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运威, 张 敏
(1.吉林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2.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论《山阳诗征续编》与淮安文学
杜运威1,张敏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2.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山阳诗征续编》不仅是一部地域诗歌选集,其保存的评论、传记等史料还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清代淮安文学昌盛,但还未见较为系统的地域诗话著作。《山阳诗征续编》中所收的各种评语、案语、论诗绝句等文学批评史料甚为丰富,其价值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此外,通过对传记及诗歌标题尊称的梳理,可以编织出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洞悉诗承渊源,彰显淮安文学活动的繁盛。《山阳诗征续编》对认识特定时期淮安府的文学地位、文学活动和文学取向意义深远。
关键词:《山阳诗征续编》;淮安文学;王锡祺;徐嘉
《山阳诗征续编》(以下简称《续编》)[1]是继《山阳诗征》后的另一部淮安诗歌选集,他沿袭正编编纂体例,对失收文人作充分的查漏补缺。同时,在文学史料的选辑和作品审美标准上更加严格。所选诗歌不仅充分反映清代淮安文学繁荣盛况,还具有保存史料的文献价值。《续编》中记载的徐嘉、王锡祺、段朝端、杨庆之等人的诗歌点评是重要文学批评史料,初步奠定淮安地域文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对《续编》承载的文学文献价值研究还远远不够。
一、文学批评史料推进淮安文学研究
清代文学批评非常发达,堪称一代之胜。据蒋寅《清诗话考》统计,清诗话“仅见存书目和亡佚待访书目,已得书1 483种”[2],单就这一数字,足见清人在诗学方面的热忱。清代江苏诗学视野开阔,动辄全国扫描式的点评。相对而言,地域性的诗学较为薄弱。就连淮安府这样经济发达城市,也未见较为系统的地域诗话著作。而《续编》中所收的各种评语、案语、论诗绝句等文学批评史料甚为丰富,其价值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地域性的诗学评点,“是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体认的具有自足性的文学历史及其所包含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征”[3]。因此,《续编》中的诗学观点,可以为认识淮安地域文学生态提供重要参考。具体而言,主要有徐嘉《遁庵丛笔》、段朝端《山阳诗录》、王锡祺案语、杨庆之论诗绝句等。通过对这些诗话类资料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各诗人的人格品质、内容倾向、艺术风格及其在淮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为建构淮安诗歌史奠定有力基础。
(一)徐嘉《遁庵丛笔》与淮安诗歌史。
《续编》收徐嘉《遁庵丛笔》评论一百余条,内容广泛,既有对淮安诗人个体点评,也有对淮安诗坛面貌的综合呈现,并且在点评中适时表达自己创作境界与诗学思想。
首先,徐嘉在叙述上有章有法。先概述人物生平,然后选择典型事件或细节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期间“采取寓评价于叙述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德行和真才实学”[1]22-23。并在比较中评论个人诗歌成就,初步建构地域文学坐标系,综合反映淮安一带诗歌整体风貌。如郭斗,“学绍寓庸,派宗养一。天趣不及一咏轩,而质实过之。四农先生所谓‘浮靡之音去,真慤之气来’,明经有焉。”[1]818“寓庸”即郭瑗,“养一”即潘德舆,八字点出诗学渊源。再以“纯出性灵,不杂采绘”[4]的吴进为参照物。认为郭斗诗学潘德舆,“质实”有力,但灵气不足。简短评论中,已经给予郭斗准确的诗坛定位。《遁庵丛笔》特别重视“诗史”价值的挖掘。如张葵,“……《莫养鸡》《莫骑驴》二诗纪兵乱,逼真古乐府之遗。《纪蝗》诗则次山《舂陵行》,听之恻恻”[1]828。或战争纪实,或民生疾苦,着重突出张葵在诗史取材上的卓越成就,类似评论还有很多,不一一罗列。
其次是徐嘉自身诗学思想精髓的展现。他在评点诗人风格过程中,适时地提出诗学主张。如陆瑞生(字仲雪)条记载徐氏评语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又曰:诗第一法,不苟作而已。仲雪明经诗笃守师箴,所谓理尚清真,词须本色。意兴既到,惟所乐为者全力与俱”[1]720。与其说是评价陆瑞生,不如说是徐嘉诗歌创作要旨和诗学思想精髓。他欣赏的诗歌三种境界是“清通”“警炼”“自然”;学诗要领是“不苟作”,“理尚清真,词须本色”;学诗历程是“敏捷”“艰苦”“大适”。徐氏受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影响较大,尤其在处理“理语”与“诗境”关系上,他赞同潘氏“理语不可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的辩正诗境。在诗歌风貌上,鄙斥“斗靡骋妍”之诗,欣赏具有“真气”的诗篇。
