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英雄关羽看性格决定成败

2016-03-16 03:33赵文阁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关羽三国演义刘备

赵文阁



从悲剧英雄关羽看性格决定成败

赵文阁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关羽的英武神威,也刻画出关羽的恃才傲物和狂妄自大,他因缺乏政治眼光而断送了自己,被人们称为悲剧英雄。但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长期以来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视为忠义的典范。文章从关羽的性格弱点方面分析了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摒弃了那个被神化了的关羽形象,还大家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关羽。

关羽;神化;忠义;悲剧;性格弱点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英雄形象中,关羽是突出的一位,他大智大勇,对朋友热情如火,对敌人疾恶如仇,待人接物义重如山,是个妇孺皆知、万众敬仰的英雄。但《三国演义》并没有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他识小义而未忠大义,骄傲自矜,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最终为此而断送了自己,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1 “神化”了的关羽

《三国演义》向我们描绘的关羽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长期以来人们为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把他视为“神”。首先是作者有意地美化他,一出场外貌就被神化:“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3当关羽将颜良首级献给曹操时,曹操称赞关羽“将军真神人也”。千里走单骑路过胡班营地时,胡班想看关羽模样,当他看到关羽左手绰髯于灯下看书时失声叹曰“真神人也”。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书中是这样描绘的:“帐上帐下,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1]424华佗称赞关羽说:“君侯真天神也!”

人们面对高大的关公形象自然会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不自觉地把关羽神化了。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称关羽为“义绝”,关羽也一直被视为“忠义”的化身,特别是华容道释放曹操表现出的有恩必报、恩怨分明,一直被人们称赞。

我们中华民族以礼仪著称,在中国人民传统审美观念上,关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和对正义与美的追求。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超凡绝伦、威震华夏的英雄,人们对他自然会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关羽曾以“武圣人”的封号与“文圣人”孔子同列。老百姓在关庙门上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明月义同天。”被神化的关羽可谓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对他的信仰也可谓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关庙几乎存在于所有有庙的村落,人们甚至觉得尊奉关羽可以消灾发财。尊奉关羽的人远比尊奉孔子的人多得多

但这样一位英雄,自身也存在很多缺点。

2 义的悲剧性

关羽历来被人们称为是义的化身。他的“义”表现在正义、忠义、情义、恩义等方面。关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表现了他的正义;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吴国部将马忠所俘,孙权劝他投降,他大骂孙权,誓死不降,这表现了他的忠义;关羽被困土山,为了匡复汉室,救护两位嫂嫂,暂且投了曹操,并与曹操约定了三个条件,曹操用封侯、赏金、赏美女、赐袍等手段来动摇其心,但他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团聚,显示了他的兄弟情义;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表现了他的恩义。

但仔细分析关羽表现出来的“义”,都是建立在个人友情的基础上,并不是真正的大义。《三国演义》对“大义”有多次阐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誓词“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三人共同的政治理想,也就是真正的大义。

我们先来看华容道释放曹操:

