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产业特点与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研究

2016-03-16 03:29龚先进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产业应用型

龚先进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230031)

IP产业特点与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研究

龚先进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230031)

IP产业作为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高等艺术院校作为文化产业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必须要深入研究IP产业的特点,调整与IP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IP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IP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高等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转变与具体措施的贯彻执行。

文化产业;IP;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高等院校普遍提出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高等艺术院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也不例外。在高等艺术院校理论大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缺乏实践能力较强的从业人员。为应对文化产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很多高等艺术院校提出要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可是提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其内容往往局限于某类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剥离了人才所依托的产业特点与发展态势,甚至包含很多过时的技术和花样繁多的技术课程,本身不成体系。这显然没能理解应用型教育的深刻内涵,自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IP产业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文化产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产业生态。要培养适应这种产业生态的人才,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其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的特点,并深入剖析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制定精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一、IP产业的主要特点

IP的字面意思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中的内涵是指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品或概念,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因为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业特点都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打破壁垒,激活市场。这个壁垒一方面是不同艺术形式作品之间相互转化的壁垒,一方面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创作环境壁垒。“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1]可以看出,在IP产业生态中的从业人员身上往往贴上了 “独立”“自由”的标签。“自由美术工作者们”的创作不可能都是自娱自乐的,而必然是为市场服务的,市场是受供求关系等各种关系所左右的。作为市场行为中的一分子,如何能做到“独立”“自由”呢?只能说这种“独立”“自由”的创作生态是立足于能够将各个“独立”“自由”的创作主体联结起来的产业生态之上的,而这些“自由美术工作者们”也无疑都具有IP思维,所以能够基于自身比较擅长的专业在整个IP产业中很好地定位自己,从而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何在IP产业中这些“自由美术工作者们”就可以做到“独立”“自由”,这是由IP产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

(一)IP产业是多维开发,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的线性开发

这种多维开发的特点,造成创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发行平台与渠道。比如自由美术工作者创作一套连环画,他可以完全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同时他还可以和游戏开发商以及电影公司合作,开发游戏与制作电影。我们所熟知的电影《蜘蛛侠》就是根据著名漫画公司漫威的作品改编的。这种模式使得一些艺术家可以不再受制于某些固定的公司,这便造就了艺术家的相对自由。当然,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作品多维开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是基于对IP产业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多维开发的产业模式将大大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比例。

(二)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可以更高效地相互转化

IP的概念本来就是多维开发,这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文化产业行业生态的巨大影响应运而生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有了不同的传播载体,手机、书籍、平板电脑、电视、电影等都承载了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传播功能,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都有自己的开发模式,并日趋成熟。比如一部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的文学作品,可同时转化为连环画、动画电影、真人电影、手机游戏、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等。并且发展到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从生产制作到商业发行都已经相对成熟,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相互转化,说明它们有着某种文化基因上的交集,比如制作技术上的交集、发行渠道的交集等。这就使得一个游戏开发团队如果参与电影制作也是可以发挥某种功能与作用的。电影《龙之谷》就是基于游戏制作的,在制作中除了增加了动画制作人员,原班人马也大量吸收进来。也就是说,业内的各种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联互通、合作共享。而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由于可以被不同的生产制作发行单位共享,自然可以相对自由,甚至自己就可以通过整合业内资源,完成一部作品从制作到发行的全过程。

(三)对从业人员要求技能精专与思维跨界

一个IP能否有效变现,最终取决于作品的质量,而作品的质量是由制作人员的水平高低决定的。由于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明确具体,所以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把本岗位的工作做到极致,方能取得作品最终的极致效果。当然,各个岗位工作的明确具体,不代表整个生产过程各部门相互绝缘,从业人员除了要对本岗位的工作精益求精以外,还要理解整个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是大体的制作方法,以便在生产过程中有效配合,提高生产效率。而一个IP的多维度开发如果都是由同一个单位进行开发,或者是由不同单位之间相互合作开发,共享人力资源的话,就需要从业人员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能够深入理解。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在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之间进行跨界思索,从而服务于一个IP的多维度开发。从生产效率与人力资源利用率以及IP行业特点的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现存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首先是针对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这一模式而言的,因为这种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弊端十分明显,至少相对市场而言,是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的。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一经提出,很多高校非常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只进行技术教育,忽略了支撑技术的理论体系与架构。这个理论除了学科本身的理论之外,还包括行业态势的分析与研究。

(一)大量庞杂技术课程堆砌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分工都是越来越细的,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现代工业体系建立以前,文化产业领域的生产者往往都是通才,从剧本到原画再到动作,甚至后期处理往往都是一个人操作。这样对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也导致了生产效率极低。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逐步建立了工业化作业模式。2013年6月22日,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系列动画电影《魁拔》的编剧、导演王川先生在“一席”网站上发表演讲,描述青青树公司在动画制作生产中进行工业实践对人们观念的冲击以及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他说:“我们认为只要是分工协作的,是在一定标准下作业的,就是工业。”比如一款游戏的制作,会分为策划、原画、建模、贴图、程序、测试等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单一,下一款游戏的生产制作还是这种模式。这种具有一定标准的生产模式使得作业人员只需要掌握这一岗位的技能即可,而且可以把该岗位的技能训练到极致,从而满足最精致作品制作时的技术要求。所以,如果单纯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说,高等艺术院校完全可以对应岗位上的技术要求对人才进行精准培养。

