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夕思鲁迅

2016-03-16 00:37:22陈思和
关键词:陈独秀先锋鲁迅

陈思和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翔宇论坛】

五四前夕思鲁迅

陈思和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五四前夕思鲁迅。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回到100年前的中国。去年是2015年,100年前也就是1915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即以后大名鼎鼎的《新青年》)创刊。然后今年是2016年,100年前发生过袁世凯称帝复辟。明年是2017年,100年前(也就是1917年)《新青年》搬到了北京大学,陈独秀担任了文科学长,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提倡白话文。新文学运动到明年,是整整100年了。再过一年,20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00周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兴起,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1921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共产国际策划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简单回顾之后,我们会发现100年以前的现在(大约前后10年),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都处在风云突变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激荡的时代,在新与旧的撞击中产生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又推动了中国现代政治运动,这是一个接一个的风波迭起。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也就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开始,中国终于开始了共和国制度,有了民主、共和、自由、博爱这样一些来自西方的概念。再到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大量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如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同学们可以遥想100年前,中国真是处在一个风起云涌、非常了不得的时代。这个时代影响了后来整个100年的中国命运走向。一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英分子都是在这一时候产生的,如政治精英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都是属于五四这一代人,文化精英像鲁迅、胡适、钱玄同、梁漱溟、冯友兰、周作人、郭沫若等也都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在1911到1921这10年之中,中国历史经历了重大转折,到现在100年过去了。所以今天我们会缅怀那个时代。同学们现在都很年轻,也许在你看来,100年很遥远,但其实并不远,可能就在你们的曾祖父那一代。

其次,我们要了解的是,100年前也就是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整个世界的形势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1914年到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黄金时代。原来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一路顺风,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进行殖民地的掠夺和领土扩张。正是对殖民地的争夺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的神话因此被打破。前两年有一部拍摄得非常好的电影《战马》,它表现了一战爆发前后的场景。在战争爆发以前,欧洲人们都是很富裕很平安很幸福地生活,但是战争把他们的生活全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直接推动了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上一个国家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神话。在此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乃至当时欧洲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如考茨基等人都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必须要在欧洲非常富裕的国家才能出现,结果却是在一个落后的、几乎是刚刚从农奴制度解脱出来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是一个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当时欧洲的一些共产国际领导人都觉得俄国不可能爆发革命,但是列宁就创造了这个奇迹。他开始尝试苏维埃社会主义——当然成功不成功可以由历史学家去讨论——但这个尝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一直到上世纪末苏联解体,才最终完成这个尝试全过程。苏俄70多年的历史对世界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等等,这些都跟世界大形势分不开。

由此可见,1911年到1921年这个10年是非常重要的10年,我们同学要有历史感。100年前的今天,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发生惊天动地的事情,而且这个10年深深影响了未来100年。中国从晚清开始一直被帝国主义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丑条约》都没有开心过,如果不是世界大战,中国还是处于被欺负的地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中国一次改变地位的机会,当年的中国政府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就是加入英法协约国反对德国,向德国宣战。这个对德宣战其实也是要有眼光与判断力的。对德宣战之后,中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出过贡献,当时十几万华工到欧洲为协约国服务。一两年后德国战败,中国就成为战胜国。这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次在世界上有了战胜国的身份。所以当时就说什么“公理战胜强权”,中国人扬眉吐气了……虽然帝国主义国家仍然没有把中国当一回事,但中国人自己心里要好过多了,觉得中国不是一个被世界强国out的国家,我们也参战的对不对?因为有这样一个底气,才会有后来的爱国学生运动。当日本想把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利益转化到他们名下的时候,中国的学生就不干了,就爆发了五四运动,捍卫中国的利益。因此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签字。这也是晚清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拒绝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奇迹,也说明此时与李鸿章时期那种屈辱的外交关系有点不一样了。

在1911到1921年这个10年里,中国开始了一个非常好的转型。但以上种种还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因为一战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虽然当时中国政治还是很黑暗,但它毕竟已经是个初步的民主共和国家。随着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些是连锁关系。这个10年的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学术界,我们的历史学和文学,对这一阶段的研究非常不够。为什么?因为那是在清朝帝国瓦解之后建立的所谓北洋军阀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制度是被国民党消灭的,国民党在1927年北伐统一中国之后就否定了这段历史。国民党要确立它的合法性,以前的历史就要颠覆掉。所以从国民党时代就轻视这段历史。这也导致了今天我们对这段历史认识的盲点。一般都会认为这是极其黑暗、混乱的一个时代。但是就在这个黑暗的、混乱的时代,产生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产生了伟大的新文学运动,中国第一次在世界上成为战胜国。那个时代与后来国民党开始的真正黑暗的一党专制、特务政治都不一样。

