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 210048)
文化产业视阈下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策略
陈霞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 210048)
文化产业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正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环境构建与文化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基本方法,运用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走上校本化、特色化与协同化之路,从而构建高职文化校园,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传播途径
“文化产业”是当代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于1947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意指现代科技条件下以工业化模式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消费业态。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逐渐被接受、认可和鼓励,并朝着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方向不断前进。在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是指提供公众文化消费品和相关衍生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遗存、演艺、影视、出版、媒体、设计、创意、培训和服务等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造了高质量的文化效益,还能够在发展中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环境、树立文化形象,有助于改善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中依托地域文化,立足行业特色,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高职院校由于体制性、封闭性和事业化管理等特征,致使其文化建设缺乏灵活性、前沿性和可接受性,未能真正在师生和群众中取得深入人心的宣传实效,这与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优化文化氛围,带动校风学风建设,实现文化立校。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形式,赋予文化建设新动力,打造文化建设新形象,构建富于高职特色的文化校园。
(一)文化资源
所谓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积淀或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满足人类精神需要”功能的有形、无形文化创造物的总和。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如历史人物及其文化作品,民族性或地域性的生产生活形式、语言文字形态、生活习惯、歌舞娱乐方式、宗教信仰禁忌、特定习俗礼仪等,它们不仅承载了特定文化信息,也有着丰富的意义蕴含。同时,文化资源既包括历史性的文化遗迹,也包括现实性的建筑、文物、生活方式、民族教育、民间技艺等鲜活的内容。这些文化资源记录着人类活动的足迹,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通过现代开发与解读,具有生成性与无限性的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更新自身的存在形态,对社会相关领域产生“文化”辐射与影响。文化产业则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实现文化资源的形态转化,使之从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从静态向动态、从历史形态向现实形态、从地域形态向扩散形态不断转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高职院校文化资源
所谓高职院校文化资源是指高职院校立足特定的历史、地域与行业背景整理和发掘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要素与体系。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具有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先天优势。有的高职院校正是从行业企业所创办的教育培训单位转型而来,具有深厚的行业文化背景,了解行业发展历史,熟知行业代表性人物,掌握着行业技术资料,在举办行业遗产展览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行业文化的聚集地。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追求“高大上”的文化建设,对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企业文化资源“进课堂、进校园、进教育”落实不到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创新力度和成效不显著。实际上,高职院校不仅是行业人才的提供者、行业技术的传承者,而且是行业文化的创新者和行业文化建设高地,弘扬行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前提则是行业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创造性利用。行业文化是特定行业的价值观、社会观与发展观的升华结晶,是行业的灵魂所在,在行业发展中占据引领性的地位。高职教育将行业文化与人才培养对接,才能发挥好行业文化对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文化产业视阈下的高职文化资源开发
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开发普遍采用深加工和再创造的办法,立足文化资源的历史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再创作,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容,更新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从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带给人们以丰富多彩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娱乐享受。如根据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打造文化的作品《走西口》《闯关东》《花木兰》《宝莲灯》《一九四二》等,无不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就高职院校来看,作为行业性教育组织,不少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与整个行业的产生、发展历史高度契合,很多学校的办学历史就是产业振兴历史的浓缩,如化工类高职院校推崇范旭东、侯德榜等行业先驱者,纺织类高职院校追溯实业家张謇等人。高职院校的校史陈列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需要采用“高职故事社会表达”的方式,用师生和社会公众乐于接受的叙述方式、逻辑构架,来包装、推介高职院校的文化渊源,树立师生的文化自信。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开发还可采用附加值开发与融合发展的路子,将无形资源如思想、做法等与基础产业相融合,如诗词与折扇、雕刻、陶瓷相结合,进一步表现出日用物品的文化价值,提高其经济附加值。传统的服饰、用品和食品与现代工业相结合,能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行业走向高端化。高科技产业如“银河”“嫦娥”工程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名称的使用,有利于高科技产业获得社会支持与认可。文化产业与餐饮娱乐服务业相融合,弘扬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人名、地名等,既能提升服务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魅力,[1]还有助于企业秉承行业标准和传统规范,不断提高质量,获得市场认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高职教育中文化资源的融合开发,则可采取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倡导“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引领行业”的专业建设理念,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业文化色彩,将具有行业特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植入到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过程中,使师生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熟悉行业组织特色、管理特色和经营理念,具备行业性的群体意识、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促使高校人才的输出与行业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文化特质。
(一)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文化行业企业等产业组织,根据文化需求方的需要,设计开发的文化展示、场馆、设施与项目等所形成的文化要素与氛围的总称。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等。物质文化环境是文化的物质形态,如文化器具、建筑、园林、传媒、机构等“硬件”。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精神文化环境是文化建设的结果。物质文化环境以文化设施、器材等为主,其数量和质量标志着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文化设施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工具,如乐器、资料、美工用品等,文化设施的增加促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借助于文化设施开展种类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出预期的文化氛围,即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精神环境,是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成效体现。[2]文化环境建设要本着供需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即与周边现实和潜在的文化消费者需要相适应,文化设施建设要符合消费者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素质、闲暇时间等,在空间配置方面要适度分散,配置合理;在档次上要按照高档、中档、低档互相搭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主体的需求,使有限的设施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高职院校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历史记忆与办学特色,通过搜集整理并创新形成的展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文化要素与风气的总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在学校建设中通过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景观、雕塑、橱窗屏幕等硬件,打造出一系列体现学校精神的物质结构,成为学校文化价值的客观载体。[3]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整个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物质文化建设的宗旨与目的是要承载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具有外显性,物质文化建设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物质文化设施通过物质投入可以在短时期内建成,文化载体可参照行业龙头单位的标志性建筑来指导校园设计与景观建筑,增强行业性元素;在文化设施方面,运用行业标志性的符号、口号等装饰各类楼堂馆所,提高宣传效果;在文化休闲方面,尝试设立师生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培训学习中心、资料查阅中心、影视资源库等文化建设支持系统,使学校原有的特色和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不断改善学校文化环境。在良好的高职文化环境中,高职院校的各类硬件既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又具有文化激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时代文化体验的同时求知欲被激发,并转换成自觉学习和进取的精神,[4]推动学生自强不息,砥砺意志,发奋成才。
