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冰山”下的《青春咖啡馆》
王 刚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青春咖啡馆》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小说很好地体现出“冰山原则”的运用—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同时,借助于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以孔岱咖啡馆为中心,《青春咖啡馆》描写了二战时期巴黎被德国所占领时期的普通人身心交瘁的全球圆形流散现象。
关键词:“冰山原则” 《青春咖啡馆》
“冰山原则”最初由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1895年,他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著名的“冰山理论”开始流传开来。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指的是人的各种欲望,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结构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是处于无意识的层面的,而这属于绝大部分的无意识的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发展,包括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爱恨情仇等等。
2.“冰山原则”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首次把“冰山原则”的理论和实践用于文学作品创作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从理论上来看,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后来,海明威又多次做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浓厚兴趣。于是,“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理论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文学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冰山原则”的使用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
从实践上来看,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很确切的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我们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qIZfF0Y_cE WMDOuI8HY2wRw5XMKz3LpisjBFgrIx6uTe4Ay-t_MIcm8BMTRxLSuq_ rys0jxECnwgCfcJz_4C_)由此可见,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8qIZfF0Y_cEWMDOuI8HY2wRw5XMKz3LpisjB FgrIx6uTe4Ay-t_MIcm8BMTRxLSuq_rys0jxECnwgCfcJz_4C_)
“冰山原则”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莫迪亚诺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这尤其体现在其作品中的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莫迪亚诺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暗店街》中,文字和简洁和形象的鲜明通过独特的结构体现出来---该小说由47个片段组合而成。这些片段有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有主人公回忆起来的过往生活的图景、有朋友之间的通信、有从其它地方得到的调查报告等。这些片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为独成体系的一篇又围绕同一个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整部小说的结构并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另外,他的另一部作品《夜半撞车》也是由类似的结构构成的小说,它以文本的主人公“我”寻找肇事车辆的车主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为主线,串联起“我”早年生活的片段。童年时被轧死的狗、幼年时的居所、由于“我”伸手要钱而把我扭送到警察局的父亲、“我”曾倾心的女孩埃莱娜、博维埃尔博士主持的讨论会等画面犹如潮水一般涌向“我”的脑海。从这些简洁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少年时的颠簸、青年时的穷困和成年时的浑浑噩噩这些鲜明的形象。书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而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出“冰山原则”的就是《青春咖啡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巴黎,正如如海明威所说,是一场盛宴。在孔岱咖啡馆,有一个神秘的大家称之为“露姬”的女子,她因其独特的行为和举止引起了所有顾客的注意。没有人知道露姬为什么会出现在孔岱咖啡馆里,她的身上散发着某种既疯狂又脆弱、既卓绝又怯懦的气息,她穿着黑色大衣,眼睛里带着秘密,出现在孔岱咖啡馆里。她每天坐在固定的角落,不和任何人说话,默默抽烟,孑然一人,偶尔低头看一会书。咖啡馆里的每个人都对她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因为她像明星一样耀眼,却一语不发,她与生俱来的与人保持的一种距离与沉默,令人着迷。在所有的局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意外之喜。同样,也没有人知道,露姬为什么会从孔岱咖啡馆中消失,纵使它不再能够记录一个属于“漂移的”青春的时代。
