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防,毕学成,杨孝青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237158;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00)
安徽省教育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史冬防,毕学成,杨孝青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237158;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00)
通过选取相应的指标构建安徽省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各地区的教育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省各地市教育竞争力分为五个梯队。整体来看,当前安徽省部分地市之间的教育竞争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多数地市位于教育竞争力较差梯队,说明安徽省教育整体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教育竞争力;比较;评价;熵值法
教育竞争力评价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教育竞争力的指标选取一直是教育竞争力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因为指标体系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最终评价结果。教育竞争力相关诸要素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是处理好与传统竞争力各要素及其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当代一些著名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WEF、IMD、UNIDO、OECD、WEI、WB、EFA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指标,都可以成为教育竞争力相关诸要素及其发展指标体系确立的基础数据来源。[1]9-18,[2]7-17,[3]29-36当然,国家公开发布的各种教育统计年鉴、年报等也是重要的基础数据来源之一。从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大多数教育竞争力研究者都考虑到了这些数据的可得性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的区别主要在于要素数据或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否全面。综合来看,教育的基本投入、基本体制、教育产出、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效能等是教育竞争力研究中经常予以优先考虑的发展指标或要素体系。[4]20-29
(一)评价体系构建与数据收集整理
当前在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由于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视角,所以指标体系会有所不同。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现有的研究过于强调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层次的教育对整个教育的作用。选取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与幼儿教育6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选取了27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教育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查找《201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收集了安徽省16个地市的教育相关数据,得到了相关指标的数据。由于部分数据未能直接从统计资料中获取,所以有一部分是基于理论推理和演算得到的。虽然演算的结果可能会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但是鉴于只是做横向程度上的比较分析,故对其他情况未予考虑。
根据现有统计年鉴中的每十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这一基础数据进行演算,得到了相关数据。其中每十万人中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分别如下:
由于没能获取到准确的数据,在生均教育经费的推理上做了相关假设。首先假设市级政府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分摊比率为25%、25%、25%、5%、10%与10%,则各层次的教育分摊经费为:
(二)模型构建与计算结果
1.熵值法
选取熵值法对教育竞争力指数进行评价。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是衡量不确定性的标准,当不确定性越大时,熵值也越大。所以根据熵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若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则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熵值法作评价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处理公式分别如下:计算第i市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计算指标信息熵: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以上公式中,X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min{Xj}和max{Xj}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n为指标数,k=1/lnm,其中m为评价城市个数,本文中m=16。
2.计算指标权重
将基础数据进行以上计算之后,运用公式(11)计算得到了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将各三级指标权重进行相加得到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竞争力各指标权重
3.计算总得分
在求得各指标的权重之后,运用公式(12)(13)求得各地市教育发展的总得分,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各地市教育竞争力得分情况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对于处理数值型的属性,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快速聚类的方法(K-MeansCluster)。运用SPSS21.0软件,选取KMeansCLuster法进行聚类,以安徽省各地市教育总得分为聚类变量,以城市为个案标记依据,选择迭代次数为10,将聚类结果确定为5类,最终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各地市教育竞争力聚类图
(四)结果分析
1.教育总竞争力分析
从得分结果来看,合肥市总得分为0.628分,在安徽省所有地市排名第一;阜阳市、安庆市与六安市分别位于第二、第三、第四名;池州市得分最低,为0.199分。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将安徽省教育竞争力划定为教育竞争力强、教育竞争力较强、教育竞争力一般、教育竞争力较差与教育竞争力很差5类。其中合肥市位于安徽省教育竞争力的第一梯队;阜阳市、六安市与安庆市位于第二梯队;芜湖市、宿州市与铜陵市位于第三梯队,教育竞争力较为一般;亳州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宣城市、淮南市、淮北市位于第四梯队,教育竞争力相对较差;而黄山市与池州市位于第五梯队。整体上看,安徽省部分地市之间的教育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有7个地区位于第四梯队,说明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同时也说明当前安徽省教育竞争力整体上处于相对偏弱的层次。