以上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的一个起点。下面我要讲另外一个问题。回到100年以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酝酿爆发的,对不对?我们如果假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时间节点,那么,当时最重要的几个领导人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都是多大年纪?鲁迅是1881年生人,属蛇。1881年出生的鲁迅在当时已经算老资格的人,他38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已经名动公卿。可是照我们今天的说法,他是80后!我们在高校里说起80后教师,那感觉就是年轻教师,可能连副教授也没有评上。可是五四时期,这么一个划时代的文化革命旗手,竟是80后。我们再看胡适,胡适当年是在美国留学,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写诗,掀起了文学革命。他在1917年回国时还没有正式拿到博士学位,但北大已经聘他为哲学系教授了。这样一个影响了中国百年文化的巨人,那时才几岁啊?26岁。胡适是1891年生,属兔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90后的小朋友,对不对?北京大学当年有个称号“卯字号”,就是属兔子的。其中有三只“兔子”,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直接有关系。胡适是小兔子,一个90后的小朋友。比胡适长12岁的大兔子是陈独秀。他出生于1879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70后末尾巴。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的。陈独秀既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旗手,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杂志掀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运动。我们再往上推,比陈独秀再大12岁的老兔子——蔡元培。蔡元培是阳历1868年1月生,阴历还是属兔子,这是一位60后而且是后半程。蔡元培彼时是民国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当了北京大学的校长。当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先生把陈独秀请来当文科学长,陈独秀就把《新青年》带到了北大,然后团结了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兔子梯队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由此我就想追问:为什么在100年以前,80后、90后已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他们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不对?我是1954年出生的,在100年前,根本没有我这样年纪的人说话机会,康有为才是1858年出生的。而当时的文化革命真正领导人是60后的蔡元培、70后的陈独秀以及80后的鲁迅。

所以,接下来我就想: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有一些人现在还在做当年蔡元培先生的工作,比如我这个年龄的有的人当了校长,有的人可能当了某个学科的带头人,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就是说,当年蔡先生的工作在今天是我们这一代,就是50年代出生的人在承担。当然做的事肯定不如蔡先生,但我们至少在做。但是现在的60后的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当年70后像陈独秀这样一代人的工作。我看也没有,也做不出。更不要说我们现在的70后的老师们,可能还在为评职称、发表论文、争取科研项目等繁繁琐琐的事情烦恼。因此在这种人文环境下,我们今天不可能再产生出像陈独秀、鲁迅等这样天马行空的人。青年陈独秀写文章一写就是整个世界的大势。他主编的《新青年》头几卷,世界大战刚开始,《新青年》每一期都有世界大战形势的介绍与分析,介绍各个国家的年轻人怎么在战争当中发挥作用。鲁迅也是这样,鲁迅这位80后则早在留学期间已经完成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这样的大文章。可见,他们是把整个世界史存放在胸怀里。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都被各种体制束缚住了。我们都在体制里畏畏缩缩,做的都是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小头小脑的事情。无非就是今年发表几篇论文,是不是核心刊物,拿了几千元奖金,或者是否评上了副教授,或者是否买房了还贷了,无非都是这些事情。

