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对孤独个体生命的精神解读

2016-03-16 02:13胡雨晴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个体生命

胡雨晴

(武汉大学 艺术学系,湖北 武汉 430000)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对孤独个体生命的精神解读

胡雨晴

(武汉大学 艺术学系,湖北 武汉 430000)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影片普遍关注生命个体的精神世界。主要表现为,导演通过影像符号的隐喻来展现现代人的生命与命运中无法逃离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通过孤独个体的精神交流,引导观众思考现代人孤独的生命生存状态,将电影表现的内容引向个体人生生命精神的探索。

基耶斯洛夫斯基;个体生命;精神世界;隐喻

在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为数不多的电影作品中,大都十分关注孤独的生命个体及其精神世界,导演善于从外部现实世界深入到个体内心世界来探索生命的本质。本文以其代表作《蓝白红》、《十诫》和《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等作品为例,解读其各种影像符号的隐喻功能,揭示出影片在探索个体生命精神世界中的内涵与价值。

一、科技理性对个体生命的嘲弄

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多数影片都是以叙事为表象材料,通过人物、事件、意象符号的象征性隐喻,来表达导演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思考与认知。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揭示现代文明社会中,科技理性对个体生命的嘲弄。

影片《十诫》按照《圣经》中的十条戒律,通过十部50分钟的短片创造了当代社会的警世恒言。影片内容涉及科技理性、宗教及情感等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层面。《十诫之生命无常》(第一诫)讲述了一个数学家克日什托夫和他的儿子帕维尔的故事,数学家是一个崇尚科学的理性主义者,他认为很多事情可以计算和估量。儿子对父亲十分崇拜,有着共同的爱好。圣诞节前,儿子询问父亲能否滑冰,父亲打开电脑开始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他自信满满地向儿子保证:冰面至少可以承受超过他体重三倍的重量。于是,第二天,儿子穿上爸爸给他的圣诞礼物冰鞋,上了冰面,然而年幼的生命却葬身湖底。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看似平静的湖面,却预示着生命无常。电影中平淡却富有哲思的对话与镜头透露着理性的破灭和死亡的猝不及防。

克日什托夫不小心打翻蓝色墨水,白纸上预兆般地出现蓝色墨水,具有象征性的蓝色最终浸染了整张纸。人类拥有电脑后,墨水似乎很难见到,因此这个细节更显得不同寻常。蓝色是大海般神秘而又冷峻、恐惧的象征,它具有不可预知性,色彩的象征应验了人生的命运,这片冷峻而又恐惧的蓝色,是孩子沉入冰窟中的暗示。这片湛蓝是绝对的神秘,是超越科技与理性文明背后的纯粹的不可知性。全片最讽刺的情节似乎是屏幕上多次出现神秘文字“我准备好了”。电脑代表了克日什托夫崇尚的理性,却在冥冥中被“更巨大的力量”控制,它对教授“一切都能被计算和估量”的信仰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嘲讽。这也就是西方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表现出对科学知识和人的理性信仰的怀疑,被现代技术理性控制下的人生生命,除了被工具化、商品化以外,再也无法自己掌握自我的命运。世界对于人生的荒诞感油然而生,在荒诞的背后,人们只能寻找那些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神秘的先知先觉或无知无觉。这是更深一步的现代性宿命论,是隐藏在科技文明与理性文明信仰背后的个体人生的宿命。

克日什托夫在教堂里绝望地推翻烛台,蜡烛油滴在玛利亚的画像上,营造出圣母流泪的哀伤景象,他的理性行为也在此时宣告崩塌。在原剧本中,克日什托夫失去儿子后疯狂地在电脑中键入“为什么”,却无法得到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将这段戏删除,以更富于表现力的场景比如“墨水染白纸”、“圣母像流泪”等取代。同样,原剧本中的教堂充满了人,而拍摄时改成教授孑然一身。孤独的他向圣水伸出手,此时作为意象的水凝成一块冰,有如弥撒时领取的圣体。在《十诫》中还有一个“上帝”的角色,几乎在每一诫中都会出现的一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上帝”承担着“纯粹的凝视”的任务,电影不断穿插着一个流浪汉似的年轻男子烤着火,静静地看着周围世界的画面。他的眼睛总是那么深邃、冷峻,但又含有一丝无奈和悲悯,他似乎透视了周围的一切。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对发生的事没任何影响,但能让剧中人思考自己在干什么……他目光炯炯的注视能激发人类的自我反省。”

