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娟,曾素梅(.河北大学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00;.保定军校纪念馆,河北 保定 0700)
衙署传统廉政文化探源与思考
马秀娟1,曾素梅2
(1.河北大学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2;2.保定军校纪念馆,河北 保定 071002)
廉政是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一种理想政治生活,衙署作为中国古代官吏办公处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包括其建筑特点、官箴警语以及历朝清正廉洁官员的实例等。衙署廉政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之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廉政;文化;衙署;警示
廉政主要是指廉洁的政府、廉洁的行政管理活动以及廉洁的行政工作人员。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便出现权力,有权力的存在,便有廉洁与腐败的斗争,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非常重视对官吏贪污腐败的治理。衙署既是各级行政长官代表帝王及中央政权行使管理职权的地方,又是眷属和幕宾的居住之所,在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普遍建造[1]。目前封建地方衙署还有少量遗存,如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知府衙、河南开封府衙以及山西霍州府衙等。为巩固封建统治,使官员廉政守法,衙署的建筑、装饰设计,官箴警语以及清正官员实例等都蕴含着独特的传统廉政文化,也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之一,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衙署建筑符号蕴含着传统廉政思想
衙署作为古建筑的一大门类,集中代表着传统官式建筑的定型化、制度化模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衙署建筑蕴含着庄严、尊卑、秩序等,其中公正清廉是其最重要的意蕴之一。
(1)中国古代衙署通过其建筑布局、建筑功能、建筑规制、群体组合、单体造型、比例尺度展示着传统的廉政管理思想。如直隶总督署内的主体建筑——大门、仪门、公生明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均处于中轴线上,其附属建筑如厢房、幕府园、箭道、马厩等在东西两侧。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存在位置、空间大小以及主附的依附关系,表现了衙署在建筑形式上具有秩序性、等级性。警示官吏廉洁从政的“公生明牌坊”作为主体建筑,建立在衙署的中轴线上,南向刻有“公生明”三字,北向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另外,据明正统《南阳府志》记载,明代南阳府衙大堂题额“帅正堂”,清代更名为“公廉堂”。这些充分说明了廉政在衙署行政思想中的地位。
(2)纹饰色彩、装修雕刻等体现官员传统的廉政管理思想。官衙在建筑装饰上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蕴,如南阳府衙大堂明间东前檐柱柱础北向雕刻单只跳跃昂首振翅欲飞雏燕(云燕),与清代四品官知府前襟后胸所缀补服上的云雁图案是相一致的。明间东前檐柱柱础东向刻着四朵莲花,一莲为一品,寓意为四品官,“莲”是“廉”的谐音,“莲”圣洁为“清”。[2]37直隶总督署照壁上绘制一副“海水江崖,旭日东升”图,其中有一只张牙舞爪的“饕餮”,“饕餮”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贪婪无比,不但吞吃金银财宝,还要吞掉太阳,成为贪欲的象征,警示官吏勿学“饕餮”贪得无厌。
(3)就色彩而言,衙署建筑与其他寺庙、民居建筑不同,如直隶总督署,从柱廊到屋面,从墙体到脊饰,从内沿檐装修到室内摆设,都是围绕一个主调——灰色构成的整体,显示了衙署建筑的严肃、简洁。
(4)衙署建筑具有严格的规制。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经高度定格化、制度化,地方各级衙署建筑都有一定的规制,不能僭越,不可追求奢华。“公”和“廉”是为官者的基本执政准则,“公生明,廉生威”,官吏们每天面对这些建筑,时刻被提醒切勿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二)官箴警语展示着廉政思想
官箴原来是规劝告诫从政为官者的一些思想原则与规范内容,以后逐渐演化成为带有自律性、具有自我约束功能的准则与规范[3]17-18。官吏处于君主与百姓之间,承担着推行君主政治的重要职责。因此历代存在大量皇帝训诫官员、官员训诫下属以及官员修身的官箴警语。
1.皇帝对官员的训诫
公正廉洁是皇帝训诫官员的重要内容。如清嘉庆皇帝对各衙署官员的训诫,其中巡抚箴曰:寰区庶民,委托巡抚,激浊扬清,知其甘苦,遇歉亟拯,尽心救补,格彼愚痴,筹思生聚,常存公忠,毋任喜怒,穆如清风,化若时雨,可望小康,德洋泽普,咸矢敬勤,敉宁疆土。这里包含皇帝对巡抚公忠廉洁的期望[3]26。
2.上级官员对下属官员的训诫
公正廉洁也是上级官员训诫下级官员的重要内容。如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撰写的《劝诫浅语十六条》,其中包括:“劝诫州县、劝诫委员、劝诫绅士、劝诫营官”各4条共16条。虽然不同的人群,劝诫的内容不同,但“崇俭尚廉”确是共性的一条,在劝诫州县官员中有“崇简朴以养廉”条;在劝诫委员条中有“廉俭以服众”条;在劝诫绅士中有“约以养廉”条;在劝诫营官中有“崇廉让以奉公”条,可见,曾国藩是把“廉、俭”作为为官之基、做人之本来倡导的[4]。
3.官员自我警戒的自箴联
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许多封建官员也总结出不少为官以廉的格言警句,进行自我教育。如直隶总督唐执玉将“将勤补拙,以俭养廉”当作座右铭,孙嘉淦在他的《居官八约》中,提出他为官处世自我约束的八条原则,“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4],把“廉”列于其间。
(三)历代的廉官清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正廉洁之官员,如周朝的周公,宋朝的包拯、寇准,明朝的海瑞以及清朝的于成龙、唐执玉等,成为评书、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创作的重要人物,被百姓所尊重、颂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古代衙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廉政文化,其产生、流传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根源。
(一)衙署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廉是治国之本
古代政治家把廉洁与政治相联系,认为廉政关乎国运。早在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姬旦便大声疾呼要以廉政、廉法治理官吏之弊。战国齐相晏婴说:“廉者,政之本也”。“廉”作为治国理念,至汉代已经发展得比较系统和完整了,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征辟制,选举科目繁多,如贤良、孝悌、明经、明法以及孝廉等,其中孝廉最为重要[5]3-5。康熙时,担任过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廷敬曾说:“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6]
2.廉是为政者之德
