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高安街道办事处,安徽 芜湖241224;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区县为例
张洁
(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高安街道办事处,安徽 芜湖241224;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保护与文化利用四个维度的研究,深入阐释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提出了从政府、当地居民、游客、文化保护工作者、文化利用工作者等方面落实工作的设想。
文化自觉;徽州文化;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利用
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1]15-22“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2]58-65。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就需要开发文化,做好文化利用工作。旅游开发是文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163-166。
有学者指出,提高区域文化旅游地居民的文化适应性,保护区域旅游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4]111-113。文化利用形式多样,可开发形式广泛,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破坏性较小、可持续性较高的旅游发展形式。实际上,文化旅游越来越同所谓“奇异”和“原始”文化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诱使人们去参观访问这些社会[5]163-171。文化利用特别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虽然收益高、破坏小、可持续,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相当的瓶颈和困难。具体到徽州旅游开发这一问题,学者们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开发面较窄,削弱了徽州文化的魅力;开发深度不够,游客体验较少;市场定位不清,无序竞争明显;资源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投入,后劲不足[6]168-170。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文献分析为辅,调查对象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以下简称 “实验区”)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选取实验区的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三个区县作为研究地域。调查共发放问卷432份,筛选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0.7%。调查为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工具为《皖南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调查问卷》,该问卷共28题,其中基本信息4题,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保护、文化利用等四部分共24题。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研究地域屯溪、徽州、休宁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的36.0%、32.9%、31.1%。本地居民占85.7%,游客样本量有56份,属于大样本。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6.4%,女性占43.6%。18-40周岁是主要的(61.7%)被调查人群,18周岁以下、41-60周岁、60周岁以上分别占11.5%、22.2%、4.1%。学生占27.6%,个体经营者占23.2%,服务业从业者占13.0%,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占10.7%,各类企业工作人员占10.5%,农民占3.6%,工人占2.8%,无业、待业人员占6.9%。文化程度方面,除小学及以下和本科以上分别仅占5.1% 和2.3%外,初中(27.3%),高中、中专(30.6%),大专、本科(33.9%)分布较为平均。
(二)文化认知
1.文化遗产的认知
调查显示,在徽州民歌、祁门傩舞、徽剧(徽戏童子班)、徽州目连戏、徽州三雕、徽派盆景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程大位珠算、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新安医学、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徽州祠祭、徽菜等16项实验区的主要非遗项目中,徽菜是知晓度最高的(75.0%)一项,徽州三雕(49.2%)、徽剧(46.9%)、绿茶(44.4%)、歙砚(43.9%)是知晓率较高的几项,实验区非遗平均知晓率为29.8%。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非遗项目在所在地域知晓率明显更高,如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在万安所在的休宁县知晓率就高达63.1%。
2.认知途径
表1 认知途径调查结果
分析显示,通过书籍网络、老一辈那里、政府或相关部门宣传和实践中得知是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途径,仅有0.6%的应答表示不清楚其认知途径。从书籍网络和从老一辈那里得知是主要认知途径,两者总计62.2%;此外,从政府或相关部门宣传和从实践中得知仅占19.3%和17.9%。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本地文化,培养居民对徽州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同时倡导更多的居民积极融入文化,关注生活,通过亲身实践去发现文化的美。
3.文化保护认知
表2 保护本地文化最重要的主体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分别有47.0%和38.8%的人认为保护本地文化重在百姓的自觉保护和政府的保护,可见广大居民认为百姓自己和政府是文化保护的主体和主力。9.3%的人认为社会团体的保护也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看好企业公司在文化保护上的作用。
(三)文化自觉
1.各美其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7]46-47。
表3 文化认同感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本地居民多认为(77.8%)徽州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5.2%的居民不认可徽州文化,认为他封闭落后。然而超过84.3%的游客认为徽州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仅有2.0%的游客不认可徽州文化。当然游客们对各自的家乡文化是相当认同的。
调查表明,徽州文化作为一种受到高度认同的文化,不愧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这其中所显示出的文化认同、所体现出的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游客对家乡文化的认同都是“各美其美”的重要体现,这是文化自觉的初级表现。
2.美人之美:文化包容与文化接纳
(1)文化包容
文化包容是指一个历史文化圈子中的人对圈子以外的文化能够接纳并且非批判。调查显示,面对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文化差异,超过45.2%的居民认为应该 “了解并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31.0%的居民认为应该 “了解并尊重”外来文化,17.9%的居民希望能够通过 “努力向游客宣传本地文化,以期得到游客的尊重,加强文化交流”,总的来说,超过94.0%的居民是能够包容和尊重外来文化的,具有良好的文化包容性。
(2)文化接纳
文化接纳则是指面对新的文化与家乡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游客或迁入者能够很好地接受并尊重新的文化。面对旅游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家乡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有超过55.4%的游客表示要“了解并汲取旅游地文化的精华”,30.4%的游客表示要“了解并尊重”旅游地文化,8.9%的游客希望通过“努力向当地居民推介家乡文化,以期得到居民的尊重,加强文化交流”,总的来说,超过94.6%的游客是能够接纳并从心底尊重徽州文化的,具有良好的文化接纳性。
3.美美与共:文化自豪与文化传播
(1)文化自豪
文化自豪是指历史文化氛围中的人对其文化所承载的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文化载体和文化表现形式自我愉悦并欣赏,同时愿意将该文化积极对外宣传。