科技发展到今天很多人都不再相信神的存在,像片中的父亲一样认为科技理性能解释一切,决定一切。科学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科学却不能解释人内心的细微感知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偶然性,也不可能全面准确地预知科学成果的负面性与缺陷性。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理性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它所带来的更多问题却有待新的科学去解决,这样永无止境地创新下去,对于人类整体的命运和个体生命的命运而言,科学理性所期待的世界未来,能够成为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依靠和家园么?科技文明与理性文明能够给我们个体生命以绝对的依托么?这也许只能由上帝回答。这就是西方后现代文化中,对文艺复兴以来的科技与理性文明的再次怀疑与追问。

二、生命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前期作品,整体基调笼罩着悲观的宿命论,普遍表现出脆弱无力的自我在艰难绝望的现实中的生存状况。关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些宿命的观念,也贯穿于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的大部分作品中,这是他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状态探索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存在很多看似和影片主题情节没有很大关联的小细节,但恰恰是这么多的细节组合使得影片产生一种非理性的神秘之感。在《蓝白红之红》中,老法官在考试的头一天,抱着的一摞书不小心散落到地上,看到书本打开的那一页,刚好是第二天考试的题目。这是一个神秘的巧合,也是命运的一次机缘,它的偶然性决定了一种人生选择的必然性;然而,这个必然性的生命机缘,却又来自这个偶然性的不可预知性。因此,人生的命运被赋予了神秘的不可知色彩。在1981年的作品《盲打误撞》中,影片通过三种状况实现了命运的三种可能性,但结局都是死亡。三种可能性是偶然,是机缘,具有不可预知性,但它们的结局却又走向同一个必然,一个死亡的必然。影片在赋予人生以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一份悲凉感,一种无法逃避的死亡的等待与结局。

相比前期《盲打误撞》中残酷现实的命运,《蓝白红》三部曲主人公都在各种意外中存活了下来,在后期的作品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寻求生命的意义。导演说:“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个结束我们生命的选择,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我们从未知道过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也不可知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在等待我们。”[1]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及其神秘之感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中处处可见,不仅是每部影片中的小细节,每部影片都有莫名的联系。在《蓝白红之蓝》中女主人公误入了法庭中碰见了一场官司,而这场官司恰好是《蓝白红之白》中男女主人公开场发生的一场离婚诉讼。《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被未知的宿命和神秘感所笼罩。影片中扔垃圾的驼背老妇人也出现在《蓝白红》三部曲的每一部。《十诫》中(除去第七和第十诫)有一个神秘的无所事事的青年,他每次都会作为旁观者出现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不参与剧情的发展,观察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也有如导演冷静地观察着社会及人们细腻的情绪表情和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导演对生命存在的理性思考。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生命意识不仅只体现在人类个体身上,在很多看似平常的物体上也贯穿着生命感。在影片《十诫》中牛奶几乎在每一部都有出现,并且状态都不一。在第一诫中牛奶是酸的,第二诫中的医生随身带着牛奶,第四诫中最后麦克要去买牛奶,第六诫中托米克送牛奶,玛格达不慎洒掉。第七诫中女主想用母乳喂养女儿,男主说女儿想要一个给她喂牛奶的家,第十诫中罗曼在照看孩子玩耍时把牛奶撒了。在这里牛奶作为一个很普通的物体贯穿在每一部,实际上是受了某种莫名力量的牵引。