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在廉政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周礼·天官·冢宰》对官吏的廉政品德阐述为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五代十国时期北周大臣苏绰提出君主必须具备的品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节俭,然后继之以无倦,而加以明察。”[7]朱元璋自登基以后,多次召见府州县的地方官吏,鼓励他们为民谋利,清正廉洁;对于进京觐见者,朱元璋总是谆谆告诫他们约己爱民。由此可见,廉政作为一种德政,成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准则,具有重要的价值。
3.廉为儒家士大夫所倡导
“施仁政”是孔子修身治国思想的精髓,“仁政”的核心内容是“尚节用”“薄税敛”“慎刑罚”。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为实现“民为贵”,孟子要求为政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清廉自守。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防贪腐,强调为官要廉、公、勤,他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有一个公字[5]54-55。欧阳修说:“廉耻,是立人之大节。”[7]
4.廉为百姓所颂扬
司马迁的《史记·循吏列传》与班固的《汉书·循吏传》记录了许多清官,他们因“奉法循理”“谨身帅先,居官廉平”而获得民众爱戴,成为远近效法、名垂青史的清官[7]。如海瑞、包拯、于成龙等。他们的洁身自好、严以自律,至今为百姓所称道。
廉政作为各阶层社会的一种理想政治生活,不但被统治阶级、普通百姓所推崇,更为儒家士大夫所信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代法律对贪腐官员的惩治
贪污腐败对国家政权危害极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犯罪行为,制订诸多法律,严厉惩治。早在皋陶建律时,就有对贪污职官处罚的规定,西周时“听赃罪”就主要是针对官吏受贿制定的[8]。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先后创立了本国的封建法律制度,其中官员的廉政治理是这些法律的重要内容。秦朝的《秦律》坚持“刑无等级”,对于官吏贪赃枉法和失职渎职行为,根据其情节轻重,分别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秦律》中对行贿者加以处罚,“通一钱,黥为城旦”,即行贿一钱,就要处以脸上刺墨后筑城成为劳役犯;受赃不足一钱者与盗千钱者同论。[5]78《唐律》中把官吏犯罪分为公罪和私罪,所谓公罪即指官吏故意犯罪,私罪指的是有的官吏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勒索财物和弄虚作假等犯罪行为,它是吏治腐败的主要表现。《唐律》对私罪的处罚比公罪更为严厉。[5]80-81“宋以忠厚开国,凡罪恶从轻减,独于赃吏最严。”[5]81宋代的法律基本上承袭了《唐律》“六赃”的规定,但对赃吏的贪污惩治更为严厉。如对索贿罪加重了处罚,《唐律》规定“一匹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宋法规定一贯流两千里,十贯配广南,不以敕降原减。宋神宗时还制定专门的《仓法》,其中规定“计脏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一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5]81。“重典治吏”是明太祖朱元璋重要的立法思想。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颁发了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其对官员的贪腐规定明确具体,如“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犯赃不枉法,至一百二十贯者,罪止(处罚上限),杖一百,流三千里”;“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清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明律的继承。[5]83-84
(三)封建监察制度的监督
监察是监督考察,监督检举。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建立并完善了一套严密并富有成效的官员监察机制。秦汉时期建立了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代表的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机构,标志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但秦汉时期监察权和行政权相混合。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明朝建立了体系比较完整的监察机构,清代沿袭明代的设置并进一步完善,其特点如下:
(1)监察范围广。如秦汉时期包括京师以及地方长官、皇亲国戚以至监察官自身都受到来自一种或多种监察组织的监督,这对于整饬吏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武帝时制定监察地方的《六条察郡之法》,又称《六条问事》,以地方二千石的高官及其子弟以及强宗豪右为主要监察对象。
(2)监察权力大。监察官是受皇帝垂直领导且独立于行政权的“治官之官”,可以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汉代,刺史虽只是六百石的低级官吏,但可以监察、奏弹二千石的地方长吏与王侯。这种规定,是汉代监察制度的一个特点,也为后世许多朝代所仿效。汉代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设侍御史四人执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设殿中侍御史六人掌殿庭供奉之仪式;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察院是御史台三院中最重要的职能部门。监察御史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是皇帝的耳目之司。[5]116
(3)监察法规日益完备。如明朝除在《诸司职掌》与《大明会典》中设有专章规定都察院及六科的监察职责、权限及活动原则外,还制定了很多单行的监察法规,其中以明英宗时制定的《宪纲条例》最为史书称道。清朝的监察法制称得上是集过去历代监察法之大成。清朝监察法除在《大清律例》《大清会典》以及《部院则例》中有所体现外,主要集中于乾隆朝编纂的《都察院则例》和乾、嘉、道、光四朝编制的《钦定台规》,其继承了康熙、雍正两朝整顿纲纪的传统,以贪官污吏为主要监察对象,在一定时期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
(4)监察机构之间权力互相制约。如明朝建立了体系完整的监察机构,另外无处不在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是重要的监察力量,除了对每一个官员的行为随时进行监督外,这些监察机构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形成一个严密的遍布全国的监察网络,有利于官吏队伍的廉洁奉公。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制度层面维持国家纲纪与吏治,这对于打击贪腐,澄清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廉政