让那样一个时代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相比,我觉得非常沮丧,我们现在正在度过的这个10年,我们能不能过得有意义?这个10年就是我们在座各位同学青春年华最盛的10年。这个10年过去后,我已经70多岁了,人生已经没多久了,可是对同学来说这个10年是最重要的。你们在这个10年当中要学习,要走向自己的事业。从学校走向社会,要谈恋爱,要结婚,成家立业,都是在这10年里。这段历史就将伴随着你们的青春!将来你们在回忆的时候,能不能有像胡适那一代人的回忆?相对而言,鲁迅日记里记录的是死气沉沉的感觉,但是他们那一代人在死气沉沉的环境里做了那么大的事情。鲁迅当时自觉很晦气,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唐俟”。“唐俟”什么意思?“唐俟”倒过来就是“俟唐”,“俟唐(堂)”是什么意思?“俟唐(堂)”就是他们绍兴乡下停尸体的地方。人死了以后棺材停放之处称为“俟堂”,鲁迅把它倒过来,得名“唐俟”。可见,在鲁迅的心目中他已经老到在停尸间里待着了。但是,这样一个沉闷的心灵,却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所以我要说那个时代在我们今天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同样也是一代一代人过来的,也是百年前的80后、90后走过来的,所以,我们今天的90后,我们要认真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不到陈独秀我们能不能做鲁迅,做不到鲁迅能不能做胡适,做不到胡适,我们能不能做一做钱玄同呢,做一做刘半农呢?我们慢慢做啊。我为什么要这么想一想?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的青年人都在高校里忙着填表格,忙着升职称,忙着报课题、做论文的话,那么100年以后的中国,再过100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0年的时候,后来人会想这个100年来的人们在干嘛?而且今天是怎样的你们,又将会影响到100年以后是怎样的中国,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我是50年代生的人,经历过“文革”。“文革”后我有幸读了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更有幸的是遇到了我的导师贾植芳先生。贾先生是1955年出名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当中的一分子。他与胡风是好友,又在胡风主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当胡风被政治陷害,被打成反革命,他也被牵连了。所有的胡风的朋友都成为一个“反革命集团”。贾先生有着25年坐牢与劳改的经历。我先是做他的学生,后来做他的助手。他完全是像一个父亲对儿子那样对待我,我则完全把他当成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为什么我会把贾先生当成精神上的父亲?不是因为他是胡风分子,而是因为他这个人的经历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在这么说起胡风的名字,他只是文学史教科书上的一个人名。可是对我的导师贾先生来说,他口中的胡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胡风、冯雪峰都是鲁迅最为信任的弟子,他们跟年轻一代朋友经常说鲁迅先生当年怎么样怎么样。我导师有时候称鲁迅是“老先生”。一开始我没听懂“老先生”是谁,后来明白“老先生”指的是鲁迅,胡风则是大先生,他是小先生,跟三只兔子一样,他们是三代人。一个老师跟你讲起鲁迅来,不叫“鲁迅”而是叫“老先生”,那个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讲起来就好像在讲他隔壁邻居的事情。在这样亲切熟稔的状况下我学习了现代文学,贾先生给了我一部历史,一部与他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历史。当我的老师把这一套历史教给我的时候,这部历史就到我的手上了。

我一直认为我们做文学尤其是做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一个很亲切的优势。什么优势?就是我们研究的东西并不遥远,比如说我们研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与我是没关系的,我只是做学问研究。我如果研究秦始皇,那秦始皇与我也是没关系的。但是当我在讲现代文学,在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我说“五四前夕思鲁迅”,当我说出这个“思”的时候,我真的是在“思”。就像思念我的家长,思念我的母亲一样,我也会用这样的感情来思念鲁迅,因为鲁迅就好像活在我的身边。我经常说,如果传统就像一道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里面的一块石头,一棵水草。传统像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流过,把我们整个身影都淹没,淹没以后我们的生命跟水就完全混在一起了。当水再从我们身上流过去的时候,就把石头、水草、泥土的生命气息都带走了,传到下游去。我的老师和我、我的学生们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流淌的历史。这历史就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生命在这条河里滚了一下。当我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一种很特别的情结。

现在我想讨论一下,为什么百年前会有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给这批年轻人提供机会,进而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这个机会不是权力机构给的,而是在中国思想土壤里刚刚崛起的民主意识突然爆发出强大力量。皇权专制体制突然崩溃,千年的封建大厦哗啦啦地塌下,土崩瓦解,传统断裂了,每个人的个人命运都有机会与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巨大的创造能力就是来自于中国青年当家作主的意识。整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浩浩荡荡的青春运动,就是青年运动。我们现在为什么定五四是青年节?因为这是青春的,是青年的运动。在这个青年运动中,陈独秀和鲁迅没认为他们自己是青年,他们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年长的一辈人,但是他们创造了一个青年的、青春的运动。我把这个运动界定为一种“先锋运动”。

先锋运动是发生在一战前后的世界性文化思潮,意大利、俄国、法国、德国都有发生,而在中国就产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先锋运动对中国自然会发生影响,当时《新青年》《东方杂志》等著名刊物上就有很多介绍西方先锋运动的文章。以前我写过这方面的论文,现在就不多说了。我不做繁琐考证,主要谈谈五四作为一种先锋运动的特征,为什么说它是先锋的。