在徽州这种旅游区见到外来游客是很正常的,当本地居民看到游客时,超过82.2%的居民都表示会主动向游客介绍徽州文化,并就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知识进行广泛宣传;79.5%的居民在外出旅游时会向外地居民介绍徽州文化。当一个地方的居民能够认同本地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后,还能够不吝啬本地的优秀文化,积极宣传本地文化,这就是文化自豪的最好表现。调查表明,本地居民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2)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背后有着丰富的客源地文化,超过80.4%的游客表示他们会向本地居民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会传播家乡文化;超过78.6%的游客表示回到家乡后要向家人介绍徽州文化,这样徽州文化在相当广泛的地域进行了传播。这么多的游客能够来时给本地传播丰富的客源地文化,走时向家乡传播多彩的徽州文化,这就是文化传播。调查显示,游客有着相当好的文化传播意识。
4.天下大同:态度与愿景
居民和游客对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总的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各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各国各地游客都应入乡随俗,居民多应推崇本地文化,同时可以接纳外来文化;二是外来文化不能盲目推崇,但游客的客源地文化也有先进的地方,对此要正确引导,加以吸收和借鉴,绝不能再走盲目排外的老路;三是要尊重文化差异,“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居民和游客面对不同的文化,应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传承本土文化,发挥优势,加强交流与学习,做徽州文化的传播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居民和游客的共同愿景。
(四)文化保护
1.文化生态现状
调查文化生态的现状旨在了解家乡传统习俗的保存状况和文化生态旅游路线的接受情况。
调查显示,超过53.6%的被调查者表示生活中仍保留一些家乡传统习俗,但非常少,39.0%的人选择还是有比较多的家乡传统习俗在生活中被保留了下来,4.6%的人表示生活中已经基本不再保留任何传统习俗了,这就是当前文化传统生态现状。当然在一定数量或相当数量上的文化传统缺失,警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表4 保留传统习俗状况调查结果
此外,69.1%的人表示愿意 “选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旅游路线”,5.4%的人表示不愿意。这表明大多数人是愿意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愿意体验“文化生态旅游”的。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未来发展是有市场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2.政府满意度
对政府文化生态保护的满意度是衡量地方政权对文化保护重视程度和文化保护工作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图1 政府满意度衡量图
在被问及对当前政府文化生态保护力度的满意程度时,51.8%的人选择的是“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12.2%和4.3%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对于政府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态度是满意的,但仍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3.面临问题
当前一个时期,文化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尚不浓烈,文化生态保护力度尚不强大,文化生态保护方式方法尚不规范,文化生态保护资金尚不宽裕,文化生态保护还面临一些问题。
分析显示,当前阻碍文化生态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问题是 “认识和关注不够”(59.7%)、“缺乏有效保护”(44.1%)和 “缺乏资金”(30.4%)。具体来看,以上三个问题都是短期内无法解决,需要长远规划和设计的。研究认为促使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认识和关注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合理宣传,既要保证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继续推进,又要继续保持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保持客流量的相对稳定。
4.前景看法
虽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有55.4%的被调查者是 “非常乐观”或 “比较乐观的”,当然担忧的也不少,调查显示,分别有20.4%和1.8%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比较不乐观”甚至是“完全不看好”,喜忧参半但总体偏向乐观的前景观正说明了文化生态保护既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难事,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才能够直面困难、解决困难。
图2 前景看法调查结果
5.发展方式
关于文化保护的发展方式,主张文化保护与商业化运作并行始终是主流,超过73.5%的人表示接受这种发展方式,13.0%的人担心商业化运作在带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污染和破坏,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不可逆的文化生态破坏,表示无法接受商业化这种功利色彩严重的运作行为与公益性的文化保护发展产生某种关联。
6.政府建议
被调查者依然非常期待政府能够在文化生态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超过70.4%的人建议“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和半官方或非官方的民间团体多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加大宣传”,切实做好文化生态保护的统筹与协调。此外,分别有58.9%和37.5%的人希望政府“通过合法的奖励承诺,认可和鼓励广大民众积极自主的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鼓励全民保护”和建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切实保护本地文化生态”。
(五)文化利用
1.对本地经济的影响
表5 文化利用对经济的影响调查结果
文化利用特别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确有影响,一般主要体现在本地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但可能造成物价上涨、服务业收入增加、其他产业工作者的收入可能相对降低。
调查显示,分别有87.0%、76.3%、57.9%和43.9%的人认为文化利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旅游开发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居民收入两极分化。
2.对本地环境的影响
文化利用特别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环境也有较大影响,一般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绿化率提高等方面,同时地区环境承载压力增加,一旦超过限度,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害。
表6 文化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分别有81.1%、78.1%、60.5%和31.1%的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交通状况,促使了本地人环保意识的加强,导致了本地环境质量下降。
3.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利用特别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也有一定影响,一般主要体现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中西方文化或者是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样某些“糟粕”文化也会传入,传统民风民俗可能会逐渐丧失。
表7 文化利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分别有75.8%、36.2%和20.7%的人认为旅游开发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改善了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民风民俗受到了影响,本地的违法现象也增多了。
4.文化利用的问题与建议
进行文化利用就一定要思考它的利与弊,要重视旅游开发这一重要利用形式,认真审视旅游开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利用工作者的开发是合适的,是有益于文化生态保护的。
根据调查,保护景区的生态安全(32.4%),形成生态旅游环境,打造旅游吸引力(28.8%)和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对旅游活动进行科学布局(24.5%)是人们认为最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也有14.3%的被调查者希望旅游开发亦能够重视“减少景区经营成本、避免盲目建设”的问题。