然而现在很多高等艺术院校诸多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就是多学技术,比如一些数字媒体专业、动画专业等。数字媒体专业从专业名称上看就知道涵盖的范围非常广,而动画专业从动画制作本身来说包含的具体技术也非常多,这样就造成很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时候,把大量庞杂的技术课程一股脑地推到学生面前,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结果每一项技术的学习都不得要领,最终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显然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二)课程之间逻辑关系松散,缺乏理论框架支撑

既然在文化产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的技术相对独立、平行,那么如果把这些技术课程全都放进一个专业里,反映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际上就很难通过一个有机的理论框架将这么多的技术课程组织起来。即便是勉强组织起来,那也是建立在“全才”培养的基础之上的,这与文化产业的生产过程分工越来越细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脱离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实际用人需求标准。

缺乏内在紧密联系的课程罗列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建立知识体系,不知所学前后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把方向定位在何处,整天学得稀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学习的兴趣有多大,自然最后的结果也与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

(三)脱离文化产业发展大环境,缺乏对行业的深度分析与理解

课程的庞杂与课程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关系都是表面问题,核心问题是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脱离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缺乏对行业的深度分析与理解,因此不能对症下药。对于知识型教育来说,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这个时候的重点可能在于知识的习得与保留,但如果将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重点就在于知识的发现与能力的培养了。因为应用总是市场的应用,而市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比如文化产业的工业实践,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分工协作。理论上讲,每个岗位的技术内容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高等艺术院校仍然按照传动的方式,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是背离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开展的各项教科研活动往往理论性、学术性大于应用性、实践性,分析研究的项目从题目到内容都缺乏新意,缺乏市场与产业的鲜活气息。没有行业一线的现实问题与内容来充实科研,所谓的科研成果也很难指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行业的深度分析与理解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与灵魂,能够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贴近产业实际,最终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岗位需求。反之,所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是花盆里的鲜花,离地三尺,缺乏肥沃土壤,中看不中用,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应用型师资匮乏

缺乏对行业的深度分析与理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应用型师资。师资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有什么样的人就能做什么样的事。如果教师不能以行业的视角来审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力地予以贯彻执行,那么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面对IP产业的业态形势,高等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分析了IP产业的特点以及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知道要适应IP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突出精专人才培养特点,课程设置要重点突出,摒弃平均主义

一个IP的全面开发对制作技术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比如电影制作的技术、动画制作的技术、游戏制作的技术等。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不表示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术,因为具体到工作岗位上又细分为各种不同的专业技术。当把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向应用型人才的时候,人们就把产业要求的多方面的技术理解成了学生要掌握多方面的技术,这就造成课程中夹杂了大量技术课程。人们认为这就是所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其实是陷入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高等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比如师资、生源、校企合作、社会资源等来精准定位某一个点,也就是相应对应产业链中的某个岗位,将其作为一个专业,集中力量重点建设,自然能够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这才是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二)加强IP产业思维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素养

IP产业在技术上细分的同时,不同艺术形式作品制作开发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却是越来越紧密,这就牵涉到人员的调度、资源的共享、工作的协调配合等。因此,在要求具备某个岗位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对生产流程的理解与行业生态的理解,所以不能仅仅只看到技术培养,完全漠视思维方面的理论教育。“以技能型人才来定位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妥当,应用型本科并非职业类本科,普通大学也并非高职高专的升级版本。”[2]17技术决定了从业人员可以在行业中走多高,但思维方式却决定了可以走多远,所以这两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缺少。要做到让学生学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的时候学习的目的和依据是非常明确的,因为人才培养是基于大的IP产业背景,学生一定要对产业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何况缺少了理论支撑的技术是枯燥的,是无源之水,不利于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然后再突出某一项重点技术,这样就等于在一大片肥沃的土壤上种下一个优质的种子,自然能够茁壮成长。

另外,IP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户的参与度高,也就是粉丝对产业的影响巨大。“粉丝对于媒介而言,是媒介产品的受众与消费者,他们既可反馈和参与媒介传播,也可成为媒介传播的内容来源甚至内容制造者”。[3]138对学生进行IP产业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正是培养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IP产业人才最有效的模式。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师资力量

再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予以落实,借助企业的力量是传统学术型师资转化为应用型师资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到对口大学、企业进修或培训,重构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4]58高等艺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引进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行业资源等对教师进行培养。校企双方可以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其中的教师一定打开了眼界,提升了技术,拓展了思维,这对整个人才培养将是最直接有效的。

四、结 语

解决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问题在于不能脱离市场,要对行业发展在市场中的变化非常敏感,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与方法。IP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行业特点,高等艺术院校要紧跟行业趋势,积极与市场进行深度结合,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良性互动,方能为IP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合格人才,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1]新华社.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王钢,曹如军.应用型本科的若干认识辨析[J].教育评论, 2013(6).

[3]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赵翔宇,向朝春.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9).

责任编辑:吴 夜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IP”Industry and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rt Colleges

Gong Xianjin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1,China)

IP industry,as the main form of expression for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Internet age,takes on man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Art colleges,as important institutions of cultivating art talents for culture industry,need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P industry,and adjust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relevant majors to fi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dustry.Only in this way can IP industry be promoted to develop healthily at a high speed so that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rt colleges can be changed,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can be carried out.

culture industry;IP;Internet;applied;cultivation

G40-03

:A

:1672-447X(2016)06-0137-04

2016-06-28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264)

龚先进(1983—),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文化产业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