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道教文化空间与现代运用研究

2016-03-16 00:27周蓉蓉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教徽州景观

周蓉蓉

(中共休宁县委党校,安徽 黄山245400)

徽州道教文化空间与现代运用研究

周蓉蓉

(中共休宁县委党校,安徽 黄山245400)

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空间”概念,以动态的观点重新解读徽州道教文化,构筑实体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艺术科学文化空间三个层面的研究框架,然后从这三个层面文化空间的内容与结构的分析中,展现徽州道教文化的整体动态和历史风貌,进而探讨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现代运用的理念及途径。

徽州;道教;文化空间

近年来,以齐云山为代表的徽州道教文化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方面研究尚不深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之概念对徽州道教文化进行解读和重构,以期提供一种徽州道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

一、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空间”界定为“可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1]。以此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空间”概念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文化空间”的概念在国内外众多学者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其内涵及外延。“文化空间”不仅仅指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等基础特征和活态性、本土性、整体性等关键特征的“具有体现意义、价值的场所、场景、景观”,同时也包括具有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各种“意义符号”、“价值载体”、“行为主体的行为叙事”以及“隐喻性空间”[2]45。

二、徽州道教文化空间

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儒道佛三教交融,以齐云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用“文化空间”理论解读徽州道教,可构筑徽州道教实体文化空间、艺术科学文化空间以及精神文化空间三个层面的研究框架。

(一)实体文化空间

这是指徽州道教文化中那些能够被看到和感受到,并以一定物质形态存在的实体景观所构筑的一层文化空间。具体来说,有物和人两个方面。

1.物——历史景观遗存

以道教因子浓度区分,历史景观遗存有核心景观与风格建筑之别。

(1)核心景观:徽州道教核心景观主要承载地为齐云山景区。据统计,景区范围内现有道观宫殿3座、道院11座、道房12处、石坊11座、匾16块、神像200余尊,其中明代建筑19座(处),道教摩崖石刻1 000余处。另外,道教在徽州社会本土化后衍生出祖先神、行业神、自然神、乡土神等诸多民间信仰,由此而建的灵顺庙(五显庙、五通庙)、忠烈庙、财神庙、土地庙等诸多庙宇曾经在徽州社会普遍存在。时至今日,仍有一定数量的遗存。

(2)风格建筑:齐云山上,诸多建筑无论是从选址朝向、布局结构,还是雕画题材都充分体现出道教思想。目前,齐云山景区现存亭、台、院、坛、阁等各种道教艺术建筑108处。齐云山下,遍布徽州各地的徽派民居在选址布局上讲究 “天人合一”、“藏风纳水”,整体构架上追求 “返朴归真”、“超然隐逸”,空间组合上注重有无相融,虚实交替,色彩风格上强调黑白相间、儒雅质朴,表现出道教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2.人——道教人物及香会活动

(1)名道与道人:齐云山道教历史上名道众多,比较著名的有龚栖霞、余道元、叶介夫、陈唯一、叶元郑等,他们清修冥思,讲经布道,留下了众多道教故事。齐云道人守正一道规,非斋戒期不忌酒肉,可娶妻生子,鼎盛时期达200人之众。

(2)香会活动:香会活动是齐云山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农历七月初一,大斋三日,在玄天太素宫做大型禳星道场,祷求玄天上帝保佑香火平安,道业兴旺。十五日的中元节,在太素宫为野鬼孤魂做水陆超度道场。自七月十五起,浙江的淳安、开化,江西的婺源以及徽州各地的各种香会团体和各路香客,开始按相对固定的日期起程进香。建国以后,较隆重的民间香会活动已很少见。

通过核心理念的传递和外在表征的塑造,物与人两大实体景观铺垫出徽州文化空间的厚重基础层——实体文化空间。

(二)艺术科学文化空间

这是指徽州道教文化中那些把握自然规律,或者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形态所构筑的一层文化空间,其核心景观如下。

1.道教艺术

(1)道场:齐云山的道场活动,注重符箓斋蘸,用以降妖驱鬼、祈福禳灾,流程严谨、科目完备。据统计有明确仪范的道场活动科目有25种,如祈求神法多生贵子的百子科,祝愿亡夫在阴曹平安无灾的诸天科等。香客在完备的法事活动中,得到了超乎寻常的满足与慰藉。

(2)道乐:道教音乐主要用于道士们诵经、礼赞及各种祭祀斋蘸活动。齐云道乐属弋阳高腔体系,主要有25种,均以原始老谱“工尽”谱进行演奏,乐器有锣、鼓、磬、二胡、琵琶、木鱼、箫、唢呐、笛等。齐云山道场音乐韵律优美,缥缈飞翔,以其独特的宗教色彩,给人以心灵的抚慰。

