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美,姚小烈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齐云山道教文化及音乐研究
周善美,姚小烈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安徽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兴起于唐代末年的齐云山道教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及音乐风格。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发齐云山道教音乐资源的目的出发,对其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齐云山;道教音乐;道教文化
目前,齐云山道教音乐在我国宗教音乐和道教历史研究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研究体系。相较于其他三大道教名山文化研究而言,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彻底,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建国之前,齐云山道教文化没有一个清晰的书籍记载,我们仅仅能从宋朝的《新安志》、明朝的《齐云山志》《休宁县志》中看到关于齐云山道教文化零星的记载。建国后,随着我国对道教文化的重视,虽有一部分专业的学者对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却仅仅是对某一个方面的探讨,没有继续深入研究。因此,对齐云山道教文化的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对保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齐云山道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1齐云山道教的发展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兴起于唐代末期,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清朝中叶开始由于道教的没落开始走向衰落。唐代末年,龚栖霞云游四海,路过齐云山,被这里秀丽的风景所吸引,留在齐云山石门岩传道修行,成为了齐云山道教的开山鼻祖,自此,道教开始在安徽齐云山地区流传。南宋时期,道士余道元筹资在齐云山建立佑圣真武祠,南宋末年,道士叶介夫组织重修佑圣真武祠并建立三清阁、四聚楼等宫观,齐云山道教基业就此建立。
齐云山道教在元朝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在明朝时期达到鼎盛。明朝时期统治者信奉神仙方术,在政府的支持下,齐云山道教得到迅速发展。明朝初期,建立了齐云观、三清殿等宫观。明朝正德年间,道士汪泰元效仿武当山全真派的建筑风格,在紫霄崖建立玉虚宫,在洞天福地建立静乐宫,此后,他的门徒都效仿这一风格,在月华街建立榔梅庵,至此,齐云山道教建筑开启规模化建造。这一时期不管是建筑、道规、修行模式都与武当山全真派极为相似,齐云山被称为“江南小武当”。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在齐云山祈福求得一子,所以大力重视齐云山道教的发展。这一时期,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真人张天师奉皇命入住齐云山道观修炼祈福,由此正一派开始取代全真派成为修炼的重心在齐云山发展,齐云山道教形成了正一派为主、全真派为辅的道教特色。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取消了道观制度,因战争动乱齐云山道教开始走向衰落。这一时期山上道观的道士可以成家立室,但家眷不能在山上道观中居住。民国年间,国民政府对齐云山道观进行了整修,全山共有八十二名道士,这一时期的道教制度比较松散,道士家眷也可上山入住道观。建国后,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废除寺院宫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齐云山道士开始从事生产劳动。文革期间,道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受到强烈的抵制和毁坏,齐云山宫观被拆、文物书籍被毁,随着齐云山最后一名道士被赶下山,齐云山道教文化散落民间,道教活动也因此停止。一九八四年,休宁县齐云山道教协会成立,对散落民间的齐云山道教文化进行整理和归纳,恢复了齐云山道教的正常活动[1]。
1.2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基本特征
1.2.1儒、释、道文化并存是齐云山道教文化的一大特征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展。唐朝元和年间,刺史韦绶在齐云山石桥岩建立石门寺,自此佛教文化开始在齐云山附近传播发展。经过石门寺历代佛家弟子的苦心经营,在宋朝时期齐云山佛教在寺院数量和传播力度方面达到顶峰。虽然之后由于道教的兴起,佛教在齐云山走向衰落,但佛教在齐云山的活动并没有消失,佛教文化在齐云山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已深深融入齐云山道教文化之中。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并且一度成为我们官方文化。明朝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官吏选拔制度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朱熹的家乡为古徽州地区,所以徽州地区儒家文化盛行,休宁县更是历史上曾出过十九位状元的“状元县”。齐云山道教文化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现今齐云山上的忠烈岩、忠烈坊正是儒家文化精神的体现[2]。
