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歌谣的革命功能与价值探讨

2016-03-16 03:29陈玲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别山歌谣红军

陈玲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大别山红色歌谣的革命功能与价值探讨

陈玲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大别山红色歌谣曾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动员、宣传、歌颂等十分积极的作用。红色歌谣内涵丰富,种类繁多,以红色歌谣表达的内容为依据,按照革命目的、革命主体类型、宣传对象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以红色歌谣的风格来分,可以分为革命宣传动员类、革命职业要求类、日常生活启示类和歌颂纪念类等。大别山的红色歌谣是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体现了大别山革命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一块历史瑰宝。

红色歌谣;革命功能;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红色歌谣是指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农村根据地流传并为根据地军民所传唱的革命歌谣。[1]59红色歌谣曾经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共产党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和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在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宣传革命曾经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红色歌谣是因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红色歌谣的发展伴随着当时革命根据地(包括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湘鄂西、鄂豫陕、川陕等)的革命宣传和根据地建设工作而逐步展开,其中大别山的红色歌谣主要分布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区的红色歌谣成为今天研究根据地文化的重要佐证,也成为研究鄂豫皖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来源。

一、大别山红色歌谣的产生、分类与表现手法

大别山红色歌谣是为了适应中国革命宣传和革命动员的需要而产生的。大别山区处在安徽、湖北和河南三省交界之处,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开展有效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中国早期的很多共产党员结合了自身革命斗争的经验进行积极探索,歌谣以其通俗、易懂、便于传诵等特点,开始成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和革命宣传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瞿秋白认为:“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照民歌曲谱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2]183-186革命时代的大别山红色歌谣数量众多,一度达到1000多首,在红色歌谣曲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大别山的红色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大别山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百姓的传唱中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广为流传。从内容来看,“移风易俗”是革命宣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宣传动员是中共社会革命的重要一环。[3]126-134其中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后来成为了人们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这些歌谣往往对老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进行阐述,情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比兴、夸张等。在党群之间情感共鸣的作用下,红色歌谣常提出进行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等革命主题来广泛号召和积极动员群众,帮助群众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进而激发各个阶层。歌谣的内容多是贴近百姓实际生活的经济、民生类,也有对党群关系、军民关系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数量众多的大别山红色歌谣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细分。按照革命目的来分,可以分为歌颂纪念类,如《红军胜利歌》《红四方面军东征胜利歌》《庆祝皖西北团员代表大会歌》《纪念十月革命十四周年歌》,动员鼓动类,如《兵变歌》《打倒帝国主义歌》《反对土劣清乡歌》和宣传号召类,如《红军练兵歌》《告团丁歌》《号召枪会革命歌》《拥护苏维埃政府歌》《参加红军歌》等。根据革命的主体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红军类,如《红军歌》《红军三大任务歌》等,妇女儿童类,如《妇女歌》三首、《男女平等歌》《少先队歌》等,反动势力类,如《反动与白色吵嘴歌》《白军士兵伤心歌》等。根据革命宣传对象的职业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工人类,如《工人歌》《工人苦歌》等,农民类,如《贫农自叹歌》《农人苦》《农人歌》,士兵类,如《操练歌》《卫兵歌》等。由于角度不同,对大别山红色歌谣的分类还有诸多不同标准,如按体裁划分,可分为号子类、小调类和灯歌、会歌类;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歌谣、游击战争时期歌谣、抗日战争时期歌谣和解放战争时期歌谣。丰富多样的红色歌谣既承载了革命宣传的主要功能,又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日益渗透进大别山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大别山革命歌谣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常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对底层百姓被土豪劣绅、国民党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欺压表示深切的同情,对红军取得的战果进行热情的讴歌,描述了红军领导下工农兵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推翻反动政权,建立苏维埃工农政权的美好前景,进而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如《革命歌》(之三)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大别山红色歌谣的这一内容形式。

二、大别山红色歌谣独具特色的革命功能

内容丰富的大别山红色歌谣通过模仿民歌、再填词等方式,生动再现了山区人民的生活。大别山地处山区,农民皆以传统农业安家立命。红色歌谣中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革命需求和革命目标。

大别山红色歌谣中采用的歌唱方法丰富多样,按照题材的划分,包括山歌、号子和小调等。红色歌谣结合不同的革命目的,配合不同的革命团结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动员。通过结合革命需要的填词再创造,实现了传统民歌向红色歌谣的转变。红色歌谣采用诸如苏武牧羊调、孟姜女调、泗洲小调等曲调配合新的填词以达到宣传和鼓舞的作用。这些再创作的红色歌谣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现实,也符合当时社会人民的理解水平,能较好地引起民众的情感共鸣。大别山红色歌谣从革命功能上进行细分大致有以下四种:

第一,红色歌谣通过积极有效的革命宣传和政治动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红色歌谣从其产生的初衷来看,更多的是传达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宣传革命任务和革命目标,让工农商学兵各个阶层能积极响应号召,进行革命斗争。国民革命时期,红色歌谣的主要对象是工农兵群众,主要是以工农为主,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地主豪绅、官僚资本家的盘剥和压榨,反对中国官僚军阀的连年混战、滥抓壮丁和鱼肉百姓。《反对土劣清乡歌》《十二月革命歌》《十二月大改变歌》等就充分宣扬了革命的对象、目标和任务。《号召枪会革命歌》《兵变歌》等歌谣集中号召群众针对白军士兵或枪会士兵进行革命斗争。

工农兵是国民革命时期备受压榨的社会底层,是中国人数最多的革命斗争群体,是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和团结的对象。百姓响应号召积极加入红军队伍,大别山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八七”会议以后,大别山地区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起了三次农民武装起义,即黄麻起义、商南暴动和六霍起义。这些为后来大别山红军的壮大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培养了良好的组织力量和群众基础。大别山根据地取得的辉煌战绩与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众多的红色歌谣密不可分。

第二,大别山红色歌谣体现出对红军战士进行革命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红军三大任务歌》就对红军完成打倒帝国主义、消除封建势力和进行土地革命这三大任务进行了明确要求,并提出了红军纪律的具体要求“红军纪律重要,战士皆须记牢:反动豪绅财产,一律没收归公,人人须有调查工作,绝对禁止私人没收。保障最后胜利,服从团体纪律。军事组织系统,丝毫不能忽视。一切命令坚决执行,才能完成最后任务。发动群众斗争,言语态度和平,宣传红军主张,扩大政治影响,不拿工农一针一线,作一完全红色战士。”这首歌谣用浅显易懂的歌词和郎朗上口的曲调帮助红军战士牢记自己的使命与任务,在传唱的过程中帮助百姓了解红军队伍与其他国民革命军队伍的区别。这首歌与当时广为流传的红军“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的歌曲已经非常接近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是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定的纪律。1947年10月l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统一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三大纪律:①一切行动听指挥;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①说话和气;②买卖公平;③借东西要还;④损坏东西要赔;⑤不打人骂人;⑥不损坏庄稼;⑦不调戏妇女;⑧不虐待俘虏。[4]97

将具体的纪律要求用革命歌谣的方式进行诠释,生动地说明了军队的宗旨、性质以及军民关系。改变以往百姓对 “丘八”(旧时百姓对士兵的蔑称)痛恨和害怕的情感,能够亲近战士,若不如此红军便不能接近群众、发动群众。没有群众的拥护,军队也是无法存在的。

除了具有能有效地改善军民关系的功能以外,红色歌谣还发挥了教育战士的作用。红军在三湾改编之后,由于成立时间短,革命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难较多,早期红军吸收的人员成分是多样化的,人员的素质和觉悟也有较大差异。有的时候,战士们肚子饿了,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一个鸡蛋的事情还是有的,阶级路线也不是很分明,向地主土豪筹款时,也会有大家乱拿的现象发生。[5]

《红军三大任务歌》对红军战士进行了政治教育和行为约束,为建设新型的战士队伍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其他诸如《红军练兵歌》是从十个方面对士兵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士兵宗旨、内务卫生、枪支管理、衣服着装、同志关系、战时纪律、不良嗜好、革命精神、严守军纪、战术操练。《操练歌》诠释了对红军士兵军事操练的具体要求,明确操练的目标,《卫兵歌》提出了卫兵战士站岗的具体要求等。《少先队歌》是培养少年儿童成为红军的坚强后备力量的歌曲,《妇女歌》(三首)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妇女遭受的不公待遇,坚信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更好的妇女权益,坚定妇女儿童为革命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

第三,大别山红色歌谣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军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启迪。大别山红色歌谣采用了对百姓日常生活进行再诠释的方法,通过对所经历的国统区悲惨境遇的描述,激发群众革命的热情。如《夫妻对唱》歌分别以妻子和丈夫的角度对敌人在清乡过程中家人悲惨遭遇进行详细描述。歌曲通过夫妻的对唱讲述了彼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与关注。结合百姓日常悲惨遭遇的真实描述来体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能激发人们反对反动政府的革命斗志。《男女平等歌》则表达了对不公平的旧秩序的不满和对建立社会新秩序的美好愿望。