《续编》中收《遁庵丛笔》评语内容最多,正是由这些个体的点线评论,为我们编织出整个淮安诗歌史的网络。这张网络中,既有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的标杆,也有题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当然也凝聚着徐嘉个人的诗学思想精髓,堪为精彩纷呈的淮安文学批评史。
(二)段朝端《山阳诗录》的笺注功能。
段朝端(1843—1925),字笏林,号椿花阁,廪贡生,曾署甘泉训导、海州学正。著《椿花阁诗集》。段朝端有多部淮安地域性研究专著,陈慎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诗人段朝端》[5]有详细介绍。在徐嘉推荐下,王锡祺拜入笏林门下。他编纂《续编》与笏林的引导不无关系。《续编·凡例》载:“段先生有志续编,辑有《山阳诗录》。”[1]1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幸学生锡祺承其大志,终能遂愿。《续编》收《山阳诗录》六十条,《淮人书目小传》三十条。季云霞有《段朝端〈淮人书目小传〉辑释》[6],讨论较为深刻,此处需重点讨论的是《山阳诗录》。
《山阳诗录》的史料价值是引他书中文字对本诗作者或诗歌作补充说明,便于读者理清创作背景,其功能类似于诗文集笺注。首先是人物生平资料的补充。如《续编》对郭为珙小传记载甚简,“字子骏,崇祯壬申诸生。”《诗录》则旁搜他集文字,以增加对郭的了解,如“《古调堂集》有《雨集郭子骏草堂,送别许葭水》;《訒庵诗抄》有《海陵同郭子骏、陈方升……》诗等”[1]16。同样本着存诗存人的宗旨,《诗录》之选有其特殊价值取向,即首重人品,次重诗品。如李云牧,字玉山,乾隆辛巳诸生。《续编》仅选一首《述怀,呈段树堂》,诗歌实无多少可采之处,但《诗录》云:“玉山先生胸次磊落,不受羁绊,然遇事慎,待人厚。虽慷慨自负,绝无嚣杂之习,人乐近之,其诗文尤一本先正云。”[1]147正因李云牧“胸次磊落”“待人厚”的高尚品格,《续编》中就应该有其一笔。
其次是诗歌创作背景的扩展,如尚严陵《崇祯辛未岁入夏,斗杓且指未矣。……》。《诗录》于诗后再补《辛未七月一日大水,气序犹暑……》,并引《邑志·祥祲门》史料:“崇祯四五六年黄淮交溃,决苏家觜新隄等口,连年大水。”[1]3来证明此诗题记之正确性,突出此诗的“诗史”实录价值。
第三,对诗歌中难解字词的注解。吴天选《椶花》:“好将明月挂珊瑚,万卉平看作木奴。挺秀不将桃李共,含香应与桂兰符。”读者或不解“含香”之为何物,《诗录》引吴天选好友阎古古《白耷山人诗集·怀仁县为同年吴儋庵作》中“独喜故人能蓄酒,开尊犹带苦蒿香”句,来解释所含之香即淮酒“苦蒿”。
第四,对淮安文学雅集和诗坛掌故的记录。应酬之诗虽不为笏林肯定,但对雅集盛举却多有记录。如“《青莲雅集》作者九人,培园首唱……后有玉山魏旭棠周琬跋语云:‘九章霏玉,五字生风。澹如远岫拖烟,爽若疏林送籁。盟寻莲社,禅悦堪参,逸比竹溪,尘襟自涤。’”[1]1172“莲社”云云是淮安诗歌群体研究的重要史料,段氏所载足见淮安诗人交游唱和之盛。
(三)杨庆之论诗绝句与淮安文学批评史。
清代淮安文学批评主要见于几部诗话,如林曾《云情诗话》、符葆森《寄心庵诗话》、王春芳《寄庐诗话》、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等。《续编》中的杨庆之论国朝淮上诗人绝句,亦是重要的地域文学批评史料,理应引起足够重视。
杨庆之,字笏山,道光庚寅诸生,咸丰间恩贡,江苏山阳人。著有《一草亭诗文集》等。《续编》收其“遗山体”论诗绝句一百余首,其中论淮安诗人四十首。“元好问主张创作要有真情实感,反对言不由衷,提倡自然真淳,反对雕琢,推崇豪放、典雅,反对纤弱、俳谐怒骂。”[7]受其影响,杨庆之也倾向于刚健硬朗的诗风,但他思想通达,并不排斥性灵、俳谐之作。四十首绝句评析淮安四十三位著名诗人的人生品格、诗歌内容及艺术风格,可谓淮安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庆之青睐“苍劲雄奇”,有“冲和真气味”的诗歌。如鲁一同,“苍劲雄奇自一家,寒梅傲骨自横斜。杜陵宗派中洲乳,此是瑶阊天半霞。”[1]600首句谈诗风,次谈人格,再论诗歌渊源,最后是诗歌成就。鲁一同是杨庆之推出的淮安诗人标杆。《续编》选其诗歌高达168首,远多于他人。庆之所论就不仅是个人偏好,而是王锡祺、段朝端、徐嘉等编者的一致决定。因而,以鲁一同为首所提倡的“苍劲雄奇”诗风就可看作晚清淮安府诗风的重要特征。