莫迪亚诺为“露姬”提供了四个叙述者,因而也可以说是为她设计了四条走向“真相”的途径:一个巴黎矿业大学的大学生、一个从事侦探工作的人、“露姬”本人和“露姬”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情人罗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四个人,四个讲述“露姬”的视角,四条往“露姬”的内心走去、却不同程度迷失的小路。就连“露姬”本人也找不到有关自己的真相——她不撒谎,她只是沉默。事实上,书中并没有太过细碎的叙述可以拼接出“露姬”的生命轨迹:父亲不详,经常出走的少女时代,在红磨坊工作的母亲;有过婚姻,却从婚姻中出走;有过情人,也想过和情人一起出走到更远的地方,但最终以放弃生命而告终。
小说结构独特、用词简约,通过四个不同的叙述者刻画出“露姬”这一与众不同的文学形象,采用了四个不同的视角与口吻去讲述露姬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可这些大学生、侦探,露姬本人,作家,却纷纷表达出一种软绵绵的愁绪,令这场盛宴显得有些苦恼、有些无力、甚至令人心碎。《青春咖啡馆》揭示出来的问题催人警醒,“冰山原则”在此书中所产生的魅力加上“露姬”的凄惨经历引起了读者的同情,让世人深思。
成本策划是以利润目标为导向,基于收益为视角,以产品定位为前提,以“三全”和全成本费用为成本管控思路[2]。成本策划是真正意义上的事前成本控制,先订立利润目标是区别于目标成本的最大特点,企业或投资者是以“经营”角度为第一维度,也就是说,所有管理行为均要以利润为先。
1.简洁的结构与文字
简洁的结构与文字是“冰山原则”的主要特征之一, 也是《青春咖啡馆》的主要特征之一。
首先,该小说叙述简练、用词简略、结构简洁,这可以从露姬这个人物这里找到佐证。逃离是塑造露姬的主线,逃离始终伴随着”露姬”,从她十五岁的未成年流浪,到孔岱咖啡馆到逃离婚姻再到纵身一跳,她逃离了所有能逃离的,躲避了所有能躲避的,留下的只有那本想改名为《不存在的雅克林娜》的小册子以及她短暂人生的冰冷和沉默。正因如此,侦探盖世里同情露姬的凄惨遭遇,没有继续追踪她,仍然让她以自己的方式继续逃跑。在此,帕特里克的写作方法很高超,他只是把过去打散,铺陈开来,展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 “孤立”的追求绝对自由的可怜人,“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仅有的那些美好回忆都和逃跑或者离家出走连在一起。但是,生活总会重占上风。我等待一个信号为我指路。到了那里,街道豁然通向浩瀚天空,俨如在悬崖边上。我轻松自如的往前走着,这种轻松自如的感觉有时会在梦中出现。你感到无所畏惧,任何危险都不在话下。......然后,生活在继续,时起时伏。在一个心情沮丧的日子里,我在居伊德威尔借给我的那本《不存在的路易斯》的封面上,用圆珠笔把那个名字换成了我的。《不存在的雅克林娜》。”(莫迪亚诺 82)
其次,露姬(真名是雅克林娜)生活的单一结构—逃离,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她出生在社会底层,喜欢天文学,从小就想成为大学生。可是,她理想的那所中学并没有没录取她,这打碎了她上大学的梦想。而那所中学没要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她母亲在巴黎有名的色情场所红磨坊工作。所以,她觉得那所中学没要她的事情“难以启齿”,而且从此“很不相信学校了”。她的母亲也不再对她抱任何希望,认定女儿会是自己的翻版,但是露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认为,这段人生是命运强加到她头上的,从今以后,她要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幸的是,她被人“热情”引领误入歧途,踏进黑暗的康特尔酒吧,饱尝人生的艰辛和苦难。所以,之后她到孔岱咖啡馆避难,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跑,最后选择跳楼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试图在另一个世界获得自由。露姬的生活轨迹发人深省、催人落泪。
另外,罗兰是挚爱着露姬的。在认识露姬之后,她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我们漫无目的地走着,我们有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利沃里街上的拱廊下面还映照着夕阳的余晖。这是在夏初,我们很快就要出发了。去哪里呢?我们还不知道。也许是去西班牙的马略卡岛或者墨西哥。也许去伦敦或者罗马。去哪里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地方已经混在一起了。我们旅行的惟一目的就是进入夏日的中心,时间在那里停止,时钟的指针永远指着同一时刻:正午十二时。 ” (莫迪亚诺 109)罗兰对露姬的爱是简单、直接、明快的。
2.鲜明的形象
《青春咖啡馆》对侦探盖世里的刻画是很精妙的。从他接受任务到孔岱咖啡馆卧底、到追踪露姬的生活和生平、到快柳暗花明却怜悯收手、再到参加露姬的葬礼,可以说盖世里是一个精明过人、思维缜密、行动高效、有情有义的有着鲜明性格和形象的人。
首先,在从露姬的前夫舒罗那里接受酬金私下寻找露姬的任务后,盖世里隐姓埋名,甚至瞒报自己的身份是美术编辑,可谓精明过人。“美术编辑。这个名称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了。倘若在二十年前,有人问我将来有何打算,我会含糊不清地嘟哝一句:做美术编辑。而且,我今天也是这么说的。什么也没有改变。所有这些年头都被一笔勾销。他露的细节越多,我越感觉到他身上的谨慎,甚至有些冷漠,这可能是所谓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结果。”(莫迪亚诺 1)而随后,他自言自语地解说了这一深刻原因,“可是,当我跟他说我是美术编辑的时候,我撒谎了吗?他信赖我,对此我是心知肚明的。比别人大二十岁的好处正在于此:他们不知道你的老底。就算他们漫不经心地打探一些你此前的生活经历,你也可以天花乱坠地瞎编一气。新的生活。他们不会去追根问底。这种想象出的生活,你讲着讲着,就有大股大股的新鲜空气从一个很久以来一直让你觉得憋闷的封闭堵塞……”( 莫迪亚诺 22-23)这更能证明盖世里的才智绝非为等闲之辈了。
其次,盖世里也老谋深算,处理问题成熟老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许多事情讳莫如深,必须三缄其口。我们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于是,我们都极力避开对方。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彻底的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 莫迪亚诺 23)