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1]283

关羽表现出来的动心、不忍、犹豫、大喝、长叹等等都显示出了他内心的激烈冲突。他还是放了曹操,他放了以后自己却回到营帐请罪,他深知他的行为与他所属的那个集团是相悖的,同他与刘张三人结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是相悖的。曹操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篡谋奸臣,是刘备政权的死敌,是刘备兴复汉室必将除掉的一个人物。放了曹操就等于背叛了刘备,也是负了汉室。这里对曹操讲的恩义,给刘备集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于学彬在《逆向思维看<三国演义>》一书中对华容道释放曹操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是关羽义重如山有恩必报。关羽被迫降了曹操,曹操不断地送金、送美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等等。在关羽不辞而别时,他先后送锦袍、路费,又命属下开关放行,由此看来曹操对关羽是有恩的,但反过来关羽也是个有恩必报的人,如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等。华容道曹操向关羽求情时,关羽仍是念旧情放了他。由此可见,关羽是个受滴水之恩而涌泉相报的人,自然要受到人们的好评。另一种则是关羽无视“大义”,徇私枉法。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关羽奉命去华容道代表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蜀汉集团。仔细想一下,如果不是刘备联合了东吴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刘备就会被曹操赶尽杀绝,所以曹操是刘备不共戴天的仇人。关羽口口声声说要兴复汉室,与刘备共患难,但却私自放了曹操,这难道不是背叛吗?关羽去华容道明明立下了军令状,但为了一点私情,不去执行军法,这难道不是无视军法?第七十六回中,吕蒙计袭荆州,曹将徐晃来攻打樊城,关羽受到两面夹击。在这个生死关头关羽还希望徐晃念旧情放他一马,他仍然在个人恩怨的圈子里跳不出来。但徐晃却没有,对众士兵大声说:若取云长首级重赏千金。关羽此时还在吃惊,徐晃却严词: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徐晃在此时显示出的才是真正的大义。和徐晃相比,关羽真应该汗颜[2]23。

关羽不顾大义的举动还不止如此。刘备初见孔明时就说“欲申大义于天下”,那自然对刘备来说真正的大义应该是“拯救东汉末年水深火热的百姓,平定诸侯混乱的局面,建立太平统一的国家”[3]27。孔明把荆州全盘托给关羽驻守,并向关羽交待“北拒曹操,东和孙吴”八个字,但关羽却视为儿戏,而这不但导致魏吴联盟,还失去了荆州,使刘备的事业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

纵观《三国演义》,关羽的“义”都是有条件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没有把刘备兴复汉室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目标,总是以个人的恩怨为中心,我行我素。对待敌人如此,对待自己阵营中的战友有时竟也如此。在第六十五回中,马超已经归降了刘备,关羽听说马超武艺高强,他并不是为刘备集团势力增强而感到高兴,而是容不下马超,下令让关平回益州,向刘备说明要与马超比武,使刘备很为头疼。这里就是对马超不义,也就是对刘备不讲义,也更是对汉室江山的不义。

3 骄傲自矜、缺乏政治眼光

《三国演义》写关羽的英武神威用了好多章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这些神武的章节使关羽名贯千古,特别是水淹七军、斩庞徳、收于禁,更是使关羽威震华夏成为英雄的典范。

“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1]26斩颜良,面对旗帜鲜明的颜良之阵,关羽不屑一顾:“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吾观颜良乃插标卖首耳。”[1]26

鲁肃邀关羽赴会,是为了索取荆州。关羽对他人道:“吾若不往,道吾怯矣,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1]372当关平劝他不要这样冒险时,他却这样说:“吾于千枪万仞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1]372马良劝他不可轻往,他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1]372单刀会上,关羽提刀挽鲁肃,吓得鲁肃魂不附体。作别时,鲁肃如痴如呆,看关羽乘风而去。关羽因此被人称为孤胆英雄,但此时关羽散发出来的除了咄咄逼人的傲气之外,也已经透露出关羽刚愎自矜、虚荣好名的苗头。他的威名越高,越是骄傲;他的成功越多,越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关羽所向披靡的勇武神威造就了他好大喜功的虚荣心。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他还是个马弓手,这种虚荣心没法表露。他不像张飞那样张扬外露,而是沉稳含蓄。刘备自封为汉中王时,封他为五虎大将之首,这是他事业的最高峰,也是他的虚荣心大大表现的时机,他希望经常有人恭维他、抬高他。程昱曾说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曹操对关羽这一弱点把握的非常好,他极力地恭维、抬高关羽,不断给关羽戴高帽子,这才使关羽放了自己。

关羽的虚荣心还表现在对马超、黄忠的傲视。马超事件多亏诸葛亮的一封信才解决了,这封信写得非常巧妙,先是给马超以很高的评价,最后又说,马超再怎么厉害也比不上美髯公你啊。关羽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这里关羽的“知我心”的“心”也就是所谓的“骄心”。

