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艺术本质问题的再思考

2016-03-16 00:25:21戴东方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时代

戴东方

(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上海 201800)



数字时代艺术本质问题的再思考

戴东方

(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上海 201800)

摘要:作为一种数字媒介催生的新艺术形态,数字艺术彰显着远离传统艺术的数字化趋向。数字艺术生成的新特征已溢出传统艺术的理论框架,否弃了柏拉图的“模仿论”、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论”等传统观念。追寻数字时代的艺术本质之所在,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关键词:数字时代;艺术本质;数字艺术

如果说线性透视在某种程度上奏响了文艺复兴的号角,机械复制催化了以电影为主的艺术时代,那么当今的数字媒介必将催生出一个艺术的新时代。经历着“新媒介文明”的数字艺术彰显着远离传统艺术的数字化趋向,促使我们反思传统艺术理念的某些局限性。数字时代的艺术实践是否挑战了原有的艺术本质问题?对数字艺术的探索能否建构新的艺术理论?此类问题是本文试图提出和探讨的。

一、对“模仿论”的颠覆

柏拉图的“艺术即模仿”是艺术的最早定义,强调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在文艺复兴之前,艺术执行其模仿现实世界的功能,成为常用的图解与符号学的附庸。数字时代的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又是如何?数字艺术已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放出来,能够“虚拟生产”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传统艺术的模仿原则与当下的“虚拟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源于生活”,而后者全然脱离现实,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断裂,是一个自我生产的自足世界。“虚拟生产”突破了传统模仿原则的局限,极大地提升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在电脑游戏和数字电影制作中艺术家借助数字媒介“虚拟生产”出想象中的虚拟世界。《魔兽》中的太虚幻境、《星球大战》中的银河城、《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森林都是打破传统模仿原则“虚拟生产”出来的。数字艺术正如鲍德里亚所言“谁能说出它们模拟的现实在什么地方?”[1]数字艺术创造出另类的虚拟现实,拓展了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在马克·波斯特看来,虚拟现实是由数字媒介生成的场所,创作者通过“防护镜”进入这一场所。虚拟现实“所承诺的是圣杯”,“圣杯永远是探求美好世界的象征”。[2]127

英国人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x)写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热情描写了一个“远比现实世界真实”的多姿多彩世界。数字艺术力求创造出整合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的新空间。人们与这种新空间的韵事,比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要生动有趣得多。“我们正在为头脑和心脏寻找一个家园。计算机的魅力之于我们,是情欲多于感官的,精神多于功利的。”[2]87数字空间弥漫着一种智慧而有意趣的清香,不仅滋养了我们的双眼和头脑,更丰富了我们的心灵。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渴望放个假,远离社交礼仪和必须克制的冲动;数字媒介用奇特的方式营造出一个虚拟世界,让人们把情感生活还原到本真的状态,那里有人们喜欢的游戏、丰富的新闻和平等的社区。数字艺术“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艺术观和现实观”[3]。没有现实本源、能够虚拟生产的数字艺术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模仿论”,一如王尔德预言不再是艺术在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二、对“表现论”的补充

R·G·科林伍德提出“艺术即表现”的论断,他断言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在科林伍德看来,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艺术的目的不在于交流。然而数字艺术不单单体现了艺术家的情感,还表现了受众的情感。

对于数字艺术的创作者来说,与受众互动的创作过程远比艺术品的最终完成更为重要,他们力求将数字艺术品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推进到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前沿之域,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某件艺术作品的完成。数字艺术将古典艺术“静态被动”的最终形态质变为“动态主动”的审美过程。美国数字艺术家维多利亚·韦斯娜(Victoria Vesna)研究网际交流的哲学意义,她鼓励受众在不同的时间状态下参与到她的互动艺术《没有时间》创作之中。受众通过与这件艺术品的互动表达了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不同时间的情感认知。韦斯娜的另一个交互艺术作品《合作人体》也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性艺术创作,需要受众根据个人喜好发挥想象力去完成。受众参与数字艺术的创作模糊了艺术家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数字艺术是“一个由观众参与而产生的叙述”[4],是对传统艺术单向独白的重构,是对科林伍德艺术“表现论”的补充。

三、对“机械复制论”的批判

19世纪伴随摄影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理论——机械复制论诞生了。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揭示了“机械复制”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他的主要论断有:其一,在本雅明看来,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缺失原作“此时此地”的“灵光”,而“原作的‘此时此地’形成所谓的作品真实性”[5]61-62。其二,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不仅改变了艺术品的创作范式,而且拉近了艺术作品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因为他发现“过去,绘画只能期待一两名或极少的观众欣赏。从19世纪开始,数量较多的观众可以一起欣赏画作。”[5]85-86其三,他断言“有史以来第一次,摄影机为我们打开了无意识的经验世界”[5]90。他觉察到摄影机中的自然不同于人们眼中的自然,无意识行为的空间取代了人自觉行动的空间。

然而以上一切都因为数字媒介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机械复制比较,数字媒介蕴含着更为深刻的美学意义。