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方式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官僚集团整体的基本素质,对于政治的清明廉洁,乃至政权的安危治乱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经过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任命制,汉朝创立察举征辟制,两汉时察举制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即孝子廉吏。这对于合理选拔人才,保证官吏的质量,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隋唐开始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一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把官僚体制与教育制度高度关联,使朝廷对初任官职者,按照学历、资历分类区别对待,保证了重要官职掌握在科举出身者手里,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廉政[5]102。此外,古代规定了任官回避制度,如始自东汉的《三互法》中规定了亲属回避和地区回避制度[5]93,这可以避免官员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对贪赃枉法的腐败行为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一)衙署传统廉政文化的意义
中国衙署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今天廉政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衙署所蕴含的传统廉政思想如“勤政爱民”“崇廉尚廉”“以民为本”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廉政思想、廉政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其次,衙署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官员廉洁与否,历来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廉政文化意识。再次,深刻了解衙署传统廉政文化对官员执政有重要警醒作用,有利于官员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遏制腐败风气的蔓延,起到法律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衙署廉政文化中的痼疾
一般来讲,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其廉政建设往往成果显著,清官廉吏较多,而一个王朝的末期,往往廉政建设较弱,贪污成风。如清朝末期,出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状况。另外同一时间内,由于官员自身的修养与政治理想不同,也会出现廉政和贪污不同类型的官员。如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执政的一百多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实,达到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在仕宦阶层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清官廉吏,如于成龙、唐执玉、高斌、方观承,孙嘉淦等,他们身为封疆大吏,居官清正,廉洁自持,忠于职任,治绩昭彰,但同样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清朝巨贪和珅。历代最高统治者通过道德教育、法律惩治以及官员选拔任用管理等多种方式,促使官员为政清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腐败现象仍旧十分猖獗,难以杜绝,这是由剥削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尽管统治阶级治贪、惩贪的法规不断颁行,但往往又是由他们自毁、自乱、自坏、自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痼疾沉疴,无法可治,归根到底,是专制制度本身包含着腐败的因子,而无法根治腐败[5]319。因此,我们今天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时,对传统衙署廉政文化资源,要采取扬弃的原则,既要吸收优秀的衙署传统文化精神,对我们的干部、群众进行警示、教育,也要注意摒弃其腐朽的内容。
[1]牛淑杰.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4-6.
[2]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37.
[3]揭明.中国廉政法制史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4]曾素梅,马秀娟.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资源述论[J].保定学院学报,2011,24(4):128-132.
[5]麻承照.廉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6]李文海.清代官德丛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袁北星,问青松.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2012(12):26-30.
[8]秦文.中国古代的廉政法制建设[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1):92-97.
[9]张晋藩.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11(4):145-152.
The culture resource of Provincial traditional clean and honest in Yamen
MA Xiu-juan1,ZENG Su-mei2
(1.Hebei university library,Hebei baoding 071002,China;2.Baoding Military Academy Museum,Hebei baoding 071002,China)
Integrity is a kind of ideal social in ancient China's political life.Yamen as the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office contains the rich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lean and honest culture,including i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Building decoration,the official warnings and honest officials,etc. Yamen culture of an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is rich,has a long history,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oday It still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in our society.
incorrupt government;Yamen;cultural;Integrity;Warning
中图分类法:G112A
1673-2022(2016)03-0062-04
2016-04-09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资源研究”(2015030603)
马秀娟(1970-),女,河北易县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曾素梅(1970-),女,河北唐山人,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