刘备自立汉中王,封了五个大将军,并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但关羽仍不满足,发出了“黄忠何等人,敢于吾同列”的狂言,并以与黄忠同列为耻,拒不受印。费诗批评他说:“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1]412关羽才肯受了印。

关羽目中无人还表现在看不起诸葛亮。诸葛亮刚出山为军师之时,分派兵马迎敌,关羽摆出一副秋后算账的样子说道:“我们且看他的计谋能不能应验,到时候再来问他不晚。”后来仗打赢了,他才发出感慨:“孔明真英杰也!”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关羽却没有看清这一点。他确实武艺超群,但他自己却自命天下第一,不仅刘备帐下的将军们他不放在眼里,天下英雄似乎都不在他话下。江东乃是群英荟萃之地,书中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到荆州为孙权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关羽却大骂诸葛瑾,称江东群英为“群鼠”。果真如此么?早年在虎牢关,他和刘备、张飞一起三人也奈何不了吕布;他与庞德在陆地上大战几百回合并没有分出胜负,后来还是在水中斩了庞德,可见他的武艺并非天下第一。

关羽刚愎自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关羽攻占襄阳,随军司马王甫对关羽面临的形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关羽也感到王甫分析得很有道理。当王甫提出怕糜芳、傅士仁二将军不会用心时,关羽却说:“吾已差台中潘濬守之,有何惧焉?”还有在关羽战庞德时,关平对关羽说应以荆州为重,不必亲战庞德,关羽却说:“吾不杀此人,何以雪吾恨?吾意已决,再勿多言。”在与庞德交战时,险些丧命,这挣得的也仅是面子上的荣誉。

关羽攻打樊城,放水淹了七军,斩了庞德,威震华夏,此时东吴孙权为了修好与蜀汉的关系,派诸葛瑾到荆州为儿子求婚,孙权的态度十分谦恭,可以看出对孙刘联盟的重视。这桩婚姻在本质上也是政治联姻、并力破曹的一个机会,但关羽勃然大怒。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不注重政治策略,只凭个人当时的意气用事,不但不答应,还辱骂使者,从而激怒了孙权。关羽因小失大,求婚事虽小,但破坏了孙刘联盟,使孙权与曹操联手,埋下了失荆州和败走麦城的隐患。

关羽的性格缺点还表现在他让廖化去向刘封、孟达二将军求救时,两位将军想起平时关羽那种看不起同僚的傲气,终不发一兵一卒。关羽最后万般无计,决定突围退往西川。

关羽的目中无人还表现在对吕蒙和陆逊的错误认识上,他称吕蒙和陆逊为“孺子”,结果却败在了这两个“孺子”的手上,身首异处。

4 结语

读《三国演义》,总感觉关羽与项羽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勇猛神威,但共同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他们的性格和悲剧的命运全都埋伏在自己的英雄气概里,他们在一次一次地走向胜利的同时,也在无意间一步步地走向悲剧,到最后都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成为悲剧人物。他们若能“艺术地规划自己天性中的长处和弱点,甚至使弱点也悦人眼目……以此来使生活变得美好”[4]3,也许,命运就会有所改变。

纵观关羽的一生,“忠义”围绕其一身,他是一个超凡绝伦、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英雄故事人人皆知。但他自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比如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缺乏政治眼光,也可以说关羽的弱点葬送了自己,也助推了蜀汉命运的改变。

(责任编辑杨文忠)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线装书局,2009.

[2] 于学彬.逆向思维看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 李鑫.浅析关羽的性格弱点[J].科教文汇,2010(9).

[4] 迈克尔·坦纳.尼采[M].周国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

2015-12-25

赵文阁(1979―),女,河南西平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I207.4

A

1008–2093(2016)02–0065–04

猜你喜欢
关羽三国演义刘备
“关羽”去世
读懂刘备
华容道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闲话关羽护嫂
刘备与徐州
三国演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
三国演义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