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 文化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基于文化产业实践教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许辉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 文化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文化产业发展日益迅猛,它在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占领文化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是人才。从“产业”“人才”的角度来看,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各有侧重点和地方特色。然而从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问题是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短板。科学而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凸显其重要性。高校、企业和政府要共同构建有效、可持续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本位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当今,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其发展有着无限的空间。“文化产业”,也称“文化创意产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对文化产业做如下理解:它是以产品标准将文化资源进行生产、再加工、储存、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系列活动。面对金融危机,面对实体经济的衰退,文化创意产业一枝独秀,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是未来的主流产业之一。在各级政府的产业指导报告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也都在积极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迫在眉睫。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让中外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会相应提高,变有烟工厂为无烟工厂,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八大有关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更大,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传统产业相应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实力。
(一)宏观层面:不同类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校现有专业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开办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早在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就获得了教育部批准,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因为地域、办学特色、各地政府经济规制指导等方面的原因,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各高校应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合理布局,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形成一套良好的办学机制。
综合类院校,如教育部直属的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由于历史的沉淀和各项政策的扶持,其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是多层次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宏观文化方面的研究是他们的强项,也是他们的特点。
专业类大学,如广东商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这类专业性学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商”“法”“财经”等特点,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带有母体大学鲜明的特点和特长。
艺术类院校,如山东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此类院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为数不少。艺术类院校将自己的艺术类优势课程融合在文化产业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因而其文化产业管理课程有明显的艺术气息。这类学校往往在实践课程中将文化产业教学变为和艺术行业的互动,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美誉度。在地方上得到了认可,也获得了相应的政府资助和支持。
通过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教师们对文化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文化产业的毕业生应该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利用掌握的经济知识可以对文化企业的运作了如指掌。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是管理人才,又是艺术人才;既能够用经济类的知识掌管企业,又能够让自己的企业朝着文化艺术的道路上走。此外,毕业生还可以在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贸易、咨询、教育等领域就业。人才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各地的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的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识。
(二)微观层面: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
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这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与市场的对接方面,二是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方面。问题一,从数量上来看,同时具备多种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少之又少,市场需要同时具备经营能力、策划能力、经纪人素养、营销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才非常少;问题二,从用人层面上来看,懂法用法的专业人才少,不论是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还是已经在行业里从事工作的人员,在文化政策和法规方面不专业、不内行,以致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上的利好来为自己的市场化运作服务;问题三,在文化企业中,人才的知识背景、学历层次都不尽人意,大多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并不具备本专业知识背景。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牵动了教育机构的神经,也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注意。近年来,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文化产业企业和文化产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早在2004年,文化部就下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这个指导性文件里,既有对经济战略的规划,又有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要求。在2010年,文化部又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针对文化产业人才匮乏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人才兴文”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责任让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分析现状,补足短板,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科研优势或通过校企合作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不应满足于课堂的知识教授,教学理念要定位于“艺术+政策法规+市场+管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从经营、创意、管理等方面培养人才,使文化产业人才的“能力”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一)确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要有清晰的定位,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内容定位和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内容的定位。合理的定位对后续的教学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不同的高校之间存在着地方差异、人才规格差异,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层次和地方特点,在教授好共性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本校的专业优势、学科优势、层次优势,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绝对优势”。
(二)能力本位目标
结合院校的定位和地方特色为自身的培养目标树立严格的质量标准,而衡量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人才的能力。学校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各个学校学生的基础、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学校的总体规划布局方面会有所不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各高校应该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优势发挥出来,凸显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但同时又要兼顾人才培养的各种能力标准,如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数字化设备的应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核心表现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鉴赏能力。在当下或者在未来,文化产业工作者势必要进入艺术领域。无论是作为专业的学习者还是毕业生或者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都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在将来的经营管理、活动策划中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才干,彰显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二是政策把握和理解能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能够真正地理解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了解文化类企业的规范和要求,将会对文化产品的经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实践中就要研究国家大政方针的趋势,了解文化类产品市场的动向,把握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动态。
三是管理经营能力。实践教学中要刻意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管理学常识和原理。在各种模拟经营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总结复制推广有价值的经营模式。模式不是墨守陈规,在实践教学中教授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懂得如何将艺术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合法经营,如何运用政策利好加上好的市场运作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市场中的应变能力、竞争力、创新能力。
(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
文化既可以作为事业来做,又可以作为产业来做。作为从事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既做产业又做事业的理念,在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突出技能特色,让学生既具备做文化事业的基础知识,又具有从事文化产业的专业技能。
2.以产业链思维作为教学逻辑,夯实课程体系的产业思想
文化产业既然是产业就有产业的属性,盈利就是其属性之一。查尔斯·兰蒂曾经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分为五个部分,即创意、产品、流通、发行、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教学也应该贯穿这些环节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课程教学逻辑。
3.树立学校优势加地域特色的教学思想
不同规格、不同专业地位的学校有着各自的优势办学资源,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应千篇一律,既要有同又要有异。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因此要求文化产业的专业学生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法律,还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高校要让自己的教学特色深深地生长在当地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中。一旦高校的经济特色、艺术特色、经营特色、商贸特色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就会产生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这种良好的社会效益又会反哺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教学。
(四)师资队伍的建构
培养文化产业特色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构建这样一支队伍一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可能,提升本校专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做到年龄合理搭配,学术背景合理搭配,职称高低上的合理搭配。二是在业界和学界寻找优良的教师,并保持这一优质资源的稳定性,使之成为专职教师强大的同盟军,有了庞大、稳固、优质的后盾,专业发展也就有了强大的续航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以产业项目的方式促进和带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各自的项目团队中教授给学生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思考方法和发展趋势。三是在高层次人才中寻找合格的具有文化产业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打造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文化产业的高层次教育已经开始为各个层次的学校输送人才,专业的发展需要适时地吸收有学位、有项目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发挥出精英教师团队的精英效果,尤其是高层次的科研水平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1]祖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9).
[2]张登巧.基于”四力”导向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5(1).
[3]李晓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深阅读[J].青年记者,2014 (30).
[4]唐玮.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策略探究[J].青年记者,2014 (30).
[5]尹鸿.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4).
[6]赵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现状研究[J].艺术科技,2015 (8).
[7]郑红梅.对文化产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5).
[8]陶莉.基于能力本位的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9]王永飞.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经贸实践,2015(14).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XU Hui
(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205,China)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s rapidly,its importa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culture security.The key of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alents.From the"industry"、"talent"perspectives,our universities cultivate talents of cultural industry with different emphasize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However,students'professional abilities are uneven.The talents'problems in quantity,quality and structure are the short board of our teaching.The scientific and correct mechanism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Universities,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need build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alent education mode jointly:determining the training goal of talents oriented employment,ability standard target,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o establish qualified teaching team.
culture industry;personnel training;mechanism
G640
A
1673-2022(2016)03-0024-03
2016-06-12
本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许辉(1977-),男,湖南常德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