2.道教科学

(1)道茶:茶在齐云山被奉为圣品,用以祈祷、献祭、斋戒和“驱鬼避妖”,茶仪古朴不尚浮华。道人运用新安药理,采挖草药与茶叶调配,制出不同性效的道家药茶,广施茶水,驱病行善。

(2)道斋:齐云道斋以蔬菜瓜果、豆制品、竹笋、山蕨、香菇、木耳等素食山珍为主料,经道厨精心调烹而成。于餐盘之中现天地万象,并以清淡、爽口、滋补宜人见长。比如用豆腐、木耳、香菇、山蕨、竹笋炖制的“福、禄、寿、禧”四拼盘;用黑、白芝麻和蔬菜制成的“太极八卦”等。

对于徽州道教来说,艺术与科学不是道袍上轻巧的点缀,而是共荣共生的存在。由此,各种形态景观“互观互照”,拢聚出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灵动的中间层——科学艺术文化空间。

(三)精神文化空间

这是指徽州道教文化中那些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所以然的智慧成果所构筑的一层文化空间,其文化景观如下。

1.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社会心理

明清时期徽州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发展过程,正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程朱理学本身就是以儒学的“忠、孝、仁、义”为核心,吸收了释家的“超脱”、“修行”与道家的“无为”、“养气”等思想,揉合以上诸方面之后而形成的一个学派。在严守宗法礼教的表象下,徽州知识分子心理结构的深层集聚了浓厚的佛道文化因子。

与此同时,随着明清王朝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强化,道、佛文化逐渐向世俗化发展,特别是对平民百姓的生活模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12明清徽州随处可见的寺庙道观,齐云山道教和九华山佛教的风靡,以及人们普遍将信佛拜神视为祈福免灾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最好的例证。

2.生活态度及生活智慧

一方面,徽州道教全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智慧,比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重人贵生的价值理想、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法、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等。

另一方面,徽州道教认为“红尘即道场”,生活就是一场修行,红尘就是一个道场。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对人们的历练,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来帮助我们完成修行的。由此,徽州道教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仙道”不离“人道”,“全人道”是“修仙道”的基础,期待通过红尘历练世俗修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3.戒律与清规

徽州道教道规大致分为“戒律”和“清规”两大方面。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文主要以惩戒为手段。齐云山道教的戒律主要体现为 “五戒”、“十善”。清规则严格参照全真教清修戒律,同时又有一些与之不同的特别条款,尤其在生态保护方面。

在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自然和谐的最高宗旨之下,各种形态的精神文化景观沉淀出徽州道教文化空间深邃的内核层——精神文化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的基础层、中间层和内核层既相互独立、各成系统,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承载着徽州道教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着徽州道教对宇宙的认知和生命的探索。

三、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的现代运用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徽州道教文化空间资源,从而实现其永久生命力,是应该注重的问题。可以在树立契合文化空间发展规律的理念之下,找到徽州道教走入现代生活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理念阐释

1.整体空间传承的理念

以往我们对徽州道教文化的保护存在一个误区,注重单项静态的碎片化保护,而忽略多个单项层次共存的大的文化空间的传承。[4]180因此,辩证整合徽州道教文化子体系,构筑整体文化空间,或者在整体空间的视野下研究个体单项的文化形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兼顾当地民众多重需要的理念

在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如果忽视当地民众的经济与生活需要,而单纯注重文化空间的保护,是不利于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的,并且也达不到保护的目的。文化空间的传承必须兼顾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确立提升当地经济、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增加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

3.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理念

文化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二是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文化再生产也有两层含义,第一,使特定的观念、价值被传递下去,使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规范得以继续存在[4]181;其次因为特定的价值得以传递,社会仍然按照既定的规范延续,最终文化空间得以按部就班地维持[5]8。对于徽州道教文化空间来说,应选择的开发模式是在保护中获得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从而实现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路径分析

1.旅游化生存路径

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传播义理文化,让自身的价值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甚至成为“潮流”的一部分,是实现徽州道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之策。

(1)景观开发

徽州道教的实体景观、艺术科学景观,构成了目前徽州道教旅游的主体景观。而精神文化景观,由于开发价值、条件的认识不到位,以及客观上开发难度的制约,开发利用十分有限。

第一,统筹规划,开发景观资源。要统筹规划,科学研究,着眼于各层级景观的资源状况、景观内涵、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地分析三重文化空间的旅游优势、劣势及特色,深挖景观内涵,梯度开发。

第二,梳理设计,完善景观产品。全面梳理现存景观的类型、特点,积极培育发展“宗教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等新兴业态,精心设计适合不同人群、展现不同风格的景观产品。例如,挖掘道教艺术风格建筑的生态内涵,发展文化生态游;结合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和新安医学的优秀成果,发展养生保健游;利用道斋道茶打造旅游饮食文化品牌,发展道教美食品尝游等。