第四,大别山红色歌谣热情讴歌了红军取得的丰硕革命成果,表达了对革命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的纪念之情。这些歌谣或对工农群众取得的革命胜利进行热情洋溢的歌颂,如《红四方面军胜利歌》;或对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如已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进行热情的讴歌,如《拥护苏维埃政府歌》;或对成立新的革命战斗组织进行颂扬,如《建立俱乐部歌》《少年先锋队歌》;或对革命纪念日表达纪念之情,如《纪念十月革命十四周年歌》等。人们在歌唱红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不同风格的大别山红色歌谣表达了各类的革命需要,这些歌谣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调达到生动形象地宣传、积极有力地鼓动、简明扼要地要求、热情洋溢地讴歌等革命目的,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大别山红色歌谣蕴含的丰富革命价值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别山红色歌谣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红色歌谣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再创新与发展。

大别山红色歌谣有力地动员了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革命斗争,增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曾拥有数量达到10个师的红军,共有15个军的赤卫队。大别山红军成立后,在徐向前、曾中生等著名军事指挥家的领导下,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曾取得了黄安、商潢、苏家和潢光等战役的胜利,共剿灭敌军6万多,歼灭正规军40个团。大别山的红色歌谣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有效的鼓动、宣传、动员等作用,使得红军的革命主张在大别山区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与此同时,红色歌谣能通过其朴素的语言,简明扼要的传唱方式来宣传革命的主张,密切军民关系,从而实现军民一体,实现革命的人员配备和物资供给充足等多重作用。人民勇于牺牲并努力创造的“红旗不倒”的中国革命奇迹,与中国共产党有效的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当地数量众多的红色歌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分不开的。

大别山红色歌谣成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佐证,是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从不同时期红色歌谣宣传的主旨、革命的对象和任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革命歌谣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情况。大别山红色歌谣反映了鄂豫皖根据地军民革命思想的变化与发展。从1926年以来,伴随着群众革命意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在行动中积极响应。由此,在大别山地区出现了空前的革命高潮。

大别山红色歌谣也成为了鄂豫皖根据地群众进行英勇斗争的有力见证。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曾长期处于革命的前沿,在28载斗争岁月里凝练出的听党指挥、勇当先锋、坚守信念、团结一心的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别山红色歌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大别山地区红色歌谣是对中国传统民歌民谣的继承和再发展。这些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曲调,如《分粮歌》用的是泗州调,《革命歌》用的是苏武牧羊调等,被赋予新的使命,同时也易于被人民接受和传唱。民间曲调节奏明快、填词根据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真实遭遇进行修改和再创作,百姓易于接受,也易于传播,这也促使大别山地区红色歌谣成为大别山地区文化和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别山红色歌谣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大别山军民共同革命的岁月里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了中国革命史、大别山地区文化和红色文化史上一块炫丽的瑰宝。

[1]李扬.歌谣传统下的记忆表述——以湖北长阳“红色歌谣”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3(6).

[2]唐金培.鄂豫皖苏区文化建设模式及其历史地位[J].中州学刊,2008(6).

[3]黄通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孙庆祥.组织人事工作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N].解放军报,1977-08-07.

责任编辑:曲晓红

A 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Red Songs in Dabie Mountains Revolutionary Base

Chen Ling
(School of Marxism,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The red songsofthe Dabiemountain revolutionarybaseplayed a positiverole of mobilization,propaganda and prais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processof E-Yu-Wan revolutionary bases.Red songs are rich in connotation with various types.In terms of the content,red song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such different standards as revolutionary purpose,type of main revolutionary body and propaganda objects.In terms of the style,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such categories as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revolutionary career requirements, daily life revelations and praise and commemoration.The red songs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fully reflec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nd have become a historical treasure of Chinese red culture.

red songs;revolutionary function;Dabie Mountains Revolutionary Base

J639

:A

:1672-447X(2016)06-0052-04

2016-06-28

安徽省教育厅思政教研项目(2013szxm08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2012B454);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2016Szzgjh1-1-2016-21)

陈 玲(1980—),安徽黄山人,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别山歌谣红军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又见大别山
《春天的歌谣》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见了,大别山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