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下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2016-03-16 01:07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000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05006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媒介文学传统

王 静,张 静,刘 静(.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000;.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

大众传媒下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王静1,张静1,刘静2
(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1)

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发展离不开传播媒介。当前,在产业化与信息化社会中,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学找到了新的焕发活力的土壤。同时,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学也能够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解放个人心灵、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文学;传播;发展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其传播的物质载体和中介,即媒介,甚至媒介的发展也会影响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当前经济因素的影响致使文学的工具取向越来越明显。对传媒业来说同样如此,经济的力量使得通俗的娱乐大众的内容与形式占据更大的空间,而人们虽有所爱,却因其庸俗、缺乏品味而非议颇多。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而由于二者先天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又为它们互相促进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一、中国传统文学包含了“大众性”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学,在先天性上来说,并不缺乏“大众”的土壤。从历史发展来看,作为早期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学,本身就起源于民间歌谣、神鬼传说,《诗经》《离骚》、乐府诗歌皆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清傲率性的魏晋风流人物,也不乏民间大众歌者,《西洲曲》《木兰诗》《子夜歌》《敕勒歌》等等,无不抒写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体验。唐宋时期更是一个文学为全民创作和消费的时代,乃至“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这正是诗歌大众化的体现。文人也从书斋中走出来,走出了消愁遣情的大门,在市井歌楼酒肆中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文学越来越市民化、大众化。从内容和特征来看,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传统文学(包括传统民间文学)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传统文学从来都指向日常的平凡生活。而叙事文学成熟时,“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世俗性成为了主流。与西方文学不同,长期形成的言志、缘情、重表现的传统使得中国传统文学格外“重实践”:注重文学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关照。这些情感体验是普遍性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也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罢,其共同人生体验,使得中国传统文学并不“曲高和寡”,而是易于接受。这一品质,使中国传统文学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不会出现接受隔膜,同时,高度凝练的语句,丰富的内涵意象,使得中国传统文学别具魅力。在媒介传播中引用古体诗词的情况比比皆是,运用得好,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提高文章的境界,比如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中,就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其一》),既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又利用了文化能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影响的特点,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1992年春邓小平到深圳南巡考察,《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在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标题中引用唐代诗人李贺诗词中的经典语句,写下了著名的《东方风来满眼春》。现今中国高校所设新闻及传媒相关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相关课程,也从某一侧面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学与大众传媒的相互需要和影响。

二、大众传媒对中国传统文学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学来说,传播媒介经历了口口相传、龟甲兽骨、青铜铭文、石刻石经以及竹简、木牍、帛书、题壁的时代。直到造纸与雕刻技术的产生,中国传统文学无论从数量、形式还是影响上来说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篇幅上,从短小精悍的只言片语发展到长篇巨著;表达方式上,从单一的叙述抒情发展到多种样式;接受者从极少数精英扩大到普通大众。而到了现当代,媒介的力量更为强大。“媒介即信息”这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被称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人们的必备技能之一,信息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乃至价值观念,影响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对中国传统文学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学在近现代的发展与传播基本上都有赖于大众传媒的力量。

传统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纸质传媒及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音像传媒。在音像传媒发展繁荣之前,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承与研究囿于纸质媒介中,还曾经面临退入学院体制庇护的文学史教材的尴尬局面。当然,纸质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学传承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现当代,人们也更愿意通过纸质书籍来阅读文学典籍。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评论也主要依靠传统印刷的传播力量来交流,而最容易为非专业的普通大众接受的,仍然是中国报刊。伏尔泰曾说“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在时代变迁中对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巨大。改革开放后,报纸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2006年在互联网已经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据世界报业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统计,中国人每人每天平均花48分钟读报,读报时间全球第二,报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光明日报》《广州日报》都辟有国学版块,而很多报纸也有文艺版。在娱乐方式较少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解读、评论,自然成为向大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读报的人们或许还能在报纸的一角看到一种又新又旧、富有魅力的文学样式——旧体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余韵,成为文明传承的标志。

电子声像时代的来临,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传播的困局。广播电影电视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而中国传统文学又成为电影电视的重要传播内容。比如,评书曾是广播最吸引人的重要节目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说话”,内容也多来源于古典文学题材。再如,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就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第70和第71回。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走入千家万户,为人们所熟知。其他如《聊斋》《封神榜》《赵氏孤儿》《画皮》等文学作品或直接被改编、或间接取材于此的电视电影作品更是枚不胜举。这些影视作品共同见证了大众传媒和中国传统文学平易近人和富有生命力的一面。从广播电视栏目来说,除了传统赏析类的节目外,近年来《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我是先生》《中华文化大讲堂》等带有古为今说色彩的节目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也在各种“拿来”选秀、真人秀娱乐节目中独辟蹊径,提高了节目的品格。而这些影视作品或栏目,则会引发人们去追本溯源,重新解读和认识传统典籍,中国传统文学也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回馈了大众传媒的经济要求。