首先,先锋运动对于社会秩序的猛烈冲击。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运动,而是企图重新激活艺术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来打破陈旧、缓慢的社会进化轨迹,用激进的方法来批判社会,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这样我们就理解为什么五四精英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状做如此激烈的批判,甚至全盘否定。其次,这种批判的彻底性还表现在对于批判者自身也作了同样否定性的反省,批判者不是在批判社会大众时高高在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神”,而是把自己也看作是旧社会的一员,在自我否定中强调自己必须蜕旧变新,成为新的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最典型地描写了这种极端的心态。狂人发现了他周围的人都在“吃人”以后,渐渐地发觉一个可怕的事实:原来自己以前也是吃过人的。这样就把人类身上遗传而来的兽性普遍化了,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性。唯一的道路就是要每个人自己去反省、去觉悟、去克服自身的吃人本性,这样才能做新的人。需要强调的是:鲁迅描绘的这样一种通过自身的反省方法来完成自己的蜕变,正是一种个体的觉悟,让觉悟了的伟大个体从无所不在的庞大的社会传统中决裂出来,并且反过来与之对立,与之斗争。这就是作为先锋性质的五四给我们带来的伟大的“个人的发现”(郁达夫语)。鲁迅这种抉心自食式的批判精神和个人主义,在郭沫若的新诗、郁达夫的小说里也是可以处处体察的。不是某个先知先觉的天才意识到这些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先锋性思潮决定了激进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

鲁迅、郭沫若这一代人都有着一种大无畏的天马行空精神。他们不仅否定旧的历史社会,还否定了从这种历史社会中产生出来的自己,但这种自我否定不是消极的,而是把自己身上的坏的因素(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因素)否定以后,就能产生新的生命因素。这个新的生命因素就是青春活力,就是最宝贵、最活跃,也是最单纯的、最充满力量的精神。而这正是我认为我们今天最缺乏的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应该是80后、90后的舞台,应该由80后、90后们来讲五四、来讲鲁迅,来讨论应该从五四继承什么,否定什么。青年人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先锋。青年人要有自信来感应时代对青年的召唤。但这需要青年人自己争取,如果你自己不争取,时代不会提供给你。五四时期也一样,也是靠陈独秀、鲁迅他们自己去争取改变自己的命运。青年人自己要充满活力,这样才能把我们国家带到一个新的未来。

然而,“先锋”也有自身的问题。先锋精神不会属于大多数,总是少数有先锋精神的人带动了大多数。五四先锋精神,发展到最后都融汇到激进的政治斗争中去,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改变国家命运,那就是陈独秀、李大钊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的建党活动,张国焘、张申府、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精英都加入进去了。“先锋”是一种具有革命性、反叛性的精神,它本身的存在形态都很短暂。先锋的文化运动最终会转移到实际的政治运动中去,欧洲的先锋运动也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当社会主流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先锋也会慢慢被主流文化所接纳,反主流最终会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道风景。反叛者一旦成了社会名流、著名学者、媒体明星,那就不再是先锋,而变成“常态”的一部分。像胡适、傅斯年一代人都是这样。

我们在这样一种对五四的认知下,再来讨论鲁迅所代表的先锋精神有什么意义,鲁迅的哪一部分是最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的。现在所处的大时代、大环境,其实是不利于学习鲁迅的,因为今天是常态的时代而非先锋的时代。凡是在动荡年代,先锋思潮涌现的时代,鲁迅的形象一定是非常活跃的,大家都会把他当作精神旗帜。而在常态的时代又如何理解鲁迅?如果我们把鲁迅归入常态的文化系列中去,比如研究“鲁迅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鲁迅思想里的儒佛道”“鲁迅怎样成为一个国学大师”诸如此类的题目,是这样来研究鲁迅?还是把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文化突变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个伟大个体?这是我所思考的。

我认为鲁迅的精神就是先锋精神,鲁迅的传统就是一种先锋文化的传统,鲁迅常常喜欢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这么做了。他比较偏激,喜欢持一种较极端的态度。这当然是我的一己之见,也许是外行话。作为一种对社会有超前认识的先锋,他肯定处于孤独之中。但我认为鲁迅对自己深陷其中的孤独状态是不喜欢的,他是希望有集体,有团队,有新生力量来与他合作。鲁迅不是故意沉溺孤独的超人,他早年参加光复会,后来参加《新青年》阵营,跑到广东去参加国民党北伐革命,最后到上海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寻找中国社会最尖锐的又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力量、最具有革命性反叛性的群体,他一直站在最前沿的位置不停地进行选择,可每次选择和结盟以后,他又感到了失望,到后来都散了,他是在满怀期待过后又陷入失望,最终出走。这也是典型的先锋者的态度,永远激进,永不满足,不停地向前探索。

