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兰(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州 511450)
论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队伍职业化发展
叶燕兰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州511450)
[摘 要]高职院校学报因编辑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等,编辑队伍职业化发展困境重重,影响学报整体水平;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及科研等途径,与相应的保障制度可大大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职业化程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报; 编辑; 队伍; 职业化
高职院校学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科研领域,是反映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及高职教育教学成果的理论刊物和学术载体,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学报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稿件的优劣,另一方面则决定于编辑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报的质量与学报编辑队伍的素质密切相关,要办好一份高职院校学报,不仅要扩大稿源范围、主动与优秀学者约稿,还要不断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一)人力资源短缺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门的人员数量配置普遍没有达到期刊所需编制数的国家要求,不少学校采取专兼结合的人员配备方式,专职编辑数量很少,却承担学报的大部分工作,严重超负荷的工作量。兼职编辑往往都有其它相对固定的职务,仅在出刊期参与部分审稿、校对工作,对编辑的日常工作则知之甚少,且编辑工作容易受到其本身职务工作的影响。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学报的主编、副主编都为学校领导挂名职务,没有真正执行主编、副主编的义务。编辑队伍成为一个专兼结合、虚实结合的队伍,人力资源无法保障。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专职编辑而言,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编辑队伍结构不合理,编辑队伍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一部分是年龄较大的编辑,他们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职业定位也相对稳定;另一部分是年青编辑,他们往往入职年限不高,职业定位不稳定。因高校编辑工作并不处于核心位置,编辑人才流失较严重,导致编辑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结构不合理。
(三)缺乏编辑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学报的编辑普遍都是非编辑专业出身,不少年青编辑都是由其它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就职,虽有一技之长,但是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且没有经过编辑业务培训,由前辈同事带领下边做边学。大部分编辑都是入职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或参加一些短期的培训来提高编辑能力,缺少系统专业的编辑知识。编辑人员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能力,编辑队伍职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学报的质量难有保证。虽然编辑技术人员有很多进修机会,但是很多学报编辑在超负荷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上培训经费的短缺,无法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四)职业认可度不高
高校是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以教学为主的地方,再加上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对于编辑部门不太重视,不少学校直接将编辑部门当成行政部门,不仅待遇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不少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科研类的其它事务性工作。有些高校将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评价和考核方法几乎原封不动地应用于学报编辑人员,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编辑工作与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的差异性[1]。编辑人员的工作待遇、晋升机会、职业发展机会多方面都受到限制,职业认可度不高导致很多编辑不愿意走编辑职称系列,选择走教师职称系列,且一有机会就会努力转岗到教师岗。
(一)积极参加编辑实践
编辑工作是一份创新性强的工作,编辑学报并不仅仅是机械地按照出版规范进行收集稿件、为别人挑错别字等一些形式上的机械工作,一位真正的好编辑需要深入到每一篇作者的文稿的内涵、研究情境,才能判断文稿的科学性、创新性、价值性、可接受性。从来稿到刊发,编辑参加初审、判断文稿价值、选择审稿人、内化审稿人意见、形成修改意见等过程,无不体现编辑的创造性劳动[2]。编辑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要靠工作中日积月累,“实践出真知”,对于学报编辑来讲,编辑实践是编辑学习的最好的机会[3]。出版管理规章制度能确定工作的流程,但具体的工作仍需每位编辑从业者亲力亲为,多干、多编才能增长自己的编辑才干,才能领悟编辑学中的许多道理。
(二)自主学习全面提升
编辑作为一门专业,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是从业者所必需具备的条件,但进入岗位工作之后则会发现,编辑工作需要关注的细节非常多,编辑人员除了要处理好日常编辑工作,必须不断学习,补差补漏,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人员。细节工作的完善学习要求编辑人员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借助职业资格考试学习、外出培训、与同行交流的机会等,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调整改进,逐步完善自己的编辑能力。
(三)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编辑人才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量还不大,而大学毕业生的流向主要是新闻机构[4]。加强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学报编辑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队伍整体编辑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真正由编辑专业出身的编辑人员是普遍现象,通过参加培训交流和继续教育活动来提高学报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是非常必须的。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编辑培训,编辑人员不仅可以提高业务能力,解决工作困惑,还能了解学科前沿,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也能在同行中找到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感。
(四)参与学术科研活动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长期阅读处理各学科学术论文,对本校相关专业教学科研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若编辑人员能深入到教学科研一线,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学校提供的基础条件开展专业的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科研能力,也能从作者的角度反思提升编辑能力。通过深入科学研究能让编辑人员保持对专业最新信息、前沿动态保持敏感性,加强选题、策划、对来稿的初审等能力;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改稿、校对等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职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责权明确的独立管理制度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学报编辑部都挂靠学校的科技处、教务处等其它管理部门,依附于其它部门而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得不到最直接充分的支持,多重领导会导致工作交叉,编辑人员往往成为完成所挂靠部门紧急工作任务的后备军。学报编辑属于学术化工作,需要比较安静独立的办公空间,各种行政工作难免影响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因此,高职院校需严格对照办学报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对独立的部门,健全学报工作与管理制度,保证其学术性与独立性。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编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为编辑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报编辑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学报编辑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1]。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人员因为人数较少,都没有独立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有些以行政人员的身份采用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有些则采用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两种考核方式不但不能全面科学反应编辑工作的实际,而且让编辑人员在考核中处于弱势,严重影响编辑人员的职业发展,打击编辑人员投入编辑工作的动力。要建设更精准的编辑考评制度,能体现对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发行、科研等各个环节编辑工作的绩效管理。
(三)建立严格的岗位人员管理制度
出台一些必要的措施,改善高校学报编辑的从业环境,人员也要严格实行定岗定编,保证编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在对人员进行调整安排时,也要根据岗位需求和学报学术方向与个人知识结构,合理配置。引进优秀编辑,切实把既有较广博的知识结构与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编辑审读文稿的客观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的人才引进来;培养骨干编辑,为年轻编辑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督促他们更快成长,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编辑队伍。
参考文献:
[1]田峰.论高校编辑队伍职业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6):79—82.
[2]徐永生.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09(23):63—66.
[3]李玉凤,薛华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初探[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2,12(2):76—80.
[4]师曾志.由流向思考源头[J].中国出版,2004(10):48—51.
[5]王庆跃,徐娟.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创新路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111—118.
[6]张蕾.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策问与策辩[J].科技与出版,2013(12):46—48.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33(2016)02—0072—03
DOI:10.3969/j.issn.1671—4733.2016.02.022
[收稿日期]2016—03—07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14年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40314)成果
[作者简介]叶燕兰(1988—),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高等职业教育,电话:18027162573。