(三)文化产业视阈下的高职文化环境构建
文化产业在构建文化环境过程中着眼于文化消费主体的需求、文化环境的效益和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建设有着借鉴和启迪意义。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建设重视自上而下的规划和硬件投入,但对于师生文化需求的调研和满足还不够全面,因而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为此,高职院校在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强化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益性,在调研和设计的基础上,营造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交融的物质文化环境,使“楼路亭台、草木园林”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景观中不断进步,陶冶他们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学校要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历史内涵的雕塑、模型、景观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环境的认同感;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文化设施,调整设备布局,打造特色场所,提高学校文化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提升文化环境建设质量,使师生员工乐有其所,实时受到求真、求善、求美、求乐的环境熏陶,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是指企事业单位乃至政党国家等组织主体,在开展正常业务活动以及文化存在形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组织观念、组织行为方式与文化载体的状况、功能与特点的综合,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组织风貌的具体表现。[5]文化产业开展文化形象塑造一般分为文化精神、文化活动和视觉外观等层次,构成了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路径:通过对组织主体的文化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理,弘扬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辅之以先进的当代思想因素,从而使文化传统得到恢复与更新。文化精神体现在组织主体的规范、风气与价值取向等精神形态中,并得到相应的文化机构、作品与建筑等文化实物的体现和支撑。它来自于组织内部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积淀,是组织的文化形象核心,也是促进组织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精神在组织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并通过视觉外观得到清晰而准确的展现和弘扬,进而得到公众的认同,形成组织的社会文化形象。
(二)高职院校文化形象
高职院校的文化形象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师生文化活动、校友文化素质、学校文化影响等因素积淀起来的社会文化印象、文化实力和文化潜质的总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职业教育竞争的加剧,以技术教育为重点的高职教育要赢得社会认可与公众支持,亟需重塑良好的文化形象,破除技术教育“脏累差”的刻板印象,塑造技术人才“劳动光荣、前程远大”的新形象,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美誉度、提升职业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文化形象的形成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设计、实践塑造与主动营造的过程。从文化建设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在文化理念方面形成了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系列文化成果,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诉求、教育品牌和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对外展现着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师生员工深入体会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崇尚职业道德等人文精神,激励员工团结一心、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文化形象还需要紧密结合经济转型、技术升级、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变化,将“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功夫到家”的职业精神融入其中,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形象更具时代感、节奏感,在传播中更具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为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持。
(三)文化产业视阈下的高职文化形象重塑
借鉴文化产业在文化形象打造方面的设计、推广和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挖掘高职院校的文化形象亮点,快速形成文化形象重塑方案,高效开展社会文化传播,短时间内打造出高职院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夯实文化形象基础,高职院校要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实施校园美化亮化工程,打造整洁美观的校园景观和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成长。[6]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追求人体舒适度和艺术特色,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景观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既符合社会审美时尚,又符合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宜人的尺度、诗意的栖居”,[7]并能够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赢得良好的“口碑”。同时,高职院校文化形象的树立必须剔除负面文化现象,对于在单招、独招、注册入学等招生方式下出现的学风弱化、纪律涣散等现象,必须激浊扬清,严肃纪律,使各类学生群体迅速融入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来,这也是校园文化必须肩负的严峻任务。[8]高职院校的文化形象还必须具有可识别性或独特性,在整合学校的地缘、环境、历史和传统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彰显文化魅力。在校园文化的典型标识设计方面,引入专业团队,打造视觉外观形象和文化符号,形成独特的识别系统,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个性。在整体性方面,通过将学校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职业文化、办学特色、办学思想、发展目标、社会责任等办学理念综合起来,将学校的育人功能、技术传授与社会服务功能提炼出来,形成系统化的文化校园建设成果,实现对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文化校园的文化启蒙、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熏陶功能,并在学校与产业、社会互动中服务于社会,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1]肖安鹿,段建玲.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省建设[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143.
[2]郭兆平,董傅年,武新.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1.
[3]岳若惠.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53.
[4]闭理书,赵红云.论高校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2015(6):80-82.
[5]罗川山,变革时代的理性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63.
[6]张丽娟,赵彦国.管理决定发展:观念·方法·艺术[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61.
[7]谭昆智.营销城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86.
[8]苏志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个性化成长——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226.
Strategy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dustry
CHEN Xia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jing 210048,China)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y,which becomes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Basic methods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image creation used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e schoolbased,characteristic and co-ordinated,construct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and enhance culture soft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e industry;hig her vocational colleges;campus culture;transmission route
G64
A
1673-2022(2016)03-0070-04
2016-07-05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5年度院级人文社科教研项目“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文化强校建设研究”(NJCC-2015-ZD-05)
陈霞(1979-),女,安徽全椒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