2.基础教育竞争力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分析安徽省各种类型教育竞争力的情况,将幼儿教育得分、小学教育得分与中学教育得分相加进行综合分析,三种类型共同组成了基础教育体系。从最终的得分来看,合肥市得分为0.344,在安徽省所有地市排名第一;铜陵市、阜阳市与六安市位列第二、第三、第四名;池州市得分为0.105,排名最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竞争力与教育总竞争力排名相对比较类似,分布上也呈现出类似正态分布的形式,中间得分的地区很多,第三名的阜阳市与第十五名的淮北市得分差距在0.1分之内内。
图2 安徽省各地市基础教育竞争力雷达图
3.高等教育竞争力分析
从高等教育最终的得分来看,合肥市最高,得分为0.1081;最低的为亳州市,得分为0.0009。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与铜陵市位于安徽省高等教育竞争力前五名。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当前合肥市具有高等学校50所,排名第二的芜湖市只有8所,排名最后的亳州市仅有2所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方面,合肥市在校大学生人数为44万人,排名第二的芜湖市为12万人,排名最后的亳州市仅有1万余人,这反映出当前安徽省各地市高等教育竞争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4.社会教育竞争力分析
将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归类为社会教育,以两项的得分之和为评价依据。从结果来看,安庆市得分最高,为0.223;阜阳市、合肥市与宿州市位于第二、第三、第四名;黄山市得分最低,为0.049,差距相对较大。具体来看,得分小于0.1的有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淮南市与黄山市5个地区,得分在0.1-0.2之间的有合肥市、宿州市等9个地区,0.2分以上的有安庆市与阜阳市2个地区,整体上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图3 安徽省各地市社会教育竞争力柱形图
从安徽省教育竞争力的现状来看,安徽省教育竞争力的总得分主要是由教育规模因素、教育投入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决定的。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第一梯队的合肥市是由高规模与高投入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第二梯队的六安市、阜阳市与安庆市则主要是由高规模决定的,第三梯队的芜湖市、铜陵市与第四梯队的马鞍山市则是由相对较高的投入决定的,第三梯队的宿州市与第四梯队的其他城市则是由相对较大规模与普通投入决定的,第五梯队中的城市则是由较小规模和普通投入决定的。
(一)人口规模与教育竞争力
从教育的规模来看,安徽省教育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人口,这种影响在非高等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一般而言,在非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受到户籍制度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教育的人口流动率很低,学校数量、在校学生数量等因素主要受到户籍人口因素的影响,所以非高等教育规模主要是由地区的人口因素决定的。以安徽省教育竞争力排名第一、第二梯队的城市来看,它们均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2014年阜阳全市人口为1 053万人,排名安徽省第一;六安市人口为716万人,排名安徽省第二;合肥市人口为711万,排名安徽省第三;安庆市人口622万,排名安徽省第六。由于人口的数量决定着学校的生源数量,随着当前国家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与居民教育观念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相关教育,所以生源数决定着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数量,所有拥有较多人口的地区便拥有较大的教育规模。
虽然人口规模与教育规模表现出了较高的同步性,但是并非完全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人口的集中程度也会影响教育竞争力的得分。以合肥市与安庆市为例,合肥市有42万小学生,而安庆市只有32万小学生,但是合肥市只有894所小学,而安庆市则有1 369所小学。在学生数较安庆市多了近10万的规模下,合肥市小学数量却比安庆市少了近500所。原因在于合肥市有着更高的城镇化率,人口分布更加集中;而安庆市的农村人口规模较大,居民分布相对分散,为了方便学生入学,所以学校数量相对较多。这种情况在中学办学层次上也有所体现。实际上除人口规模对教育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外,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也会对教育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小学教育竞争力的得分来看,合肥市小学教育得分0.078,位居安徽省第一;安庆市得分0.064,位居安徽省第六。尽管较多的学校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在数据上体现出较大的教育规模,但是相对而言更加集中的教育资源更有利于管理,单位学生也能够分摊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最终提高教育效率。所以建议未来在条件可行的农村地区能够集中资源办学,以此来提高办学效率。
(二)经济发展与教育竞争力
影响教育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投入和分配情况,反映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教师学生比与生均经费两个方面。如果说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反映的是教育的规模,教育资源的投入分配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的教育质量,所以通常教育投入高的地区也具有较高的教育竞争力。由于缺乏各地市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加上只做横向层面上的比较分析,所以通过对各地市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假定各地市的教育支出是同比例地在各层次教育间进行分布,通过推理得到各地市各层次教育的生均经费数额。通过计算得到了各地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分摊额,将其作为指标,通过分析发现教育资源投入数额在学生之间的分摊情况对教育竞争力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前安徽省在教育投入支出超过10亿元的城市有合肥市、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与滁州市,但是从小学教育经费分摊的情况来看,生均经费分摊前五名的却是铜陵市、黄山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与宣城市,这说明有些地区虽然有着较高的教育投入,但是单个学生的分摊额度并不是很大,因为生均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是由教育财政支出与在校学生总人数所决定。教育资源的分摊对于教育竞争力也具有相对显著的影响,这也是部分城市虽然教育规模较小,但是却能够排名靠前的原因。以第三梯队中的铜陵市为例,虽然铜陵市人口只有74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少的城市,但是铜陵市却十分注重教育投入,其在小学教育生均经费、中学教育生均经费等指标上的得分均位于安徽省首位。总体上来看,由于教育事业离不开经济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竞争力。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竞争力之所以较强,这与东部地区强劲的经济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Pearson相关性检验