以电脑科技为支持的互联网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使新兴媒介的力量全面爆发并凸显其影响力。作为一项全新而伟大的技术革命,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特质。凭借瞬息到达、无远弗近、即时互动的传播优势,新媒介迅速占领了大众媒介的阵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54.87分钟,有49.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①人民网.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网络舆论版图的变化[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5/1224/ c401685-27972437.html.借助各种专业性文学网站、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和大量的论坛版块,中国传统文学文本及研究的保存与传播从未如此便捷,对大众来说占有、查阅和理解文本也从未如此简单。而无论何种身份、何种目的、何种文化水平,只要有一个类似论坛的平台,就可以实现交流、讨论。人们对自我的表现是如此自由,人人可以为自我而创作,不管是不是一家之言,是不是深刻。此时,中国传统文学里富含的丰富人生体验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当有所体悟时,人们可以信笔由疆,不拘泥于形式地在个人空间中自由表达。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空间有微博、QQ、微信。中国传统文学在日常生活中微言大义的一面被挖掘出来。个人空间中的留言、说说等,无不结合自身体验,“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的特殊艺术效果越来越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学从未显得如此平易近人。在当代文学领域里,网络文学日益兴盛,其中有大量作品直接取材于传统文学,用后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重新解构和重组。比如曾被誉为2000年“网络第一书”的《悟空传》,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和题材,被评价为是对《西游记》的当代改写,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童话世界的质疑与反思,对人自身生存处境的追问。而由于样式上的独特魅力,旧体诗词文赋、文言小说等旧曲新填式的创作从未断绝,并从专业中走了出来,爱好者众多。可以说,传统文学对文艺发展的滋养,在新媒介为主流的当今,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强化。

三、大众传媒下中国传统文学传播发展的几点思考

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这个媒介,如今大众传媒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传播的影响力更为深刻。因袭和革新是永远的主题。在信息化和经济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和中国传统文学如何互相滋养,共同发展,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与大众传媒领域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主流声音。在宣传领域,大众媒体当仁不让,承担了这一责任。在所有传统文化载体中,中国传统文学是最易为人们接受的,这也给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秦风·无衣》,楚辞中的《国殇》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学的源头。之后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心声,都凝结在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传承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体现了文化的自信和担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中国传统文学从来都重视社会教化,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到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都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这些都是大众媒体需要主动担当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也会给越来越娱乐至上的时代带来一些信仰的力量。

(二)解放个人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经济的另一面是对人的异化。人们希望让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诗意的栖居。对个人休闲的重视,正是追求自由发展的一种体现。李渔说:“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①[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14。在中国的士大夫中,休闲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境界。“畅神比德”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原则,从民族特征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学是最亲切、最适宜的内心关照载体,能够涤荡心灵,抚慰人的精神需求。在功利实用观念不断强化的当代生活中,审美成为人们对抗异化的手段。传统文学中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山水审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又与人之美发生了联系。中国传统文学从不避讳对人的审美。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美学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仪容仪表之美和人格之美一直为中国人所重视,《世说新语》专辟《容止》篇描写士人的风姿仪态之美。通过大众媒介潜移默化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学能够对纠正当代社会的畸形审美现象有所裨益。

(三)互促双赢,提高文化软实力

在《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中,中国传统文学被视为“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就文学本身而言,形式、审美、趣味的变化虽然是精神层面的,但文学的广泛传播则有经济力在其中,《三都赋》之“洛阳纸贵”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在产业化过程中,传统文学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加深。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大众传媒与中国传统文学相结合的最亲密的方式,已有很多成功范例,前文提到的广播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就是如此。但是在这方面能够取得的成果远不止如此。早在2004年,美国电影制片人就曾声称,好莱坞将《孙子兵法》《天仙配》《杨家将》《西游记》等列为开发对象,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已经进入西方人的视野,而由《木兰辞》改编的《花木兰》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日本动漫与电视剧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开发使其获得不菲的产业利益,最为典型的当属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改编。这些“拿来主义”虽然借助了我国的文化资源,传达的却是其自身的精神,原作品中富含的中华民族特征已被扭曲了,从这一点上来看,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流失。而如今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介技术的介入,增加了传统文学转化为大众文化产品的途径和多样性。大众在网络上开始自由创作古风音乐、歌曲、视频等,声音、文字、图像、意境被结合在一起,但是并不成熟。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介的手段,借助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和题材,外化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精神,不仅传其形,而且传其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曹萌,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4).

[2]王伟萍.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传统文学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13(6).

[3]崔大华.儒学的根本价值——从文化源头处回应“中国路径”问题[N].光明日报,2011-08-29(15).

[4]金雅.审美人格与当代生活[N].光明日报,2012-12-18(11).

[5]刘志琴.传统生活观念中的现代因素:士大夫的生活风貌与文化担当[N].中华读书报,2015-07-01(5).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under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WANG Jing1,ZHANG Jing1,LIU Jing2
(1.Hebei Sofe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2.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The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s dependent on the media.At present,in the industrialized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mass media to make traditional culture rejuvenated.At the same time,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an inherit outstanding national culture,liberate individual soul,and improve cultural soft power.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spread;develop

I023

A

1673-2022(2016)03-0066-04

2016-07-06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学的适应性与新功能研究”(SQ151207)

王静(1978-),女,河北定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张静(1980-),女,河北蠡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文化产业研究;刘静(1977-),女,河北定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文学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