鲁迅晚年和周扬领导的“左联”发生冲突以后,他就不再向外寻找先锋力量了。他不愿再去接触比左联更加激进的社会组织(譬如托派),那时的鲁迅完成了独立的个体的战斗性格。晚年的鲁迅有意识地把萧红、萧军、胡风等都拉到左联的外面,有意识地培养黎烈文、巴金、黄源、赵家璧、吴朗西、孟十还等年轻人,却不再和别的政治力量进行组合。他聚合了这批年轻人,我们要注意到,这批年轻人的背后是当时的新媒体:文化生活出版社、良友图书公司等出版社,《中流》《译文》《作家》《海燕》等杂志,申报《自由谈》等报纸副刊,还原当时的影响,就像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当时的新文学作家不太关注都市的大众媒体,而市民文学(通俗文学)的作家们则关注较多。新文学作家那个时候还属于学院派,或者左翼战斗团体,比较追求高大上。但是鲁迅却一直都主动地参与媒体,将新媒体人团结在一起,在上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非常独立的力量。鲁迅在他的时代,就已经很注意媒体传播与先锋精神的互动关系。很可惜鲁迅55岁就去世了,他的生命之火燃尽了,很多新的尝试也就无以为继了。

从鲁迅本身的战斗行为来说,鲁迅是在不断抗拒成为主流、尤其是貌似代表全社会其实只是体现统治者主体的文化。于是他一直站在被压迫的社会底层的族群立场上,站在主流文化体系之外进行战斗,促使其自身的裂变,培养其成熟的战斗的个体,或者说是伟大的叛逆的个体。鲁迅是永远的先锋。抗拒奴化,强调立人,他一辈子都在自觉做叛逆者。今天我们面对所谓全球化,几乎无法抗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鲁迅作为伟大的先锋、独立的个体,他在中国给我们后代究竟揭示了什么?我们从什么意义上去理解、感悟鲁迅的传统?这应是我们今天的80后90后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念一段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散文《给幼小者》,这是一篇很有名的作品,我念其中一段,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当年的先锋鲁迅是怎样期待下一代青年人的。

人世很凄凉。我们可以单是这样说了就算么?你们和我,都如尝血的兽一般,尝了爱了。去罢,而且为了要从凄凉中救出我们的周围,而做事去罢。我爱过你们了,并且永远爱你们。这并非因为想从你们得到为父的报酬,所以这样说。我对于教给我爱你们的你们,唯一的要求,只在收受了我的感谢罢了。养育到你们成了一个成人的时候,我也许已经死亡;也许还在拼命的做事;也许衰老到全无用处了。然而无论在那一种情形,你们所不可不助的,却并不是我。你们的清新的力,是万不可为垂暮的我辈之流所拖累的。最好是像那吃尽了毙掉的亲,贮起力量来的狮儿一般,使劲的奋然的掉开了我,进向人生去。

问答录

问:陈老师您好,您说到贾植芳先生的言传身教,他会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讲鲁迅,可惜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幸运。那么,我想请教老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缩小这种距离感?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以后我当老师,在给我的学生讲课的时候,怎样让学生不对鲁迅感到害怕?

陈思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首先我想与大家交流“怎么当一个好老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女孩子,现在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想做老板,而她想做老师,这非常不容易。而且她在想自己的责任——如果当老师,怎么才能言传身教,这非常好。我对自己做老师特别自豪,我是1988年做副教授,1993年开始当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到现在已经指导了100多个研究生。我非常自豪的是:这些研究生中80%以上都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我认为一个人成就有高低,这个没关系,关键是你要有责任心。我想,教师永远跟青春在一起。在我的老师那里,我是代表青春;等到我做老师的时候,我跟我的学生最少相差10年,到后来就相差20年。学生让我永远都能感觉到那种青春气息,永远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活力,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事情。