我们将本雅明洞察艺术的媒介视野引入当今的数字时代,就会发现数字媒介的解放潜力。数字媒介不仅能精准复制原件,而且能够数字“生产出”艺术品。“最高存在的统一性通过二进制功能在虚无中的操作,足以从中拉出所有的存在。”[1]数字媒介不仅没有消失艺术品的“灵光”,而且赋予了艺术品的“灵光”。这是因为数字媒介能够使受众对原作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再度创作”出来的艺术品迥异于本雅明时代的机械复制品,使原作不断更新,从而延伸了原作的生命力。受众能够自由赋予艺术品“灵光”之时,原作与其复制品之间的相关观念就显得过时,它们之间的二分法就被一种新型关系所替代。

如果说,机械复制缩短了艺术作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艺术品的功能由“祭奠”变为“展演”;那么,数字时代的艺术作品已与受众已融为一体,艺术品的价值又由“展演”渐变为“娱乐体验”。受众走近数字艺术《神经状天空》,该作品就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受众走动于作品之中灯光就从一个节点传射到下一个节点,从而构建起一个画面唯美的“神经状网络”,这时受众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新时空,在愉快地参与一种新型的游戏。当受众面对数字艺术《身体影像》时就会发现隐匿于其中的影像,受众只要扭动肢体摆出造型就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影子的嬉戏之中。受众与该作品共同营造出“影子”的游乐园。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更关注数字艺术所呈现出的交互趣味。艺术的创作最早是为了用图像来祭奠仪式,机械复制使艺术品的“祭奠”价值让位于“展演”价值,而数字时代艺术品的“娱乐体验”价值又使其“展演”价值退居次要的地位。

本雅明时代的摄影机为人类打开了无意识的经验世界;而数字媒介则为我们打开了梦幻般的审美世界,甚至还为人类带来感知外太空的新体验。摄影机面对梦幻般的情感体验难以下手,而3D、虚拟现实等技术却能较好表现前人难以呈现的主题层面。面对夏洛特·戴维斯(Charlotte Davies)创作的数字艺术《渗透》,受众只要佩戴数据头盔在胸前装备测量仪器,就能够漫游人类创世纪的最初状态,受众既可步入生机盎然的园圃,又能信步迈进每片叶子之中。《渗透》在1995年首次展示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代艺术馆,随之在全球展出,引起世人瞩目。美国国家宇航和太空署(NASA)设计机器人来探索外太空,这些机器人连接到地球上的计算机虚拟现实系统。地球上的人们就能够“虚拟地”体验机器人的经历,不但能观看外太空的景色,还能触摸以及挪动那里的物体。这样数字空间已经容纳了外太空。在NASA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载人到外太空的机器人,而是那些把人们送到电子空间的数字媒介。大自然,人类探索过的银河系最远的地方,都被数字媒介捕捉并兼容到新的空间里了。数字媒介已能够呈现出摄影机无法迄及的空间层面,从而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

托马斯·库恩认为以往的理论无法阐释随着科技进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必须构建新的理论来重新诠释新出现的现象,从而发生“范式转变”[6]。数字艺术作为数字媒介催生的新艺术形态,其生成的新特征已溢出传统艺术的理论框架,否弃了柏拉图的“模仿论”、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论”等传统理念。追寻数字时代的艺术本质之所在,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刚,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3]汤因比,等.中译本艺术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8.

[4]奥利佛·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1.

[5]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T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2.

责任编辑:刘海宁

【文化产业研究——创意产业专题】

主持人语: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规模与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是运河之都、伟人故里、西游记摇篮,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淮阴师范学院积极组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汇聚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人才,形成多学科协同创新团队,旨在为区域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2015年初,该中心成功获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今后,我们将围绕区域文化发展需求,发挥文化创意对经济与产业领域的促进作用,将中心建成集理论研究、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集决策咨询、项目规划、产业推广于一体的政府智库,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实验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刊发的是该中心研究成员的三篇文章。竺洪波《重评〈西游记〉的“反抗”主题》一文属于基础理论研究,以朗西埃政治美学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为参照,对《西游记》“反抗”主题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丰富了读者对孙悟空形象的认知,拓展了《西游记》研究的视域。蔡铁鹰等人的文章《让民族文化元素成为主题乐园的新旋律》对《西游记》文化的深度开掘及主题公园建设提出了战略性思考,应用价值高,对淮安市在建的西游乐园项目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柳邦坤《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与策略》一文,挖掘了淮安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认为淮安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文章给出的关于文化产业开发原则、模式和主要路径可行性强,是一份很好的咨询报告。

主持人:施军,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戴东方(1972-),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2-0233-02

收稿日期:2015-12-20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数字时代
刍议虚拟现实时代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工具
数字艺术在云南景颇织锦工艺传承中的应用
创意设计源(2017年1期)2017-03-10 21:08:35
浅谈计算机数字艺术教育
东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1:26:51
电子商务包装的互动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52:38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出版广角(2016年16期)2016-12-13 02:59:34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33:39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0:23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