1.2.2玄武信仰是齐云山道教的主要信仰中国本土道教成立之后,将民间的玄武信仰神格化,被道教尊奉为真武大帝。齐云山道教主要供奉真武大帝,道教信众多信仰玄武。真武大帝塑像在齐云山有这样一个传说:真武大帝云游四海,被人杰地灵的齐云山所吸引,遂令百鸟衔泥铸造了真武神像,受齐云山信众的一方香火。南宋时期,道士余道元建立佑圣真武祠,玄武信仰自此开始在齐云山传播发展。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在齐云山祈嗣求得一子,更加信奉真武大帝,不仅修复了佑圣真武祠,更斥巨资建立玄天太素宫,大力提倡玄武信仰,这一时期,玄武信仰在齐云山道教中达到顶峰。之后虽然齐云山道教走向衰落,但玄武信仰的核心地位一直没有改变,道观中虽供奉有道教其他神仙,道教信众仍然以信仰玄武为主[3]。
1.2.3正一、全真两派思想共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云山道教文化齐云山道教起始于唐代末年,但自唐代到宋代之间中国道教内部教派纷立,符篆派、内丹派等纷纷崛起,这一时期齐云山道教教派归属我们已无从考证。元朝期间,道教内部教派归纳为正一、全真两派,齐云山道教主要受到武当山道教影响,主修全真派。明朝时齐云山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明嘉靖皇帝在齐云山求得一子,故大力重视齐云山道教的发展,齐云山灵验的名声自此广泛传播,香火鼎盛。嘉靖皇帝不仅加大对齐云山道教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令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真人张天师入主齐云山,肯定了正一派在齐云山道教的地位,自此,齐云山道教形成了以正一派为主,全真派为辅的道教体系。随着齐云山道教世俗化的发展,全真、正一两派已没有了完整的界限,实现了两派思想的大融合。
经韵音乐和曲牌音乐组成了齐云山道教音乐。在齐云山道教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道教教派。现今齐云山道教虽侧重斋醮、符箓的正一派,但不管是文化、建筑、音乐等各方面都受到全真派的影响。明嘉靖之前齐云山主修全真派,主要受湖北武当山的影响,有“江南小武当”之称。明嘉靖时期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入住齐云山,有皇室支持的正一派虽占齐云山道教的主流,但全真派道教文化并没有在齐云山消失,而是深深融入了齐云山道教文化之中。齐云山道教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全真、正一两大道教教派的影响,也融入了皖南地区风俗音乐和俚语。据统计,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的经韵音乐只有《三朝科》《请圣科》《清水安龙奠土科》等十四种,而齐云山道教经韵音乐却多达二十五种,主要有《血湖科》《禳火科》《诸天科》《度人经》《水陆科》《罗天大醮》等等。齐云山道教曲牌音乐不仅有传统道教曲牌《步虚韵》,还有齐云山道教音乐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音乐文化因素编成的曲牌《送饭》《送赦》等等。总而言之,齐云山道教音乐和其他地区道教音乐相比更具广泛性、兼容性以及民俗性[4]。
道教音乐是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齐云山道教音乐也是这样。齐云山道教声乐分为“阴韵”和“阳韵”两种不同的吟唱方式,“阳韵”是齐云山道士面向道教徒和天地神明在殿堂里面吟唱的,“阴韵”是齐云山道士面向道教信众在户外或者斋主家中举办道教科仪活动时根据活动内容吟唱的。按照声乐的形态来分,齐云山道教声乐主要分为“念唱”、“吟诵”、“咏唱”三种。“念唱”和“吟诵”旋律简单,音域狭窄,歌唱性不强,多用于齐云山道士早晚课中念经诵咒使用。而“咏唱”表演性更强,旋律和节奏变换更快,多用于齐云山道士进行法事活动时使用。齐云山道教器乐主要分为正曲和耍曲两种不同类型的表演风格。正曲是齐云山道士在斋醮科仪活动中用于转坛时演奏的器乐曲,主要由法器和乐器演奏。耍曲是齐云山道士在道场开坛前、收坛后演奏的器乐曲,一般来说较为热闹,吸引信众眼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质,是民间杂耍音乐的演变。齐云山道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如:锣、鼓、笛子、弦、琴、唢呐、二胡、木鱼等等。
齐云山道教音乐采用的是原始的“工尺谱”曲调,工、尺、上、乙、是五个音符的变化转换形成不同的曲牌。单乐段、多乐段和不同曲牌联结的套曲等多种曲式结构,是齐云山道教音乐的一大特点。一般来讲,齐云山道教音乐演奏时歌词很少,且旋律较为平稳,在一唱一和中形成一种清幽缥缈、飘飘欲仙的音乐风格,通过道教音乐的渲染,信众更加崇拜向往神灵。现今齐云山道教音乐念词用的语言为徽州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也是齐云山道教音乐区别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的一大特征,既体现了齐云山道教文化,又深深扎根于皖南地区,具有很强的民俗性[5]。
3.1加大保护力度,传承发扬齐云山道教文化
