯的田亩,增加民屯的田亩,从而占有更多的水源,光绪二十四年,潘效苏撤销拨给满营古城东中渠、大板河山岔等地两万余亩,归奇台县招民垦种。光绪二十九年,陶模建议把古城东湾中渠上中地一万亩和大板河两岔地约一万余亩拨归各满营耕种,乌鲁木齐、古城、巴里坤三营旗地两万余亩,招民垦种。[29]这种变相安插转移田亩的方法,解决了兵屯与民屯之间的用水关系。农业与游牧业之间的用水关系,不仅关系到农业与游牧业人民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各民族的和平相处,镇迪道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非常慎重。光绪十六年,在库尔喀喇乌苏和绥来县,选址安插呼固克图徒众时,对库尔喀喇乌苏和绥来县进行了比较,认为“绥来县地方,自月牙台交界处起,东至头道河,……南抵松树根,北抵山口戈壁为界,地势联络,水草丰盛,便于游牧。查与民屯无碍,恳请拨给”,[30]使农业与游牧业各不相碍,防止了争水。

三、农田水利系统发展的意义

建省后镇迪道农田水利系统的发展,使战乱兵燹瘫痪的水利系统重获生机,保证了镇迪道农田赋税的征收和正常的农业生产。到宣统末年,镇迪道的水利系统基本恢复,据《新疆图志》统计得,迪化县、奇台县、阜康县、绥来县、昌吉县、呼图壁分县、镇西厅、库尔喀喇乌苏厅、吐鲁番厅、哈密厅,干渠有278条,支渠有547条,渠道总长14334里,灌溉面积968051亩。[31]这对保持稳定的税源非常重要。水利系统的发展,使镇迪道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丰收的景象,迪化县“自西三泉至九渠,为北城最远之乡,地势平衍,泉脉疏畅,故饶稻谷,省治多资之,亦辖境富庶之区也。”[32]又有 “新郊翻匙香雪流,田家入市趁秋凉,北郊十里高台户,水满陂塘岁岁收”的景象。[33]可见,农田水利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本身的重要性,使镇迪道农业生产走上了正规。

[1] 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3):92.

[2][4][6][8][10]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454,365,365,359,357.

[3][5][7][9] 袁大化纂, 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71,水道·五[M].民国十二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刻本,11,7,9,17.

[11][12]华立著.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04,104.

[13] 袁大化纂, 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M].民国十二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刻本,3.

[14]马大正主编.新疆乡土志稿,镇西厅乡土志·农[M].北京: 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210.

[15]左宗棠. 左宗棠全集·奏稿七[M].长沙:岳麓书社,1996:518.

[16]袁大化纂, 王树楠等撰. 新疆图志·卷73、74[M].民国十二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刻本.

[17][18][19][20][21][22][26][28][32]袁大化修, 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73, 沟渠一·镇迪属·迪化县[M].民国十二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刻本,2,2,1,3,6,11,6,4,8.

[23] 王培华. 清代新疆的分水措施、类型及其特点[J]. 中国农史,2012(3):26.

[24]袁大化纂, 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73, 沟渠一·镇迪属·呼图壁县[M].民国十二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刻本,2-4.

[25]左宗棠. 左宗棠全集·书信三[M]. 长沙:岳麓书社,1996:387.

[27][29]王培华. 清代新疆解决用水矛盾的多种措施[J]. 西域研究,2011(2):84,86.

[30]袁大化纂, 王树楠等撰. 新疆图志·卷102,奏议十二·拨址安插呼图克图徙众片[M].民国十二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刻本,8.

[31] 王金环.清代新疆水利开发史[D]. 新疆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3] 王希隆. 乌鲁木齐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乌鲁木齐杂诗·物产[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1995:176.

2015-08-03

韩有栋(1989- ),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近现代史研究。闻永健(1987- ),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支渠图志水渠
东支渠灌区存在问题调查及治理措施浅析
吐鲁番市景观用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我的乐园
图志
渠道流量及流量分段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安阳市灌区支斗渠管道化改造可行性分析
最重的工作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