在《十诫之杀人》中虽然我们从片头死老鼠和吊死的猫可以感受到整部影片被死亡笼罩的压抑的基调,但无法预料到年轻人雅采克会对谁下手,雅采克成为凶手是偶然的,选择杀人的对象也是偶然的,而这一切偶然性的背后是他内心对社会的厌恶,对生活的没有目的,对周围一切人和事物的冷漠。由此可见,人的生存状态对命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的最后一部影片《蓝白红之红》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表达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探寻和认识,即“博爱”,影片的结尾主人公遇到了一场海难,蓝白红三色的主人公都在这场海难中得以获救。在《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中导演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灵魂与肉体共存的现实空间,极富哲理意味。波兰的维罗妮卡因心脏病死亡,巴黎的维罗妮卡经常感到莫名的孤独。死亡是生命的常态,“生命可能被死亡的阴影所覆盖,但生命的热情和自由选择的意志却可以主宰死亡。一个个体,恰恰不是在生与死的对抗中,而是在灵魂与肉体的裁断和超越中,才更有可能欣赏到生命的完整和自由。”[2]他用纪实的手法和冷静的哲思使观众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神秘浪漫的风格。通过对悬念的设置和对巧合的处理,在生命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中探索人类神秘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诫中都会出现一栋公寓楼,作为现在社会人类居住环境的一个象征,人们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封闭空间。每一部中的主人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这栋公寓楼的每个窗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十诫之进退维谷》(第二诫)叙述的是多罗塔的抉择。多罗塔的丈夫病入膏肓,她却怀上了朋友的孩子。多罗塔之前一直无法怀上孩子,这也是年龄渐大的她的最后一次机会。她面临要不要留下孩子的抉择,于是找到丈夫的主治医生想知道丈夫会不会活下来,如果可以,那么她就堕胎。医生在知道多罗塔丈夫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说了谎使得她留下了孩子。影片主要意象为水和玻璃,当情人的一番话激发了女主人公多罗塔内心深处的罪恶与愧疚,坐在餐桌旁的她故意缓缓地移动杯子,将杯子摔得粉碎,咖啡流淌满地。老医生向清洁女工喃喃絮叨一个二战中被害的家庭的故事,他们喝着杯子里冲好的咖啡,而那故事就是他自己的往事:医生在战争中失去了妻儿,失去了家庭。同样多罗塔也面临失去家庭的危险,不同的是她摔碎了杯子,体现了她的脆弱与不安,而医生喝下了杯中的咖啡,体现了历经伤痛的他已敢于面对曾经的伤痛。水还象征危险,病床上的丈夫焦虑、恐惧,四周墙壁上渗漏的水以及不时的滴水声都与他的大汗淋漓互为映衬,整个画面充满溺水感,让人窒息。植物在影片中也成为重要的意象。开场的镜头中医生在悉心照看他的仙人掌,而多罗塔透过百叶窗看到医生远去的背影,她愠怒地将自己植物的叶子一个个拔掉,反映出她与医生迥异的心态。但当她试图折断植物的根时,倔强的根并没有妥协,它似乎象征了丈夫的生命力。

三、孤独生命个体的封闭性与精神交流

用镜头去探索人类隐蔽的灵魂和复杂的心灵并非易事,但却是西方艺术电影的长处。基耶斯洛夫斯基能够游刃有余地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来展现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所观看过的影片大部分是采用语言对话或独白来展示内心世界,而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对话不多,以“静”为主调,也体现了普多夫金“沉默是金”的电影理念。然而,在沉默的背后,有一批动作、细节与情节都在“发声”。因此,他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情节乃至象征性意象都充满隐喻色彩。其中,探索孤独生命个体的封闭性以及孤独的精神交流,也是他探索现代人内心世界状态的重要内容。

影片《十诫之爱情》讲述男孩托米克用望远镜偷窥住在对面公寓大厦的女人玛格达,在不知不觉中迷恋上她的故事。男主人公托米克通过望远镜偷窥玛格达表达他的情感,在看到玛格达吃晚餐的时候托米克也咬下他的面包,并且搞恶作剧,叫来修理工人阻止玛格达与情人幽会。他很享受自己营造的这个虚幻世界。托米克的生活空间很狭窄,除了工作的邮局就是他的小房间。一个孤独的人渴望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托米克通过窥探玛格达的生活来填补内心的孤独。而当玛格达发觉他的举动并与他见面时,他却用简短的回答否认对玛格达的爱慕之心。在《蓝白红之红》中,退休的法官一个人与一只狗生活在一起,并在家中窃听邻居和他人的通话,了解他人的情感及生活,以此来慰藉自己孤独的精神世界。在现代这个钢筋水泥合成的喧嚣城市,处处是高楼大厦,处处是喇叭声响,都市人的内心世界却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生存最大的困境就是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却很少能够有解决的办法和倾诉的对象,他们自成一体,各自封闭。《蓝白红之红》中瓦伦蒂娜和远在国外的男友经常通电话,但因为对方的猜疑和不信任使得双方的矛盾隔阂日益加深。《蓝白红》三部曲开头分别以汽车、行李运输带以及电话线来展示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也暗示了内心孤独的现代人更趋向用电子网络通讯设备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交谈,想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也是很困难的。陌生人也许会有默契的心灵,而相识的人却心存隔膜。无法信赖他人,于是过分依赖科技,就像在《十诫生命无常》中的父亲用公式算出湖面上的冰能够承受儿子三倍的重量,然而儿子却葬身湖底。导演用客观的视角展示了个体复杂的精神世界,没有视觉上的刺激,却有一种细腻的真实,才会更加历久弥新。