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你首先要碰到一个好老师。我觉得好好读书就要跟一个好老师,这是一个前提。不管什么学科,不管什么专业,选择老师等于选择你的人生道路。我举一个例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最活跃的一批老师,如北大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陈平原、赵园等是王瑶先生的学生。王瑶是朱自清先生的学生,他的治学之路就是朱自清的那条路,他教给学生的也是这条路。王富仁是李何林先生的学生,李何林则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当年未名社的。蓝棣之、汪晖是唐弢先生的学生,唐弢则是鲁迅的学生。在我这一代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里面,北京最努力工作的就是这三位老师的学生。上海的我一代学者中,除了贾植芳先生身边的一个群体,还有华东师大钱谷融先生的学生群体。钱先生则是南京中央大学的学术传承。你看一个好导师的身边肯定有一群好学生,然后这些学生还会传授出他们的一群好学生,这就是传承。传承这个“传”字我一直很感兴趣,这个“传”其实就是禅宗的“禅”。所谓的“传”是个动作,一个什么动作?就像这本书,我传递给树萍,这个动作是要人做的。光读书本,当然是可以的,读书本也是一种知识学习,通过读书本,你得到了相关知识。比如说,假如我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但我通过读教科书,了解到鲁迅的生平,有什么代表作,他的风格什么样,这是知识学习。此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学习——人文学习。人文学习就是你本来心里有一种精神,但是你不知道,要通过很多机缘把它启发出来。当然读书也会启发,但这个人文学习是很困难的,这中间有个很重要的媒介就是老师。一个好老师站在讲台上,就这么一堂课,可能有一两句话被学生记住了,这个学生就改变了,改变了他(她)的人生道路。

这位同学很有志气,我劝你将来首先去考个好学校,找个好老师;第二个将来占一个好的岗位,做一个好老师;第三个带一批好学生。就是这样,人文传承就靠这个,没有其他的,不复杂的。但问题是不能指望我一个老师坐在那里,学生样样都要和我一样。人文传承是一种启发式的,就是这个老师怎么做,对学生会唤起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心理。当然,你不一定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也一样,就是当一个人讲得好的时候,比如讲李白,李白就融化到你身上去了,这是用你的生命在讲。任何人都用生命在生活,用生命在工作,我觉得你的生活会很有意义。

问:听了您的讲座,产生了关于鲁迅的很多感触。鲁迅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关于他的反抗的先锋精神,他所面临的时代应该说和中古的战士像阮籍、嵇康他们差不多。所以阮籍提出了“大人先生”,嵇康也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鲁迅本人也做过嵇康集的校勘工作,我想他除了反抗传统以外,阮籍、嵇康对他有没有影响呢?

陈思和:有,当然有,鲁迅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他对历史文化非常了解。但他又是有选择的,他最喜欢的是魏晋时期的阮籍他们,而这些人正好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叛徒。他们本来都是贵族,但是因为朝代更替,在司马氏篡位以后,他们这些贵族就失落了。他们学问非常好,地位又很高,所以他们就用一种非常怪诞的、不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主流社会。这种怪诞的东西就被后来人慢慢神化了,这种不合作就变成了一种风度,跟统治阶级若即若离,用一种怪诞的形式来表示反抗。这样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包括鲁迅对阮籍、嵇康、陶渊明他们其实有一种再塑造的过程。鲁迅特别欣赏嵇康他们就因为他们不是统治阶级的主流部分,他们是有反抗性的人。鲁迅受到嵇康的影响,刘半农说鲁迅是“魏晋风度,托尼文章”,就是说鲁迅的气质是从魏晋嵇康、阮籍那儿来的,而他的文章、思想是从托尔斯泰、尼采那儿来的。鲁迅很认可这幅对联。它的来源就不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儒家,而是从一个更反叛的文化传统里来。如果你要更往前追溯的话,你要去读鲁迅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有8篇小说,其中4篇是肯定,4篇是否定。否定的都是那些孔子、老子、庄子等,我们今天奉为大师的,鲁迅都否定了;他推崇的是墨子(《非攻》)与侠客(《铸剑》)。应该说鲁迅有自己的思想来源,有自己的路子。

责任编辑:刘海宁

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4-0421-07

收稿日期:2016-05-20

作者简介:陈思和(1954-),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21世纪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当代文学批评研究。

编者按:2016年注定是一个纪念鲁迅的重要时刻,这是鲁迅诞辰135周年与逝世80周年的时间节点。在流逝的时光中,鲁迅投下的身影并没有越来越模糊,而是变得越来越有意味。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思和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有一个鲁迅问题中心存在着。2016年4月2日陈先生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高峰论坛”(《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东方青年学社联合举办),并发表了题为“全球化时代如何造就伟大的个体”的主旨演讲。但陈先生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2016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应邀到访的陈先生在“翔宇论坛”作题为“五四前夕思鲁迅”的激情演讲。现场400多位听众不仅认真聆听而且热烈提问。在这一瞬间,因为陈先生,听众们用一种亲切、敬重的态度走近了鲁迅。以下文稿根据录音整理并得到了先生的最终审定和补充,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郑重纪念鲁迅,同时记忆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

猜你喜欢
陈独秀先锋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3-14 20:06:38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