第三,更新形式,展示景观魅力。把“互联网+”融入徽州道教各层次文化空间的景观开发中,强化“互联网+道教”的平台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兴媒体,充分展示徽州道教的无穷魅力。

(2)体验开发

体验与商品和服务一样,必需经过精心设计,才能精彩呈现。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的体验开发也不例外。

第一,提炼主题,奠定体验基础。即综合开发三重空间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旅游者内心渴望,对徽州道教文化的体验价值进行生动化、主题化的提炼,以满足旅游者深度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比如,可提炼出 “当一日徽州道人”、“上一次道家讲堂”、“学一篇道教经典”等体验主题。

第二,策划过程,创造体验价值。即对照体验主题,策划系列活动项目,打造综合、高端、令人沉醉其中的体验过程,[6]89使游客获得完美的心理感受。例如,“当一回徽州道人”主题的体验过程中就可以包括诵经礼拜活动(早课晚课、学道乐、做道场),生产活动(道茶采摘制作、道斋选材烹饪),健身活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其他宗教活动(讲经辩经、符箓禁咒)等项目。

第三,设计场景,营造体验氛围。即利用现有的三重空间资源,营造真实体验环境,多层面、多角度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整体感受,形成难以忘怀的旅游记忆。例如,针对“当一回徽州道人”的体验主题,可以设计大小宫观、农活场所等若干活动场景。在徽州道人饮食场景设计上,可布置古色古香的道教器具与字画,可在服务中展示道茶与道斋的仪范规程,可对整个饮食场景的道教内蕴进行生动解说等。

2.学术化生存路径

在徽州,民众的思维表达、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常禁忌以及民间习俗等,都受到道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的学术研究、学术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义理精神与社会实态的研究蓝本。

(1)学术内容开发

第一,传播道教养生文化。徽州道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理论和养生功法。加强徽州道教养生文化的研究,深入探讨徽州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内涵、道教养生学与现代生命学的关系、道教养生功法的具体内容等,从而使道教的养生智慧更加有益人群,普及社会,这是徽州道教文化空间学术开发的第一个重点内容。

第二,弘扬道教生态理念。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同构互感的整体。人类应当充分认识并深刻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如果肆意妄为,势必严重危害人类自身。徽州道教通过各种清规戒律对保护环境作了许多独特而具体的规定。加强对徽州道教的生态理念及具体戒律的研究应为徽州道教文化空间学术开发的第二个重点内容。

第三,挖掘道教的生活智慧。徽州道教精神文化空间丰富。“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对恬静少思、清心寡欲的执着,特别是“红尘即道场”的社会实践,饱含着对生活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充分挖掘徽州道教的生活智慧应为徽州道教文化空间学术开发的第三个重点内容。

(2)学术开发路径

第一,回应关切,彰显价值。应积极探寻徽州道教三重空间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注目民众需求,积极回应人类社会的重大关切。通过实施徽州道教文化工程(比如编撰“徽州道藏”,举办“齐云讲经”论坛)等,着力推动徽州道教走重文化重理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彰显徽州道教的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

第二,整合资源,通力合作。通过开展徽州道教文化系列研讨活动,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道教研究、道学研究力量和传统文化乃至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的学术开发。由政府部门和道教协会牵头,建立与专家学者的联系制度和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

第三,多措并举,培养人才。当地道教主管部门和道教协会要研究制定道教人才培养规划,提高现有教职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宗教素质。同时,积极从社会引进一批有志于道教事业的高学历人才,形成徽州道教高端人才群。只有破解人才瓶颈问题,才能让古老的传统宗教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

历经千余年漫长岁月的洗礼,在徽州万余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徽州道教文化空间不断生长、融合、演绎与传承。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之下,系统梳理徽州道教三重文化空间景观资源,探索徽州道教文化空间现代运用的理念和路径,对实现徽州道教文化的整体活态传承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神算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过程[EB/OL].[2015-07-08]http://www.ccmedu.com/bbs51_46337.html.

[2]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J].学术论坛,2006(3).

[3]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5(2).

[4]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9).

[5]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6]朱生东,等.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

责任编辑:曲晓红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Space of Taoism in Huizhou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

Zhou Rongrong
(CCP School of Xiuning County Committee,Huangshan245400,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cultural space”derived from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his paper dynamically reinterprets Taoism culture in Huizhou,construc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from physical,spiritual,and art and science culture space.The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cultural space are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o show the overall dynamic and historic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Taoism culture in Huizhou,and the ideas and ways of modern use of Huizhou Taoism culture space are also discussed.

Huizhou;Taoism;cultural space

G127

A

1672-447X(2016)04-0069-05

2015-12-18

周蓉蓉(1983-),安徽休宁人,中共休宁县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徽州文化。

猜你喜欢
道教徽州景观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徽州绿荫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