道教音乐是齐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云山道教音乐于二零零八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齐云山道教音乐文化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保护这一文化瑰宝。齐云山道教音乐是在传统道教音乐的基础上,集儒、释、道文化思想精华于一体,又融入了徽州地区戏曲音乐及地方俚语,具有独特性与兼容性,体现了徽州地区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现存的齐云山道教音乐由于战乱、文革以及传承的特殊性等原因,很多经韵曲牌已经遗失。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研究,为了重新找回道教齐云山音乐,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已成为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可以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让具有独特风格的齐云山音乐及其文化继续传承发扬下去[6]。
3.2加大开发力度,促进休宁地区旅游发展
齐云山是黄山山脉的延伸部分,随着黄山、九华山旅游业的兴起,休宁县政府也开始着力开发齐云山旅游资源,发展齐云山旅游业。齐云山前期旅游资源的开发,虽是以齐云山道教文化为基点,但更注重齐云山物质资源的开发,对独具特色的齐云山道教音乐及其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尤为不足。相比较而言,齐云山虽然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但在旅游业的发展上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不管是客流量还是影响度都难以比及。齐云山旅游业若想得到蓬勃发展,就要深刻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战略方针,休宁县委县政府为更好更快的发展齐云山旅游业,开始重视对齐云山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7]。齐云山相比于其他地区道教而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在,且齐云山较完整的保存了道教遗址,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对齐云山道教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使休宁县旅游业得到一个质的提高。近年来,休宁县政府提出了“中国休闲养生之都--休宁”这一旅游战略目标,将旅游资源定位于对齐云山道教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8]。对齐云山道教音乐及其文化资源的研究,有利于对齐云山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独具特色的齐云山旅游更好的展现给游客,吸引更多的客流量,促进休宁县旅游业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道教文化。
综上而论,齐云山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云山道教文化在传统道教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儒家及佛家思想精髓,具有鲜明的徽州文化特色。对齐云山道教音乐及其文化的研究,可以弥补齐云山道教音乐文化在我国宗教音乐和道教历史研究中的不足,更好的开发利用齐云山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并发扬齐云山道教文化。
[1]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67-68.
[2]丁常云.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J].中国道教,2006(3):36-37.
[3]丁希勤.齐云山道教的玄武信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99-204.
[4]刘红.当下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答关注者问[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39-40.
[5]傅利民.道教音乐美学思想与审美品格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2):27-28.
[6]彭兆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13(4):46-47.
[7]朱生东.齐云山道教休闲养生旅游市场培育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6):37-38.
[8]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56-57.
[责任编辑:余义兵]
10.13420/j.cnki.jczu.2016.05.026
J608
A
1674-1102(2016)05-0118-03
2016-06-2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4D130,AHSKY2015D101)。
周善美(1978-),女,安徽宿松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姚小烈(1978-),男,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