另外,盖世里的这种老谋深算是建立在反复思考、思维缜密的基础上的,“这种人在床头柜边永久性地放着一个烟灰缸,上面搁着一支点燃了的香烟。他的睡眠也是断断续续的,每每醒来,他都要吸一口烟。一支烧完了,他又点燃另外一支,动作犹如梦游者。但是,到第二天早上,他就什么也记不得了,他还以为自己睡得很沉很香呢。 ”(莫迪亚诺 54)盖世里明白:在每一个地方,露姬都不敢放下她的灵魂,这才是她要不断逃走、她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家、永远也建构不了自己的家的原因。
最后,盖世里是善良敦厚、有情有义之人。当盖世里通过朋友得知露姬曾经因“未成年流浪”而两次进了警察局后,他去追踪她的足迹,思考她为什么出逃,怎样逃,逃往哪里。这种设身处地的路途、设身处地的想象使盖世里被露姬的孤独身世所打动、震撼,他决定放弃追踪。盖世里说“雅克林娜可以信赖我的。我会让她有足够的时间隐藏到一个别人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 (莫迪亚诺103)尤其是当露姬莫名跳楼身亡之后,到医院看望她的,只有她的情人罗兰和盖世里了,“过了很久,我才赶到布鲁塞医院,我待在等候室里。一个五十岁上下、穿着人字斜纹外衣、留平头的灰发男子也坐在一张长椅上等候着。除了他和我之外,没有任何人。”(莫迪亚诺 118)一个最初接受报酬追踪露姬的私家侦探,最终却成为对她最友好、最善良的人,“冰山原则”的运用必定使盖世里成为经典的文学形象。
3.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露姬的光彩耀眼、鹤立鸡群却又寡言少语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好奇和思考。
首先,矿业大学生了解露姬的方式是观察和想象,他发现露姬与众不同,他反复思考露姬为什么会来这里?他注意到的是,“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岁月流逝,我常常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是否仅仅因了她的存在,才使得那家咖啡馆和那里的人都显得那么异乎寻常和与众不同,仿佛她用自己的芬芳把他们都浸透了。”(莫迪亚诺 1)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他认为露姬来孔岱咖啡馆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
其次,罗兰是深爱着露姬的、为她付出很多,并且对他们的人生做出很多深刻的思考。罗兰思考过“中立区”,“中立地区至少有一个优势:那里只是一个出发点,人们离开那里是迟早的事情。”(莫迪亚诺 68)他认为他和露姬游荡在巴黎的“中立地区”。在他们一起阅读时,罗兰发现露姬阅读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和行事准则,而是“她只是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莫迪亚诺 82)这就是说,她阅读只是想驱使使她心里的过去的幽灵、痛苦的记忆消失得无影无踪。尽管罗兰确信自己和露姬是同一类人,彼此声气相通,“然而,必须承认,我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 莫迪亚诺 79)最终,罗兰觉得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伤口已经痊愈了,已经没有理由躲藏在“中立地区”了。但是露姬,却永远的停留在了中立地区,她从窗口跳下,永远的死去了,“我很快就会抵达峭壁的边缘,我会纵身跳入空中。漂浮在空中,终于找到我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那种失重的感觉,那该是何等幸福啊!”(莫迪亚诺 82)罗兰的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还表现在他执着于永恒轮回,他说“当我回想往事的时候,我们的相遇,在我眼里恰似两个在生活中萍踪无定的人的邂逅。”(莫迪亚诺 57)这就是说,在罗兰身上体现出的思想有凡人、商人、情人和哲人的特质。
越是仔细阅读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我们似乎就越能清晰地看到诸多 “都市漫游者”的形象。莫迪亚诺展示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正是作家本人度过青春岁月的都市,“我写作,只是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巴黎”,这种出发点为《青春咖啡馆》带来亲历的真切感与时光洗礼后留存的无限眷恋与感伤,而且莫迪亚诺在书中对很多事情并不言透,而是交由读者自己去揣测、体会,这更增强了其作品的感染力和全球圆形流散的影响力。
可以说,矿业大学生、侦探盖世里、情人罗兰都是能理解露姬的,这正如盖世里认为“唯一有意思的人,是雅克林娜•德朗克。在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雅克琳娜……她可能是最后一个。”(莫迪亚诺 88)的一样。但是,他们只能理解露姬的一部分,就象读者一样。露姬身上有作者童年时的孤独影子、有“国际情境主义者”的漂游之旅、有无数普通民众绝望而无奈的追求。尽管露姬从“黑暗之门”进入咖啡馆,她却执着于对光明的追寻。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她为何从窗口纵身跳下。也许那些未说出的、那些无法理解的部分,才最令人动容并产生共鸣,这正是“冰山原则”在此书中的妙用之处。
《青春咖啡馆》里的露姬就是那挥之不去的青春懵懂、激进、厌世等情绪的凝缩,是全球的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满载愁绪忧伤的青春岁月。“也许这发生在无根的人们身上。这些人不在轨道上,被框在一个中间地带,家庭的或学生的。这是……不确定性的时期。”(莫迪亚诺 93)青春,更是一段满含热泪、摇摆不定的岁月,人们看到的只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隐藏不现、交由读者自己去深思。
参考文献:
[1]Baronia, Marie-Aude, Besser, Stephan, and Jansen, Yolande, Diaspora and Memory, New York: Rodopi, 2007.
[2]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4.
[3]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1993.
[4]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王宁,“流散写作与中华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6]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