为了验证安徽省各地市教育竞争力与人口、经济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21.0软件计算各地市教育竞争力总得分 (Educ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core,ECS)与常住人口(Resident Population)、GDP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是通过对定距连续变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来的结果,通过判断Sig值的大小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
表4 安徽省教育竞争力与常住人口、GDP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总得分与常住人口、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双侧检验Sig值均小于0.01。具体来看,教育竞争力与常住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2,教育竞争力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这说明人口、经济因素与教育竞争力均有较高的相关性。
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人口的规模与人口的分布对各地市的教育规模有着较大的影响。虽然默认学校数量多则意味着竞争力较强,但是仍然建议未来在农村地区可以集中资源办学,激发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效率。(2)各地市的高等教育规划与战略实施主要受到教育部的控制,地方政府具有较小的操作性,而高等学校的分布主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3)在教育资源对教育竞争力的影响方面,虽然较高的教育财政投入能够改善地方教育,但是也得考虑到教育资源在各教育层次学生之间的分摊。未来学生规模较大的地区应该进一步提高教育财政支出,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分摊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提升地区的教育竞争力。
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在构建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时考虑到了数据的获取情况,选取了27个指标,这些指标过于偏向教育规模与投入,而对于教育的产出与效率并未做过多的考虑。高竞争力的教育需要投入,同样也需要产出;高竞争力的教育需要规模,同样也需要效率。这也就造成了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存在缺陷。其次是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原始数据,考虑到只是做横向层面的比较,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进行了一定的假设和推理。这虽然会得到相关指标的数据,但推理出的数据与真实数据是否一致,是否会出现较大的出入,这些都不得而知。当然这些都是未来可以改善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实地调研,获取更多的数据,同时对现有指标体系进行改善,以获取更加科学的研究结论。
注释:
①(4)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计算公式,(5)为特殊教育生均经费计算公式,(6)为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计算公式。
[1]邱均平,李小涛,余厚强.2014年中国大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
[2]隗金水,朱征宇.广东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
[3]刘峥,倪鹏飞.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发展研究——以30个样本城市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2).
[4]高耀,张琳,顾剑秀.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协调度双层次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兼论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的可能路径 [J].复旦教育论坛,2013(3).
责任编辑:吴夜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Anhui Province
Shi Dongfang,Bi Xuecheng,Yang Xiaoqing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an237158,China;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3,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Philosophy,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230000,China)
Aneducation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model for Anhui Provinceis constructedby selecting corresponding indexes,and th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Anhui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different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ive echelons.On the whole,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among the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of some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most citi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echelon with poor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which shows that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Anhui provi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comparison;evaluation;entropy method
G527
A
1672-447X(2016)04-0093-06
2016-03-12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zjjh048、2013jxtd057、2015zy092);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476);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66);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5cxsj160)
史冬防(1979-),安徽宿州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毕学成(1991-),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杨孝青(1976-),安徽六安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