庆之思想通达,所评诗人,尤重挖掘他们身上的特质。从建安、正始的硬朗,至宫体、晚唐的艳丽,从柏梁联句,至霓裳法曲,四十首绝句呈现出淮安诗坛异彩纷呈的面貌。需要指出的是,其所列诸人并不是随意取舍,而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点评顺序就不免有排班列位的“点将录”之嫌。请看潘德舆,“养一能工正始篇,眼空今古亦多偏。莫将诗话轻传授,味淡声稀误后贤”[1]600。“正始之音”重视“在抒发个人感情基础上,加进哲学思索”[8],将“正始”特征加诸潘德舆是杨氏的独到之处,一般认为潘德舆诗风“质实”,“五言苍深沈郁,直逼少陵,而不袭其貌;歌行豪宕,律句遒亮”[9]。而庆之此言是针对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而言的,他认为潘氏诗话哲理意味太重,世人不一定能完全领会其意,甚至解读成“味淡声稀”而误导后贤,其实庆之对潘德舆的诗学思想是非常敬佩的,但对其叙述方式稍有微词。在乾嘉时期,潘德舆之名稍胜鲁一同,但从杨庆之论诗绝句,及徐嘉、段朝端等人评语看,似更推崇“苍劲雄奇”的鲁一同。《续编》群体有意通过选政来肃清潘氏影响下的“哲理”诗风,提倡更有“冲和真气味”的晓畅通达之作。淮安的一代诗风转变就在杨庆之等人努力下悄然拉开大幕。
论诗绝句还旁及艳体、法曲、叙事及其他各种群体,皆能挖掘诗人个性,且对各自诗歌有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虽然只评点了四十三位诗人,但这些人足以反映淮安诗坛百花齐放的整体风貌,这是淮安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传记与尊称编织出的淮安文学网络
《续编》中保存的文学文献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收录的八百余人,皆有小传,这些传记比府、县艺文志更加翔实。二是记录淮安家族文学的盛况,诸如潘氏、王氏、丁氏、徐氏等等,皆是一门风雅,人才辈出,文学世家的相关记载成为考察淮安诗歌繁盛的重要侧面。三是记载众多淮安文人的师承关系,这为考察淮安文学渊源及流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先看人物传记。王锡祺沿袭丁晏传统,考订字、号,科考、仕途履历,诗文别集等。如“丁兆祺字祥符,号春圃,亦号介亭,乾隆乙巳诸生,嘉庆庚申举人,乙丑进士。历官江西盐法道,署按察使,著有《学松斋诗文集》,《府志》有传”[1]187。传记是难得的文学史料。首先,以“存诗存人”标准衡量,如果没有《续编》的存在,大量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可能永远被历史埋没,后人也无法获知山阳诗坛繁盛的具体情况。其次,佐证淮安教育事业发达。据淮安地方文史专家荀德麟先生统计:“数百年间,河下人文蔚起,科名相望,弹丸之地,仅明清两朝,就出了56名进士,其中状元、榜眼、探花都有,‘河下三鼎甲’一时名闻遐迩。还有160余名举人和贡生。……这一数量,令有‘江南三大镇’之称的周庄、同里、甪直都望尘莫及。”[10]这是荀德麟统计的数据在《续编》中得到具体细化。据统计,所有传记中,有诸生471人,举人79人,进士29人。这还只是以山阳县为主,整个淮安府的教育事业发达程度可想而知。第三,地方教育事业的发达,必然伴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传记记载有诗文别集的就有200多家,“诗城”之誉,名副其实。
再看文人之间的师承、姻亲关系。以血缘和姻亲关系为纽带,逐步发展起庞大的家族文学。为我们研究创作者的文学渊源提供可靠线索,从而全方位呈现淮安家族文学盛况。据统计,《续编》收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诗人最多,以此三朝为中心,可梳理出山阳一代师承关系网。师潘德舆者有:鲁一同、吴昆田、刘湘云、潘亮熙、潘亮彝、潘亮弼、郭斗、鲍抡弼、梁法。吴昆田有学生王锡祺和张轮,可谓再传弟子。再以徐嘉为中心展开,其老师有秦焕、焦文甫、高士魁、丁晏。以丁晏为师的还有韦钺、徐德怀、朱殿芬、秦焕。丁晏师黄以炳、林锡三、杨元凯、徐登鳌。徐登鳌又有学生吴山夫、刘邦庆、段朝端。淮安地域由师承关系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学网络。以潘德舆、丁晏、高士魁为首,鲁一同、吴昆田、潘亮彝、潘亮弼、潘亮熙、徐嘉、丁寿祺、丁寿征等传其业,第三代传人则有段朝端、王锡祺、王锡熙、王源、王灏、韦福年等人。这样一个师徒群体构成淮安诗歌创作主力。同时,在创作风格上,由于师承关系原因,诗风也就有某些相似特征,俨然有成宗立派的痕迹。这些关系的庞大与复杂,亦是淮安文学繁荣昌盛的侧面。
由师承进而推及姻亲关系,逐步推导出清代淮安一地的文学世家轮廓。新世纪以来,家族文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成果众多。[11]所谓家族文学,就是以血缘、姻亲关系建立起来的家族群体的文学。家族文学研究涉及两个基本范畴:“文学的家族和家族的文学。”[12]此处主要探讨《续编》中呈现的“家族的文学”繁荣生态,并不涉及具体家族文学生成问题。就取得成就看,分别是山阳潘氏、丁氏、清河王氏三大家族最引人注目。