同时,调查数据指出,文化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民间仍不重视(55.9%)和缺乏政府宏观引导及规划(43.9%)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实验区的居民和政府应切实重视起来,合理规划,正确引导,保护和开发好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注意到一些问题,如在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工作中,旅游基础设施依然落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有专业型的旅游开发人才;旅游市场偏离严重,商业化气息太浓等。
据此,被调查者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如做好旅游生态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57.4%);努力提高旅游文化内涵(53.6%);提高居民保护意识和民间关注度(49.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5.4%);加强市场监管,整顿旅游市场秩序(45.2%)。此外,积极做好宣传营销工作(38.0%)、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32.4%)、按市场化模式开发文化生态旅游(28.3%)也是较好的建议。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8]2-6。研究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问题,就要理解“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要理解他们的“自知之明”,理解他们“对他人文明的反思”,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利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机构和人的身上来,工作的落实需要政府、当地居民、游客、文化保护工作者、文化利用工作者等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政府。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一是要做好文化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二是要做好文化生态保护的规划工作;三是要健全文化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四是设立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机构;五是要培养文化生态保护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文化生态利用工作。一是要确保文化生态利用利大于弊且远大于弊;二是要让地方居民在文化利用中得到经济实惠;三是要控制和消除文化利用对生态的各种不利影响;四是要完善文化利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五是要提高文化利用从业人员资质。
其次是当地居民,即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一是要有“自知之明”,既要能够认同自己生活所在的文化,亦要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文化虽不完美但能够接纳;二是要有“对他人文明的反思”,既要能够包容来自不同地域和历史背景的异文化,亦要能够赞赏外来的优秀文化,同时能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一些不足;三是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合理对比中西文化、古今文化,既要能够为本时本地文化自豪欢呼,亦要能够为广泛宣传彼时彼地文化而不断努力。
再次是游客,即从一个文化历史圈子(客源地)走进另一个文化历史圈子(旅游地)的人。一方面,要做到文化接纳,要能够接受在旅游地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做好文化传播,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文化借鉴,文化传播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交流方式,是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最好诠释。
然后是文化保护工作者。一方面要保护业已形成的传统文化。一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归类;二是要对文化现象进行细致研究;三是要切实保护好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四是要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指标、标准并固化其各类成果;五是要大力宣传文化保护的相关成绩,引起政府和百姓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孕育生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要深入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二是要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案,特别是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三是要根除文化糟粕孕育生长的环境。
最后是文化利用工作者。一是要注意文化利用的经济价值,在当前市场化经济浪潮下,没有经济价值的利用是难以维继的,文化利用的基本价值便是产生经济效益;二是要注意文化利用的环境危害,“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不能也不应发生在文化利用上,文化利用所要规避的最大风险便是环境危害;三是要注意文化利用的社会意义,社会意义是通过文化利用产生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是宣传和教育,亦可以是反思和警示。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2]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科技文萃,2005(7).
[3]冉琼,苏智先.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0(19).
[4]王敏.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5]陈刚.发展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6]朱生东,章锦河.基于徽州文化形态的整体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
[7]杨先平.传统文化:中国动画的生存之道[J].电影文学,2012 (11).
[8]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责任编辑:曲晓红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izhou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Scope of Culture Consciousness——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Experimental Districts for Huizhou Cultural Ecology Protection
Zhang Jie
(Gao′an Sub-district Office,Compreh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of Wuhu Yangtze River Bridge, Wuhu 241224,China;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2,China)
Basedonthedatacollectedthroughquestionnaire,thepaper makes an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izhou culture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cognitions,cultural awareness,cultur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utilization in the scop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It points out ideas to implement the work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government,local residents,tourists,cultural protection workers and cultural utilization workers.
cultural consciousness;Huizhou culture;protection of cultural ecology;cultural utilization
G122
A
1672-447X(2016)04-0011-06
2015-10-27
张洁(1989-),安徽南陵人,安徽省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高安街道办事处助理社会工作师,省委选调生,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旅游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