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色彩的偏爱显而易见,法国国旗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分别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在《蓝白红》三部曲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标题和影片整个色彩是一致的,并且各自阐释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含义,三部曲以三个故事分别表达了现代人面对自由、平等、博爱这个传统价值观的情感与困惑。《蓝》中的朱莉,想忘却悲伤重获“自由”,但逃避是无法得到自由的,最终她选择原谅,这才得以从痛苦中走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电影讲的是关于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性,或曰不自由性。自由是依靠自我的意志与情感选择才能实现的。影片告诉人们,真实的现实中,人生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颜色在影片中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蓝色象征自由,英文“蓝色”还有忧郁的意义,符合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现实越来越让人难寻自由的踪迹,但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是人性的渴求,也是理想的希望,因而,现代人更多了一份忧郁和迷茫。《白》中出现的白色人像雕塑、灰色天空、茫茫白雪等意象,都寄寓了追求“平等”的理念。然而,现代社会里的人们,每个个体生命都被社会规约决定着,天生就没有平等的地位与机会,资本、智能、机缘与效益决定着个体之间的不平等,要想真正获得平等,该是何等的不易。卡罗尔和多米尼克直到克服了种种外在因素的阻挠才最终获得平等的爱情。白色是纯洁的,它不能掺夹一点杂质,有如爱情,如果夹杂了金钱、名利、地位和身体缺陷等等世俗社会的实用与功利因素,那么它就不再纯洁了,而这一切都是难以平等的。只有在爱情中,人才能艰难地寻求这难得的平等!《红》中经常出现红色的象征性意象,如由女主角拍摄的一块红色广告牌,红色吉普车,红色夹克,红色表演大厅等,饱满热情的红色经常充斥着整个屏幕。红色原本是有着多重寓意的,但在这部影片中,它主要象征着“博爱”。戴锦华认为“红色调充满的空间指称着一个温暖的归宿”[3]这个温暖的归宿就是博爱精神的象征。当瓦伦丁穿着未婚夫的红色夹克睡觉时,红色象征着对爱的记忆,象征着需要爱的抚慰以依托。蒲剑说:“《三色》系列影片中的颜色不仅别具一种形式感和优美感,它们还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替身或信号,是一种象征。”[3]其实,《蓝白红》中的色彩,是人物从心灵深处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象征。

这种色彩的隐喻在《十诫》中也有体现,《十诫之杀人》色彩的基调是灰色,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十诫之爱情》中出现了饱满热情的红色,爱情在这里是无法言说的,爱的表白只能换来痛苦,孤独才是无法排解的存在。在色彩上,《十诫》中也体现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蓝、白、红色的偏爱,在第一诫中除了使用蓝色滤镜外,所有的夜景都被蓝光打亮。帕维尔始终穿着蓝色衣服,出事时无端打翻在稿纸上的蓝色墨水。在《蓝》中朱莉失去丈夫和孩子,我们不禁联想到,在颜色运用和精神特质上,蓝色伴随着家庭的幻灭,象征着预兆般的危险。

总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各种影像符号都是有生命力有意义的。同时电影用戏剧化的情节呈现观点,使得观众能够自己去探索情节内涵,而不是直白地告诉观众。作为一位用思想探索来灌注作品精神的导演,他所关注的是波兰这个特殊国家的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是科技文明、理性文明高度发展中的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多元化展示,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

[1]张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19.

[2]赵静蓉.等待相遇的灵魂——读解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J].当代电影,2005(04)129-131.

[3]蒲剑.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01).

责任编辑张吉兵

J905

A

1003-8078(2016)05-0042-04

2016-06-12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12

胡雨晴(1992-),女,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个体生命
比较文学界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的接受与意义研究
像弥赛亚一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