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益矛盾下的道德重构

2016-03-16 05:10钟玉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重构矛盾利益

钟玉娟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论利益矛盾下的道德重构

钟玉娟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文章通过界定“利益矛盾”的含义,从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在利益矛盾下的道德问题表现:道德缺失与信任危机、道德教育的理想化、道德与利益互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适当的道德重构,使道德与利益相协调。但在道德重构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道德的传承性和西方思潮等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在利益矛盾下的道德问题,让道德建设真正体现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为文章的研究重点。

利益矛盾;道德重构;道德建设

一、关于“利益矛盾”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大量地表现为利益矛盾,那么,对于“利益矛盾”的概念辨析成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一)对“利益矛盾”的概念界定

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也就是说,没有矛盾运动就没有世界的产生,而利益矛盾则成为人际关系之间最主要、表现最明晰的矛盾。那么,何谓利益矛盾?所谓利益矛盾,是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之间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差异需求而形成矛盾的一面。它主要表现为利益的竞争、占有和攫取。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下,利益的获得成为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主要方面,一些利益的索取者进行不道德的竞争和交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形成利益矛盾。

(二)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人们趋于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而使利益需求的不断增长。但资源需求的增长已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这一矛盾的产生,也把人性的自私表现出来。

1.利益需求的增长

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主义的泛滥,人们开始了一种以物质为依赖的生活,货币关系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存在而导致的利益关系,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一种“货币关系”的延伸,这促使人的物质意识大大强化,并由此引发人们对利益的追逐。特别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全球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少不了利益的竞争,而这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显现了其在竞争中所存在的矛盾现象。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传入中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变自然物质的属性,而加工成为人类所需的社会产品,人类的劳动开始走向异化。加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革新,人类开始沾沾自喜,对于自然界已不是原有的崇敬和保护,而是对自然物质采取无限制的攫取状态,形成人与物的异化。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逐渐“物质化”,人类开始以自然物质是否能创造社会价值来衡量其对人类的作用。由于人与物这种异化的产生,物质价值观念的形成,需求物质利益的手段增多,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

2.资源的稀缺性与人性的自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产业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获取更大的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以求得经济效益。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人们若继续这种发展方式,假以时日,资源将面临枯竭,人与环境的矛盾产生,自然也会给以人类报复。

同样,人的自利倾向也是利益与道德关系问题产生的前提,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互利双赢的合作,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取。利益的一致性可以使人们可以进行社会合作,使人摆脱孤军奋战的困境,也可以因为合作而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发生矛盾,产生利益冲突。

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人的自私性促进了矛盾的激化,这必然促使一部分人的道德追求变成了利益追求,道德问题相继出现。

二、利益矛盾产生后的道德问题

利益矛盾的出现也伴随着道德问题的出现,如道德滑坡和信任危机、道德教育的理想化与发扬传统道德的不相协调和道德与利益相背离等问题。

(一)道德滑坡与信任危机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具理性愈发占主导地位,一些不平等竞争的手段出现,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危机。“信仰危机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最明显表现为人性的物化,而人性的物化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贬低和‘人’的尊严的丧失”,[1](P9)就如同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戏剧《彼尔·金特》所写的那样,主人公开始拼命追求物质利益,到后来却发现迷失了自我。博洛尔也强调“当代社会所患之病不是政治或经济之病,而是道德之病”。[2](P315)可见,利益的追求使人们脱离了道德的层面,道德的缺失、人与人的不公平竞争导致了信任危机。

(二)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由“自然人”向“经济人”转变,利益的追求成为一些人的最终目标,为了利益而不遵循道德底线,最后使自己一败涂地。市场经济没有教会我们应该怎样传承道德和发扬文明,因此,在现阶段发扬传统道德和建设精神文明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同时,公共管理领域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求公共管理部门从为人民服务的准则出发,执行更高的道德标准。如,在学校,老师可以“以健康的价值观和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想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水准”[3](P136)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道德与利益互不协调

