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卓芝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4)
习近平减贫思想论纲
谢卓芝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4)
长期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减贫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他多次下基层访贫问苦,并就减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减贫思想,主要包括:对减贫工作的深刻认识;减贫工作的重要条件;减贫工作的依靠力量;减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减贫工作的全球意义;减贫工作的价值归旨六个方面的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甚至全世界的减贫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减贫思想;反贫困
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陕北一个小村庄有过7年的插队经历,在那里,他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贫苦境况,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人民对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要求和现实的艰巨性。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回顾道:“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1]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下基层访贫问苦,并就减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一整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减贫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在新时代境域下的新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减贫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同时,也为全球减贫理论的丰富增添了中国元素,贡献了中国智慧,充实了中国话语。因此,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减贫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消除贫困,实现国强民富,是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习近平同志早在主政福建宁德时,就围绕闽东地区如何实现“弱鸟先飞”、加快摆脱贫困作了深入地思考。在浙江工作期间,他也多次强调要“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又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减贫”是习近平一直重视的工作重点,是贯穿于习近平整个为政过程的一条主线,是习近平一心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当前,减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历史新阶段,与之相应,习近平对减贫工作进行了符合现实情况的当代审视:一是减贫工作的必要性。习近平站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指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也就是说,减少贫困、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减贫工作的紧迫性。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好减贫工作,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一个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3]。三是减贫工作的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而且,减贫工作越到后面只会越难,因为“行之愈深,其进愈难”,剩下来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四是减贫工作的可能性。减贫工作虽然说任重道远、形势逼人,但是只要科学谋划、继续攻坚克难,如期实现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也并不是不可能。具体讲,可以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社保政策兜底等手段进行分类施策、治贫脱贫。[3]
减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诸多因素、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某些应有的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必定会拖慢减贫工作的进度、增加减贫工作的难度,同时削减其实效性。概括来说,减贫工作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消除“观念贫困”,树立“先飞”意识是减贫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性,而不要带着贫困的“帽子”舍不得摘。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的开篇即写道:“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4]2在这本书的跋中,他又强调:“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4]216第二,坚持开放是减贫工作的必要条件。开放与减贫是彼此融合、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减贫的成果为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起点;另一方面,开放又反过来推动减贫迈向新台阶。贫困地区地瘠民穷,“硬”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差,那就要加强“软”的开放政策建设,充分利用好“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4]5第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减贫工作的根本条件。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继续相信、依靠和关心群众,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减贫工作也是如此,要多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体察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4]209
减贫工作纷繁复杂,困难重重。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依靠力量,才能为减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动力。首先,党的领导是减贫工作的主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其一,“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5]其二,要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5]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4]159所以说,“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其次,乡村集体经济是减贫工作的后劲力量。针对部分同志认为“只要农民脱贫了,集体穷一些没有关系”的错误论断,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4]191“扶贫资金要相对集中一部分用于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增强脱贫后劲。”[4]8有必要指出的是,“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绝不是复归‘归大堆’式的公社化,而是纠正大包干中忽视统一经营所造成的偏差;绝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否定,而是对这种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196最后,社会合力是减贫工作的又一重要力量。减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减贫的积极性。“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5]。
思路决定出路。习近平强调,推进扶贫开发,关键在于有一个好思路、好规划。[2]一旦找到好的发展路子,就要牢牢扭住不放。概括来说,习近平关于减贫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精准扶贫。在贵州遵义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6]注重抓好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就是要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做到“扶真贫”;项目安排精准,就是要立足于各地资源禀赋、社会资源、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开发项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发展;资金使用精准,就是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使用精准度,使钱真正花在刀刃上,防止被挪用、截留等现象发生;措施到户精准,就是要“完善干部帮扶机制”,落实好到村到户帮扶措施,防止“扶农不扶贫、富县不富民”;因村派人精准,就是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让真正优秀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脱贫成效精准,就是要建立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退出工作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
二是培育内生外生动力扶贫。首先,要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而不是“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这样只会造成贫困地区“一扶就富,一走就穷”的窘境,只会造就千万个“扶不起的阿斗”。其次,要增强外生动力,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发展环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7]
三是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对贫困地区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偏重于GDP,这样就导致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热衷于搞那些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而对减贫工作逐步形式化。基于此,习近平明确指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2]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干部考核机制,将贫困地区干部的考核重点有GDP转到减贫成效,从而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将工作重点转到减贫工作上来。此外,还要改革创新贫困地区减贫工作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要有激励政策,对“贫困帽带了多年还是山河依旧”的要问责。总之,要消除一切阻碍减贫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各级干部开展减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四是教育扶贫。扶贫必扶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8]。此外,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他勉励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并且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从加大教育资助、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重点高校教育、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扶贫举措。[7]
五是生态扶贫。早在浙江主政时期,针对一些地方官员为发展经济不惜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习近平一针见血指出,这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不健康、不可取的,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4]13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告诫当地领导干部,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注重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算长远账、整体账和综合账,决不能鼠目寸光、寅吃卯粮、急功近利。[2]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又鲜明指出,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7]。这是一举两得的一招,既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减贫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而且还将产生巨大的复合效应。
一直以来,贫困问题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和全球性挑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它都是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而持续存在。因此,要祛除这一蚕食人类社会集体的“毒瘤”,不是仅凭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树立全球减贫观;需要各国在减贫上互相扶持、借鉴、合作,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一项旨在使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减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基数)的发展计划。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消除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事业巨大成就的取得发挥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银行在2013年《世界发展指标》中,从全球意义的角度对中国减贫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充分肯定:中国极度贫困人口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981年的43%下降至2010年的13%,不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典范。[10]
2015年9月,在纽约总部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各国一致通过了新的减贫计划——《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出要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数降至零作为首要目标。也就是说,到203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这一人类壮举,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理当铁肩担道义,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与各国分享减贫经验,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正如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讲中所说,未来15年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的关键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1]。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减贫思想,可谓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一方面,积极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可以让自己站在道义上的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国家间的关联日益紧密,全球正在逐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全球贫困问题的严峻态势势必会影响到中国自身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我国要继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减贫理念,同时,分享我国的减贫经验。履行减贫国际责任,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减轻贫困,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7]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也指出,我们抓改革开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11],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抓好。习近平同志深刻领会了革命导师和改革导师的反贫困思想,主政宁德时,他就深刻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4]149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飞高扬的社会,“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155这一系列精辟的论述都表明,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我们的减贫工作绝不是仅仅局限和满足于消除物质上的贫困,还应提高到精神层面上来,要“把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4]150以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脱贫作为减贫工作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指向。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通过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深化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举措,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7]
总而言之,习近平减贫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时代辉映下形成的可贵理论成果;是当前和将来一段时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是引领我们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引导我们向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社会阔步前行的理论路标。
[1]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
[2]中共云南省委.让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J].求是,2015,(07).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5]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6]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J].当代贵州,2015,(25).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
[8]习近平扶贫观:扶贫要扶志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J].老区建设,2015,(7).
[9]习近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J].老区建设,2015,(17).
[10]暨佩娟,韩硕.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巨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3-04-19.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支建强]
2015-12-25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制度创新与西部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研究”(12XZX022)的阶段性成果。
谢卓芝(1993—),湖南涟源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研究。
D25
A
1003-4307(2016)03-01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