山阳潘氏一族,“自明熙台中丞后,历数百年,代有闻人”[1]781。尤其潘德舆的出现,将潘氏家族文学推向鼎盛。他“以学行诗论负时令望,雄视一世,蜚声南北,尊敬者、追从者、私淑者皆甚众,乃当时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13]。在其影响下,潘氏家族文人辈出,选入《续编》中的就有潘亮弼、潘亮彝、潘亮熙、潘亮凝、潘荣锦、潘桐、潘兰实等人,皆一时才俊。潘氏一门风雅之盛远不止这些人,其中选入《山阳诗征》的明清诗人还有潘埙、潘亨等十三人。需要指出的是,潘氏家族不惟诗人众多,诗风亦以“质实”为主,他们强调“诗品之人品”。这种“诗风”“人品”的要求对淮安文学风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刚正之风。
丁氏为山阳望姓。以学术、文学成就来参照,丁晏无疑是家族执牛耳人物。《续编》收丁氏诗人近四十人。除了潘、丁二族,淮安府家族文学中较出众的还有清河王氏、山阳徐氏、淮阴吴氏等等,这些家族不仅族内文学氛围浓厚,各家族之间交往也非常密切,通常都有着姻亲关系,如清河王氏与山阳丁氏即有姻亲往来,王锡祺在“丁蘧”条下有案语云:“堂姑丈穆庵先生系出奇渥温氏,籍淮安卫。”[1]806“堂姑丈”一语道出丁、王二族之联姻关系。相关例证很多,不再拓展。淮安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姻亲网络,使得家族文学之间可以互通互利,礼尚往来,交流切磋中更加促进淮安文学的繁荣。
总之,《续编》记载的淮安诗人之间复杂的师承、血缘、姻亲关系网络,使得淮安诗人之间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地域文学的综合发展。各家族之间文学倾向有异,诗歌风尚有别,通过互相交流,进一步推动整个淮安文学健康发展。假如没有《续编》史料的保存,是无法清晰地梳理淮安如此庞大的文学关系网络的。
综上所述,《续编》中保存的评论、传记等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其所收的各种评语、案语、论诗绝句等文学批评甚为丰富,是宝贵的淮安文学研究史料。通过对传记及诗歌标题尊称的梳理,已经编织出淮安文学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足见淮安文学活动之繁盛。因此,《续编》对认识特定时期淮安府的文学地位、文学活动和文学取向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锡祺.山阳诗征续编[M].张强,点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蒋寅.清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2.
[3]蒋寅.清代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2.
[4]翁方纲.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
[5]淮安文史资料[M].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0(8):50-62.
[6]季云霞.段朝端《淮人书目小传》辑释[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3).
[7]傅璇琮,许逸民.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713.
[8]李克.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罗宗强卷[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0:112.
[9]丁晏.山阳诗征[M].周桂峰,点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932.
[10]李元庚.淮安河下志·山阳河下园亭记[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
[11]胡建次,罗佩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述要[J].青海社会科学,2010(1);许菁频.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州学刊,2010(2).
[12]张剑.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对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若干思考[M]//周裕锴.第六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11:26.
[13]朱德慈.潘德舆年谱考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
责任编辑:刘海宁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4-0531-04
收稿日期:2016-02-11
作者简介:杜运威(1989-),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