“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一切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均由利益所决定。”[4](P457)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人类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实际生活需要,利益也在扮演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用以调整人际关系,维持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使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促使人格的完善和道德价值的实现。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但当道德与利益的相互冲突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脱离道德谈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在最大限度追求利益的同时,越来越忽视了道德,造成了道德滑坡和信任危机,社会矛盾产生并愈演愈烈。

二是离开利益而空谈道德,从理想化的角度向人们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德需求,忽视了利益存在的客观现实,而把道德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加以推崇,这可能会使人们为了道德的追求而不顾个人合理利益的存在,更有甚者将二者相对立,其结果是陷入了西方早期的“禁欲主义”观念,这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禁锢,人的合理利益追求没有得到认可,可能会产生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不顾道德的现象。

三、利益矛盾下道德重构的困境与实现路径

对于道德问题的出现,有学者提出道德重构的观点,希望能在利益矛盾的产生下,通过解决现存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实现真正的道德建设。

(一)道德重构的困境

首先,道德具有传承性。道德重构,是在传统良好道德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适合于现实发展的道德观念。然而,道德具有传承性,虽然现在道德的约束作用没有古代那么强烈,但延续了几千年的道德传统在社会发展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仍是一个难题。

其次,受某些西方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利益至上、重利轻义等价值观念也逐渐渗透到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中,并与之发生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一些不良影响,社会中出现了以“利益是我们的唯一动力”等观念,它以市场经济乃利益竞争驱动力经济为现实基础,盲目夸大利益作用的唯利唯我倾向,进而否定道德的作用和建设。这也是影响道德重构的一个因素。

(二)道德重构的实现途径

基于利益是道德的根源和基础,结合当代道德建设的现状和社会实际,笔者认为,当代道德重构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奉献与索取的正确义利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强调义的追求,又要充分肯定利的合理性,以义规范利,以利建设义,探索新的伦理道德。我们应当在追求个人合理利益时,不损害他人的合理利益,并持以尊重和维护的态度,让道德融入生活,使人们正确看待道德与利益。道德教育应当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个人进行正确义利观指导,融个人正当利益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中,明确个人在进行“奉献”时,也“索取”自己的正当利益。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矛盾,从而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道德水平。

2.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分辨善恶,促使个体道德思维的形成,不仅是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更是在现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困境中所必须提倡的。“用道德精神来教育人,就是使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变成他的本能的要求(康德的绝对命令)。这种要求越强烈,那末这个人也就越有道德。”[5](P253)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个人的道德规范与约束。“如果整个社会只讲发展经济、增加财富,不懂得富裕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形成真正的价值观,那么整个经济建设将成为一辆脱轨的列车。市场经济的特征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应该形成和巩固新的道德约束,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6](P6)

3.树立道德与利益相协调的道德观念

利益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基础,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利益的获取,二者是一种双向制约与平衡的发展关系。作为社会政治要求和思想行为规范道德,求利必须遵循社会准则,不仅对利有促进和保障作用,而且还有制约、引导和规范作用,使人趋于更完善完美。若只追求利益,则道德将陷入混乱的困境,最终影响利益的获得而使利益缺失;若只追求道德,那么就会成为一个物质主义者,最终影响道德的形成。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只有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我们应当摒弃以往“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发展新的道德发展理念,用公平和合理的道德尺度来量度利益,树立道德与利益相协调的道德观念,维护和实现个人价值。只有这样,道德的良性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社会风气才能得到更好地促进和发展。

[1]李萍,钟明华.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3]侯彦杰,吴比.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6).

[4]〔法〕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俄〕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61.

[6]柳博隽.转型期的道德重构[J].浙江经济,2011,(11).

责任编辑:李新红

Reconstructing Moralit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est Conflicts

ZHONG Yu-j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Marxism,Guilin 541006,China)

This research,by dealing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cause,analyzes the morality phenomen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est conflicts,including moral deficiency and confidence crisis,id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incompatibility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requires proper moral re-construction that harmonizes morality and interes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in this process for example the continuity and the western thoughts. Therefore,the research focus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make moral construction embody,as well as realize,people basic interest.

interest conflicts;moral re-construction;moral construction

2016-03-09

钟玉娟(1991-),女,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4—5856(2016)11—0029—03

B82-05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07

猜你喜欢
重构矛盾利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